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50)
- 2023(8206)
- 2022(7151)
- 2021(6588)
- 2020(5885)
- 2019(13660)
- 2018(13510)
- 2017(25701)
- 2016(14657)
- 2015(16735)
- 2014(16975)
- 2013(16983)
- 2012(16512)
- 2011(15026)
- 2010(15314)
- 2009(14277)
- 2008(14408)
- 2007(13106)
- 2006(11457)
- 2005(10286)
- 学科
- 济(63310)
- 经济(63244)
- 管理(36767)
- 业(36764)
- 方法(29352)
- 企(27206)
- 企业(27206)
- 数学(26095)
- 数学方法(25818)
- 农(19748)
- 贸(16611)
- 贸易(16608)
- 地方(16297)
- 学(16267)
- 易(16176)
- 中国(15922)
- 财(14597)
- 农业(13469)
- 业经(12407)
- 制(10572)
- 出(10452)
- 环境(9612)
- 和(9481)
- 融(9158)
- 金融(9155)
- 务(8649)
- 财务(8633)
- 财务管理(8603)
- 银(8508)
- 银行(8463)
- 机构
- 大学(220031)
- 学院(218383)
- 济(86986)
- 经济(85193)
- 研究(79492)
- 管理(78017)
- 理学(66991)
- 理学院(66017)
- 管理学(64647)
- 管理学院(64216)
- 中国(58426)
- 科学(52931)
- 京(47888)
- 农(45193)
- 所(43344)
- 研究所(39854)
- 江(39706)
- 财(38934)
- 业大(36938)
- 农业(36077)
- 中心(35972)
- 财经(31094)
- 范(30876)
- 师范(30499)
- 北京(28836)
- 院(28310)
- 经(28061)
- 经济学(27341)
- 州(27022)
- 省(26437)
- 基金
- 项目(146630)
- 科学(113402)
- 基金(105159)
- 研究(102426)
- 家(93834)
- 国家(93095)
- 科学基金(77244)
- 社会(63337)
- 社会科(59863)
- 社会科学(59840)
- 省(58636)
- 基金项目(56286)
- 自然(51487)
- 自然科(50211)
- 自然科学(50190)
- 划(49377)
- 自然科学基金(49293)
- 教育(47132)
- 资助(43465)
- 编号(41123)
- 重点(34451)
- 成果(33979)
- 部(32482)
- 发(32207)
- 课题(29557)
- 创(29548)
- 科研(28829)
- 计划(28511)
- 创新(27829)
- 教育部(26758)
共检索到324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李正最 曾毅 冯畅
为了掌握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以及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方法,对荆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入洞庭湖1951—2011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三口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荆江三口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集中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而输沙量突变点发生在1950年代,此后三口水沙演变始终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②太平口和藕池口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演变周期保持一致,均为31 a的周期变化,松滋口和宜昌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具有相同的周期性,分别为16 a和33 a...
关键词:
水沙演变 小波分析 M-K检验 荆江三口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李峰 陈心胜 侯志勇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关键词:
荆江三口 突变 水文过程 水利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微 李昌彦 吴敦银 陈多多
近年来,鄱阳湖水沙研究集中在鄱阳湖"五河"各水文站的单站分析上,且水沙数据采用大多仅至21世纪初期,对缺测资料未进行有效插补。将鄱阳湖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分析了鄱阳湖水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便为鄱阳湖泊形态变化研究以及水、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运用水沙相关、上下游泥沙相关法对部分缺测泥沙进行插补,获得1956~2011年的鄱阳湖入、出湖水沙系列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法、水沙双累积曲线法、Mann-Kendall法分析鄱阳湖入、出湖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特征,并且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入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相一致,而长江水沙的倒灌影响了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
关键词:
鄱阳湖 水沙特征 演变趋势 突变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耶 谢永宏 邹冬生
基于1980~2015年荆江三口五站逐日流量数据,采用IHA指标体系分析度量三峡工程运行前后荆江三口水文情势的变化。除新江口和弥陀寺在枯水期1~3月有小幅增长外,三口各站点月均流量值均减小,汛期下降幅度较大。最大日流量值持续下降,但2003年后变化趋势相对平缓。沙道观和管家铺站断流天数显著上升,各站流量变化率明显降低。荆江三口水文情势变化受长江干流径流量减少、径流过程改变以及干流与口门河段河道冲淤不一致的共同影响,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种群以及洞庭湖苔草草洲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荆江三口 水文情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细兵 卢金友 王敏 黄悦 许全喜
采用原型资料分析、长河段一维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分析和预测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水沙与冲淤影响,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出口水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湖区防洪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30a末,荆江三口年均分流量和分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少43%和73%,三口分流道的河床相应发生冲淤变化;三峡工程运用后,受荆江三口分流比减少影响,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显著减少,对增强洞庭湖区调蓄功能、延长洞庭湖寿命有利;受三峡水库调度运用与长江干流河道冲刷影响,洞庭湖出口水位以下降为主,汛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防洪有利,而枯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水沙变化 防洪 生态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俊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燕然然 蔡晓斌 王学雷 朱龙腾
下荆江作为长江最不稳定的江段之一,三峡工程的运行必然会对该江段的水文过程产生深远影响。以监利水文站日均流量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了1983~2012年近30a来下荆江年径流量、各月月均流量的变化趋势。结合三峡工程的阶段性蓄水,以蓄水前流量的自然波动幅度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对下荆江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近30a来下荆江年径流量呈波动性变化,无显著趋势。1~3月月均流量有极显著的增加趋势,10月份有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从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各月份月均流量的绝对变化量来看,10、7和8月的变化量最大,但结合三峡工程蓄水前各月月均流量的自然波动幅度,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月份为1、2和10月...
