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66)
- 2023(8180)
- 2022(6858)
- 2021(6288)
- 2020(4927)
- 2019(11125)
- 2018(10916)
- 2017(20409)
- 2016(11292)
- 2015(12538)
- 2014(12511)
- 2013(12714)
- 2012(12312)
- 2011(11522)
- 2010(11854)
- 2009(10963)
- 2008(10740)
- 2007(9967)
- 2006(9236)
- 2005(8587)
- 学科
- 济(55109)
- 经济(55049)
- 农(46017)
- 业(37836)
- 农业(30879)
- 管理(23253)
- 地方(19582)
- 中国(18790)
- 业经(17518)
- 企(15658)
- 企业(15658)
- 发(13081)
- 方法(12367)
- 学(10882)
- 制(10856)
- 农业经济(10834)
- 发展(10488)
- 展(10465)
- 数学(10002)
- 数学方法(9941)
- 地方经济(9548)
- 银(9500)
- 银行(9479)
- 融(9397)
- 金融(9396)
- 行(9360)
- 村(9093)
- 农村(9082)
- 贸(8975)
- 贸易(8962)
- 机构
- 学院(168078)
- 大学(160658)
- 济(71120)
- 经济(69678)
- 研究(65087)
- 管理(61024)
- 农(53746)
- 理学(51646)
- 理学院(51026)
- 中国(50748)
- 管理学(50246)
- 管理学院(49949)
- 农业(40917)
- 科学(40457)
- 京(35150)
- 所(34590)
- 业大(33442)
- 研究所(31081)
- 中心(30233)
- 财(28929)
- 江(28185)
- 农业大学(24837)
- 省(24352)
- 范(24309)
- 师范(24033)
- 州(22552)
- 北京(22212)
- 院(21966)
- 科学院(21747)
- 财经(21717)
- 基金
- 项目(107111)
- 科学(83714)
- 研究(81374)
- 基金(74482)
- 家(65276)
- 国家(64542)
- 科学基金(54021)
- 社会(51345)
- 社会科(48040)
- 社会科学(48029)
- 省(45395)
- 基金项目(39761)
- 划(36479)
- 编号(35076)
- 教育(34864)
- 自然(32712)
- 自然科(31855)
- 自然科学(31846)
- 自然科学基金(31256)
- 发(30987)
- 农(30415)
- 资助(28647)
- 成果(28112)
- 发展(25218)
- 展(24769)
- 课题(24431)
- 重点(24211)
- 部(23040)
- 创(22509)
- 业(21751)
- 期刊
- 济(96259)
- 经济(96259)
- 农(59791)
- 研究(50571)
- 中国(44613)
- 农业(40456)
- 学报(28751)
- 科学(27804)
- 业经(23427)
- 大学(22225)
- 学学(21262)
- 融(21008)
- 金融(21008)
- 管理(20420)
- 教育(20113)
- 业(19586)
- 财(18623)
- 技术(14679)
- 农业经济(14426)
- 农村(14190)
- 村(14190)
- 问题(13740)
- 经济研究(12151)
- 世界(11259)
- 版(10596)
- 经济问题(10464)
- 财经(10004)
- 资源(9759)
- 业大(9425)
- 农村经济(9372)
共检索到275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靖娜 陈前恒
文章使用2012-2017年中国22个省325个村庄的4863个农户的混合截面数据探究了村庄中草根组织发育情况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讨论增添了新证据。研究发现:村庄草根组织发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村庄中的草根组织数量越多,其居民幸福感越高;进一步使用生活满意度法(Life Satisfaction Approach,LSA)对草根组织的货币价值进行估计发现,村庄中草根组织数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相当于家庭人均总收入增加0.667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乡村草根组织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草根组织 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法 农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明忠 陈晓杰 魏滨辉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基于集体行动视角,利用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检验村庄特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相较感到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的农民,仍有35.6%的农民感到不幸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这一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来增强农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处于中西部地区、民主水平越高、拥有大学生村官和村主任任期越长的村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越明显。据此,建议应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积极倡导乡村民主,并鼓励村干部任期适当延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强 徐翔
生育行为能够影响幸福感。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生育行为对农民、农民工与市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差异学术界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从遗漏变量和群体特征两个维度拓展生育行为的幸福感问题研究。结果发现:1)生育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2)生育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群体特征。3)生育不同性别子女对幸福感的影响差异很大。婚姻状况、收入状况、社会阶层及父母性别是生育行为影响幸福感存在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与把握"生育-幸福"命题以及人口政策、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育行为 群体特征 幸福感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
关键词:
新农合 幸福感 农民 工具变量 倍差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的局部效果也不理想。这可能因为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报销比例低、报销范围窄以及报销手续繁琐等,致使该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文章从学术角度支持了新农合制度改善的必要性,即新农合的改善不仅要围绕提高报销比例和范围展开,还要在报销手续及流程上进行简化,增加报销规章的透明度,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
新农合 幸福感 农民 工具变量 倍差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倪志良 贾占标 解萧语
本文区别了认知幸福和情绪幸福,并利用CGSS2013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相对剥夺和非农就业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横向、纵向和预期相对剥夺都是制约农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且相对剥夺对于农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比相对获得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但纵向相对剥夺与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关系比较微弱。此外,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幸福感更高,但非农就业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幸福感的提升弱于农村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不强。
关键词:
相对剥夺 获得感 非农就业 农民幸福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柳治国
本研究针对农民的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农民的收入入手,并随机调查了100农民,来了解收入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农民幸福感的措施。
