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0)
2023(9522)
2022(8007)
2021(7419)
2020(6264)
2019(14154)
2018(14138)
2017(26080)
2016(14485)
2015(16500)
2014(16477)
2013(15641)
2012(14476)
2011(13098)
2010(12927)
2009(12094)
2008(11848)
2007(10586)
2006(9294)
2005(8407)
作者
(41286)
(34867)
(34422)
(32855)
(22031)
(16731)
(15599)
(13337)
(13190)
(12345)
(11877)
(11780)
(11459)
(10976)
(10965)
(10510)
(10319)
(10104)
(10000)
(9936)
(8741)
(8659)
(8484)
(8035)
(7749)
(7737)
(7704)
(7613)
(7074)
(7023)
学科
(48711)
经济(48618)
管理(44426)
(38259)
(31880)
企业(31880)
(16322)
方法(16314)
(16062)
(15988)
中国(13843)
数学(13497)
地方(13434)
数学方法(13303)
(12846)
业经(12343)
(12331)
(10213)
农业(10207)
财务(10178)
财务管理(10156)
企业财务(9569)
环境(9257)
(9197)
银行(9172)
体制(9160)
理论(9014)
(8849)
金融(8841)
(8722)
机构
学院(197611)
大学(196754)
(73243)
经济(71355)
管理(70920)
研究(69024)
理学(60176)
理学院(59380)
管理学(58237)
管理学院(57857)
中国(52993)
科学(43581)
(42633)
(38241)
(36624)
(35030)
中心(32165)
(31982)
研究所(31531)
业大(30948)
财经(29064)
农业(28638)
(27050)
师范(26706)
北京(26496)
(26061)
(25912)
(25390)
(23551)
技术(22325)
基金
项目(134634)
科学(104638)
研究(98968)
基金(95595)
(84454)
国家(83687)
科学基金(70515)
社会(61379)
社会科(57891)
社会科学(57878)
(53794)
基金项目(51061)
自然(45617)
(45593)
教育(45239)
自然科(44386)
自然科学(44368)
自然科学基金(43540)
编号(40812)
资助(37551)
成果(34365)
重点(30887)
课题(29415)
(29317)
(29084)
(29064)
(27885)
创新(26239)
(25287)
国家社会(25098)
期刊
(87370)
经济(87370)
研究(57946)
中国(46401)
学报(34317)
(34013)
(32472)
科学(30858)
管理(26403)
大学(25926)
教育(24521)
学学(24395)
农业(22477)
(18389)
金融(18389)
技术(16424)
业经(14697)
财经(14431)
(12425)
经济研究(12363)
(12358)
问题(11582)
(11171)
资源(9862)
科技(9576)
财会(9301)
图书(9097)
业大(9062)
(8842)
现代(8709)
共检索到305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外嫁女承包权争议是牧区社会特定时期的转型性矛盾纠纷,不仅体现了草场产权制度调整下人地关系的变化,更反映了制度变迁中草原社会集体边界与秩序权威的转变过程。随着草场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公共使用的草场被承包给个体牧民。正式制度与地方传统、集体与牧户之间的复杂博弈,在草场产权界定的过程中催生一系列关于成员权的争议,其中以外嫁女的承包权纠纷为主。外嫁女承包权争议凸显了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社会建构逻辑。本文以牧区外嫁女维权运动为切入点,以事件过程脉络为线索,一方面揭示了制度变革对牧区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也重现了女性在制度演变和落实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外嫁女承包权争议是牧区社会特定时期的转型性矛盾纠纷,不仅体现了草场产权制度调整下人地关系的变化,更反映了制度变迁中草原社会集体边界与秩序权威的转变过程。随着草场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公共使用的草场被承包给个体牧民。正式制度与地方传统、集体与牧户之间的复杂博弈,在草场产权界定的过程中催生一系列关于成员权的争议,其中以外嫁女的承包权纠纷为主。外嫁女承包权争议凸显了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社会建构逻辑。本文以牧区外嫁女维权运动为切入点,以事件过程脉络为线索,一方面揭示了制度变革对牧区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也重现了女性在制度演变和落实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建利  
改革开放30年来,牧业经营方式逐步发生了转变,从改革之初的草场承包发展到现在以资源整合为目的的草场整合。草场整合作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是对草场承包的否定,而是在草场承包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草场整合将对传统牧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牧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草原的生态保护和草场的可持续利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余露  汪兰溪  
实地调研发现,草场流转受当地的区位条件、政策背景、草场质量、围栏精细程度的影响,并面临着诸多困难。应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实行有条件的开牧政策,规范草场经营权流转管理,从而促进草场流转,推动草场资源利用的规模化、市场化与科学化,实现草场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远江  
和平解放后西藏草场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文章通过对西藏牧区草场制度变迁的回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西藏草场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为当前牧区草场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曾颂耀  王泽民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草场的生态功能具有涵养水源、固碳吐氧、水土保持等功能,这些生态功能的价值需要通过会计估算体现出来,而价值的实现则需要通过生态价值的补偿来实现。制约生态价值补偿的因素则是补偿的依据,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草场的等级、面积来进行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对甘南牧区草场生态价值的会计估算,得出草场生态价值的总价值,为生态价值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褚力其  张志涛  姜志德  
