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8)
- 2023(1731)
- 2022(1518)
- 2021(1409)
- 2020(1257)
- 2019(2715)
- 2018(2736)
- 2017(4484)
- 2016(2698)
- 2015(3102)
- 2014(2966)
- 2013(3024)
- 2012(2969)
- 2011(2790)
- 2010(2688)
- 2009(2460)
- 2008(2329)
- 2007(1974)
- 2006(1728)
- 2005(1577)
- 学科
- 济(7880)
- 经济(7877)
- 学(5929)
- 管理(5509)
- 业(4749)
- 方法(4362)
- 数学(3898)
- 数学方法(3840)
- 企(3652)
- 企业(3652)
- 环境(3401)
- 及其(2677)
- 防(2639)
- 害(2607)
- 防治(2509)
- 治(2495)
- 农(2260)
- 虫(2237)
- 虫害(2053)
- 草(2033)
- 划(2024)
- 病虫(1944)
- 病虫害(1944)
- 中国(1748)
- 生物(1744)
- 财(1717)
- 染(1672)
- 生态(1590)
- 物(1552)
- 农业(1526)
- 机构
- 大学(42206)
- 学院(41989)
- 研究(19863)
- 科学(17497)
- 农(17385)
- 农业(14308)
- 中国(13028)
- 所(12908)
- 济(12320)
- 研究所(12305)
- 业大(12250)
- 经济(11990)
- 管理(11011)
- 京(9952)
- 理学(9853)
- 理学院(9564)
- 室(9548)
- 农业大学(9329)
- 管理学(9173)
- 实验(9158)
- 管理学院(9120)
- 实验室(8916)
- 重点(8402)
- 省(8348)
- 中心(8164)
- 业(8031)
- 科学院(7912)
- 院(6903)
- 江(6389)
- 技术(6338)
共检索到57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玳琳 赵兴丽 卯婷婷 张敬泽 蔡磊 陶刚
为了从组织学和细胞学水平上了解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病原菌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机制,通过草莓炭疽菌分生孢子液接种侵染健康草莓幼苗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研究草莓根部浸染草莓炭疽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接种12 h,95%的分生孢子萌发;接种24 h,69%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或附着枝并形成侵入钉开始侵染根表皮细胞;接种48 h,产生大量菌丝并纠结成网状;接种4 d,少量的根尖开始变褐;接种9 d,整个根系几乎变为黑褐色,产生少量分生孢子盘;接种13 d,侵染菌丝扩展到主轴根微管柱,新的分生孢子产生,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20 d,侵染菌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圣凡 华战迎 刘峻杰 董振飞 冯泽坤 闫佳琪 王红清
为科学防控草莓炭疽根腐病,本研究在调查全国12个草莓主产区的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的基础上,对导致草莓根部腐烂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鉴定、分离纯化与分子鉴定、多基因序列(ITS-ACT-GAPDH-CALTUB2-CHS)联合鉴定以及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中有27.5%的样品是由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引起;胶孢炭疽菌复合种可分为3种生理小种,分别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隐秘炭疽菌(C.aenigma)与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3种炭疽菌致病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隐秘炭疽菌、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炭疽菌。其中隐秘炭疽菌发病较快,引起的病症较重。综上,本研究可为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害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金凤 陈丙义 李金凤 高志红 糜林 章镇 李国平 乔玉山
从田间感染炭疽病的草莓组织获得分离物,对其进行培养与纯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同时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该病原菌rDNA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经聚类分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一致,即分离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将胶孢炭疽菌接种到‘章姬’和‘阿尔比’2个栽培草莓品种以及野生黄毛草莓上,3个检测对象对该致病菌株的抵抗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章姬’为高度感病,‘阿尔比’为感病,黄毛草莓为中等抗病。
关键词:
草莓 炭疽菌 鉴定 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敬辉 陈宏州 肖婷 吴祥 吉沐祥 庄义庆
