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68)
2023(13955)
2022(11880)
2021(11257)
2020(9464)
2019(21720)
2018(21352)
2017(41671)
2016(22374)
2015(25040)
2014(24849)
2013(24306)
2012(22518)
2011(20126)
2010(20349)
2009(18730)
2008(18058)
2007(16275)
2006(14271)
2005(12182)
作者
(62811)
(53151)
(52641)
(50028)
(33403)
(25565)
(23718)
(20772)
(20112)
(18891)
(18004)
(17793)
(16630)
(16457)
(16247)
(16207)
(15835)
(15411)
(15314)
(14968)
(13141)
(13009)
(12948)
(12204)
(12102)
(11968)
(11704)
(11444)
(10795)
(10556)
学科
(95769)
经济(95683)
(70188)
管理(65205)
(48786)
(48223)
企业(48223)
方法(44377)
数学(40488)
数学方法(39996)
农业(32334)
(23925)
业经(23101)
中国(22680)
地方(20744)
(17972)
(17789)
贸易(17782)
(17331)
环境(17144)
(16211)
(15977)
技术(14560)
(14426)
财务(14382)
财务管理(14346)
企业财务(13691)
(13667)
银行(13644)
(13527)
机构
学院(315200)
大学(308289)
(133011)
经济(130390)
管理(127451)
理学(110632)
理学院(109603)
管理学(107840)
管理学院(107273)
研究(101612)
中国(79319)
(67458)
(62530)
科学(61587)
(59535)
业大(51801)
农业(51597)
中心(50244)
(49635)
(47579)
财经(47453)
研究所(45017)
(43427)
经济学(39606)
(38845)
师范(38488)
北京(38376)
(37544)
(36618)
经济管理(36319)
基金
项目(218358)
科学(172897)
研究(160945)
基金(159045)
(137965)
国家(136798)
科学基金(118402)
社会(103395)
社会科(97944)
社会科学(97918)
(86149)
基金项目(84121)
自然(76097)
自然科(74184)
自然科学(74158)
教育(72920)
自然科学基金(72803)
(71831)
编号(65834)
资助(65071)
成果(51849)
(49009)
重点(48772)
(47956)
(45305)
课题(44525)
国家社会(42884)
创新(42395)
科研(41888)
教育部(41748)
期刊
(145916)
经济(145916)
研究(85469)
(67586)
中国(58521)
学报(46687)
农业(45919)
科学(44466)
(44274)
管理(41908)
大学(36729)
学学(35269)
(33207)
金融(33207)
业经(29822)
技术(27928)
教育(27635)
(23048)
财经(22472)
经济研究(20598)
问题(20577)
(19160)
(16112)
资源(15923)
统计(15917)
技术经济(15783)
农村(15259)
(15259)
世界(15003)
(14750)
共检索到458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丽华  冯利盈  罗秀婷  杨发林  杨国涛  马红彬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加快草原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以宁夏7个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主要县区为调查对象,对首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补奖标准不能满足牧民需求、禁牧政策缺乏灵活性、草原监管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建立补奖标准增长机制,实施差别化补奖标准,探索草原禁、休、轮制度,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丹  黄季焜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中国保障生态安全和牧民生计的重大举措,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对恢复草地生态的影响,对牧户的适应策略和生计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为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2008—2015年的牧户调研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虽然补奖政策对多数牧户的非农就业和收入起促进的作用,但没有显著改变牧户以畜牧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②补奖政策与牧户非农就业和收入呈现倒U型的关系,补贴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收入增长而导致休闲需求增长的效应。这些发现不但揭示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民生计的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海春  高博  祁晓慧  乔光华  
本文利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内蒙古自治区5个盟市260个牧户的调查数据,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牧户减畜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牧户的减畜行为总体上产生了显著正效应,但对不同牧户减畜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牧户家庭人均收入、非畜牧业收入占比与牧户的减畜行为显著正相关,牧户人均草场面积、距旗(县)政府所在地距离、草原年均降雨量与牧户的减畜行为显著负相关。建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应根据牧户的家庭特征推行差异化补奖机制并实施严格监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微著  谭淑豪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初衷是通过控制牲畜数量、改善草地的不合理利用来遏止草原退化。2015年年底,第一轮草原生态奖补已在我国大部分牧区正式完成。文章利用2015年8月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调研所获取的一手数据和访谈资料,对首轮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拟为新一轮生态奖补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第一轮生态奖补政策在局部地区实施效果亟待提高,究其原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地方政府的执行疏漏和监管乏力、补偿标准与牧民受偿意愿间的差距、部分牧民态度与行动不相符引起的超载,是导致政策效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春  朱增勇  孙小舒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国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牧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补奖对象与标准、落实情况及问题、实施成效等方面对政策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显示,各地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补奖标准的测算方法在地区间差异明显,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相对较好,牧民参与政策意愿主要受政策实施对生活水平影响、对草原保护的认知、牧业收入占比等因素影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天然草原生态恢复,促进了牧业生产转型;多数研究认为,牧民政策转移性收入和占比均增加,也有研究认为,禁牧区牧户收入下降。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分区研究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实施情况;剥离其他因素的纯政策效应研究有待完善;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牧业总体生产效率等牧业生产效应及牧民就业、消费行为变化等研究有待深入;补奖标准测算、草原监管机制、政策绩效考核评价等需要加强;需要开展融合乡村振兴、牧区扶贫的政策合力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如心  谭淑豪  
本文使用对内蒙古牧户的三期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并比较第一轮和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减畜效应,同时综合利用实证分析与访谈资料分析,探究提高补偿标准和加大监管力度对第二轮政策减畜效应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第二轮政策的减畜效应相较第一轮政策有所增强,但仍远未达到预期。(2)提高补偿标准和加大监管力度,主要是通过强化政策的约束而非激励作用,使第二轮政策的减畜效应增强。(3)在约束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机制下,牧户消极应付检查,以远小于政策规定的数量减畜,这使得第二轮政策的减畜效应表面增强,实则受限。(4)第二轮政策激励作用不强的原因有三:一是补偿资金总量不足且分配不合理;二是各地政府促使牧户降低草场载畜率的途径单一;三是牧户生计对牲畜数量高度依赖。据此,本文对新一轮政策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并将补偿资金的分配向损失较多的牧户倾斜;以流转土地、建设饲草料地、改良牲畜等多种途径,引导牧户降低草场载畜率;减畜与增收并重,通过市场化、组织化手段帮助牧户提高生产收益,降低牧户的减畜损失。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会萍  肖人瑞  罗媛月  
