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9)
2023(8512)
2022(6598)
2021(6076)
2020(5077)
2019(11225)
2018(11637)
2017(21536)
2016(12142)
2015(13966)
2014(14127)
2013(13362)
2012(12256)
2011(10810)
2010(10729)
2009(9692)
2008(9434)
2007(8545)
2006(7614)
2005(6715)
作者
(35615)
(29720)
(29295)
(27970)
(18707)
(14173)
(13405)
(11558)
(11526)
(10559)
(10207)
(10080)
(9650)
(9313)
(9300)
(9059)
(8872)
(8642)
(8621)
(8473)
(7440)
(7342)
(7304)
(6927)
(6771)
(6662)
(6600)
(6449)
(6112)
(6079)
学科
(42100)
经济(42048)
管理(29212)
(26284)
(18715)
企业(18715)
(17164)
中国(15086)
地方(14432)
(12765)
方法(12147)
业经(11845)
农业(11581)
(10929)
(10589)
数学(9973)
(9884)
数学方法(9825)
(9794)
银行(9769)
(9411)
(9296)
金融(9288)
理论(7812)
体制(7254)
(7097)
环境(6841)
(6564)
教育(6318)
技术(5974)
机构
学院(160000)
大学(157429)
研究(58898)
(55959)
管理(55133)
经济(54325)
理学(46090)
理学院(45472)
中国(45240)
管理学(44425)
管理学院(44147)
科学(39265)
(35643)
(34947)
(30838)
中心(28314)
研究所(28166)
农业(28094)
业大(28055)
(27999)
(27414)
(23963)
师范(23661)
(23159)
(22230)
(21941)
北京(21257)
技术(20929)
财经(20584)
师范大学(18764)
基金
项目(110370)
科学(84443)
研究(81592)
基金(74897)
(66606)
国家(65972)
科学基金(54839)
社会(48449)
(48409)
社会科(45481)
社会科学(45468)
基金项目(40323)
(38752)
教育(36932)
编号(35305)
自然(35085)
自然科(34196)
自然科学(34180)
自然科学基金(33491)
成果(29329)
资助(28880)
课题(25666)
重点(25299)
(25215)
(22512)
(22278)
计划(21211)
创新(21127)
(21052)
科研(20687)
期刊
(69727)
经济(69727)
研究(46674)
中国(40658)
(34323)
学报(30741)
科学(25830)
农业(23151)
教育(22970)
大学(22470)
(21759)
学学(20990)
管理(19352)
(17305)
金融(17305)
技术(14538)
业经(13240)
(12291)
经济研究(9981)
图书(9892)
(9617)
问题(9612)
财经(9365)
资源(8955)
业大(8590)
(8307)
(8135)
科技(8078)
职业(7532)
(7373)
共检索到252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源  杨小鹏  陈翔舜  李玉霖  曲浩  彭雯  
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土壤退化过程,严重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针对甘肃省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现状,结合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条件,提出了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设计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其中科学技术体系描述了荒漠化监测所需的信息要素和生态地理指标;社会经济体系主要评价了影响荒漠化过程的人为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波  苏志珠  杨晓晖  刘文  鞠洪波  刘燕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尚武  王葆芳  朱灵益  王君厚  张玉贵  
中国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时掌握荒漠化时空变化信息,有效的实施宏观管理,是荒漠化治理的主要内容。为此,依据地表形态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确定植被盖度、裸沙地占地百分比和土壤质地3项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指示特定土地的生产力,并将各指标因子量化,给出沙质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沙化)现状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国情和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需要,这次提出的沙质荒漠化现状评价指标比较直观、便捷、实用,可以通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或用数字影像在微机上用图像软件按象元水平解译遥感图像、制图。通过在三个不同气候区域的野外调查,验证利用遥感信息获取数据的可行性,证明沙质荒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遥感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武  南忠仁  李保生  张勃  
通过对国内外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与数据获得 ,分级量化与准确性校验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 ,认为目前荒漠化的分等定级有相当多的成分是用土地的绝对景观状态代替相对退化 ,影响了荒漠化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防治效益的准确评估。土地退化生态基准初始面与终极面的恢复和确定 ,是建立规范科学指标体系的前提 ,由此提出了设计指标体系系统的三原则 :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对应的生态基准面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带性原则 ;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传感器的分辨率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原则和以基于3S景观类型为核心指标的原则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永凯  陈润羊  
