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6)
- 2023(12260)
- 2022(10284)
- 2021(9562)
- 2020(7944)
- 2019(18431)
- 2018(18622)
- 2017(35810)
- 2016(19740)
- 2015(22195)
- 2014(22561)
- 2013(22077)
- 2012(19788)
- 2011(17653)
- 2010(17468)
- 2009(15763)
- 2008(15187)
- 2007(13148)
- 2006(11511)
- 2005(10049)
- 学科
- 济(77540)
- 经济(77458)
- 管理(55659)
- 业(52937)
- 企(44128)
- 企业(44128)
- 方法(36435)
- 数学(31494)
- 数学方法(31099)
- 中国(21321)
- 农(21276)
- 业经(18530)
- 财(18329)
- 学(17445)
- 地方(16542)
- 制(15125)
- 农业(14313)
- 理论(13296)
- 银(13049)
- 银行(13011)
- 和(12881)
- 贸(12518)
- 贸易(12511)
- 行(12380)
- 融(12341)
- 金融(12340)
- 环境(12320)
- 技术(12232)
- 易(12111)
- 务(11868)
- 机构
- 大学(276137)
- 学院(273893)
- 管理(111737)
- 济(103979)
- 经济(101571)
- 理学(97103)
- 理学院(96058)
- 管理学(94307)
- 管理学院(93849)
- 研究(90519)
- 中国(66805)
- 京(59445)
- 科学(58727)
- 财(46649)
- 所(45371)
- 农(44720)
- 业大(43076)
- 研究所(41730)
- 中心(41124)
- 江(38946)
- 财经(37967)
- 北京(37403)
- 范(36727)
- 师范(36393)
- 农业(35117)
- 经(34564)
- 院(33496)
- 州(32129)
- 经济学(30083)
- 师范大学(29522)
- 基金
- 项目(194884)
- 科学(152400)
- 研究(141417)
- 基金(140104)
- 家(122408)
- 国家(121402)
- 科学基金(104203)
- 社会(87466)
- 社会科(82788)
- 社会科学(82763)
- 省(76686)
- 基金项目(75166)
- 自然(68821)
- 自然科(67196)
- 自然科学(67180)
- 自然科学基金(65913)
- 划(64635)
- 教育(64527)
- 编号(58119)
- 资助(57542)
- 成果(46493)
- 重点(43356)
- 部(42218)
- 发(41032)
- 创(40027)
- 课题(39915)
- 科研(37361)
- 创新(37320)
- 教育部(35837)
- 项目编号(35822)
- 期刊
- 济(110748)
- 经济(110748)
- 研究(78203)
- 中国(49736)
- 学报(45244)
- 科学(41461)
- 农(40697)
- 管理(39605)
- 大学(34055)
- 财(33907)
- 学学(31906)
- 教育(31186)
- 农业(28890)
- 技术(24166)
- 融(22768)
- 金融(22768)
- 业经(18708)
- 财经(17433)
- 经济研究(17204)
- 图书(15814)
- 业(14935)
- 经(14689)
- 问题(14647)
- 科技(14313)
- 理论(13972)
- 技术经济(13371)
- 实践(13053)
- 践(13053)
- 资源(12776)
- 版(12758)
共检索到389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清河 孙保平 孙立达
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明确荒漠化概念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了荒漠化指征、动态监测、评价及计算机的应用(如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着重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上的应用前景,指出建立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是一项新兴研究项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波 苏志珠 杨晓晖 刘文 鞠洪波 刘燕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
荒漠化 监测与评价 指标体系 基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伟 侯瑞霞 唐小明
我国定期开展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积累了海量监测数据,提取其动态变化信息以探索荒漠化和沙化演替规律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有动态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动态分析解决方案和技术框架,通过支撑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构建技术,确保了多期监测海量多专题数据的可比性及其动态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利用全国第3期和第4期监测数据,基于组件式GIS多层架构建立了简易实用的动态分析程序系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动态分析技术有效可行,且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荒漠化 沙化 监测数据 动态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亚云 杨秀春 朱晓华 徐斌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使用的遥感数据源,综述了各类卫星遥感影像、影像的不同季相、波段和各类植被指数的选择等;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多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遥感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多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手动分类结合的原因。最后,指出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综合指标与综合方法集成研究等发展方向。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监测 遥感技术 应用 进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玉贵 刘华
以覆盖科尔沁沙地13个旗县的6景TM影像为例,简介了以计算机屏幕解译这种技术路线制作卫星影像分类图的过程,论述了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荒漠化土地变化和作出环境发展趋势评估的潜力。指出对待盐渍化和沙化这两个问题,对不同区域应各有侧重,最后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分类原则,用土地单元、土地利用类型及附加特性注记地类的方法。
关键词:
荒漠监测,遥感,环境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承苍 凃军
经近40年连续遥感监测发现,四川省若尔盖高原草地沙化与湿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2004与1966年相比,草地沙化面积增加52 898.4 hm2,增幅达586.7%,2005与1986年相比,沼泽湿地减少115 051.0 hm2,减幅达54.2%。这两种事实表明,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正在加剧。究其原因有:排干沼泽和牲畜超载等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气候干暖趋势加剧了这一变化。若尔盖高原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部位,其土地荒漠化严重趋势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遥感监测 若尔盖高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尚武 王葆芳 朱灵益 王君厚 张玉贵
