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00)
2023(2780)
2022(2369)
2021(2199)
2020(1890)
2019(4497)
2018(4447)
2017(7789)
2016(4605)
2015(5344)
2014(5172)
2013(5289)
2012(5349)
2011(4861)
2010(4953)
2009(4676)
2008(4456)
2007(3981)
2006(3835)
2005(3517)
作者
(17296)
(14572)
(14384)
(13509)
(9633)
(7310)
(6489)
(5866)
(5720)
(5277)
(5180)
(5075)
(5037)
(4925)
(4891)
(4576)
(4410)
(4409)
(4371)
(4362)
(3861)
(3739)
(3662)
(3437)
(3382)
(3372)
(3287)
(3193)
(3115)
(3095)
学科
(18077)
经济(18050)
管理(10098)
(9553)
(7537)
(7072)
企业(7072)
方法(6713)
(5777)
数学(5670)
数学方法(5569)
中国(4977)
地方(4839)
农业(4007)
(3981)
环境(3814)
业经(3584)
(3506)
贸易(3505)
(3462)
(3384)
(3174)
(2937)
(2668)
金融(2668)
及其(2645)
理论(2610)
资源(2557)
(2477)
(2407)
机构
大学(68949)
学院(68081)
研究(33288)
科学(24909)
中国(24521)
(23707)
经济(23054)
(21547)
(20022)
管理(19999)
研究所(18583)
农业(17525)
(17212)
理学(16497)
理学院(16168)
管理学(15643)
管理学院(15545)
业大(15039)
中心(14090)
(12919)
(12684)
(12403)
(12290)
(11760)
科学院(11519)
北京(11239)
(10864)
农业大学(10558)
实验(10509)
(10325)
基金
项目(48052)
科学(35894)
基金(34082)
(33844)
国家(33610)
研究(28199)
科学基金(25883)
自然(20321)
自然科(19768)
自然科学(19757)
自然科学基金(19401)
(18845)
基金项目(17602)
(17545)
社会(15466)
资助(15127)
社会科(14428)
社会科学(14420)
教育(12356)
重点(12278)
计划(12248)
科技(11909)
(11069)
编号(10023)
(9908)
科研(9902)
专项(9272)
(9237)
(8974)
(8820)
期刊
(29052)
经济(29052)
学报(20245)
研究(20088)
(19156)
中国(18487)
科学(16695)
大学(13371)
农业(13085)
学学(12835)
管理(8282)
(7853)
(7821)
教育(6697)
(6339)
金融(6339)
资源(6152)
业大(6035)
林业(4907)
农业大学(4873)
经济研究(4714)
技术(4655)
(4568)
中国农业(4025)
财经(3999)
自然(3968)
业经(3944)
国际(3819)
科技(3758)
问题(3699)
共检索到112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德栗  陈正洪  
根据荆州1954~2008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计算分析了≥10℃积温和≥20℃积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5 a来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为0.26℃/10 a,突变点为1986年,1988年后气温显著增加。(2)≥10℃和≥20℃初始日期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延迟趋势,持续天数显著增加。(3)≥10℃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增温率为85.9℃/10 a,突变点为1990年,1994年后积温显著增加;≥20℃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增温率为75.6℃/10 a,突变点为1995年,2004年后积温显著增加。(4)≥10℃、≥20℃初始日期提前程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环照  陈金安  徐运清  盛继群  
研究了双带夜蛾NarangaaenescensMoore在实验室条件和稻田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 18~ 34℃范围内设置 6个温度处理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在 18~ 32℃之间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均呈直线关系。用直线回归法测得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0 .5 0 ,9.2 3,12 .0 2 ,12 .2 6℃ ,有效积温分别为 6 0 .0 7,348.5 4 ,91.92 ,2 9.2 9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0 .0 7℃ ,有效积温为 5 5 8.36日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玉  孙嵬  董辉  丛斌  白鸿岩  类成平  胡志凤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21,25,28,31,34℃5个恒温条件下饲养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对其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用线性方程拟合了黄胫小车蝗发育速率与温度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本试验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黄胫小车蝗各虫态(龄)的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蝗卵、1~5龄蝗蝻、整个蝗蝻期、雌成虫期、雄成虫期、雌虫全世代及雄虫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5.57,17.22,17.04,17.19℃,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成元  李明秋  
[目的]活动积温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最重要、最普遍的指标之一。利用1960—2009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均温数据,研究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活动积温时空变化。[方法]运用5日滑动平均法计算≥0℃和≥10℃积温;基于GIS平台进行空间插值,点面结合地研究了两种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总体变化格局上,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积温都呈上升趋势,前者年均值5 226℃、增加0. 13%/年、振荡周期4年,后者年均4 658. 5℃、增加0. 22%/年、振荡周期3年;(2)代际变化上,≥0℃和≥10℃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以2000年为界,之前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之后则发生较显著增加趋势,均呈自南而北的增大态势;(3)在空间格局上,虽然两种活动积温都展示着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趋向,但≥10℃积温的趋势更加明显;(4)两种活动积温的代际数值均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河南省活动积温的区域分异特征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但其活动积温代际变化区域特征与其他省区相比存在相似之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华潮  施祖华  吴鸿  
在10~30℃之间的5种恒温下观测了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taiwanus的发育历期,测得其1~4龄若蚜及全若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 76℃,9 24℃,7 28℃,6 45℃和8 10℃,有效积温分别为19 66d·℃,19 88d·℃,28 52d·℃,36 49d·℃和115 82d·℃,可供当地预测该蚜虫发生代数和发生期参考。表2参6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会飞  温德永  