为探明草莓炭疽病病原及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对分离自江苏省句容市的一株草莓炭疽病病原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病原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咪鲜胺、氟硅唑、丙环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己唑醇、腈菌唑、多菌灵和啶酰菌胺对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544、0.4220、0.6831、0.7112、0.8083、1.2652、1.3560、1.9176、2.2559、7.5834、14.3522和16.8140μG·m l-1。...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菌 病原鉴定 杀菌剂 毒力测定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英 张明会 刘志恒 于海滨 王东来
于辽宁省抚顺市栽培的草莓品种的茎上分离得到一种炭疽病菌。针对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其有性形态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炭疽病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原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S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适宜pH值为4~6;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果糖最好,纤维素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低于5℃不能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5~7,高于10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
关键词:
草莓 胶孢炭疽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仁 张博月 May Bente Brurberg
为了解草莓与恶疫霉互作的分子机制,以接种后3、5和7 d的感病草莓品种‘FDP821’的冠部为材料,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FDP821’与恶疫霉亲和互作前后基因表达的差异,获得78条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通过分析从中分离出恶疫霉侵染诱导表达的10个草莓基因cDNA片段。BLASTX在线分析表明,这些草莓基因的功能涉及呼吸作用、衰老和核苷运输与代谢等。为阐明草莓与恶疫霉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关键词:
草莓冠腐病 恶疫霉 mRNA差异显示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永超 曾祥国 向发云 过聪 张庆华 陈丰滢 关伟
【目的】对草莓属植物12个草莓野生种24份材料、1个栽培种41个品种、种间杂交种6个品种共71份种质资源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为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从草莓上分离得到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接种病原,采用离体接种法将炭疽菌孢子悬浮液(1×106个分生孢子/mL)均匀接种在草莓叶片的叶面、叶柄上。置于28℃条件下保湿培养4 d,然后分别对每个叶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叶面病斑数量、叶面最大病斑直径、叶柄最大病斑长度。运用IBM SPSS 15.0软件对不同供试材料的叶面病斑数量、叶面病斑直径、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叶柄病斑长度对每个叶片的病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计算每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以接种炭疽菌后叶柄的病情指数为依据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以草莓种类为固定因素,供试材料为随机因素,采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计算凤梨草莓(41份)、东北草莓(3份)、绿色草莓(4份)、黄毛草莓(3份)、种间杂交种(6份)的病情指数差异(P
关键词:
草莓 种质资源 果生炭疽菌 炭疽病 抗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愿军 熊卫东 许克勇 樊浩丽 侯红琴
以新鲜草莓果实为原料,对草莓汁加工过程中的Vc含量变化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洗方式对草莓Vc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快速清洗有利于草莓果中Vc的保存;不同的热烫方式对草莓Vc含量亦有较大影响,热水热烫、蒸汽热烫均可使草莓的Vc含量降低,而微波热烫较热水热烫及蒸汽热烫的Vc保存率高,且微波热烫后草莓果中的Vc含量还较原始果中提高了1.77%~5.31%;热压榨方式有利于保持草莓的Vc含量;澄清工序中,冷却澄清结合添加0.03%EDTA+0.03%植酸有利于保持草莓中的Vc;草莓汁灭菌时采用90℃灭菌15min的效果最好,而且其Vc保存率可达98.56%;灭菌后快速冷却有利于草莓汁中的V...
