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45)
2023(13699)
2022(10952)
2021(9992)
2020(8138)
2019(18507)
2018(18559)
2017(35688)
2016(19034)
2015(21451)
2014(21300)
2013(20572)
2012(18520)
2011(16571)
2010(16930)
2009(15890)
2008(15546)
2007(14033)
2006(12725)
2005(11519)
作者
(53372)
(45175)
(44468)
(42665)
(28396)
(21457)
(20157)
(17198)
(17153)
(15954)
(15341)
(15300)
(14605)
(14145)
(13829)
(13727)
(13121)
(13020)
(12890)
(12783)
(11150)
(10906)
(10891)
(10372)
(10037)
(9998)
(9940)
(9896)
(9004)
(8682)
学科
(80454)
经济(80349)
管理(55246)
(53500)
(40234)
企业(40234)
(33725)
方法(29152)
数学(25748)
数学方法(25193)
农业(22362)
中国(22298)
业经(21663)
(20397)
(19732)
地方(18484)
(15148)
(14115)
环境(13620)
(13458)
银行(13444)
(13265)
(12812)
(12736)
金融(12731)
(11883)
贸易(11869)
理论(11861)
(11501)
(11481)
机构
学院(266799)
大学(263205)
(106134)
经济(103600)
管理(100815)
研究(88370)
理学(86270)
理学院(85294)
管理学(83447)
管理学院(82964)
中国(69886)
(56254)
科学(53244)
(51189)
(47824)
(43337)
(42849)
中心(42073)
业大(40152)
财经(39395)
研究所(38920)
农业(36041)
(35886)
师范(35598)
(35547)
北京(34867)
(33665)
(32443)
经济学(32328)
(29566)
基金
项目(178332)
科学(140865)
研究(132948)
基金(128343)
(111016)
国家(110060)
科学基金(95298)
社会(85709)
社会科(81046)
社会科学(81025)
(71660)
基金项目(67640)
教育(60640)
自然(59650)
(58662)
自然科(58247)
自然科学(58232)
自然科学基金(57116)
编号(54881)
资助(51326)
成果(44473)
重点(40215)
(39149)
课题(38523)
(38450)
(37363)
(37027)
国家社会(35562)
创新(34760)
科研(33388)
期刊
(127100)
经济(127100)
研究(78244)
中国(61000)
(49491)
(40512)
学报(39766)
科学(38726)
管理(37202)
农业(32453)
大学(31821)
教育(30342)
学学(29951)
(28454)
金融(28454)
技术(24081)
业经(23862)
财经(19064)
经济研究(18498)
问题(16866)
(16375)
(15286)
(14600)
资源(12990)
科技(12487)
统计(12154)
现代(12119)
技术经济(12097)
(11854)
农村(11845)
共检索到408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新国  刘秉儒  安慧  宋乃平  
为系统地比较贺兰山东麓荒漠-绿洲交错带扬黄新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防治的作用机制,提炼区域土地退化防治的一般模式,采用社区调查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园艺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限制性资源调集和分配、土壤理化性质改良等方面的作用。相对原生荒地对照,耕地(玉米/小麦套作)土壤养分和盐分发生表聚现象,园地(葡萄)40~60cm土层养分和盐分明显富集。菌草产业的资源调集能力巨大,菌菇废料有效养分含量高而均衡,但是全盐含量明显偏高。相对早期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葡萄和菌草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园艺村土地退化防治实践。葡萄产业代表了一种原位的土地适宜性利用推动土地退化防治的模式,而菌草产业代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秉儒  宋乃平  杨新国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层次上分析农户和社区参与土地退化防治项目的自愿行动机制,为条件不利地区运用综合系统管理理念防治土地退化、消除贫困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江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的退化关系到绿洲边缘荒漠化的扩张和绿洲生态安全,是荒漠化防治中的重点关注对象。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壤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起防风固沙作用的人工梭梭林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已威胁到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退化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集与化验的基础上,对梭梭群落进行退化程度的划分,探索不同退化程度的梭梭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征,以及植被退化过程与土壤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荒漠区土壤质量监测评价、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建丽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勒克  
绿州—荒漠交错带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带 ,由于其自然系统发育的先天不足 ,加上人类的开发活动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进一步加剧 ,已成为影响绿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于田绿洲为例 ,通过分析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开发利用现状 ,提出相应的交错带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和保护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丛霞  欧阳志远  
文章紧扣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稀缺及有限的事实、水资源在荒漠化防治中以及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从困扰荒漠化防治的固沙与保水的矛盾出发,深入分析了这对矛盾的社会转化,从个体治理与整体治理的冲突追溯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进而追溯到现有的荒漠化防治组织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并结合西部的发展定位对此模式应用于荒漠化防治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灵芝  纪明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在遥感手段对图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特征为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具体表现提供空间分析功能。结合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3个方面分析影响研究区LUCC的主要社会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于田县人口数量增长是研究区LUCC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牲畜头数的增长以及采樵量的变化。开荒和撂荒面积对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也很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展羽  苏里坦  张国华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丛霞  
