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25)
2023(6743)
2022(6014)
2021(5456)
2020(4825)
2019(11399)
2018(11153)
2017(21376)
2016(12051)
2015(13825)
2014(14048)
2013(14157)
2012(13637)
2011(12245)
2010(12427)
2009(11561)
2008(11681)
2007(10713)
2006(9204)
2005(8247)
作者
(36805)
(30952)
(30813)
(29676)
(19907)
(15242)
(14238)
(12025)
(11962)
(11257)
(10714)
(10595)
(10070)
(10004)
(9837)
(9816)
(9701)
(9300)
(9222)
(9067)
(7795)
(7697)
(7666)
(7289)
(7183)
(6972)
(6940)
(6923)
(6411)
(6291)
学科
(53977)
经济(53930)
(29795)
管理(29708)
方法(25622)
数学(23142)
数学方法(22948)
(22141)
企业(22141)
(16660)
(15316)
贸易(15313)
地方(15138)
(14931)
中国(13028)
(12266)
(12210)
农业(10798)
业经(10058)
(9983)
(8867)
(8118)
出口(8104)
出口贸易(8104)
环境(8042)
(7829)
地方经济(7739)
(7352)
金融(7350)
(7281)
机构
大学(177889)
学院(177678)
(73735)
经济(72228)
管理(65806)
研究(62560)
理学(56586)
理学院(55802)
管理学(54774)
管理学院(54430)
中国(46246)
科学(40570)
(38066)
(35545)
(33477)
(33138)
(32391)
研究所(30446)
业大(29504)
中心(29407)
农业(28373)
财经(25783)
(24627)
师范(24341)
经济学(23291)
(23268)
北京(22632)
(22198)
(22015)
经济学院(21410)
基金
项目(119210)
科学(92483)
基金(85355)
研究(84729)
(75213)
国家(74484)
科学基金(62534)
社会(52938)
社会科(50061)
社会科学(50040)
(48511)
基金项目(45900)
自然(40924)
自然科(39909)
自然科学(39895)
(39774)
自然科学基金(39178)
教育(39019)
资助(35173)
编号(34635)
成果(27836)
重点(27714)
(26602)
(26400)
课题(24387)
(24144)
科研(23319)
创新(22670)
计划(22392)
教育部(22062)
期刊
(80316)
经济(80316)
研究(48729)
中国(33284)
(31260)
学报(30958)
科学(27066)
(25618)
大学(22559)
学学(21405)
农业(21037)
管理(20880)
教育(16290)
(15362)
金融(15362)
技术(15087)
业经(13474)
财经(12644)
经济研究(12360)
(11745)
问题(11672)
(10860)
(10786)
资源(10622)
(9616)
技术经济(9141)
统计(9021)
国际(8441)
商业(8423)
理论(8360)
共检索到262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李峰  陈心胜  侯志勇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李正最  曾毅  冯畅  
为了掌握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以及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方法,对荆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入洞庭湖1951—2011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三口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荆江三口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集中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而输沙量突变点发生在1950年代,此后三口水沙演变始终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②太平口和藕池口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演变周期保持一致,均为31 a的周期变化,松滋口和宜昌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具有相同的周期性,分别为16 a和33 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细兵  卢金友  王敏  黄悦  许全喜  
采用原型资料分析、长河段一维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分析和预测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水沙与冲淤影响,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洞庭湖出口水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湖区防洪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30a末,荆江三口年均分流量和分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少43%和73%,三口分流道的河床相应发生冲淤变化;三峡工程运用后,受荆江三口分流比减少影响,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显著减少,对增强洞庭湖区调蓄功能、延长洞庭湖寿命有利;受三峡水库调度运用与长江干流河道冲刷影响,洞庭湖出口水位以下降为主,汛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防洪有利,而枯期水位的下降将对湖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玮娟  王旭  史璇  
