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89)
- 2023(14607)
- 2022(12650)
- 2021(11813)
- 2020(9662)
- 2019(22230)
- 2018(22129)
- 2017(42087)
- 2016(23176)
- 2015(25658)
- 2014(25799)
- 2013(25631)
- 2012(23780)
- 2011(21596)
- 2010(21778)
- 2009(19696)
- 2008(19199)
- 2007(16780)
- 2006(14835)
- 2005(13280)
- 学科
- 济(94577)
- 经济(94484)
- 管理(64563)
- 业(61183)
- 企(49144)
- 企业(49144)
- 方法(38293)
- 数学(32624)
- 数学方法(32232)
- 中国(27706)
- 农(26226)
- 地方(25256)
- 学(22423)
- 业经(21879)
- 财(21383)
- 环境(18026)
- 农业(18023)
- 制(16511)
- 贸(16211)
- 贸易(16197)
- 和(15831)
- 易(15632)
- 银(15516)
- 银行(15467)
- 技术(15326)
- 理论(15307)
- 融(15148)
- 金融(15147)
- 行(14890)
- 发(14139)
- 机构
- 大学(325746)
- 学院(325536)
- 管理(126216)
- 济(125592)
- 经济(122638)
- 研究(116145)
- 理学(108600)
- 理学院(107251)
- 管理学(105347)
- 管理学院(104766)
- 中国(85029)
- 科学(74655)
- 京(71626)
- 所(59710)
- 农(57955)
- 财(57056)
- 研究所(54541)
- 中心(51831)
- 业大(51180)
- 江(48492)
- 北京(45787)
- 范(45330)
- 农业(45292)
- 财经(45292)
- 师范(44863)
- 院(42633)
- 经(41176)
- 州(40016)
- 经济学(36526)
- 师范大学(36271)
- 基金
- 项目(224044)
- 科学(174756)
- 研究(162166)
- 基金(160076)
- 家(140973)
- 国家(139758)
- 科学基金(118640)
- 社会(100130)
- 社会科(94797)
- 社会科学(94772)
- 省(88848)
- 基金项目(85476)
- 自然(78056)
- 自然科(76148)
- 自然科学(76129)
- 划(75392)
- 自然科学基金(74722)
- 教育(73529)
- 编号(65933)
- 资助(65789)
- 成果(53544)
- 发(51538)
- 重点(50557)
- 部(48286)
- 创(46342)
- 课题(46258)
- 创新(43205)
- 科研(42770)
- 计划(41385)
- 大学(40611)
- 期刊
- 济(143227)
- 经济(143227)
- 研究(97894)
- 中国(66337)
- 学报(55320)
- 农(53356)
- 科学(50560)
- 管理(46775)
- 财(41396)
- 大学(40841)
- 教育(39487)
- 学学(38399)
- 农业(37486)
- 融(29052)
- 金融(29052)
- 技术(27575)
- 业经(24807)
- 经济研究(22221)
- 财经(21263)
- 业(19586)
- 问题(18558)
- 经(18065)
- 图书(17986)
- 科技(17096)
- 资源(15779)
- 理论(15611)
- 版(15442)
- 技术经济(15146)
- 现代(15100)
- 实践(14407)
共检索到485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畅 王宇 郑玉光 郭龙 张兰兰 郑开颜
[目的]荆芥作为解表药为我国临床常用的药材,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过程中有应用,目前栽培资源较多。研究划分荆芥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区,并对不同产地药材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从而为种植环境的选择及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划分荆芥的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产地荆芥及荆芥穗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化合物,并对薄荷酮、胡薄荷酮、柠檬烯等7个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统计不同产地荆芥及荆芥穗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荆芥在我国的最适宜区主要为中部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青海、西藏地区不适宜荆芥的种植。各产地间荆芥、荆芥穗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有差异。[结论]荆芥穗挥发油含量高于荆芥,因此荆芥穗品质优于荆芥。河北、安徽、山东为荆芥的最适宜种植区,山东、安徽产荆芥质量优,河北产荆芥穗质量优。生境适宜度与挥发油品质研究结果一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晶蓉 马丹炜 唐林
运用以MS为培养基建立的组织培养法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对黄瓜((Cucumis sativusL.)、绿豆(Phaseolus radiatus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莴苣(Lactuca sativa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等5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5种受体植物的幼苗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1),小麦、油菜、莴苣、绿豆、黄瓜的平均苗高分别为对照组的42.45%,50.97%,79.98%,61.30%和37.84%,平均根长为对照组的25.77%,37.73%。74.89%,60...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化感作用 入侵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聂小妮 梁宗锁 段琦梅 兰晓继
【目的】研究陕西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15个临床消毒常见菌株的抗菌性能,为土荆芥天然消毒杀菌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土荆芥挥发油,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用连续2倍梯度液体稀释法、液体转染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从陕西土荆芥挥发油中共检测到16种化学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15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p-伞花烃(29.95%)、驱蛔素(22.97%)、冰片烯(20.74%)、α-松油烯(17.67%);在临床消毒常见的15种菌种中,土荆芥挥发油除对绿脓假单胞菌CMCC10211株无抑制作用外,对炭疽芽胞杆菌CMCC63...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抗菌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颖 杨丹 李元 马丹炜
通过2倍稀释法和熏蒸法检测了入侵杂草土荆芥挥发油对常见3种皮肤真菌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这3种皮肤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和4~8 mL.L-1,除了对这3种真菌有直接的抑菌外,土荆芥挥发油还表现出熏蒸的间接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土荆芥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抗真菌活性 皮肤真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煜 胡琬君 王亚男 张红 马丹炜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模拟土荆芥通过挥发途径的化感作用,探讨了土荆芥挥发油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表明:1在土荆芥挥发油化感胁迫下,蚕豆幼根长度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并在一定范围内与挥发油处理时间和剂量均呈负相关(P<0.05)。2中、后、末期细胞在有丝分裂细胞中的比例增加,而前期细胞比例减少,表明挥发油可延滞细胞分裂过程。3根尖细胞微核率在挥发油剂量为5μl时,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P<0.05)。由此可见,土荆芥可通过挥发途径释放化感物质,诱导周围植物发生细胞损伤和遗传毒害...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根尖细胞 遗传损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姣娟 黄克瀛 龚建良 文瑞芝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气蒸馏法(SD)从川桂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存在较大差别,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1.6%,主要成分是香豆素(32.5%),芳樟醇(19.9%),棕榈酸(10.4%),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0.9%,主要成分是芳樟醇(69.0%)、丁香烯(4.6%)、氧化丁香烯(2.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荣 姜子涛
