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1)
- 2023(5516)
- 2022(4591)
- 2021(4303)
- 2020(3631)
- 2019(8192)
- 2018(7960)
- 2017(15304)
- 2016(8564)
- 2015(9474)
- 2014(9352)
- 2013(9428)
- 2012(9064)
- 2011(8285)
- 2010(8169)
- 2009(7452)
- 2008(7552)
- 2007(6829)
- 2006(6075)
- 2005(5590)
- 学科
- 济(30797)
- 经济(30755)
- 业(21809)
- 管理(20611)
- 企(17074)
- 企业(17074)
- 方法(14399)
- 学(13294)
- 数学(12371)
- 数学方法(12158)
- 农(8884)
- 财(8426)
- 中国(7942)
- 制(7000)
- 业经(6172)
- 农业(6091)
- 银(5530)
- 银行(5479)
- 融(5393)
- 金融(5392)
- 贸(5359)
- 务(5357)
- 贸易(5357)
- 财务(5348)
- 财务管理(5333)
- 行(5270)
- 易(5210)
- 企业财务(5155)
- 理论(5106)
- 技术(5073)
- 机构
- 大学(129721)
- 学院(127277)
- 研究(53506)
- 济(45811)
- 经济(44769)
- 管理(41545)
- 科学(39251)
- 中国(37978)
- 农(37623)
- 理学(35812)
- 理学院(35257)
- 管理学(34237)
- 管理学院(34032)
- 所(30955)
- 农业(30369)
- 京(29352)
- 研究所(28776)
- 业大(28400)
- 中心(22700)
- 财(21673)
- 江(20335)
- 农业大学(19607)
- 省(19563)
- 院(19472)
- 北京(18422)
- 室(18055)
- 科学院(17397)
- 财经(17226)
- 业(16656)
- 实验(16424)
- 基金
- 项目(91812)
- 科学(69611)
- 基金(66805)
- 家(64517)
- 国家(64058)
- 研究(55432)
- 科学基金(51325)
- 自然(38215)
- 自然科(37315)
- 自然科学(37294)
- 自然科学基金(36656)
- 省(35378)
- 基金项目(34747)
- 社会(33208)
- 划(31839)
- 社会科(31346)
- 社会科学(31335)
- 资助(28968)
- 教育(25179)
- 重点(22224)
- 计划(21719)
- 科技(20360)
- 部(19722)
- 发(19320)
- 编号(18991)
- 科研(18771)
- 创(18281)
- 创新(17326)
- 业(16956)
- 农(16719)
共检索到190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牛浩 兰珍珍 王新谱 刘媛 牛通
【目的】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苜蓿(Medicago sativa)、芹菜(Apium graveliens)、甘蓝(Brassica oleracea)和藜(Chenopodium album)7种常见寄主植物,采用笼罩试验和叶碟法研究草地贪夜蛾雌成虫的产卵选择性以及各龄期幼虫的取食选择性,记录草地贪夜蛾各龄期幼虫取食7种寄主植物后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预蛹和蛹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蛹长、蛹宽、成虫翅展和体长等指标,评估草地贪夜蛾对7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草地贪夜蛾雌成虫最偏好产卵在玉米叶片上,其次为小麦,也会产少量卵于甘蓝,但未见在苜蓿、马铃薯、芹菜和藜上产卵。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最偏好取食苜蓿,其次为玉米和藜;4~6龄幼虫最偏好取食玉米,其次为苜蓿;各龄期幼虫均不偏好取食芹菜和马铃薯。草地贪夜蛾对7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显示,幼虫取食7种寄主植物后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一个世代,且幼虫取食玉米后各虫期的发育历期最短,其次为取食苜蓿的幼虫,取食甘蓝后的幼虫生长发育最缓慢;幼虫取食玉米、苜蓿、小麦和藜后的存活率、预蛹和蛹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和成虫个体大小等均较高,取食马铃薯、甘蓝和芹菜的草地贪夜蛾上述各项指标数值均较低。【结论】草地贪夜蛾雌成虫最偏好产卵于玉米叶片,低龄幼虫最偏好取食苜蓿,且取食苜蓿后的幼虫存活率高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建议在做好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监测的同时,应加强对苜蓿上草地贪夜蛾为害风险的监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露 汤勇 张政兵 林宇丰 贺华良 丁文兵 邱林 李有志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稻后仍具有逐渐适应取食并为害水稻的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露 汤勇 张政兵 林宇丰 贺华良 丁文兵 邱林 李有志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稻后仍具有逐渐适应取食并为害水稻的潜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阿不都拉·艾克拜尔 阿不都瓦哈·艾再孜 阿地力·沙塔尔 王岩