关键词:
三峡工程 下荆江 径流 月均流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景保 于丹丹 张瑞 杨波 代稳 何蒙 徐志
基于1955~2016年不同时期的长江荆南三口水系相关数据,从水系水力连通性强度、水系连通度和水系连通性水平三视角分析研究区水系连通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16年与1955年相比,(1)区域的水文连通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2)水系连通环度α、节点连接率β、水系连通度γ分别减少了45.45%、10.8%、8.46%,节点连接率β下降得最为明显;(3)基于水系自然社会功能的水系连通性(E)和基于水流阻力与水文过程(F)这两种水系连通性评价方法,联合评价了荆南三口水系连通性,两种结果均显示,研究区水系连通性均呈下降趋势,由1955年的0.2367和0.3434依次下降到2016年的0.1588、0.2517。该研究可为该地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星根 李昌彦 吴敦银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最大水系,赣江水沙变化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泥沙等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目前对赣江水沙研究主要集中在下游外洲站河段,不足以反映全流域水沙变化规律。选取赣江上游4站、吉安和外洲水文站分别代表上、中、下游河段,基于近60a的实测流量、悬移质泥沙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江水沙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流域水沙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赣江径流年际变化大,1970s、1990s水量较丰,其它年代径流偏少,年径流序列无显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2)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呈显著降低趋势,上游4站、吉安站、外洲站输沙序列突变点分别为2002年、1995年、199...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钦磊 白红英 任园园 贺映娜 马新萍
利用渭河干流林家村、咸阳和华县3个水文站1960年以来的径流资料,应用Kendall秩相关系数、R/S分析、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等多种数值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渭河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径流变化趋势、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渭河径流量年内主要集中于5月-10月份,占年径流总量的75%左右;年际变化剧烈,1960年-1970年基本处于丰水期阶段,1994年后基本处于枯水期阶段,其余年份呈丰枯波动;②径流变化趋势现在处于极显著的递减状态(p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濡壕 陕永杰 马霍龙
基于2000—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时空演变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各区域土地流转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持续上升,全国的土地总流转率从3.76%上升到16.01%,年均增长0.9%;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东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在2010年前大致与全国水平一致; 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转入、转出率基本都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在2009年后土地转出高于转入,上升速度较快;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流转政策扶持是全国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发展及耕地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土地流转的演变趋势及促进各区域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保 何霞 杨波 王丹阳 王李娜 刘雯
研究河道断流演变特征对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依据1951—2014年水文气候实测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以及蒸散发-断流天数和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统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游荆南三口断流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对各时期荆南三口平均断流天数而言,1951—2014年呈逐期増加趋势,且趋势性变化显著,而在2003—2014年间,断流天数虽也增加,但趋势性变化不显著,即增加趋势逐渐减缓;2)影响荆南三口断流天数增减変化的是径流变化过程,而导致径流变化的又是以降水和蒸散发为代表的气候因素和以水利工程、各行业(农业)用水为标志的人类活动;3)影响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晓斌 燕然然 王学雷
下荆江河道周围密集分布着多条故道,其中包含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国家级亲鱼原种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生态意义和保护价值。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系统分析了各故道的分布特征及通江特性。下荆江故道的形成过程与荆江河道的演变密不可分,从下荆江各故道形成的时间间隔来看,下荆江故道周边河道将再次进入河势变化的潜在不稳定期。从其形成机制来看,水沙形势变化引起的河道冲淤格局是其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在1950~2008年荆江河道水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实施前后故道附近河道冲淤监测结果以及下荆江堤防的控制性影响,研究了未来下荆江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通江故道产生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下荆江 故道 分布 连通性 演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田鹏 王飞 高鹏
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及小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渭河、汾河和无定河的6个主要水文站(头道拐、龙门、花园口、华县、河津、白家川)1950s-2009年的水沙序列。在系统搜集流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黄河中游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急剧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减少更加显著,其中,汾河的水沙减少幅度最为显著,2000年-2009年的年均流量与输沙量相当于1950年-1959年约20%。干流龙门站流量和输沙量的小波变换在1980年代前表现出0.5~1.0a显著周期,且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之后周期特征...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流量 输沙量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继群 濮励杰 张润森
采用1998~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耕地数据,分析了近10 a来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然后运用Moran I指数验证了耕地资源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存在,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8~2008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净减少29.69×104hm2,平均每年减少2.70×104hm2。耕地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无锡、苏州、常州、南京和镇江5个地区耕地资源减少最为严重;(2)全省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1998~2008年,耕地面积Moran I值由0.400 3增加至0.452 4,呈逐步增强的趋势;(3)人口、经济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