通过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以2000~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甘肃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处于较高水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数处于中间水平,且二者呈现出高度相关性;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较低,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有限,但是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期刊] 征信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陈永明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区域融资成本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影响越来越大。庆阳市作为甘肃省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潜力巨大。基于庆阳市实际情况,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融资成本指标权重,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全市12项融资成本指标进行测度,构建出融资成本指标体系。然后将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利率数据代入,测算出2016年庆阳市综合融资成本指数为7.43%,与市场资金价格较为吻合,也证明了测算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延伸测算得出结论:从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庆阳市融资成本在不断降低,各机构间利率水平呈阶梯分布。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创新庆阳市融资模式、完善定价机制、编制融资指数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国栋  赵廷宁  范建友  杜华  
根据国内外有关荒漠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详细分析了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以联合国荒漠化定义为背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对荒漠化基本内涵的分析 ,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并对荒漠化评价中关于植被的作用问题、“基准”问题进行讨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文彬  谢春华  孙保平  丁国栋  
根据荒漠化防治防重于治的思想 ,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的生态机制与预警原理结合 ,提出了荒漠化预警系统基本框架 ,即分析警素、诊断警情、寻找警源、辨识警兆、预报警度、排除警患 ,建立了荒漠化危害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有军  王继和  马全林  张德奎  俄有浩  张晓琴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228属,其区系特征为单种属和寡种属多,优势现象明显,植物区系具有温带荒漠性和古老性;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包含9个分布区类型和13个变型,温带成分(包括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旧大陆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温带亚洲分布)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属的33.76%;地中海区-西亚-中亚分布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总属的28.98%,特有成分比较低,中国特有成分仅4属,只占总属数的1.57%,起源古老,多为本土发生.
[期刊] 征信  [作者] 郭常民  梁荣  彭峰  
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兼具藏区地域特色和经济发展特征的农牧户信用信息系统。中国人民银行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心支行以农牧户信用信息系统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神经网络的组合模型(AHP-ANN)对农牧户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户信用信息系统体系完整,能够精准地表征全州农牧户信用等级水平。建议进一步优化评估模型,完善农牧户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农牧户信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为全国建立统一规范的农牧户信用评估体系奠定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清河  孙保平  孙立达  
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明确荒漠化概念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了荒漠化指征、动态监测、评价及计算机的应用(如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着重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上的应用前景,指出建立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是一项新兴研究项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宏  孙保平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子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腊虎  
对甘肃省87个县(市、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等多项指标进行调查,按照指标选择的原则,选取21项指标建立了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利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林业资源三大类指标中的12个主因子进行分层聚类,把甘肃省87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社会林业类型区。对划分的5个类型区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5个类型区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各个类型区的社会林业发展方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伟  侯瑞霞  唐小明  
我国定期开展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积累了海量监测数据,提取其动态变化信息以探索荒漠化和沙化演替规律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有动态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动态分析解决方案和技术框架,通过支撑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构建技术,确保了多期监测海量多专题数据的可比性及其动态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利用全国第3期和第4期监测数据,基于组件式GIS多层架构建立了简易实用的动态分析程序系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动态分析技术有效可行,且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承苍  凃军  
经近40年连续遥感监测发现,四川省若尔盖高原草地沙化与湿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2004与1966年相比,草地沙化面积增加52 898.4 hm2,增幅达586.7%,2005与1986年相比,沼泽湿地减少115 051.0 hm2,减幅达54.2%。这两种事实表明,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正在加剧。究其原因有:排干沼泽和牲畜超载等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气候干暖趋势加剧了这一变化。若尔盖高原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部位,其土地荒漠化严重趋势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