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
- 2023(1258)
- 2022(1106)
- 2021(997)
- 2020(863)
- 2019(2017)
- 2018(1980)
- 2017(2605)
- 2016(2195)
- 2015(2645)
- 2014(2596)
- 2013(2204)
- 2012(2109)
- 2011(1994)
- 2010(2078)
- 2009(1613)
- 2008(1636)
- 2007(1504)
- 2006(1235)
- 2005(1005)
- 学科
- 教学(4166)
- 学(4085)
- 理论(3402)
- 教育(3378)
- 学法(3038)
- 教学法(3038)
- 学理(2789)
- 学理论(2789)
- 水产(2050)
- 研究(1994)
- 草(1861)
- 业(1704)
- 动物(1703)
- 管理(1556)
- 农(1487)
- 动物学(1449)
- 生(1394)
- 中国(1343)
- 研究生(1282)
- 害(1203)
- 济(1133)
- 经济(1132)
- 虫(991)
- 物(971)
- 生物(943)
- 企(909)
- 企业(909)
- 及其(885)
- 农业(876)
- 虫害(862)
- 机构
- 学院(27384)
- 大学(25990)
- 农(13171)
- 研究(12846)
- 科学(11745)
- 农业(10897)
- 业大(8536)
- 所(8427)
- 技术(8199)
- 研究所(8023)
- 室(7038)
- 农业大学(6887)
- 中国(6681)
- 实验(6554)
- 实验室(6290)
- 业(6166)
- 省(6069)
- 重点(5998)
- 京(5912)
- 江(5669)
- 教育(5439)
- 中心(5094)
- 职业(5003)
- 范(4800)
- 部(4692)
- 院(4601)
- 技术学院(4585)
- 师范(4581)
- 州(4246)
- 科学院(4072)
共检索到42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陶会竹 肖宁 赵雨婷 房慧 李槿年
为了建立草鱼肠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本研究在采用刮除法结合胶原酶IV消化法制备肠黏膜固有层单细胞悬液的基础上,使用鱼类脏器单核细胞分离试剂盒分离肠巨噬细胞,再经差异贴壁法纯化肠巨噬细胞,最后,用含10%胎牛血清和5%草鱼血清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在28°C、5%CO2条件下原代培养肠巨噬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检查、分子标记检测和功能验证实验加以鉴定。结果显示,每尾鱼(约250 g)肠巨噬细胞的获得量约为3×107个,细胞活率为99.6%,纯度达到95%以上;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原代培养4~5 d的贴壁细胞多呈圆形或多边形,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汇合度达到95%;光镜和电镜观察到染色后的贴壁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贴壁细胞经荧光定量PCR在m RNA水平检测到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草鱼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功能实验证实贴壁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脂多糖能够显著提高其呼吸暴发活性。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草鱼肠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为开展口服疫苗诱导的草鱼肠黏膜免疫应答研究提供细胞模型。
关键词:
草鱼 肠巨噬细胞 分离 原代培养 鉴定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宣刚 孔祥福 王欣桐 李恒顺 刘金相 王志刚 于海洋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先天性免疫在其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先天性免疫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鱼类免疫应答中扮演重要角色。巨噬细胞一般无法传代培养,因此,建立高效的巨噬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牙鲆头肾中分离得到了巨噬细胞,通过差速贴壁法对获得的细胞进行纯化,后续经过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过程,采用L-15培养基(Gibco)、5%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1%非必需氨基酸、30% L929细胞培养基在24℃、无CO_(2)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显微镜观察及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具备巨噬细胞形态特征,使用巨噬细胞特异性基因标记mpeg1基因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分离得到的细胞中成功扩增出该基因。本研究建立了牙鲆巨噬细胞分离和培养技术,为体外研究巨噬细胞功能、深入了解硬骨鱼先天性免疫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牙鲆 巨噬细胞 原代培养 鉴定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姚仕彬 叶元土 蔡春芳 姚林杰 许凡 刘猛 萧培珍 王丽宏
以强化培育后草鱼的肠道粘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消化法和离心转速梯度分离肠道粘膜细胞团,分别试验不同培养液与不同CO2浓度组合、胎牛血清浓度及细胞接种浓度时细胞生长效果,并且观察草鱼原代肠道粘膜细胞生长过程,同时采用3种细胞形态观察法、MTT检测法及相关酶活力系统评价细胞培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刮取消化法,分离转速为400 r/min,在使用M199培养液、6%CO2、15%胎牛血清、接种浓度为2×103(个/孔)条件下可批量复制草鱼原代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增殖过程符合动物原代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分化规律,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与Giemsa染色法相结合、MTT检测法、AKP酶活力及LDH/M...
