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26)
2023(14416)
2022(12329)
2021(11427)
2020(9283)
2019(21370)
2018(21389)
2017(40478)
2016(22238)
2015(24942)
2014(24962)
2013(24735)
2012(23127)
2011(21118)
2010(21294)
2009(19281)
2008(18791)
2007(16503)
2006(14648)
2005(13122)
作者
(66794)
(55556)
(55216)
(52035)
(35405)
(26567)
(24823)
(21874)
(21181)
(19968)
(19040)
(18856)
(17773)
(17720)
(17178)
(17056)
(16480)
(16372)
(15797)
(15796)
(13872)
(13866)
(13440)
(12718)
(12516)
(12421)
(12362)
(12294)
(11307)
(11115)
学科
(92552)
经济(92451)
管理(59421)
(57781)
(46085)
企业(46085)
方法(36662)
数学(31005)
数学方法(30605)
中国(27275)
(26240)
地方(24908)
业经(21847)
(21397)
(19647)
农业(17983)
(16340)
贸易(16327)
(15734)
(15539)
理论(15299)
环境(15222)
(15138)
(14850)
银行(14801)
(14632)
金融(14630)
技术(14543)
(14294)
(13884)
机构
大学(318573)
学院(317936)
管理(122284)
(121563)
经济(118742)
研究(113820)
理学(105120)
理学院(103812)
管理学(101900)
管理学院(101342)
中国(83169)
科学(73221)
(70085)
(58997)
(57075)
(54696)
研究所(53960)
中心(50085)
业大(49954)
(47628)
(45538)
师范(45099)
北京(44846)
农业(44701)
财经(43416)
(41294)
(39372)
(39125)
师范大学(36544)
经济学(35082)
基金
项目(217117)
科学(169309)
研究(158444)
基金(154581)
(136123)
国家(134921)
科学基金(114089)
社会(96977)
社会科(91668)
社会科学(91643)
(86074)
基金项目(82404)
自然(74766)
(73063)
自然科(72974)
自然科学(72952)
教育(72195)
自然科学基金(71592)
编号(65352)
资助(63086)
成果(53668)
(50394)
重点(49130)
(46716)
课题(46029)
(44960)
创新(41912)
科研(41312)
计划(39809)
发展(39701)
期刊
(140918)
经济(140918)
研究(95628)
中国(64164)
学报(54177)
(53564)
科学(49566)
管理(45367)
教育(40152)
大学(39833)
(38586)
农业(37554)
学学(37314)
(28023)
金融(28023)
技术(27384)
业经(24567)
经济研究(21723)
财经(20155)
(18974)
图书(18527)
问题(18118)
(17089)
科技(16406)
理论(15565)
(15157)
技术经济(15017)
资源(14974)
现代(14640)
实践(14387)
共检索到476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湘元  张宏志  王建立  管正学  
微量元素硒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我国72%的地区处于缺硒、低硒带,约有3×108人口受到缺硒威胁。因此,开发富硒食品是关系到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报道了荞麦作物富硒试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拌种和花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荞麦富硒效果十分明显,试验组较对照组荞麦籽粒含硒量可提高180倍。同时,喷施硒肥还可使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文章还对富硒荞麦开发利用前景作了展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齐杨菊  陈振江  李振霞  刘辉  王莉花  李春杰  
荞麦(Fagopyrum spp.)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重要杂粮,也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质饲草资源,病害的发生使荞麦的品质与产量下降,是影响荞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目前引起荞麦真菌病害有14种,病原物有16个属,另有其他病害8种,包括细菌、病毒和线虫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荞麦病害研究的文献归纳总结,国内外对其轮纹病、霜霉病和根腐病、立枯病等叶部、根部病害的危害程度、发生规律和防治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其他叶部病害和种带真菌研究较少,今后应更多关注影响荞麦生长的主要病害种类,进行病原菌多样性,加强病害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伟  杜文亮  政东红  刘广硕  
针对砂盘式荞麦剥壳机存在效率较低、重复搓擦、能耗大等问题,改进了剥壳机主要工作部件,分析产生间隙调整误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提高荞麦剥壳机的出米率及降低相对碎米率进行研究。以粒径为4.64.8mm的荞麦为试验原料,将出米率和相对碎米率作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剥壳效率的主要因素:剥壳间隙、砂盘转速及间隙周向误差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剥壳间隙接近5.0mm时,出米率较高而相对碎米率较低;随着砂盘转速的增大,相对碎米率呈二次函数逐渐递升,最佳转速为950r/min。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剥壳间隙周向误差对碎米率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德源  战伟龑  杨洪兵  衣艳君  
