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70)
- 2023(4649)
- 2022(3812)
- 2021(3767)
- 2020(3276)
- 2019(7794)
- 2018(7866)
- 2017(14678)
- 2016(8231)
- 2015(9586)
- 2014(9542)
- 2013(8973)
- 2012(7895)
- 2011(7260)
- 2010(7514)
- 2009(6717)
- 2008(6509)
- 2007(5648)
- 2006(4911)
- 2005(4356)
- 学科
- 济(29222)
- 经济(29204)
- 管理(19819)
- 业(18301)
- 方法(17749)
- 数学(16242)
- 企(15942)
- 企业(15942)
- 数学方法(15706)
- 学(9445)
- 理论(8200)
- 教学(6928)
- 中国(6855)
- 农(6556)
- 业经(5840)
- 财(5106)
- 技术(4855)
- 制(4786)
- 学法(4516)
- 教学法(4516)
- 教育(4390)
- 贸(4344)
- 贸易(4339)
- 和(4258)
- 易(4223)
- 农业(4162)
- 银(4118)
- 银行(4082)
- 环境(4021)
- 地方(3929)
- 机构
- 学院(115713)
- 大学(114475)
- 管理(41350)
- 研究(39149)
- 济(36742)
- 理学(35983)
- 经济(35701)
- 理学院(35606)
- 管理学(34277)
- 管理学院(34125)
- 科学(29409)
- 中国(27728)
- 农(25868)
- 京(24774)
- 业大(22710)
- 所(21507)
- 农业(21037)
- 研究所(20202)
- 江(17827)
- 中心(17643)
- 技术(17510)
- 财(15703)
- 北京(15647)
- 范(14651)
- 州(14467)
- 院(14456)
- 师范(14296)
- 工程(14176)
- 农业大学(13870)
- 省(13576)
- 基金
- 项目(83306)
- 科学(62706)
- 基金(57260)
- 研究(54120)
- 家(53352)
- 国家(52986)
- 科学基金(43710)
- 省(34970)
- 自然(32292)
- 自然科(31587)
- 自然科学(31575)
- 自然科学基金(30962)
- 划(30417)
- 社会(29915)
- 基金项目(29353)
- 社会科(28353)
- 社会科学(28344)
- 教育(27616)
- 资助(25862)
- 编号(22015)
- 重点(20252)
- 计划(19102)
- 创(17602)
- 科技(17580)
- 发(17206)
- 成果(17027)
- 部(16856)
- 科研(16683)
- 课题(16613)
- 创新(16503)
共检索到162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云飞 王芳 刘峰 董双林
采取陆基围隔实验法,选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研究不同养殖模式系统氮磷的收支。实验于2011年5月开始,10月结束,实验周期为6个月,每月定期采样,围隔面积为7 m×7 m。分别测定了草鱼单养(G组)、草鱼–鲢混养(GS组)、草鱼–鲤混养(GC组)、草鱼–鲢–鲤混养(GSC1,GSC2)系统氮磷的输入和输出,并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水体和底泥氮磷的积累情况。主要实验结果为:(1)不同养殖模式下,饵料氮磷的输入是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输入的85.54%~9...