关键词:
草鱼 肠道粘膜细胞 分离方法 原代培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秋华 陈明 黄维义 王瑞 李莉萍 甘西 雷爱莹 黄均 梁万文
为获得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和培养形态特征,试验在不同饲养温度和时间点注射角鲨烯的奥尼罗非鱼进行腹腔巨噬细胞分离;通过培养基血清筛选和瑞氏染色对分离的巨噬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及其形态观察。结果表明,19~25℃饲养温度有利于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大于28℃对分离效果有明显影响;注射角鲨烯后48~72 h是分离腹腔巨噬细胞最佳时期;体外培养显示自体血清有利于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的存活与生长,胎牛血清不适于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培养。同时,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具有哺乳动物巨噬细胞相似特征,形态不规则、核浆比值低、贴壁生长、可形成多核巨大细胞。为下一步研究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罗非鱼 腹腔巨噬细胞 分离 培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欢 钟秋萍 王微微 吴山功 邹红 李文祥 王桂堂
为探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固有纤维素降解菌群及其酶活,从冬天禁食条件下的野生草鱼肠道粘膜分离培养的细菌中随机挑取22个单菌落,经筛选得到8株纤维素降解细菌,测量了它们降解纤维素所产生的水解圈的大小,并进行了16 S rDNA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细菌(菌株)之间纤维素降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F=4.03,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令兵 高梦雪 蒋勇华
本文对草鱼细胞和病毒的两种大规模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静置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速度快,2—3天内可形成单层,单层均匀而稳定;旋转培养条件下,细胞7天左右长成单层,细胞单层面积大,病毒培养产量高。这两种培养方式所观察到的细胞病变过程及表征基本相同,病毒的TCID50/ml值稳定在6.0左右。采用这两种培养方式,可实现草鱼细胞和病毒的大规模培养。
关键词:
草鱼,细胞,病毒,大规模培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芬 詹康 张响英 陶勇 杨晓志 顾文婕
为研究山羊小肠上皮细胞营养吸收调控及其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原代细胞培养模型,采用组织块接种来获得山羊小肠上皮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来克隆山羊小肠上皮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以及细胞角蛋白18、波形蛋白、肌间线蛋白和细胞生长曲线来鉴定山羊小肠上皮细胞。结果表明:1)采用组织块接种能够分离纯化得到山羊小肠上皮细胞并稳定传至大约10代;2)RT-PCR检测发现山羊小肠上皮细胞不能够表达波形蛋白和肌间线蛋白;3)在正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山羊小肠上皮细胞能够产生细胞角蛋白18绿色荧光。研究发现,培养至第8代的山羊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令兵 杨先乐 左文功 胡春生 陈艳红
使用一种廉价的培养基 CAS 替代昂贵的 Eagle′S MEM 培养草鱼 CIK 细胞系,细胞生长迅速而稳定,在1.5—2天内可长成汇合单层。CAS 的最佳培养浓度为0.1%。
关键词:
CIK 细胞系 廉价培养基 生长特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晓春 李正秋 王金虎 张奇亚
用白细胞分离介质Histoque 10 77将草鱼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分离后 ,依据它们对尼龙毛的粘附特性分为粘附性细胞和非粘附性细胞两个类群。分别检测分离前、后的淋巴细胞的细胞表面超微结构、α 醋酸萘酯酶活性及膜表面球蛋白。结果表明 :表面粗糙细胞、α 醋酸萘酯酶阳性细胞和膜表面球蛋白阳性 (SIg+ )细胞在外周血液总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 47.8%、15 .2 %和 5 3.8% ,在粘附性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 82 .3%、0 .1%和 76 .2 % ,在非粘附性淋巴细胞中的比例为 18.3%、2 4.2 %和 2 5 .5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常藕琴 霍礼霞 罗满林 石存斌 张德峰 潘厚军 任燕
分离纯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肾中性粒细胞、鉴定和检测其活性,目的在于为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免疫防御机制提供细胞材料。本研究使用鱼类脏器组织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和差异贴壁法分离获得草鱼肾中性粒细胞;应用迪夫氏染色、碘化钾-吡啰红G (KI-Py G)染色、电镜技术鉴定细胞形态,使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经MPA刺激的细胞活性,台盼蓝染色法和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大小均一,细胞核圆形或肾形,胞质有A、B型颗粒,表面有皱褶,具有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纯度达(99.3±0.53)%,细胞活力达(97.70±0.76)%,在体外培养24h内细胞存活率可保持在(89.91±3.56)%;在PMA刺激下检测到细胞表达MPO、ROS、NO和NETs的量显著提高(P<0.05),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结果证实,分离的细胞具有很好的活力,具有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特征。本研究成功建立草鱼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细胞具有很好的活力,可为深入研究鱼类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免疫机制提供基础。