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是在我国国情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较为自然的生产组织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超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及产权残缺决定了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弊端逐步显露。但由于农户心理上对私利的过份倾斜、对公共利益的漠视的特性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所以,因势利导地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使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荒漠化防治中发挥有利作用,但组织模式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整合。基于此,使荒漠化防治的组织模式按照"内散"结构进行组织是完全必要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利明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等触发并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但这只是制约土地荒漠化的外在机制。在这些破坏行为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更具决定性作用的荒漠化内在机制。当前土地制度、投入机制、草原利用制度、政府决策等现实制度问题正是我国现代荒漠化内在制约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立华  杨爱华  
基于对中国西北七县的调查和文献整合分析,研究发现科技治理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治理所需要的三种最重要的知识依次是:有关荒漠化与沙尘暴的一般科技知识、对当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具体知识、环境治理方面的知识。四种最重要的学者型群体依次是:治沙站工作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其他各种技术人员、各种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等。要解决当前科技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科技研究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科技利用效益与推广价值,建立更好的科技推广机制,提高科技研究水平,加强专家学者等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并提高对当地民众和当地知识的尊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裴欢  魏勇  房世峰  李迎家  
针对绿洲土地覆盖/利用特点,建立了反映绿洲荒漠化类型及特点的分类系统。对原始SPOT数据进行变换,提取NDVI、K-L、NDMI等14个特征波段,并利用波段的类间可分性进行了参与分类的最优波段选取。根据地物的波谱特性和空间特性建立了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荒漠化信息进行了提取。分类结果表明,风蚀荒漠化及盐碱化是吐鲁番主要的荒漠化类型。其中,中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在绿洲边缘及外围,2004年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05%;盐碱化土地及轻度、重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在绿洲内部,三者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0%、7.58%和2.23%,吐鲁番盐碱化程度高于托克逊县,风湿荒漠化程度相反。本文提出的基于决策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慧敏  王海珍  刘宝剑  张苗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解晨   周建妤   姜群鸥   肖辉杰   辛智鸣  
沿黄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构建及优化对防治土地荒漠化、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磴口为研究区,分析2005—2020年磴口景观类型时空演变特征,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电路理论和水文分析法综合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和景观连接度指数判断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重要性,构建磴口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磴口主要植被景观中,耕地规模最大且持续扩张,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林地则持续缩减;2)识别出重要草地生态源地8块,重要生态廊道99条和重要生态节点345个。以耕地和草地类型为主,均位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3)提取出需重点优化生态障碍点面积159.83 km~2,需重点优化生态夹点面积81.18 km~2,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和中部区域;4)最后,从维持南部并扩大西北部生态源地规模、打通并优化重要林草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夹点等多方面提出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优化建议。本研究可为荒漠绿洲区生态环境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学武  王旭东  
宁夏永宁县试验区内各合并村庄受到外部扰动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并通过敏感性与适应力状况表达出来。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原理构建合并村庄测量模型、一阶脆弱性SEM,运算处理试验区内8个合并村庄1 600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优化出合并村庄脆弱性评估指标,估算评估指标权重;依据优化出的脆弱性评估指标及评估指标权重构建灰色定权聚类模型,从扰动、敏感性、适应力3个维度评估合并村庄的脆弱性。结果表明:试验区内合并村庄整体上扰动效果差、敏感性较强、适应力一般。脆弱性规律为扰动效果好则敏感性弱、适应力强、脆弱性程度低,扰动效果差则敏感性较强或强、适应力一般、脆弱性程度高或较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贾科利  刘京  杨云贵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