分别采用微波水蒸气蒸馏法(MHD,微波功率300 W,固液比1∶10,蒸馏时间1 h)和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山东披萨草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比较法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MHD法披萨草挥发油中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35%,主要成分为香芹酚(67.85%)、麝香草酚(16.18%)和邻伞花烃(3.00%)。从HD法披萨草挥发油中鉴定出3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10%,主要成分为香芹酚(69.78%)、麝香草酚(16.08%)和红没药烯(2.0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蒋继宏 李晓储 高雪芹 高甜惠 陈凤美 冯友建 黄利斌
用A lam ar b lue法对提取的侧柏叶、种皮及种子挥发油进行了抗人肺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对肺癌细胞NC I-H460有明显抑制率,分别为86.24%、47.80%和97.73%。其中以叶挥发油和种子挥发油最高。采用气-质联用法对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其含有的挥发物质种类侧柏叶、种皮和种子分别为8,31和21个成分,其挥发油成分也不尽相同,侧柏叶含量最高的是α,,α4,8-四甲基-3,7环癸二烯-1-甲醇和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7.213%和26.193%,种皮和种子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都是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8.277%和26.91...
关键词:
侧柏 挥发油 雪松醇 抗肿瘤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子为 杨少华 张丽霞 陈骏飞 刘大会
【目的】对中国滇重楼进行基于地形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方法】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 Ent)和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地形、土壤因子,研究了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区的生态适宜性并构建了我国滇重楼潜在分布与地形、土壤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海拔、有机碳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含粘土量、土壤有效水含量等级、土壤质地分类,它们对滇重楼潜在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生态因子的97.1%,利用所建模型给出的滇重楼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
关键词:
地形、土壤因子 滇重楼 生态适宜性 区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刚 田雪梅 张振宇 张伟鑫 宋爱荣
用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清香木叶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用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樟芝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8种化合物。樟芝挥发油中的活性物质对棉花枯萎病菌、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关键词:
樟芝 GC-MS 挥发油 抑菌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华茹 毛燕 王学利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MS联用技术,对六月霜Artemisia anomala挥发油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115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的62.60%,含量最高的为龙脑,占总质量的7.44%,其次为石竹烯氧化物,占7.15%,樟脑7.01%,在46种成分中单萜占总质量的28.57%,倍半萜占17.40%。图1表1参11
关键词:
植物学 六月霜 挥发油 单萜 倍半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国珍 樊瑛 丁万隆
本研究测定了4种植物挥发油对几种种传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麻黄油和细辛油对 Rhizoctonia solani 的抑制作用最强,250μg/mL 浓度下可完全抑制其菌丝生长。植物挥发油除可直接抑制菌丝生长外,还对病原菌具有熏蒸作用。此外,用麻黄油及含麻黄油的废碴液进行了防治薏苡黑粉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用2500μg/mL 的麻黄油浸种防治效果达63.2%。
关键词:
植物挥发油 抑菌作用 薏苡黑粉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敏 周明芹 向林 吴华 陈龙清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蜡梅鲜花与干花中的挥发油,并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鲜花与干花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0.57%、0.71%。从蜡梅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45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2.62%;从蜡梅干花中鉴定出41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87.08%。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主要成分为石竹烯、长叶烯、β-揽香烯、大叶香烯、茅苍术醇、α-愈创木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学利 吕健全 章一德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 MS联用技术,对苦竹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53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2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94 69%,含量最高的为叶醇27 08%,其次为2 己烯醛10 02%。在42种成分中醇类有9种,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38 87%;酸类有7种,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5 46%;醛类有7种,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4 49%。首次从竹叶中鉴别出弥猴桃内酯,含量为0 38%。图1表1参10
关键词:
苦竹 挥发性成分 GCMS分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兆林 李月琪 秦娇 韦倩 张柏林
以毛竹叶为实材,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挥发油提取器、超临界萃取和索氏提取等4种方法提取毛竹叶挥发油,用气质联用仪测试竹叶挥发油,共检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质谱库检索及人工图谱解析,确定了68种化合物结构。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和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的化合物以醇、羧酸、烷烃类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69.10%和62.11%;采用超临界萃取提取方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羧酸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为22.91%,C17~C25为27.98%,C26~C38为22.78%;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类为主,C26~C38化合物相对含量为58.55%。研究表明,提取方法不...
关键词:
毛竹叶 提取方法 挥发油成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