关键词:
草鱼 中性粒细胞 分离 鉴定 活性检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雪平 杨广智 罗毅志 陈因良 陈志宏
应用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悬浮培养法,对草鱼胚胎细胞 CP-80 进行大规模培养,同时增殖草鱼出血病病毒。细胞经培养6天后,细胞量可达到8.4×10~6cells/ml,较始接量(2×10~5cells/ml)提高了41倍。接入草鱼出血病病毒后,经5天培养增殖,毒力达到8.0LgTCID_(50)/0.1ml,较始接毒力(3.75LgTCID_(50)/0.1ml)增加了4.25个对数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端 叶元土 罗莉 林仕梅
取 1龄草鱼 (体长 2 0~ 2 5cm)肠道制成常规肠囊样本 ,分别使用Ringer’s液、山本液、今村液以及 1mmol/L亮氨酸 (Leu)溶液和 1uci/mlH3-Leu溶液进行体外培养 ,并设定培养条件分别为 :培养温度 2 0、2 5、30和 37℃ ,培养时间 5、10、30及 6 0min。测定在各条件下草鱼肠道碱性磷酸酶 (AKP)活性和Leu的吸收积累量。结果显示 ,1龄草鱼肠道离体培养最佳条件为 :培养液为山本液 (NaCl 0 .75 % ,KCl 0 .0 2 % ,Ca Cl2 0 .0 2 % ,NaHCO30 .0 0 2 % ) ,培养时间为 5min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萨仁娜 佟建明 何春年 高微微 张琪
【目的】通过研究海带岩藻聚糖及其级分对肉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寻找海带提取物调节肉鸡免疫功能的有效级分,为饲料工业科学使用海带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从海带中提取岩藻聚糖,通过纤维柱和凝胶柱层析,对岩藻聚糖进行分级纯化。体外培养肉鸡腹腔巨噬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岩藻聚糖(200μg·ml-1)和岩藻聚糖5种级分(100μg·ml-1),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1和TNF-α,同时测定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等其它免疫指标。【结果】海带岩藻聚糖及其级分显著提高肉鸡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巨噬细胞呼吸爆发、NO的产生量和iNOS活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秦真东 詹凡玢 李亚男 施斐 杨敏璇 卢志杰 李军 林蠡
为了探究鱼类体内过量游离血红蛋白对鱼体影响,本研究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注射血红蛋白模拟体内出血,探究血红蛋白对组织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体内注射血红蛋白研究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导致头肾和中肾组织中明显的血红蛋白沉淀,同时提高了鱼体血清中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水平,促进了头肾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普鲁士蓝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表现出了吞噬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显著激活了头肾巨噬细胞中CD68、CD86、CSF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刺激12 h后,头肾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4)、趋化因子(CCL20和CCL4)、IFN-α和TLR4的mRNA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草鱼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具有吞噬能力,同时血红蛋白也激活了巨噬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本研究结果首次阐述了草鱼血红蛋白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丰富了鱼类血液基础免疫学理论,同时也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草鱼 血红蛋白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郝贵杰 沈锦玉 潘晓艺 徐洋 姚嘉赟 尹文林
2008年6月从湖州某患病草鱼池塘采集草鱼出血病疑似病样,将除菌过滤后的患病鱼肝、脾、肾组织滤液,注射健康的8~10 cm的草鱼鱼种。5d后草鱼开始发病,且症状与原发病症状一样,死亡率为57%,对照组未有死亡。将无菌处理的病样滤液接种草鱼肾细胞(CIK),连续接5代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并与草鱼呼肠孤病毒参考株所产生的CPE一致。该株病毒的TCID50为10-8/0.1ml。内脏组织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组织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大小均一,近似球形,直径约70~75 nm。理化鉴定表明,氯仿、乙醚处理组病毒的感染力和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说明该株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有一定的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