家庭草场承包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是处理中国牧区“人-草-畜”矛盾的两个基本政策,而草场细碎化是牧区家庭承包制度落实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探究牧户草场细碎化与草畜平衡维护行为间的关系,利用内蒙古和青海省典型牧区的368个牧户数据,在处理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如下:(1)作为草畜平衡维护行为主要的构成部分,牧户放牧替代行为和减畜行为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2)草场细碎化程度越高,牧户选择放牧替代行为的概率越高。在传导机制验证中发现,细碎化草场促使牧户进行小规模轮牧,且大量增加了放牧时间损耗和管护投入等生产成本,这均强化了牧户放牧替代行为的决策。(3)草场细碎化程度越高,牧户选择减畜行为的概率越低。传导渠道是细碎化引发牧户草场租金过低和寻租失败导致非农就业阻碍,使得牧户拒绝进行减畜。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议拓展细碎化草场牧户的放牧方式,暖季轮牧、冷季补饲;增设牲畜养殖扶持项目,提高政府资金有差别扶持;积极发挥草场流转的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雪秋  包云娜  
牧区草场因其特殊性,实行"三权分置"不能完全照搬农地经验。基于《资本论》的土地所有权理论,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我国牧区草场资源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与之匹配的牧区草场"三权分置"制度安排形式,阐述我国牧区草场"三权分置"从法律权属关系上的草场产权权利分解到所有制基础上的产权关系、再到其特有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三个层级内涵,指出了其超越交换价值追求的多重目标导向,包括以草场要素市场化带动畜牧业现代化、实现牧区草场效益共创共享的持续性、保障牧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转型等,提出要以明晰集体所有权、牧民承包权、资本所有者经营权三权边界作为改革重点来提升牧区草场"三权分置"制度绩效的改革思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孔莹莹  龚毅帆  王一同  安阿敏  史家  万子栋  曹建军  
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实现社会发展和提高民众福利水平的重要保障。通常,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20世纪90年代,甘南牧区开始推行草地到户责任制度。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该区原有的公共服务体系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传统的牧业生存方式(集体游牧)被单户放牧和联户放牧取而代之。为了解草地承包前以及承包后单户和联户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2016年,采用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对该区(玛曲县和碌曲县)教育、医疗、防灾、饮水、通信设施、用电设施、道路设施和集体活动等公共服务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该区草地承包后,教育、医疗、防灾、交通和通讯等服务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牧道、饮水和集体活动等服务水平有所下降;与联户相比,草地承包后,单户的饮水、牲畜疫情防治和抵御冻灾及集体活动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继续完善该区基础设施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应对居住分散的单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给予更多关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远江  
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的诸多弊端源于它的债权属性,从西藏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规范与债权规范之区别研究着手,认为草场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其有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应对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依法使草场承包经营权成为一种具有完全物权特质的新型用益物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威漩  
从制度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看,产权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过程。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曾取得过较好的历史绩效,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制度均衡;但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日益暴露出诸多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规模碎化、农地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农地产权的凝固性说明这一制度安排的非均衡的出现并日益加剧,同时也昭示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迁的路径:构建边界清晰的、流转规范的农地产权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艳  刘钟钦  
草牧场也称草原或草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草牧场资源相当丰富,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退化严重。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草场实行"承包制"以来的草场利用状况及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草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肖卫  朱有志  肖琳子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解析,并结合分析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历程,认为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为基础,尊重中国的客观现实,兼顾公平与效率,以渐进性、诱导性的方式推进并完善的过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鲍家伟  
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及其70年承包期的确定是农村土地承包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从物权法理论和现行法层面来看,林木所有权可以抵押,而林地承包经营权还不能抵押,但此次改革给予了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力的政策支持,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其抵押也将逐步放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