[目的]为枣实蝇引诱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枣实蝇行为学研究入手,以"Y"型嗅觉仪分别测试了枣实蝇对红枣和杏两种寄主植物不同新鲜器官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枣实蝇成虫对寄主植物枣和杏不同器官的选择性表现出一定差异。雌虫对枣果的选择性比叶片和花的要强(P<0.05),对枣果、枣花、叶片三者的选择率分别为35%、25%、22%;从枣果不同发育期(青果期、半红期、全红期)的选择性来看,雌虫对半红期枣果的选择性最强,选择率为38%,青果次之,为35%。而雄虫对枣花的选择性较强,选择率为38%,半红期枣果次之,为32%。枣实蝇对杏树不同器官的选择性来看,对果实的选择性比叶片的选择性要强(P<0.05),从杏果(青果、熟果)不同发育期的选择性来看,雌虫对青果的选择性最强,选择率为30%,熟果次之,为28%。雄虫对熟果的选择性较强,选择率为28%,与青果、叶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一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寄主植物不同器官的选择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性成熟的成虫比未性成熟的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要强。性成熟的枣实蝇雌成虫对半红期枣果的趋性强于枣花与叶片。
关键词:
枣实蝇 不同寄主 嗅觉仪 选择性测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绪艮 乔鲁芹
Olfactory respones of Tetranychus viennensis to different plants odors with “Y” olfactometer and petri-dish was studied and volatiles from leaves of different plants were absorbed with SPME and analyzed with GC-MS. It was showed: Olfaction takes part in the response during the Hawthorn Spider Mite ...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杜燚 杨卫诚 何琴琴 翁涛 肖佳兴 杨姣
【目的】通过研究绿带妒尺蛾Phthonoloba viridifasciata幼虫对寄主植物的趋向反应和对寄主植物叶片的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研发绿带妒尺蛾引诱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用培养皿测定了在不同叶碟组合下,绿带妒尺蛾2龄幼虫对不同叶碟的趋性选择。使用正己烷制作寄主植物样品粗提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寄主植物嫩叶浸提物的化学成分。使用卡方检验比较绿带妒尺蛾幼虫对不同处理的趋性选择。【结果】(1)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和小黑桫椤Alsophila metteniana分别与绿色叶碟配对时,绿带妒尺蛾幼虫对桫椤和小黑桫椤的选择频次极显著高于对绿色叶碟的选择频次(P<0.01)。(3)黑暗条件下,4种蕨类植物叶碟共存时,绿带妒尺蛾幼虫对桫椤的选择频次显著高于对其他3种蕨类植物的选择频次(P<0.05),其中对桫椤的选择频次最高,达46次,占总频次的38.3%。(4)桫椤和小黑桫椤的化学组分主要是烃类,其次是醇类、醛类等,GC-MS共检测出30余种化合物,其中桫椤23种,小黑桫椤19种,2种植物相同组分有γ-谷甾醇、豆甾烷醇、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壬醛和其他烷烃等8种化合物。【结论】绿带妒尺蛾幼虫鉴别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能力较强,能被寄主桫椤和小黑桫椤所吸引。在桫椤中存在的叶醇和壬醛有望作为绿带妒尺蛾的引诱剂成分。图2表4参38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晟 蔡海林 张潇筱 杨中侠
对湖南常德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16Sr DNA测序,共分离得到11个细菌分离株,分别归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泛菌属(Pantoea)、莱略特氏菌属(Lelliott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5个属,与分离自玉米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肠道细菌归属的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在种类上相似;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豇豆、辣椒和甘蓝等植物上均可存活,存活率分别为70%、50%、17%和10%,这些植物可能是湖南地区的潜在寄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又清 徐涛 陈晓鸣 李昆
不同寄主植物"树皮"从外向内皆由周皮、皮层、次生韧皮部构成,但是在每层结构中,不同寄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叶千斤拔的周皮最薄,光叶合欢的皮层最薄。在栾树和苏门答腊金合欢的周皮中,局部地方木栓层显著加厚,滇刺枣的木栓层角质化呈点状分布。滇刺枣石细胞纤维层最厚,共有4层,聚果榕、苏门答腊金合欢的皮层中未见连续的石细胞纤维层。苏门答腊金合欢的韧皮部最薄,聚果榕的韧皮部最厚,栾树周皮到次生韧皮部的最小距离最短,苏门答腊金合欢到韧皮部的最大距离最短。苏门答腊金合欢筛管在单位面积的分布密度最大。在筛分子具功能区,大叶千斤拔、栾树、滇刺枣射线为单列,偶有多列;聚果榕、光叶合欢、久树射线单列、双列、多列并存...