关键词:
草鱼 鲢 鲤 混养系统 氮 磷 收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永坚 王芳 董双林 高勤峰 张美昭 田相利
应用乙炔抑制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混养模式围隔底泥的硝化、反硝化和氨化速率,以探究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对池塘底泥-水界面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草鱼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混养组合分别为一元组(草鱼)、二元组(草鱼+鲢、草鱼+凡纳滨对虾)、三元组(草鱼+鲢+凡纳滨对虾,设2种放养比例)。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中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范围为0~734.15μmol/(m2.d),硝化速率范围为0~1 209.20 mmol/(m2.d),氨化速率范围为0~41.25 mmol/(m2.d)。2)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较高,与很多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璐 李学梅 吴兴兵 朱挺兵 杨德国 朱永久
本研究对青鱼-鳙生态混养池塘的水质状况、氮磷收支和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期间各水质指标呈波动现象,其中TN(除5月份外)浓度较高,养殖末期(10-11月)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TP含量在4-6月份急剧上升,7-11月份TP含量显著高于4月份。氮磷收支研究表明,饲料是养殖池塘氮、磷的主要来源,占氮总输入的(87.43±0.19)%,占磷总输入的(94.52±0.09)%。底泥沉积、水体渗漏、吸附等综合积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项目,分别占氮、磷总输出的(72.07±1.04)%和(85.27±1.08)%,其次是养殖鱼类,终末水层积累的氮磷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小。养殖池塘的氮、磷平均利用率分别为17.51%和9.78%,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对氮、磷的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和鲢之间的氮、磷利用率差异不显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武平 陈福幸
为了探索黄河流域的养殖效果,增加新的食用鱼种类,根据黄河滩青饲料来源丰富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淡水白鲳鱼种和草鱼种的混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试验条件与方法11池塘条件:黄河滩沙滩地池塘,改造为能自排上层水,进行微弱流水交换,易渗漏,水位随地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其根 杨洋 唐永涛 俞震颉 钟国防
研究了罗氏沼虾、三角帆蚌、鲢和鳙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增长率、总氮(TN)/总磷(TP)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以期获得最优养殖模式。采用基于陆基围隔的比较实验方法,设6个实验组,分别为罗氏沼虾单养(G),罗氏沼虾与三角帆蚌二元混养(GH2)、罗氏沼虾、鲢和鳙三元混养(GSB),罗氏沼虾、鲢、鳙和三角帆蚌按照不同密度放养的四元混养(GSBH1、GSBH2和GSBH3),各实验组设置4个重复。结果表明:GSBH2组罗氏沼虾产量最高[(14.71±0.33)kg/32 m2],显著高于G组[(12.44±0.60)kg/32 m2,P<0.01];GSBH1组饲料系数最低(1.43±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根芳 许式见 李家乐 刘其根 方爱萍
对14座山塘小水库进行为期1年的蚌鱼混养生产试验,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吊养1+龄三角帆蚌的山塘小水库鱼类放养密度及比例。结果表明:利润率(P)与吃食性鱼每公顷放养量(FS)、饵料系数(FCR)的关系分别为P=-0.000 04FS2+0.100 4FS-20.006(R2=0.809 3)和P=1241.4FCR-4.450 2(R2=0.820 2);吃食性鱼和滤食性鱼增重倍数比(FWR)与放养量比(FSR)的关系为FWR=-0.569 7Ln(FSR)+1.420 8(R2=0.916);鲢和鳙增重倍数比(LWR)与放养量比(LSR)的关系为LWR=1...
关键词:
蚌鱼混养 山塘小水库 结构优化 生产函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利 田明礼 安玥琦 李温蓉 李大鹏 刘茹 熊善柏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草鱼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影响,选用2种养殖模式(普通池塘养殖和种植青草养殖)下的草鱼为材料,分析其肌肉品质(色度、质构、蒸煮损失)、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和特征风味(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核苷酸及其降解产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普通养殖草鱼相比,种植青草养殖草鱼肌肉的白度、质构特性和持水力均有所提高,提升了草鱼肉的色泽以及口感;且种植青草养殖草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和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使其营养品质更高;此外,种植青草养殖草鱼中带有异味的1-己醇、壬醛、1-辛烯-3-醇和辛醛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养殖草鱼,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等呈味氨基酸含量则更高,具有更佳的食用品质。结果表明,种植青草养殖草鱼的营养和食用品质更优于普通养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情 王荣华 肖光明 肖克宇 钟蕾 文祝友 于喆 江为民 刘统
将草鱼分成A、B、C组,A组饲喂配合饲料;B组上午饲喂鲜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下午饲喂配合饲料;C组饲喂鲜草,以研究不同饲喂模式下草鱼的生长情况及免疫器官发育情况。饲喂8个月之后的检测结果表明:饲喂配合饲料的草鱼生长最快,其体重均显著高于喂鲜草的草鱼(P<0.05),其体长均大于喂鲜草的草鱼,与全喂鲜草的草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饲喂了鲜草的草鱼免疫器官发育较好,其头肾指数显著大于饲喂配合饲料的草鱼的头肾指数(P<0.05),其脾脏指数均大于喂配合饲料草鱼的脾脏指数,且全喂鲜草组与喂配合饲料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祥宇 高勤峰 董双林
模拟草鱼养殖周期内的温度波动范围,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草鱼C、N、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实验采用4个温度条件(15、18、24和30℃)培养草鱼,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组内草鱼C、N、P营养要素的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草鱼C、N、P营养要素收支具有显著影响。15℃处理组中,草鱼摄食率、排氨率、排磷率和排粪率分别为3.405 7、7.533 4、0.000 8和0.601 3 mg/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在24℃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442 0、18.995 6、0.001 7和1.647 0 mg/h。草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耗氧率和温度之间变化规律符合方程OR=0.005 ...
