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02)
- 2023(6588)
- 2022(5289)
- 2021(5265)
- 2020(3900)
- 2019(9162)
- 2018(8665)
- 2017(15766)
- 2016(8357)
- 2015(9539)
- 2014(9055)
- 2013(9090)
- 2012(8622)
- 2011(8095)
- 2010(7733)
- 2009(7202)
- 2008(6962)
- 2007(5811)
- 2006(5243)
- 2005(4785)
- 学科
- 济(40381)
- 经济(40350)
- 管理(16926)
- 业(16508)
- 方法(15469)
- 中国(14826)
- 数学(14333)
- 数学方法(14262)
- 农(12847)
- 贸(10060)
- 贸易(10054)
- 企(9947)
- 企业(9947)
- 易(9875)
- 农业(8797)
- 地方(8586)
- 学(7629)
- 业经(7569)
- 制(6917)
- 环境(6756)
- 发(6535)
- 财(6323)
- 银(5987)
- 银行(5984)
- 融(5949)
- 金融(5947)
- 行(5897)
- 关系(5860)
- 出(5682)
- 土地(5119)
- 机构
- 大学(123040)
- 学院(121903)
- 济(59653)
- 经济(58886)
- 研究(51797)
- 管理(41658)
- 中国(39772)
- 理学(35778)
- 理学院(35282)
- 管理学(34842)
- 管理学院(34616)
- 科学(30099)
- 京(27220)
- 所(26236)
- 研究所(24270)
- 财(24057)
- 农(22611)
- 中心(21911)
- 经济学(20682)
- 财经(19754)
- 经济学院(18719)
- 院(18510)
- 经(18283)
- 北京(17793)
- 农业(17775)
- 业大(17551)
- 科学院(17195)
- 范(16936)
- 师范(16789)
- 江(15702)
- 基金
- 项目(85324)
- 科学(67722)
- 基金(64435)
- 研究(62882)
- 家(57953)
- 国家(57545)
- 科学基金(47466)
- 社会(42720)
- 社会科(40484)
- 社会科学(40477)
- 基金项目(33371)
- 省(28807)
- 自然(28477)
- 教育(27774)
- 自然科(27767)
- 自然科学(27759)
- 自然科学基金(27276)
- 划(26378)
- 资助(25795)
- 编号(23383)
- 中国(20716)
- 部(20640)
- 发(20297)
- 重点(20069)
- 国家社会(19632)
- 成果(19214)
- 教育部(17603)
- 创(17508)
- 课题(16824)
- 发展(16752)
共检索到183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秋琳 姜玉英 刘媛 刘杰 马景 胡高 杨明进 吴孔明
【背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8年底入侵中国后对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远距离迁飞习性是草地贪夜蛾区域性转移危害的生物学基础,其在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流行的气候环境下,可形成纵贯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迁飞路线。据连续两年全国普查,草地贪夜蛾沿西线迁飞路线逐代北侵的终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全境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但目前,入侵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的虫源地尚未明确,该害虫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迁飞路径研究也鲜有报道。【目的】阐释驱动草地贪夜蛾迁入中国西北地区的关键气象动力因子,明确该地区首次入侵种群的虫源地所在,精准解析亚洲季风气候背景下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为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和指导区域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2020年草地贪夜蛾在西北地区宁夏的成虫种群动态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中尺度气象数值模拟、昆虫迁飞轨迹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分析草地贪夜蛾远距离迁飞的大气动力背景场,模拟计算草地贪夜蛾在中国西北地区连续1—3个夜晚的迁飞路径和回推轨迹落点。【结果】7—9月份出现的偏南夏季风是影响宁夏等西北地区草地贪夜蛾不断迁入的关键气象因子,其虫源主要来自于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其次为陕西西部,此外,重庆西南部、云南东北部和山西西部局部也可为西北地区提供一定的虫源。【结论】在偏南夏季风的主导作用下,草地贪夜蛾经由多个夜晚的连续迁飞可构成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迁飞路径。该路径源自缅甸,自南向北依次经由中国“云南-四川和重庆-陕西和甘肃-宁夏”,最北可达内蒙古。在7—9月份偏南风盛行期提前和风速偏强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西北部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环环 杨俊杰 郭安红 王纯枝 谢家旭 钟敏 郭广芬
为了准确预报害虫的迁飞轨迹,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本研究基于天气预报平台,利用欧洲中心中短期气象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大气环流形势及低层风动力对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迁入时间(包括首见日及高峰日)、落区等进行预报,并基于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的2次典型预报案,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春季北迁至湖北(首见日)以及秋季南迁回湖北(高峰日)的典型天气过程以及迁飞层气象要素场,运用HYSPLIT轨迹模型模拟迁飞后向轨迹,再利用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迁飞轨迹对预报结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次典型预报案例的预报结论与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及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轨迹模拟的情景吻合度较好,草地贪夜蛾迁入时间、落区及路径预报基本正确。研究表明,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预报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晟 蔡海林 张潇筱 杨中侠