【目的】确定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的主要拒Na+部位、质子泵和Na+/H+逆向转运活性与其拒Na+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耐盐荞麦品种川荞1号和盐敏感荞麦品种TQ-0808为试验材料,采用"压力室"法压取木质部汁液,测定各部位拒Na+能力;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质膜和液泡膜,测定质子泵和Na+/H+逆向转运活性。【结果】盐敏感品种的主要拒Na+部位在根部,耐盐品种的主要拒Na+部位在根部和茎基部,耐盐品种整体拒Na+能力明显大于盐敏感品种;相同盐浓度处理下,耐盐品种质子泵和Na+/H+逆向转运活性明显大于盐敏感品种,说明耐盐品种主要拒Na+部位细胞...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慧  彭晴  乔宇  赵世锋  陈旭  李阳  王凯强  张宇微  石波  
利用富含荞麦碱的荞麦米与大米制得一种有利于餐后血糖调节的复配米饭,为人们提供一种口感良好且具有保健功效的主食方案,对于降低米饭的血糖生成指数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MS/MS)定量测定了23个不同产地或来源的荞麦中荞麦碱的含量,筛选出荞麦碱含量最高的荞麦,并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和荞麦碱及总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测定和比较,将其确定为制备复配米饭的荞麦米原料。采用析因设计和感官评定方法分析荞麦米、大米和水的添加比例对荞麦复配米饭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对荞麦复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文洁  尹桂芳  王艳青  孙道旺  隆文杰  李程鹏  陈佳  王莉花  
【目的】文章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种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采自云南澄江荞麦基地的典型荞麦茎枯病症状样品上分离到与菌株M38形态一致的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38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17bp(登录号:KP205542.1),与木贼镰刀菌菌株(MG736112.1和MG736187.1)的同源性均为100%,鉴定该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菌株M38的菌丝在培养基PDA和PSA上最适宜生长,菌落直径大小分别为61.69mm和57.93mm;菌丝在25~3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8℃,菌落直径大小为61.23mm,致死温度为65℃,10min;菌丝在pH值为8.0~10.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8.0,菌落直径大小为68.60mm;在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59.55mm;菌丝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66.55mm;菌丝在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71.16mm。【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温度为28℃,菌丝致死条件为65℃处理10min,pH值为8.0,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新华  范维果  李泽  郭文川  
为克服传统的熟化脱壳工艺中热处理造成苦荞麦营养损失严重的问题,基于对苦荞麦结构特性和现存脱壳机缺点的分析,提出苦荞麦动态调压磨削非热脱壳方法,并研制了脱壳机。该机具有脱壳室压力动态调整机构。通过单因素试验,明确了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分别建立了脱壳率和整仁率与各因素的回归模型。采用多指标优化,确定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磨削间隙2.6mm,磨削气囊压强22.3kPa,揉搓间隙4.0mm,揉搓气囊压强5.1kPa,主轴转速470r/min。在最优参数组合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雪妮  唐宇  丁梦琦  未丽  李金博  吴燕民  邵继荣  周美亮  
荞麦(Fagopyrum)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兼具优良的饲用价值。目前,荞麦栽培品种经过培育和演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亦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本文介绍了荞麦种质资源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栽培荞麦的种类和栽培范围,荞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应用价值等,着重分析了荞麦,尤其是野生金荞麦作为饲草在营养、产量、适口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优势,揭示出饲用荞麦的应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当前荞麦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探讨,指出今后荞麦研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新的野生资源的挖掘及饲用荞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安虎  蔡光泽  陈波  华劲松  