关键词:
草鱼 温度 营养要素收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邓金钗 熊邦喜 张小敏 朱玉婷 饶海鸥 马徐发
2010年6-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水库坝下陆基鱼池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三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放养250、35、40和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和鲫分别为250、35、20、20和15尾;模式Ⅲ,草鱼、鲢和鲫分别为250、35和15尾)浮游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8属279种,其中,蓝藻门20属29种、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皮坤 张敏 李保民 李庚辰
为了探讨不同主养模式池塘养殖期间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通量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的原位观测装置,分析了2013年4—10月主养草鱼和主养黄颡鱼池塘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并探讨了影响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因素。结果发现:(1)在养殖初期,各种形态氮磷在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主要表现为从上覆水向沉积物的沉积,养殖中后期,由于温度升高以及池塘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大量累积,各种形态氮磷表现为以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为主,表明池塘沉积物是氮磷营养盐的源与汇;(2)两种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凌志勇 华林
鱼鳖混养高产技术要点凌志勇,华林(四川省内江市伏龙乡农技顾问)鱼鳖混养可互相促进,鳖的残饵和粪便起到培肥水质的作用,为鱼类生长提供了饵料条件。而大量的鱼类粪便、水草沤肥和随之繁殖的细菌、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又给鳖的饵料螺、蚬的生长创造了条件。鳖并不能...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凯
藕田鱼鳖混养技术要点李凯(河南省郸城县渔业技术推广站)1994年我们在3块藕田(面积3.3亩)中进行鱼鳖混养试验,共投放幼鳖2641只,重391公斤,草、鲤鱼种1650尾,重85公斤。经138天饲养,收获鳖924公斤,鱼423公斤,莲藕4120公斤,...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金渝钦 孟顺龙 徐慧敏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李丹丹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试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生物絮团模式下养殖系统水体中的NH_(4)~(+)-N、NO_(2)~(–)-N和NO_(3)~(–)-N、TN、TP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分别减少了57.07%、80.22%、30.50%、24.64%、31.47%。饲料是养殖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90.60±0.08)%、(87.16±0.19)%,占磷总输入的(96.08±0.19)%、(92.30±0.24)%。收获的大口黑鲈是养殖系统氮输出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43.04±1.42)%、(44.17±1.53)%;而底泥累积是养殖系统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磷总输入的(75.92±0.47)%、(74.70±0.71)%。絮团组氮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44.17±1.53)%、(50.69±1.87)%,均高于空白组的(43.04±1.42)%、(47.51±1.6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絮团组磷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17.41±0.14)%、(18.87±0.20)%,均显著高于空白组的(13.06±0.36)%、(13.59±0.38)% (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模式养殖大口黑鲈能调节养殖水质,降低氮、磷累积,提高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对促进我国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