中国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时掌握荒漠化时空变化信息,有效的实施宏观管理,是荒漠化治理的主要内容。为此,依据地表形态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确定植被盖度、裸沙地占地百分比和土壤质地3项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指示特定土地的生产力,并将各指标因子量化,给出沙质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沙化)现状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国情和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需要,这次提出的沙质荒漠化现状评价指标比较直观、便捷、实用,可以通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或用数字影像在微机上用图像软件按象元水平解译遥感图像、制图。通过在三个不同气候区域的野外调查,验证利用遥感信息获取数据的可行性,证明沙质荒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遥感和...
关键词:
荒漠化,沙质荒漠化,评价指标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孙伟 侯瑞霞 唐小明
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积累了海量监测数据,迫切需要对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信息开展科学管理和高效应用。基于全国林业信息化架构,结合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设计思想,设计了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体系"四横两纵"架构和系统开发多层框架,并针对监测数据时空特性分析和数据库构建策略,设计、整合并优化了荒漠化和沙化综合监测数据库,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为国家、省、县等不同管理层次全面掌握荒漠化和沙化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提供了实用的信息平台,进而为管理部门进行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决策提供了高效的多层次多尺度空间信息服务。
关键词:
荒漠化 沙化 信息管理 应用服务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源 杨小鹏 陈翔舜 李玉霖 曲浩 彭雯
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土壤退化过程,严重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针对甘肃省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现状,结合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条件,提出了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设计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其中科学技术体系描述了荒漠化监测所需的信息要素和生态地理指标;社会经济体系主要评价了影响荒漠化过程的人为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波
针对目前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状况 ,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 :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 ;80年代以来 ,我国荒漠化在大部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 :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 ,二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过高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是导致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 农牧交错带 绿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贾科利 刘京 杨云贵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兵 崔向慧 白秀兰 马全林
本文应用长期定位研究方法对甘肃民勤荒漠化地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荒漠化地区红柳群落与白刺群落土壤水分年际变化不明显 ,流动沙丘年际差异较大 ,最高达 2 5 38% ;(2 )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点 ,划分为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耗期与土壤水分稳定期 ;(3)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变化规律是由表层到深层依次递增 ,受植被、气象、人为等外界因素影响 ,各群落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范围差异很大 ;(4)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很大 ,一般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上坡位与中坡位土壤含水量 ,前者约是后两者的 2倍 ,最高达到 15 4 0 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国栋 赵廷宁 范建友 杜华
根据国内外有关荒漠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详细分析了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以联合国荒漠化定义为背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对荒漠化基本内涵的分析 ,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并对荒漠化评价中关于植被的作用问题、“基准”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
荒漠化评价 指标体系 理论框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子飞
近海渔汛消失甚至无鱼可捕等渔场荒漠化成为社会焦点。本文在构建渔业资源衰退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估渔场荒漠化现状,剖析其原因,并提出治理方向。研究表明:(1)捕捞产量与增量是渔业资源状态的关键,当产量大于增量时渔场呈荒漠化趋势;(2) 1978—2016年,近海渔场荒漠化趋势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近海捕捞量大于可捕量约59%;(3)捕捞强度和生境破坏是渔场荒漠化的主要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现有治理政策依赖行政和缺乏激励相容机制,不能激发捕捞主体维护资源的集体行动和消除渔民竞争性捕捞的囚徒困境;(4)应从产权、渔民与社区视角构建激励相容机制,对现有唯利维坦式治理政策形成有益补充,从而扩大渔业资源增量和降低捕捞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