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50)
- 2023(13420)
- 2022(11707)
- 2021(10915)
- 2020(8938)
- 2019(20704)
- 2018(20577)
- 2017(38921)
- 2016(21292)
- 2015(23970)
- 2014(24116)
- 2013(23970)
- 2012(22423)
- 2011(20384)
- 2010(20540)
- 2009(18511)
- 2008(17892)
- 2007(15556)
- 2006(13939)
- 2005(12390)
- 学科
- 济(88849)
- 经济(88756)
- 管理(56253)
- 业(54821)
- 企(43156)
- 企业(43156)
- 方法(34893)
- 数学(29623)
- 数学方法(29298)
- 中国(26535)
- 农(25650)
- 地方(25348)
- 学(21137)
- 业经(20494)
- 财(18181)
- 农业(17536)
- 制(15870)
- 贸(15608)
- 贸易(15593)
- 易(15019)
- 环境(14939)
- 和(14455)
- 理论(14049)
- 技术(13972)
- 银(13884)
- 银行(13843)
- 融(13719)
- 金融(13717)
- 地方经济(13631)
- 发(13414)
- 机构
- 大学(302750)
- 学院(301937)
- 管理(117771)
- 济(116449)
- 经济(113581)
- 研究(108828)
- 理学(101058)
- 理学院(99826)
- 管理学(98097)
- 管理学院(97560)
- 中国(79217)
- 科学(69837)
- 京(66913)
- 所(55968)
- 农(54251)
- 财(51408)
- 研究所(51089)
- 中心(48276)
- 业大(47812)
- 江(45331)
- 北京(43040)
- 范(43038)
- 师范(42613)
- 农业(42202)
- 财经(40676)
- 院(39770)
- 州(37483)
- 经(36880)
- 师范大学(34557)
- 省(33687)
- 基金
- 项目(207682)
- 科学(161864)
- 研究(151747)
- 基金(147820)
- 家(129883)
- 国家(128737)
- 科学基金(109061)
- 社会(92953)
- 社会科(87895)
- 社会科学(87874)
- 省(82076)
- 基金项目(79186)
- 自然(71571)
- 自然科(69764)
- 自然科学(69744)
- 划(69654)
- 教育(68899)
- 自然科学基金(68444)
- 编号(62784)
- 资助(60190)
- 成果(50979)
- 发(48576)
- 重点(46955)
- 部(44689)
- 课题(44069)
- 创(42837)
- 创新(39947)
- 科研(39198)
- 发展(38291)
- 大学(37793)
- 期刊
- 济(135966)
- 经济(135966)
- 研究(91284)
- 中国(64886)
- 学报(50326)
- 农(49881)
- 科学(47450)
- 管理(43069)
- 教育(38414)
- 大学(37317)
- 财(36154)
- 农业(34987)
- 学学(34900)
- 融(26097)
- 金融(26097)
- 技术(25971)
- 业经(23355)
- 经济研究(20364)
- 财经(18856)
- 业(18457)
- 图书(17489)
- 问题(17425)
- 经(16000)
- 科技(15715)
- 资源(15168)
- 理论(14709)
- 技术经济(14050)
- 版(13986)
- 现代(13908)
- 实践(13608)
共检索到454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雅杰 陈瑞鹿
草地螟在我国表现为长周期的间歇猖獗,主要发生于北纬37°以北,由东经108°至118°,斜向东北至北纬50°的地区。北纬39°~43°与东经110°~116°之间为主要越冬区,其它为扩散发生区。根据滞育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阐明了主要越冬区形成大量滞育越冬种群的机制。雷达观测证实了草地螟的迁飞现象。主要越冬区秋季世代形成大量越冬种群,春季成虫迁飞构成大范围发生的虫源,扩散发生区春季迁入的成虫峰期、蛾量与主要越冬区相近,一代幼虫危害后虫量骤减,幼虫仅形成少量越冬种群。
关键词:
草地螟,迁飞,滞育,生活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惟敏 张树怀 赵建兴 刘家骧 孟瑞霞
通过1989、1996年对草地螟吊飞和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1)草地螟是迁飞性害虫。与稻纵卷叶螟等三种水稻害虫相比较,其飞行能力较强且以3日龄蛾最甚;(2)草地螟飞行时消耗体内脂肪;(3)经测试脂肪含量证明,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三个旗(县)峰期蛾不是由西部越冬基地四子王旗迁飞去的。
关键词:
草地螟,飞行能力,脂肪含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文会 孙立祎 于利国 王景涛 陈江玉
结果表明,桃红颈天牛在河北省石家庄3年(跨4个年度)发生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底至8月上旬,雌雄比为1∶1.31;卵孵化的始、盛、末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孵化后的幼虫为害到9月中、下旬开始在木栓或皮层的虫穴道内越冬,11月下旬结束,第2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到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束。木质部内幼虫为害到9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全部越冬,第3年4月初开始出蛰,为害到6月上、中旬进入静止,直到第4年5月上、中旬化蛹,静止期平均290.7 d。成虫在蛹室内羽化,平均经17.3 d出洞。
关键词:
桃红颈天牛 发生 生活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智勇 张智 刘杰 康爱国 赵素梅 尹祥杰 李占清 谢爱婷 张云慧