三口河系是联系长江与洞庭湖的纽带,是洞庭湖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江湖关系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该地区代表站南咀站和杨家垱站长系列水文水质资料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年际与年内两个尺度,系统探讨了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水质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年内TN、高锰酸钾指数表现为丰水期小,枯水期大,而TP表现为丰水期大,枯水期小的演变规律。然后从影响水量与水质两方面的因素,分析了该地区水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最后从水利工程的建设、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法律法规与节水宣传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洞庭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琦  欧伏平  张雷  卢少勇  
以入湖水系、湖体、出湖口为研究区域,基于20多年的监测数据,运用水质单因子评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等评价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洞庭湖水文、水质、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环境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湖水量及沙量均明显降低、水位变幅减小。(2)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浮游植物等指标的时空分异特征较为明显,4个指标年均值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SD、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及密度自三峡工程运行后变化尤为明显。西洞庭湖的SD高于南洞庭湖,东洞庭湖的SD最低。ρ(TP)在湖体最高,ρ(TN)则在湖体最低。(3)入湖水系水质最好,出湖口水质最差。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氚  张可能  戴明龙  冯罗杰  张俊宏  陈璐  
荆江-洞庭湖构成的具有复杂时空变化特点的江湖水系对长江防洪体系有着重要影响。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荆江干流以及向洞庭湖三口分流过程发生了新的调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防洪形势。为应对荆江-洞庭湖水系关系的变化,需要能够准确模拟河道、湖泊内各种复杂水流运动过程,建立了荆江-洞庭湖区一、二维嵌套水动力学模型,对荆江和三口河系模拟采用一维河网模型,洞庭湖区采用二维浅水湖泊模型。本嵌套模型是以边界搭接的水量交换方式连接一、二维模型,即一维模型为二维模型的提供上游流量边界;二维模型为一维模型提供下游水位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帅红  李辉艳  李赛  李荣荣  
通过实地调查与水样检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法以及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评价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典型年(1986、1991、1998、2004、2006和2010年)洞庭湖水环境质量、营养化水平和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变差,各断面水质超标率有明显上升,呈现以氮、磷污染为主并伴有有机污染的特征;营养化指数有上升趋势,东洞庭湖2008~2010年综合营养指数超过50,出现轻度富营养;隐藻门代替硅藻门成为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其生物多样性下降;东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而苏氏尾鳃蚓成为西、南洞庭湖的优势种,其种类和密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影响洞庭湖水质的因素除了"三口"、"四水"污染物聚集和湖区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外,三峡水库运行后入湖水沙量大幅减少以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也是其关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丽格   耿明明   李峰   谢永宏  
为了分析2015~2020年(即湖南省政府开展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前后)洞庭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高锰酸盐指数(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Mn)和氨氮(NH3-N)4项水质指标,分析了洞庭湖水质年际变化趋势及行动计划前后的水质特征;并通过水体污染指数w和综合污染指数γ评估了洞庭湖水质污染水平;最后结合水位、入湖径流等水文指标和污水处理率、畜禽排泄量等人为指标,深入揭示不同时期影响湖泊水质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TN、TP和NH3-N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显著性水平p<0.05),且在行动计划后期间3个水质指标浓度均显著降低。洞庭湖水质污染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东、南和西洞庭湖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6、0.78、0.78。(2)水位、入湖流量、入湖泥沙量呈年际波动趋势;泥沙沉积量显著增加,由-1 528.2×10~4 t/a增至1 211.7×10~4 t/a。