本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农户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同时应用激励相容理论,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农户增收之间的激励相容。研究发现: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农户增收之间并未实现激励相容,其中人工饲草项目的实施使得农户由种粮改为种草,导致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和总收入有所降低。舍饲棚圈项目的实施对农户的养殖规模并无显著的激励效应,对农户收入并未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外出务工方面,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并未导致农户外出务工人数的减少,对农户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于单一政策,人工饲草和舍饲棚圈对农户总收入和种植业收入的联合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今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分类制定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财政补贴的精准度,发挥草原生态补奖的政策效果,实现与农户收入间的激励相容。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标志着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的率先建立。2012年,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河北等5个省区的牧区半牧区县。这是推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草原牧区实施的投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牧民受益最多的一项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三年来,各项政策任务进展顺利,实施成效显著,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也尔那孜·玉山艾力  邵战林  
[目的]新疆草地生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以层次分析法评价新疆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能客观反映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根据具体政策实施的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特点,构建基于牧民为视角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指标指定权值,通过对新源县牧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并梳理数据和分析,客观的综合评价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为0.613 0,处于第4等级,说明该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草原改良工程实施效果为0.584 3,处于第3等级,说明政策实施效果一般;两大政策综合评价指数为0.565 5,处于第3等级,说明牧民对该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整体满意度为一般。需要当地政府完善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方法、改善和加大牧区生产条件和扶持力度、并有效解决牧民生计与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的矛盾,只有改善牧区生态和社会条件才能取得牧民对该政策的支持,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良性发展。[结论]从牧民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较为客观,该评价方法公正地评价了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也尔那孜·玉山艾力  邵战林  
[目的]新疆草地生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以层次分析法评价新疆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能客观反映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根据具体政策实施的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特点,构建基于牧民为视角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指标指定权值,通过对新源县牧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并梳理数据和分析,客观的综合评价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为0.613 0,处于第4等级,说明该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草原改良工程实施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丹  王征兵  娄季春  吴璟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利用青海省牧区455牧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认知对政策评价影响。研究表明:(1)政策内容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内容认知提高1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高0.21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高0.175个单位。(2)政策执行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执行认知提升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升0.283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升0.18个单位。因此,应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宣传,规范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执行程序,提升政策执行中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以此调动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积极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升强  赵凯  
本文阐释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户减畜行为的机理,并引入非农牧就业变量,基于内蒙古与宁夏自2010年以来持续从事牧业生产的281份农牧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户减畜行为的影响以及非农牧就业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户减畜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自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样本农牧户户均养羊数量不降反升,减畜发生率与减畜率均较低,减畜形势依然严峻;(2)补奖金额与农牧户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之间均存在稳健的"U型"关系,且正处在"U型"关系的左侧,即当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户减畜具有不利影响,且由于补奖收入过低,不利影响仍将继续加深;(3)非农牧就业对农牧户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户是否减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政策影响农牧户减畜率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表明通过提高农牧户的非农牧就业收入占比能够缓解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户是否减畜的不利影响,但对缓解政策对减畜率的不利影响作用不明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春  王明利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在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将逐步转变牧区牧业生产发展方式,由此将对牧区牧业生产效率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运用Malmquist指数与收敛模型,实证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区专业育肥和专业繁育肉牛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收敛性。结果显示,2009—2017年,专业育肥场户TFP增长率总体保持增长态势,TFP增长率年均水平为1. 8%,技术效率增长率为-0. 4%,技术进步增长率为2. 2%,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因素,5省区中肉牛专业育肥场户TFP平均为0. 991。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专业育肥场户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专业繁育场户TFP增长率总体呈波动态势,多数年份为负,TFP增长率年均水平为-5. 0%,技术效率增长率为-0. 1%,技术进步增长率为-4. 9%,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是延缓TFP增长的主要因素,5省区中肉牛专业繁育场户TFP平均为0. 900。专业育肥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短期还会存在生产率地区差异,专业繁育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存在σ收敛,生产率区域差异会逐步缩小。专业育肥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专业繁育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均呈条件β收敛,各区域均在自身的稳态水平收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安广峰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县)为例,对其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探索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海燕  肖海峰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草原生态环境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并且实现牧民持续增收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现行政策执行时间较短,对政策实施效果缺乏全面深入地研究。该文通过对内蒙古等6省区牧户调研数据,就不同区域内牧户对现行的草原生态保护及相关补贴政策的认知情况、评价情况以及政策实施后牧户的养殖困难和政策期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