对湖南常德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16Sr DNA测序,共分离得到11个细菌分离株,分别归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泛菌属(Pantoea)、莱略特氏菌属(Lelliott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5个属,与分离自玉米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肠道细菌归属的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在种类上相似;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豇豆、辣椒和甘蓝等植物上均可存活,存活率分别为70%、50%、17%和10%,这些植物可能是湖南地区的潜在寄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娇 郭志敏 吕为 陶佩文 吕惠红 潘哲群 常向前 万鹏 张舒
为明确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方法,研究和分析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和生防效果,结果显示,Ac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_(50)=2.9×10~(7 ) PIB/mL;在田间,AcMNPV+Bt复配制剂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1 500 mL/hm~2)药后第10天的平均虫口防效为68.99%,而药后第15天的平均防效亦有66.87%,均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应用DNAMAN 6.0软件对试验后死虫样进行DNA同源比对鉴定,结果显示polh、lef-8和lef-9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100%。以上结果表明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建议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施用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最好选择在晴天16:00-17:00使用,避开高温和光照等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以使病毒制剂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其防治效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丹 董前进 霍梁霄 宁素芳 赵倩 张万民 屈丽莉 孟威 周金成 董辉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大入侵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等粮食作物。辽宁省是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之一,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事关东北地区秋粮生产安全。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发现2020年有扩散至辽宁省的草地贪夜蛾成虫。Tpi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次在辽宁省发现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种群。8月10日~10月24日间,辽宁省共6个地级市的11个县级行政区41个乡镇先后确认发现雄蛾共计551头。其中,丹东市东港市15个乡镇累积发现草地贪夜蛾369头,宽甸满族自治县发现雄蛾5头;大连市庄河市9个乡镇发现雄蛾87头,瓦房店市4个乡镇发现雄蛾40头,普兰店区3个街道发现雄蛾36头;除丹东市和大连市外,朝阳市发现雄蛾5头,葫芦岛市发现雄蛾3头,盘锦市和沈阳市各发现雄蛾2头。此次草地贪夜蛾入侵辽宁,恰逢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先后影响东北地区,推测台风是草地贪夜蛾扩散至辽宁的诱因。丹东市东港地区南部的退海平原地带北部为辽东丘陵和长白山南麓,当地地理环境形成的垂直气流和降雨可能是草地贪夜蛾降落于当地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在秋季可迁入辽宁省以及迁入蛾量的动态趋势,为明确草地贪夜蛾迁移扩散到东北地区的规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蓉 孙晓燕 王一凡 方艺瑄 姜子琪 刘思捷 蔡林汝 刘凯于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的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其幼虫可危害水稻、甘蔗和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自2018年年末大举入侵中国以来,对我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该文分别从理化诱控、化学防治、生物防控、农业防治和综合治理五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现行的草地贪夜蛾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分析了各种防治方法的利弊.该文还指出今后应加快生物防治新方法的设计与筛选,做到研究与防治并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综合防治体系,并结合农业种植模式的调整优化,争取早日实现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高效可持续治理目标,促进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昆 王丽仙 王靖 朱灵明 尹建华 叶青霞 孙艳