关键词:
紫胶蚧 寄主植物 树皮 解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颖 李恺 方燕
为掌握上海地区蚜虫类昆虫组成情况,在野外标本采集及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得到了上海地区蚜虫物种信息数据库。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部位及寄生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上海地区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共记录蚜虫8科46属75种,分别占中国已知蚜虫科、属、种数的61.5%、17.2%、6.8%,其中蚜科蚜虫仅占该科中国已知种数的10.0%。上海地区蚜虫寄主植物类群较多,涉及44科83属。蚜虫寄生部位多样化,其中根部寄生的蚜虫目前仅发现于瘿绵蚜科和根瘤蚜科,取食嫩梢、茎和叶片等部位的蚜虫涉及多个科。蚜虫的寄生方式分为不形成虫瘿、形成虫瘿以及形成伪虫瘿3种,上海地区蚜虫的主要寄生方式是不形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晓明 吴孔明 原国辉
【目的】明确中黑盲蝽在主要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刺探行为,为评价寄主抗虫性和寄主选择习性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EPG技术研究中黑盲蝽在菜豆、苜蓿、甘蓝和小麦以及棉花的生长点、子叶、真叶等器官上的取食特征。【结果】中黑盲蝽在各寄主上的刺探电位波形由Ⅰ波、Ⅱ波、Ⅲ波和Ⅳ波4部分组成。Ⅰ波表示口针的刺入;Ⅱ波表示口针在撕裂植物组织和细胞,并向外分泌唾液;Ⅲ波表示取食;Ⅳ波表示口针的拔出。中黑盲蝽取食苜蓿和棉花生长点的每次刺探时间、每次刺探中的Ⅲ波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它测试植物或器官。【结论】发现并定义了中黑盲蝽的四类刺探波(Ⅰ波、Ⅱ波、Ⅲ波、Ⅳ波)。通过比较EPG参数,发现在几种测试植物中,中黑盲蝽喜欢...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又清 陈晓鸣 李昆 石雷 陈智勇
研究了紫胶蚧觅食行为特点和紫胶蚧觅食时对寄主植物枝条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紫胶蚧觅食时有向前、向上寻找的特性,觅食初期前进路线的选择也采取ESS对策。紫胶蚧选择在1年生及其以下枝条上固定取食的比率达95%以上,1年生以上2年生以下枝条上固定取食的比率为5%,基本不在2年生及其以上枝条上固定取食。紫胶蚧分布与不同方向枝条之间无关。紫胶蚧取食久树枝条的枝径范围在0 47~1 60cm之间,枝径在0 6~1 1cm之间的占88%。在直立枝条上,紫胶蚧呈环状带分布,在多数倾斜枝条上,紫胶蚧分布在背阴面。比较解剖结果发现,久树2年生枝条背阴面的周皮、皮层明显比1年生枝条的增厚;石细胞和纤维细胞在皮层中分...
关键词:
紫胶蚧 觅食行为 寄主植物 枝条 解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兴苗 潘亚飞 王小平 李红 雷朝亮
在室内观察了豆野螟取食扁豆、豇豆和四季豆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状况。结果表明:豆野螟取食不同寄主后的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蛹重、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以取食四季豆为最低;豆野螟取食四季豆、豇豆和扁豆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9.9 d1、1.2 d和11.7 d,三者差异显著;取食豇豆后5龄幼虫体重达53.9 mg,显著高于取食扁豆和四季豆的5龄幼虫体重。
关键词:
豆野螟 存活率 发育历期 产卵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戴小枫 丁红建
寄主植物挥发性它感信息物质与害虫行为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戴小枫,丁红建害虫在寻找寄主植物的识别过程中,由寄主植物释放的它感信息化合物(挥发性次生物质)起着关键的通讯引导作用,主要是传递有关取食、产卵以及其他活动的可行性信息。害虫寻找寄主植物及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丹 董前进 霍梁霄 宁素芳 赵倩 张万民 屈丽莉 孟威 周金成 董辉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大入侵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等粮食作物。辽宁省是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之一,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事关东北地区秋粮生产安全。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发现2020年有扩散至辽宁省的草地贪夜蛾成虫。Tpi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次在辽宁省发现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种群。8月10日~10月24日间,辽宁省共6个地级市的11个县级行政区41个乡镇先后确认发现雄蛾共计551头。其中,丹东市东港市15个乡镇累积发现草地贪夜蛾369头,宽甸满族自治县发现雄蛾5头;大连市庄河市9个乡镇发现雄蛾87头,瓦房店市4个乡镇发现雄蛾40头,普兰店区3个街道发现雄蛾36头;除丹东市和大连市外,朝阳市发现雄蛾5头,葫芦岛市发现雄蛾3头,盘锦市和沈阳市各发现雄蛾2头。此次草地贪夜蛾入侵辽宁,恰逢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先后影响东北地区,推测台风是草地贪夜蛾扩散至辽宁的诱因。丹东市东港地区南部的退海平原地带北部为辽东丘陵和长白山南麓,当地地理环境形成的垂直气流和降雨可能是草地贪夜蛾降落于当地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在秋季可迁入辽宁省以及迁入蛾量的动态趋势,为明确草地贪夜蛾迁移扩散到东北地区的规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玉德 侯开卫
为了合理开发紫胶虫寄主植物资源,提高紫胶产量,我们对1949年以来我国在紫胶虫寄主植物种类、优良寄主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主要寄主植物的栽培和胶园建设以及寄生植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