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39)
- 2023(13882)
- 2022(11639)
- 2021(10851)
- 2020(9026)
- 2019(20680)
- 2018(20879)
- 2017(39648)
- 2016(22334)
- 2015(25133)
- 2014(25673)
- 2013(24851)
- 2012(22622)
- 2011(20274)
- 2010(20154)
- 2009(18395)
- 2008(17818)
- 2007(15752)
- 2006(13762)
- 2005(12290)
- 学科
- 济(83978)
- 经济(83879)
- 管理(61308)
- 业(57185)
- 企(47274)
- 企业(47274)
- 方法(36848)
- 数学(31334)
- 数学方法(30914)
- 中国(24607)
- 农(24207)
- 学(21406)
- 财(20519)
- 业经(20006)
- 地方(17961)
- 制(16743)
- 农业(16009)
- 理论(15959)
- 和(14321)
- 贸(13626)
- 贸易(13620)
- 银(13328)
- 银行(13276)
- 易(13161)
- 技术(13153)
- 教育(13120)
- 环境(13085)
- 务(12874)
- 体(12800)
- 财务(12795)
- 机构
- 大学(311812)
- 学院(309799)
- 管理(120698)
- 济(115053)
- 经济(112224)
- 研究(107693)
- 理学(104097)
- 理学院(102893)
- 管理学(100933)
- 管理学院(100405)
- 中国(78048)
- 科学(70281)
- 京(68162)
- 农(55733)
- 所(55724)
- 财(52279)
- 研究所(51152)
- 业大(49775)
- 中心(47932)
- 江(46037)
- 农业(43855)
- 范(43285)
- 北京(43130)
- 师范(42808)
- 财经(41815)
- 院(39490)
- 经(37929)
- 州(37437)
- 技术(35704)
- 师范大学(34477)
- 基金
- 项目(214780)
- 科学(166452)
- 研究(156180)
- 基金(151929)
- 家(133858)
- 国家(132687)
- 科学基金(112171)
- 社会(94579)
- 社会科(89275)
- 社会科学(89249)
- 省(85689)
- 基金项目(80805)
- 自然(73952)
- 划(72373)
- 自然科(72182)
- 自然科学(72158)
- 教育(71774)
- 自然科学基金(70798)
- 编号(64954)
- 资助(62472)
- 成果(53465)
- 重点(48251)
- 部(46110)
- 发(45714)
- 课题(45644)
- 创(44158)
- 创新(41143)
- 科研(41112)
- 计划(39882)
- 项目编号(39831)
- 期刊
- 济(128377)
- 经济(128377)
- 研究(91303)
- 中国(61651)
- 学报(54926)
- 农(51091)
- 科学(48228)
- 管理(43907)
- 教育(41038)
- 大学(40367)
- 财(38728)
- 学学(37550)
- 农业(35547)
- 技术(27393)
- 融(24306)
- 金融(24306)
- 业经(21662)
- 经济研究(19845)
- 财经(19425)
- 图书(19356)
- 业(18476)
- 问题(16651)
- 经(16493)
- 科技(16298)
- 版(15411)
- 理论(14916)
- 业大(14287)
- 技术经济(14239)
- 现代(13794)
- 资源(13713)
共检索到454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国栋 赵廷宁 范建友 杜华
根据国内外有关荒漠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详细分析了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以联合国荒漠化定义为背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对荒漠化基本内涵的分析 ,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并对荒漠化评价中关于植被的作用问题、“基准”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
荒漠化评价 指标体系 理论框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波 苏志珠 杨晓晖 刘文 鞠洪波 刘燕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
荒漠化 监测与评价 指标体系 基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武 南忠仁 李保生 张勃
通过对国内外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与数据获得 ,分级量化与准确性校验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 ,认为目前荒漠化的分等定级有相当多的成分是用土地的绝对景观状态代替相对退化 ,影响了荒漠化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防治效益的准确评估。土地退化生态基准初始面与终极面的恢复和确定 ,是建立规范科学指标体系的前提 ,由此提出了设计指标体系系统的三原则 :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对应的生态基准面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带性原则 ;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传感器的分辨率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原则和以基于3S景观类型为核心指标的原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尚武 王葆芳 朱灵益 王君厚 张玉贵
中国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时掌握荒漠化时空变化信息,有效的实施宏观管理,是荒漠化治理的主要内容。为此,依据地表形态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确定植被盖度、裸沙地占地百分比和土壤质地3项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指示特定土地的生产力,并将各指标因子量化,给出沙质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沙化)现状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国情和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需要,这次提出的沙质荒漠化现状评价指标比较直观、便捷、实用,可以通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或用数字影像在微机上用图像软件按象元水平解译遥感图像、制图。通过在三个不同气候区域的野外调查,验证利用遥感信息获取数据的可行性,证明沙质荒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遥感和...