【目的】研究2020年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在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性时空动态,并对各主要发生区的虫源性质进行分析,探讨草地螟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境内、境外的虫源衔接关系,为提高草地螟预测预报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相关植保站探照灯诱虫器或虫情测报灯的虫情数据,分析草地螟在我国北方地区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通过GrADS软件对FNL全球分析资料进行处理,获得高峰期内主要蛾峰日的风场数据并绘制风场图。采用基于WRF模式编写的三维质点轨迹分析程序对草地螟迁飞路线进行模拟,利用R 3.8的ggplot2 3.3.0程序包对轨迹模拟结果进行绘图。【结果】2020年越冬代草地螟成虫主要发生在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兴安盟地区;1代草地螟成虫大量突增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化德县和与之接壤的河北康保县。风场分析显示,在草地螟典型的迁飞期内,华北及东北地区均受到锋面和气旋过程的影响;东北气旋前部的偏南或西南低空急流为华北越冬区的草地螟远距离迁入东北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后部的西北气流则会阻碍草地螟向东北的迁飞。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地区越冬代成虫大部分滞留当地危害,部分借助适宜的西南气流向东北地区及中蒙、中俄三国交界迁飞;内蒙古兴安盟地区5月下旬虫源主要来自草地螟华北越冬区,6月上旬部分来自华北越冬区,部分来自中蒙、中俄三国交界处,6月下旬主要来自华北越冬区迁出虫源。1代草地螟成虫主要来自内蒙古中西部及中蒙边界1代幼虫发生区,受锋面天气影响在内蒙古化德县和河北康保县聚集降落,并进一步向东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2020年是草地螟2018年种群回升以来又一重发年份;气旋天气形成的强劲气流是华北地区和境外虫源顺利进入东北地区的主要运载气流,风切变、气旋中心等气流的辐合使大面积迁飞的成虫聚集降落,造成局部虫量突增;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越冬代和1代成虫均与境外虫源存在频繁的交流,因此,开展草地螟区域性联合监测对草地螟的异地测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时空动态 虫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钟信 彭传华
瓜绢野螟的生活史及习性观察汪钟信,彭传华(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武汉430070);(湖北省植保总站武汉430070)关键词瓜绢野螟,生活史,习性OBSERVATIONSONTHELIFEHISTORYANDHABITSOFINDIANCABBAGEMO...
关键词:
瓜绢野螟,生活史,习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环环 杨俊杰 郭安红 王纯枝 谢家旭 钟敏 郭广芬
为了准确预报害虫的迁飞轨迹,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本研究基于天气预报平台,利用欧洲中心中短期气象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大气环流形势及低层风动力对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迁入时间(包括首见日及高峰日)、落区等进行预报,并基于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的2次典型预报案,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春季北迁至湖北(首见日)以及秋季南迁回湖北(高峰日)的典型天气过程以及迁飞层气象要素场,运用HYSPLIT轨迹模型模拟迁飞后向轨迹,再利用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迁飞轨迹对预报结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次典型预报案例的预报结论与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及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轨迹模拟的情景吻合度较好,草地贪夜蛾迁入时间、落区及路径预报基本正确。研究表明,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预报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秋琳 姜玉英 刘媛 刘杰 马景 胡高 杨明进 吴孔明
【背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8年底入侵中国后对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远距离迁飞习性是草地贪夜蛾区域性转移危害的生物学基础,其在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流行的气候环境下,可形成纵贯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迁飞路线。据连续两年全国普查,草地贪夜蛾沿西线迁飞路线逐代北侵的终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全境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但目前,入侵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的虫源地尚未明确,该害虫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迁飞路径研究也鲜有报道。【目的】阐释驱动草地贪夜蛾迁入中国西北地区的关键气象动力因子,明确该地区首次入侵种群的虫源地所在,精准解析亚洲季风气候背景下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为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和指导区域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2020年草地贪夜蛾在西北地区宁夏的成虫种群动态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中尺度气象数值模拟、昆虫迁飞轨迹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分析草地贪夜蛾远距离迁飞的大气动力背景场,模拟计算草地贪夜蛾在中国西北地区连续1—3个夜晚的迁飞路径和回推轨迹落点。【结果】7—9月份出现的偏南夏季风是影响宁夏等西北地区草地贪夜蛾不断迁入的关键气象因子,其虫源主要来自于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其次为陕西西部,此外,重庆西南部、云南东北部和山西西部局部也可为西北地区提供一定的虫源。【结论】在偏南夏季风的主导作用下,草地贪夜蛾经由多个夜晚的连续迁飞可构成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迁飞路径。该路径源自缅甸,自南向北依次经由中国“云南-四川和重庆-陕西和甘肃-宁夏”,最北可达内蒙古。在7—9月份偏南风盛行期提前和风速偏强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西北部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立尧 张友明 刘萍 沈晋良