为研究草地贪夜蛾对饥饿诱导自噬的响应。从草地贪夜蛾EST数据库中筛选到一段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技术从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中扩增该核苷酸序列,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与昆虫自噬相关基因ATG8同源性最高,命名为SfATG8基因,并构建了pIEX-4-mCherry-EGFP-SfATG8载体转染Sf9细胞。Sf9细胞经饥饿(PBS)诱导4 h后,Lyso-Tracker染色、Western Blotting、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对自噬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经饥饿(PBS)诱导4 h的Sf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Sf9 饥饿 自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牛浩 兰珍珍 王新谱 刘媛 牛通
【目的】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苜蓿(Medicago sativa)、芹菜(Apium graveliens)、甘蓝(Brassica oleracea)和藜(Chenopodium album)7种常见寄主植物,采用笼罩试验和叶碟法研究草地贪夜蛾雌成虫的产卵选择性以及各龄期幼虫的取食选择性,记录草地贪夜蛾各龄期幼虫取食7种寄主植物后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预蛹和蛹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蛹长、蛹宽、成虫翅展和体长等指标,评估草地贪夜蛾对7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草地贪夜蛾雌成虫最偏好产卵在玉米叶片上,其次为小麦,也会产少量卵于甘蓝,但未见在苜蓿、马铃薯、芹菜和藜上产卵。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最偏好取食苜蓿,其次为玉米和藜;4~6龄幼虫最偏好取食玉米,其次为苜蓿;各龄期幼虫均不偏好取食芹菜和马铃薯。草地贪夜蛾对7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显示,幼虫取食7种寄主植物后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一个世代,且幼虫取食玉米后各虫期的发育历期最短,其次为取食苜蓿的幼虫,取食甘蓝后的幼虫生长发育最缓慢;幼虫取食玉米、苜蓿、小麦和藜后的存活率、预蛹和蛹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和成虫个体大小等均较高,取食马铃薯、甘蓝和芹菜的草地贪夜蛾上述各项指标数值均较低。【结论】草地贪夜蛾雌成虫最偏好产卵于玉米叶片,低龄幼虫最偏好取食苜蓿,且取食苜蓿后的幼虫存活率高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建议在做好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监测的同时,应加强对苜蓿上草地贪夜蛾为害风险的监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露 汤勇 张政兵 林宇丰 贺华良 丁文兵 邱林 李有志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稻后仍具有逐渐适应取食并为害水稻的潜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淋凯 朱小芳 钱秀娟 刘卫红 姜红霞 刘长仲
探讨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了甘肃省5种10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并用筛选出的高效品系对预蛹和蛹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0663PG和卡森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ussei) 0657L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有较高的致病力。在线虫和2龄幼虫数量比为160∶1时,夜蛾斯氏线虫0663PG和卡森斯氏线虫0657L侵染72 h后,草地贪夜蛾死亡率分别达到100%和80%。草地贪夜蛾预蛹在夜蛾斯氏线虫0663PG的处理下2 d后均可成功化蛹,处理15 d后在数量比为3 200∶1时,蛹的羽化率为96.67%。数量比为12 800∶1时,夜蛾斯氏线虫0663PG侵染草地贪夜蛾蛹13 d后,蛹的羽化率为93.33%,夜蛾斯氏线虫0663PG对草地贪夜蛾预蛹和蛹的致死率均低于10%。综上可知,夜蛾斯氏线虫0663PG线虫品系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草地贪夜蛾预蛹和蛹对昆虫病原线虫不敏感,线虫侵染后对蛹的羽化率和羽化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 0.0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健荣 邓平建 李喜梅 房师松 霍永康
目的试验以草地贪夜蛾细胞sf9作为受体,检测氯化汞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台盼兰染料排斥法测定细胞活力,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的微核,对经氯化汞处理诱变的病毒AcMNPV的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分子突变分析。结果sf9细胞在4μg·ml-1的氯化汞浓度作用下,其细胞表面变得粗糙,分裂生长减慢,当剂量增大到7μg·ml-1时,便可观察到一些细胞的细胞膜破裂,在9μg·ml-1时,某些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的微核现象时,9μg·ml-1氯化汞处理区的微核率高达6.8%,有些细胞出现三核甚至多核的核裂现象,反映部分细胞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露 汤勇 张政兵 林宇丰 贺华良 丁文兵 邱林 李有志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稻后仍具有逐渐适应取食并为害水稻的潜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金梅 木魁 姜双林 李登坤 李文雍 马同富 李永民
【目的】研究骆驼蓬总碱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作用机理,为此类生物碱作为新型植物杀虫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骆驼蓬成熟种子中提取骆驼蓬总碱,采用MTT法测定0,1,5,10和20μg/mL骆驼蓬总碱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的毒性;测定5μg/mL骆驼蓬总碱在处理10,30,50,70和90min时对Sf9细胞Na+和K+吸收的影响,并测定5μg/mL骆驼蓬总碱在处理1,2,3,4,5d后对葡萄糖吸收的影响;最后采用叶碟法(叶碟在20μg/m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