关键词:
草莓汁 加工工艺 Vc保存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鹤 杜国栋 宋亚楠 鲁晓峰 英楠
通过对连作草莓根际土壤中生防木霉菌的分离、筛选,明确生防木霉菌的防病效果,为草莓连作障碍中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从不同连作地块的健康草莓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到木霉菌株75株,采用传统平板对峙法对木霉菌进行初步筛选,根据几丁质酶产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产酶活性和重寄生能力,对木霉菌的抑菌能力进一步复筛,并将筛选出的优势木霉菌菌株组合,研究混合菌剂对草莓根腐病标靶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初筛有19株木霉菌株对标靶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40%,并通过复筛选出3株具有不同生防优势的菌株,"经鉴定3株菌株分别为拟康宁木霉、哈茨木霉和刺孢木霉,"菌株组合后,复合菌发酵液对标靶病原菌抑制率高达5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申光辉 薛泉宏 张晶 段佳丽 王东胜 杨兴华
【目的】探索利用植物病、健株根域土壤微生物区系比较法快速筛选高效、广谱且有实际防病促生作用生防真菌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菌落培养与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对拮抗真菌进行鉴定;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无菌发酵滤液的拮抗活性,盖玻片对峙培养法观察拮抗真菌对草莓根腐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室内发芽试验法测定真菌无菌发酵滤液促种子萌发活性;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拮抗真菌对草莓根腐病的防病促生作用;土壤稀释平皿分离法测定拮抗真菌的定殖能力及对草莓根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经鉴定,2株拮抗真菌HF3和HF7分别为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和土曲霉(Aspergillu...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振荣 田云霞 董琼娥 谭海燕 张丽芳 冯德党 赖泳红 杨俊誉 苏代发 崔晓龙 童江云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离体后病原菌种群的变化。【方法】2019年2-4月在昆明市草莓白粉病爆发区3个不同地点取样,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昆明地区3个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章姬、红颜、桃香的白粉病患病部位表面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将离体白粉病样品在人工气候箱中培养,温度25℃,光强1500 lx,光照时间12 h·d~(-1),培养7 d,检测长出的真菌群落组成,进而对比两类样品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结果】6个样品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即在属水平上进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均显示98.8%以上是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2个离体白粉病样品在灭菌培养皿内培养7 d后,HL(地点3的红颜白粉果实和叶片)样品上长出许多浅绿色的粉状霉菌,其真菌群落组与结构分析显示为Penicillium(88.80%)、Cladosporium(9.38%)、Acremonium(1.44%)、others(0.25%);而ZH(地点2的章姬果实和叶片)样品上长出许多黑色粉层的霉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为Aspergillus(86.87%)、Acremonium(4.11%)、Cladosporium(1.25%)、others(0.23%)。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培养之后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昆明地区冬草莓栽培种的白粉病病原菌为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不同草莓品种和感染部位的白粉病病原菌相同,是首次报道中国西南地区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草莓白粉病病原菌感病的部位离开母体植株后,感染部位表面很快生长出其他真菌菌落,原白粉病原菌不再是优势菌群,说明草莓白粉病病原菌是活体营养寄生菌。该病原菌还表现出侵染周期长、侵染不同品种的不同组织的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楠 王剑 尹丹韩 高观朋 王伟
【目的】探索和优化检测条件,建立同时检测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三重PCR检测体系,为3种病害的早期快速诊断和鉴定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可以组合的3种病原菌特异引物,研究多重PCR的影响因素,优化PCR退火温度,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3个引物组、TaqDNA聚合酶、dNTP和Mg2+六因素三水平优化多重PCR体系。【结果】建立并验证适合上述草莓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最佳检测体系,可分别扩增出729、539和450bp的特异条带,最适退火温度为50℃,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原牡丹 苏艳 侯智霞 翟明普
为了探索草莓果实中生长素的代谢变化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利用HPLC定量测定了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瘦果和花托中的吲哚乙酸(IAA),结合生长素运输抑制剂NPA和TIBA处理考察了草莓果实中IAA含量以及不同存在状态的生长素氧化酶(IA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综合分析了草莓果实中IAA的变化特性、可能来源及其与生长素代谢相关酶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盛花期的草莓瘦果(离生雌蕊)和花托中已存在一定水平的IAA,瘦果中的IAA含量远高于花托中的;授粉受精后IAA含量逐渐上升,花托和瘦果中分别在绿熟前期和白熟前期出现峰值,并在转色期出现小峰值。②瘦果和花托之间生长素的运转与生长素极性运输体系密切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