积温是评估区域热量资源和测算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的重要指标,准确计算日积温是作物模型中有效模拟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和科学调控田间水肥管理的基础。本研究以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反应的优化假设为前提,对比分析基于日极端温度通过日均温估算日积温的2种方法、温度日变化正弦模拟得到小时温度并以时积温改进日积温模型的方法,与温度日变化曲线和三基点温度围成的真实有效的日积温的差异。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日均温法可能导致真正的日积温被高估或低估和日极值法可能高估日积温,然后以实例分析和论证了3种日积温模型与真实有效的日积温间的差异,得出时积温方法计算日积温误差相对最小的结论。为准确估算日积温,建议基于优化假设和日极端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会飞  温德永  
积温是评估区域热量资源和测算生长发育进程的重要指标,准确计算日积温是作物模型中有效模拟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和科学调控田间水肥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生物生长发育速率对温度的线性假设和日极端温度论述了目前流行的2种日积温模型的利弊,并在正弦模拟温度日变化计算小时温度的前提下,引进以时积温改进日积温模型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日均温法可能导致真正的日积温被高估或低估和日极值法可能高估日积温,然后以实例分析和论证了3种日积温模型与真正的日积温间的差异,得出时积温方法计算日积温误差相对最小的结论。为准确估算日积温,建议基于线性假设和日极端温度计算日积温时采用这种时积温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德  田小青  赵博光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柳蓝叶甲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柳蓝叶甲的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9、10.33、11.26、11.38℃,有效积温分别为43.04、132.86、38.74、74.95 d.℃;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11℃,有效积温为317.87 d.℃;柳蓝叶甲在南京市年发生代数的预测值为8.36~8.91代.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康文通  
在18、21、24、27、30、33℃6个恒温条件下观察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卵、幼虫、蛹以及卵-蛹的发育历期,计算刺桐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卵、幼虫、蛹、卵-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40、13.93、15.11、14.47℃,有效积温分别43.82、186.36、109.43、338.45 d℃,由此建立了发育历期预测式与Logistic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淑杰  谷晓平  向红琼  王福增  康为民  于飞  
积温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制了以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为参数的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散射辐射的各向异性及坡地反射辐射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气象站常规观测气象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100m×100m分辨率的≥0℃、≥10℃、≥15℃积温。结果表明:①局地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对积温的影响显著,使得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小利  辛吉武  
利用甘肃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6年至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的冬季负积温,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并建立了空间分布模型。利用EOF、REOF、小波分析方法等,分析了甘肃省负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季负积温在空间尺度上可分为五个气候区;近40年来,负积温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年是负积温变化的转折点;1990年代负积温平均值是各个年代中最小的,不同气候区在不同阶段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变化周期有所不同;为进一步了解负积温的未来变化趋势,采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不同气候区冬季负积温的预测模型,根据各气候区的预报模型可得到负积温预测值,用负积温拟合1966年~2000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媛媛  张勃  
本文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71年-2010年的逐日气温和地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无霜期及≥0℃、≥10℃和<0℃积温与持续日数等进行定量化分析,并阐述其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分别与纬度和海拔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终霜日则与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霜日偏早,终霜日偏晚,无霜期较短,自90年代以来呈反向变化;大部分地区初霜日后推,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镇原、崇信等地;初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年分别在1986年、1987年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勤  严昌荣  何文清  杜建涛  杨捷  
论文应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黄河流域109个气象站点40a的气象资料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法对黄河流域≥0℃和≥10℃的积温进行栅格化,得到10a尺度的栅格面,在ArcGIS中分别对≥0℃和≥10℃的积温栅格面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0a间≥0℃积温保持不变的面积占84.59%,积温段ⅰ(5 000℃)的为3.76%;40a间≥10℃积温保持不变面积占85...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艾洪木  林勇  谢宝林  林乃铨  
橄榄星室木虱是橄榄的重要害虫之一 .本研究测定了橄榄星室木虱的发育起点温度 :卵 (7.1 61 6± 1 .0 873 )℃、一龄若虫 (6.0 1 0 1± 1 .42 5 7)℃、二龄若虫 (6.760 3± 1 .6978)℃ ,三龄若虫 (5 .40 3 1± 1 .0 5 78)℃、四龄若虫 -拟蛹 (6.5 62 5± 1 .3 3 5 4)℃、成虫产卵前期 (6.8440± 1 .0 3 60 )℃、全世代 (6.1 62 9± 1 .4883 )℃ ;有效积温 :卵 (1 89.9493± 1 4.7983 )℃、一龄若虫(1 1 9.3 81 6± 6.2 784)℃、二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会飞  郭勇  张玉莹  姜少杰  闫梦玲  王晓晨  王潇潇  张子源  温德永  廖树华  
为探究不同下限基点温度对作物发育阶段积温稳定性和对发育期模拟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一个下限温度的线性生长假设,以1990—2015年北京密云冬小麦抽穗至成熟期为例,统计设定下限温度5.0~15.0℃不同基点温度的阶段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析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这2种积温模型的阶段积温及其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随下限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以模拟均方根误差和模拟准确率为指标对比分析下限温度指标对积温模型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段积温随下限温度而变化,有效积温随下限温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和程度比活动积温更快;阶段活动积温大于有效积温,且两者差值随着下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一定的下限温度范围内,以标准偏差为指标时有效积温绝对稳定度优于活动积温,而以变异系数为指标时则活动积温相对较有效积温相对稳定;以均方根误差检验模拟效果,则阶段活动积温模拟效果优于有效积温;以发育期模拟误差在2d以内表征模拟准确率时,2种积温模型的模拟效果随下限温度而变化,下限温度在5.0~12.5℃时,有效积温的模拟准确率高于活动积温的,而当下限温度≥12.5℃时,活动积温的模拟准确率大于有效积温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