关键词:
荒漠化,沙质荒漠化,评价指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文彬 谢春华 孙保平 丁国栋
根据荒漠化防治防重于治的思想 ,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的生态机制与预警原理结合 ,提出了荒漠化预警系统基本框架 ,即分析警素、诊断警情、寻找警源、辨识警兆、预报警度、排除警患 ,建立了荒漠化危害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
关键词:
荒漠化 预警 指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源 杨小鹏 陈翔舜 李玉霖 曲浩 彭雯
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土壤退化过程,严重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针对甘肃省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现状,结合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条件,提出了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设计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其中科学技术体系描述了荒漠化监测所需的信息要素和生态地理指标;社会经济体系主要评价了影响荒漠化过程的人为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波
针对目前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状况 ,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 :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 ;80年代以来 ,我国荒漠化在大部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 :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 ,二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过高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是导致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 农牧交错带 绿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贤 周心澄 丁国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清河 孙保平 孙立达
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明确荒漠化概念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了荒漠化指征、动态监测、评价及计算机的应用(如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着重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上的应用前景,指出建立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是一项新兴研究项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陈小磊 郑建明 万里鹏
本文主要从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角度,对国内外主要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形成理论和指标设计进行评述,指出这些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选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化 指标体系 信息经济理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玉福,蔡强国
位于首都圈北部内蒙古高原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威胁京津地区的一个主要风沙源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应的荒漠化研究却很薄弱。目前对该区一些局部地区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荒漠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仍缺乏整个沙地荒漠化状况全面和细致的了解。虽然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被看作是该区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只有揭示人类生产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的反馈作用机制,才能深刻认识荒漠化的成因,才有望对防治荒漠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围绕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问题需要开展的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即潜在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荒漠化动态与监测、荒漠化机理、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承载力确定。
关键词:
荒漠化 人类活动 防沙治沙 浑善达克沙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子飞
近海渔汛消失甚至无鱼可捕等渔场荒漠化成为社会焦点。本文在构建渔业资源衰退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估渔场荒漠化现状,剖析其原因,并提出治理方向。研究表明:(1)捕捞产量与增量是渔业资源状态的关键,当产量大于增量时渔场呈荒漠化趋势;(2) 1978—2016年,近海渔场荒漠化趋势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近海捕捞量大于可捕量约59%;(3)捕捞强度和生境破坏是渔场荒漠化的主要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现有治理政策依赖行政和缺乏激励相容机制,不能激发捕捞主体维护资源的集体行动和消除渔民竞争性捕捞的囚徒困境;(4)应从产权、渔民与社区视角构建激励相容机制,对现有唯利维坦式治理政策形成有益补充,从而扩大渔业资源增量和降低捕捞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文彬 谢春华 李春平 冶民生 孙保平 丁国栋
以防为主的荒漠化防治策略是荒漠化危害预警的基本出发点 .从区域综合预警的角度 ,按照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排除警患的预警程序 ,阐述了预警思想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建立了包括荒漠化地区生态脆弱度、荒漠化发生的危险度评价的荒漠化危害预警模型 .荒漠化危害预警评价是荒漠化危害预警的核心环节 ,它是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的前提 ,直接关系到预警的成败 .生态脆弱度评价模型尤其适用于中小尺度预警评价 .建立普遍适用的荒漠化评价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关键词:
荒漠化 预警 原理 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