(3)畜禽排泄量、施肥量、污水处理率、水位和泥沙沉积量是影响洞庭湖水质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建议后续湖泊管理中继续加强外源污染物管控,同时合理改善洞庭湖水文条件,加强水文连通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璇  肖伟华  段玮娟  赵志轩  王旭  郝彩莲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换水频率和换水量等换水特征是其水文条件的重要表征。下垫面条件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泊地形和来水条件等,使洞庭湖换水特征发生很大变化。研究1960s以来洞庭湖换水特征的历史演变,特别对三峡工程后换水量差值进行研究,有助于得到湖泊换水特性的历史演变特征,并对今后湖泊水量控制提供参考。分析了1961~2008年洞庭湖换水频率变化,1990s前换水频率的降低趋势一定程度上表征湖泊的自然衰退趋势,1990s后衰退趋势趋缓;而三峡蓄水运行后与90年代以来的换水量差值为146.47亿m3,枯、丰水期分别为48.34亿m3和98.14亿m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姜加虎  赖锡军  
季节性水文干旱是洞庭湖近年突出的水情问题,并因三峡影响而倍受关注。基于洞庭湖水文干旱的关注焦点(湿地生态影响)及其与湖泊水情的对应关系,建立了湖泊滩地出露与持续时间为依据的干旱度量指标;并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揭示了洞庭湖水文干旱发生的时空特点和水情机制;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获取的三峡水库蓄水对洞庭湖的水位影响量化了三峡水库秋季蓄水对湖区干旱的贡献分量。结果认为:(1)2000年后,洞庭湖的干旱频次明显增多、旱情加重,干旱程度以西洞庭最剧,东洞庭次之,南洞庭最轻;(2)洞庭湖不同湖区干旱成因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全湖的春旱基本由洞庭湖流域来水偏少引起,而东洞庭湖秋旱主要由长江来水减少引起,西、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吉红霞  吴桂平  刘元波  
系统分析洞庭湖堤垸的空间变迁规律对于阐明湖区调蓄水量的变化原因及其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洞庭湖民国前期(1921~1930年)、民国后期(1930~1949年)、解放初期(1950~1963年)、20世纪70年代(1963~1980年)和现状(80年代至今)5个时期的堤垸演变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其空间格局的变迁规律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自民国以来洞庭湖的堤垸面积虽不断增加,但速率明显减慢,从最初的31.26%减缓至现在的2.73%;民国前期洞庭湖堤垸面积为5 084.19km2,民国后期所围堤垸主要集中在沅江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伟平  李佩瑶  
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影响方式和程度存在地区差异性。从洞庭湖区整体,岳阳、常德及益阳市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整体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量已越过EKC曲线拐点,工业废水仍处于"U"型曲线的右侧。工业废气EKC曲线在岳阳、常德和益阳三个行政区划中倒"U"型特征较为明显,且拐点均出现在"十一五"期间。说明洞庭湖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同向"关系向"反向"关系演替。通过LMDI分析法得出影响洞庭湖区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中,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是拉动因素,污染物排放强度因素发挥了重要的抑制作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袁希平  李成  李鸿  王崇瑞  洪波  
测定了采自洞庭湖水系6个地理位置(湘江常宁、沅江洪江、沅江桃源、澧水石门、洞庭湖万子湖和南岳坡)共100尾鳜(Siniperca chuatsi)的线粒体Cyt b基因DNA序列。结果显示:1 140 bp的Cyt b基因共检测到55个变异位点,100个样本得到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777±0.033和0.019 70±0.000 74。洞庭湖的万子湖和南岳坡2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湘江常宁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98 03(P>0.05),9.8%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1.2%的变异来自群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陈心胜  侯志勇  李旭  邓正苗  潘瑛  
通过走访询问、数据收集和样品采集分析,对东洞庭湖漉湖发生的一次较大面积的鱼虾死亡事件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死鱼事件主要是因水体有机物含量较高出现水体缺氧所致,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当地在非汛期残留的枯枝落叶、汛期随水漂流而来的有机残留物以及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此外,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合理性以及虾蟹的特殊生育期也是诱导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就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崇瑞  李鸿  袁希平  
根据2000~2011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0.09±0.03、0.32±0.05和0.63±0.11mg/L,总氮最大值为2009年5月丰水期东洞庭湖的鹿角采样点,为4.80mg/L,总磷最大值为2008年1月枯水期鹿角采样点,为0.417mg/L,分析得知,所有采样点中鹿角采样点较其它采样点污染严重;(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