关键词:
收入 幸福感 农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姗姗 段娟娟 魏遥
文章基于多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权重赋值测算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将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匹配,利用Ordered Probit估计方法分析收入不平等和乡村振兴水平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且存在区域、年龄异质性;乡村振兴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滞后效应;收入不平等对农民的幸福感具有抑制效应,也存在区域和年龄异质性;存在收入不平等通过削弱乡村振兴进一步抑制农民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鸿燚
基于农民幸福感提升目标,和美乡村应是宜居宜业基础上的更加美好、美丽与和谐,和美乡村建设的重点之一即实现乡村内在和谐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这就更强调乡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由此,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围绕农村社会变化以满足农村居民创新需求、发展需求而进行的治理升级。这就应在政治向度上着力于农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与效能发挥,在经济向度上实现农民高质量持续增收的利益促动,在伦理向度上加快特色乡村文化打造,在治理向度上加速农民自我身份认同的价值重塑。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全面加强乡土文化打造和农村现代治理体系构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强 周强 宋海铭 高堃
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蓬勃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本文基于CFPS三期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探究了高铁开通对农民幸福感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且该结论通过运用工具变量法、更换被解释变量的测量方法、更换解释变量的测量方法和运用PSM-DID模型后结果仍然稳健;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县域高铁开通通过增加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提高医疗资源可获得性和提高农民旅游消费意愿,进而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因而,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和现实需求,实行宏观考虑、合理统筹与科学规划,促使更多的资源要素通过高铁线路从东部、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流动,让更多农民切实享受到交通设施建设带来的“增福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前兵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农民中介组织的发育包括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条路径,农民中介组织诱致性变迁的特点是赢利性、自发性、规模小、风险大;农民中介组织的强制性变迁的特点是规模大、风险小、强制性、多重目标,并详细分析了具体的发育方式。
关键词:
农民中介组织 诱致性变迁 强制性变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丽 杨保杰 吴次芳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来探明社会资本与健康和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否显著,并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并提出要广泛关注失地农民社会资本在失地农民安置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健康 幸福感 失地农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耿鹏鹏 郑沃林
扶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到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相对贫困的多维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构成了谋求农民幸福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贫困历程,梳理出治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逻辑线索,即"赋权—强能—包容",据此提出增进农民幸福感的理论假说,并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数据,依次分析了绝对收入和相对贫困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但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特点;客观相对贫困与主观相对贫困均会显著降低农民幸福水平。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赋权、强能和包容均能缓解农民的相对贫困,进而增进农民幸福感。文章强调,放松管制还权赋权、强化农民行为能力、保持社会流动性、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以及推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相对贫困的治理进而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其中,建立生态福利观并促进村庄的生态宜居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
相对贫困 赋权 强能 包容 幸福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杰 王宗林 罗剑朝
为研究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农民创业中介视角,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和农民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异质性及其对农民幸福感影响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显著提升农民幸福感;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影响农民幸福感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推进农民创业是数字金融使用提高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相比于数字理财和数字信贷,数字支付最有助于提高农民幸福感;数字金融使用最有利于提高女性、已婚、年龄在60岁以上及低学历农民的幸福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本健 李哲 巩蓉蓉 朱海波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主观幸福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的1 354个样本农户的数据,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在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以及采用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家庭更为显著;(3)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纵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横向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对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采用大型平台电商网销途径的农户均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而社交电商网销路径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机会;加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发挥四大网销优势,重点发挥大型平台电商和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数字乡村 主观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