模拟水直播稻田的生境研究了千金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6月1日至8月1日播种的千金子能够出苗、抽穗并成熟;8月21日播种的千金子能出苗并抽穗,但穗小(仅0.5~1 cm)且不能成熟;9月12日以后播种的千金子虽能出苗,但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枯死。6月1日和8月1日播种的千金子生育期分别为87 d和62 d,说明播种早的千金子生育期长,反之则短。在大田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千金子的出草特性,结果表明:水直播稻田千金子在水稻播种后4 d就有出苗,6~10 d是千金子的出草高峰期,占总出草量的41.26%,30 d后基本不再出草。调查后拔除千金子比不拔除多出草23.53%。暴雨造成田间积水深,可使出草量下降。
关键词:
千金子 生活史 出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赖永祺 张燕平 李正洪 方英 陈宝珊
肚倍蚜的生活史很复杂,经历干母、无翅干雌、有翅干雌、无翅侨蚜、有翅性母和雌、雄性蚜等虫型,在两类寄生上交替寄生,再回复到干母,完成生活周期。有的发生4代侨蚜,一年完成生活周期,有的至少有8代侨蚜,两年完成生活周期,也许还有三年或三年以上才完成生活周期者。寄居夏寄主期间短,侨居冬寄主期间长。除性蚜外,交错世代多,重迭时间长。有翅虫型出现的时节较固定,但并非出自某一固定的世代。终年生长发育,无滞育或休眠。
关键词:
肚倍蚜 五倍子 生活周期 瘿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从学生的教育及生活经历出发,考察课程场域中的知识作用关系,是为了勾勒一种关于课程的文化社会学研究,以求揭示文化、社会背景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经历的教育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自我建构的,他们的命运如何。威利斯、卡拉奇等人便是沿着这一理论路向考察了工人阶级及中产阶级学生的教育及生活经历,并因此促使人们跳出布尔迪厄以来的经典框架,以各类学生的生活感受为基础,来透视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课程场域知识 学生 自我建构 命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锦年 陈胜 黄辉
微红梢斑螟是危害松类的嫩梢、球果、芽和干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浙江省一年发生2至3代,以初龄幼虫在冬芽、枯梢或以中老龄幼虫在害梢中越冬。4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分别是越冬代,第1、2代成虫出现期。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园中的观察,了解了幼虫钻蛀芽、梢、果和干的不同习性,以及该虫发生与绒茧蜂、长体茧蜂等天敌的关系。通过研究,提出了灯诱杀虫、早春喷梢、打孔注射和保护天敌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微红梢斑螟 生物生态学 防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习丙文 李鹏 陈凯 章晋勇 谢骏
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涛 庄平 章龙珍 张征 刘鉴毅 Boyd Kynard
以人工繁殖的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脱膜仔鱼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发育阶段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生态学及其早期生存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胭脂鱼脱膜仔鱼和1~3日龄的早期仔鱼对光照强度栖息地底质颜色没有选择性,栖息于水体底层,有喜好隐匿场所的倾向,但达不到显著性喜好的程度(P=0.654),不进行顺水漂流。4日龄以后的仔鱼开始趋光,选择白色底质,离开水体底层,并顺水漂流。14日龄以后,顺水漂流停止,选择白色底质的比例下降,几乎完全不选择隐匿场所,但仍然趋光。0~8日龄的仔鱼昼夜活动差异不明显(t=-1.48,P=0.142),9~14日龄时,夜间活动明显强于白天(t=-6.95...
关键词:
胭脂鱼 早期生活史 行为发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洪宇
教育生活史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的情境下,以教育参与者自身所经历的事件,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以"跨界视角"体现个体的价值生命,呈现教育生活的鲜活内容,它是教育活动史研究的拓展和升华。教育生活史是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是教育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史料、研究方法还是学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教育生活史研究所必须重视的因素。教育生活中所流淌的人生感悟,历来受到教育亲历者的重视。教育生活史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融合众多学科的学术研究特点,突出表现在它的"鲜活的微观世界",在一个"跨界"的视野上,去窥视教育生活中个体生命的"浪花...
关键词:
教育生活史 普通人 教育活动史 教育改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花传祥 朱清澄 许巍 宋利明 李非
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中国重要的远洋渔业鱼种,被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列为优先管理的种类之一。本文回顾和概述了秋刀鱼生活史、种群动力、资源渔场和栖息地适宜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和展望了秋刀鱼生长生物学、繁殖生物学、洄游、资源波动和栖息地适宜性等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建议包括:基于耳石微化学信息和最适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变动,探索秋刀鱼潜在的洄游路径和模式;建立繁殖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分析海洋–气候对秋刀鱼补充群体潜在栖息地的影响;建立秋刀鱼集群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开发秋刀鱼渔场渔情速报系统。本文的概述和分析旨在为秋刀鱼渔业资源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秋刀鱼 生活史 资源 渔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