本文叙述了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考察队对四川及藏东南荞麦资源的详细调查结果。考察队共调查了40个乡镇的120个村,360余个村小组,共获得荞麦资源88份,其中苦荞资源64份,甜荞资源20份,野生荞麦资源4份。当地少数民族认知有价值的荞麦资源分别是长锥大粒型资源、短锥皮薄型资源、抗病资源、抗虫资源、抗旱资源和抗寒资源等。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丁梦琦  吴燕民  未丽  唐宇  王成龙  杨富裕  邵继荣  周美亮  
荞麦(Fagopyrum esulentum)原产于中国,其栽培种甜荞和苦荞在世界各地已被广泛种植,我国西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野生荞麦资源。荞麦营养丰富,除含有常见的蛋白质、纤维素和糖类外,还富含芦丁等抗氧化物质,具有耐瘠薄、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优点,特别是一些野生种叶片大、叶量多,更适合于刈割,这些优点使其成为一种很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牧草资源。但目前荞麦的饲用价值仍未得到充分的发掘与利用。本文着重介绍了荞麦在我国的栽培、饲用历史和现状,结合荞麦饲用于猪、反刍动物及家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荞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扬  高小丽  张东旗  妙佳源  刘凤琴  赵涛  
【目的】研究不同年限连作荞麦功能叶片衰老和活性氧代谢特性,探讨连作荞麦叶片衰老机理和产量形成的内部生理机制。【方法】以‘西农9920’苦荞品种为材料,在连续4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轮作荞麦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荞麦功能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及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氧自由基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收获时测定不同连作年限和轮作荞麦的产量、千粒质量、株高和主茎节数,最后对荞麦生育后期功能叶片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荞麦开花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OD活性、MDA和氧自由基含量持续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国权  石书奎  欧阳韶晖  魏益民  
【目的】为提高荞麦淀粉制备过程中淀粉与蛋白质、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实现对荞麦粉中主要营养和功能物质的高效分离与综合利用。【方法】采用乙醇同步提取黄酮与碱性蛋白酶水解蛋白相结合的荞麦淀粉分离工艺对荞麦淀粉进行分离,并与水提法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为影响荞麦黄酮提取量的主要因素,在乙醇体积分数为60%、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荞麦黄酮提取量为0.951 mg/g,黄酮浓缩物中的黄酮和蛋白含量分别为46.99 mg/g和303.8 g/kg;水解温度、pH、加酶量和水解时间对荞麦淀粉中的残留蛋白含量均有极显著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冬丽  高金锋  党根友  冯佰利  柴岩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研究了荞麦的2个栽培种苦荞与甜荞的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甜荞籽粒总蛋白及蛋白质各组分的谱带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而苦荞籽粒总蛋白及蛋白质各组分谱带的多态性有限;荞麦清蛋白主要由低分子量的亚基构成;甜荞球蛋白组分包含由中等到低分子量范围的5~12种亚基,苦荞球蛋白主要由8种亚基组成;甜荞谷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在43~66.2 kDa之间的3~5种亚基组成,苦荞谷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在31~43 kDa间的2种亚基组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国权  史一一  魏益民  罗勤贵  杜双奎  秦清翠  
为探索荞麦淀粉酶水解特性及工艺条件,试验采用中温α-淀粉酶、真菌α-淀粉酶及其不同组合对荞麦淀粉进行水解,并在水解温度、pH、底物浓度及酶用量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确定了荞麦淀粉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真菌α-淀粉酶适用于荞麦淀粉水解,其淀粉转化率和DE值均较高;各因素对真菌α-淀粉酶水解荞麦淀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pH>水解温度>酶用量>底物浓度;真菌α-淀粉酶水解荞麦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54℃,pH 6.0,底物浓度50 g/L,酶用量100~130 U/g,水解时间为75 m in,在此工艺条件下荞麦淀粉酶水解度为66.0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玲  高飞虎  唐偲雨  张雪梅  
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荞麦粉,采用传统米线生产工艺加工荞麦米线。对米粉配粉性质进行分析,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复配米粉的总直链淀粉含量、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溶解度等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荞麦米线品质最主要影响因子(米、荞麦复配粉)粉粒径、含水量、复蒸时间、荞麦粉添加量对加工米线品质的影响。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为(米、荞麦复配粉)粉粒径为80目,含水量58%,复蒸时间3 min,荞麦粉添加量20%。用此配方生产的荞麦米线品质最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