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14)
- 2023(2861)
- 2022(2577)
- 2021(2496)
- 2020(2057)
- 2019(4627)
- 2018(4719)
- 2017(8349)
- 2016(5053)
- 2015(5705)
- 2014(6167)
- 2013(5836)
- 2012(5390)
- 2011(5090)
- 2010(5378)
- 2009(5091)
- 2008(5291)
- 2007(5216)
- 2006(4752)
- 2005(4359)
- 学科
- 济(17330)
- 经济(17309)
- 管理(13478)
- 业(11238)
- 企(9763)
- 企业(9763)
- 理论(7426)
- 方法(5652)
- 农(5574)
- 学(5402)
- 业经(5357)
- 教育(5136)
- 中国(5004)
- 财(4879)
- 制(4409)
- 教学(4229)
- 地方(4136)
- 农业(4023)
- 和(3562)
- 务(3180)
- 银(3174)
- 银行(3167)
- 财务(3164)
- 财务管理(3144)
- 经济理论(3090)
- 行(2990)
- 企业财务(2918)
- 体(2869)
- 学法(2757)
- 教学法(2757)
- 机构
- 学院(78111)
- 大学(74921)
- 管理(23520)
- 研究(23192)
- 济(22021)
- 经济(21181)
- 中国(18446)
- 理学(18286)
- 理学院(17970)
- 管理学(17491)
- 管理学院(17320)
- 京(16434)
- 科学(15751)
- 范(15515)
- 师范(15399)
- 江(14954)
- 财(14458)
- 州(12689)
- 所(12370)
- 师范大学(12062)
- 北京(10865)
- 财经(10743)
- 研究所(10659)
- 中心(10550)
- 系(9960)
- 技术(9880)
- 游(9824)
- 旅(9810)
- 职业(9791)
- 旅游(9679)
- 基金
- 项目(38782)
- 研究(32023)
- 科学(28886)
- 基金(24418)
- 家(20369)
- 国家(20087)
- 社会(17731)
- 省(17461)
- 科学基金(16565)
- 社会科(16553)
- 社会科学(16547)
- 教育(15976)
- 编号(15015)
- 划(13584)
- 成果(13503)
- 基金项目(13137)
- 课题(11532)
- 资助(10875)
- 年(10082)
- 自然(9691)
- 自然科(9346)
- 自然科学(9345)
- 自然科学基金(9183)
- 发(9046)
- 重点(8783)
- 项目编号(8607)
- 性(8547)
- 规划(8325)
- 大学(7705)
- 部(7447)
共检索到129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野
荀子在广泛的游历实践中实现了他的游乐观与儒家游文化的统一。荀子的游乐观渗透着儒家重仁、重孝、重义等文化内涵和重入世而轻出世的游乐思想,这充分体现在荀子对游乐与山水、孝道、交际、享乐、政治之间关系的论述当中。荀子的游乐观与儒家的游乐思想一脉相承,并对韩非子有一定的影响,这对儒家游文化的赓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荀子 游乐观 儒家 游文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顺福
一般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这是《荀子》的题中之义。然而它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即天生之物中有某些善的东西,比如知性、仁心、善心等,这些都是天生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善性。善性是一种天生气质,它是人类成为圣贤的内在根据,因此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东西,类似于孟子的人性。荀子主张以礼乐教化的方式激发身体中的善的气质,这样便可以成圣贤。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关键词:
荀子 善性 孟子 教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季金华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之长,并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对教育的起源、本质、过程、功能及作用等都有自己的独道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没有教育哲学专著,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散见在《荀子》一书的各篇中,具体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兵
儒家政治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政治伦理观念,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民生民意为中心的民本观念;二、以强烈的君德意识与君权至上观念为主体的人治精神;三、朴素的制度正义思想。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宗法政治都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尤以其制度正义思想最为重要;去除其中的君主专制等封建政治的糟粕,它对于当前的执政制度文明建设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荀子 政治伦理 民本 人治 制度正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安珍 顾炎甫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荀子是提出系统富国思想的第一个儒家代表。在《荀子》中,除了《富国》专章之外,《荣辱》、《仲尼》、《儒教》、《王制》、《王霸》、《君道》、《天论》、《征论》、《礼论》、《正名》、《大略》等诸多篇章,都有层见迭出的富国隽论。用马列主义观点借鉴、吸取和融会包括荀子富国之道在内的古今中外优秀思想财富,无疑是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重要任务。有鉴于斯,我们试图对荀子的富国之道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余天赐
<正>观察人的外表,不如探究他的思想;探究他的思想,不如看他如何做事。一、欲建功立业,须尚贤使能《荀子·王制》中,荀子指出:“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意思是,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没有比崇尚贤才、任用能人更重要的了。荀子以过往的君王为例,论证因正确用人而成就伟业的道理。荀子提到:“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景林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明 王承海
监本《荀子》之刻始于北宋熙宁元年,由于熙宁变法所产生的政治变故而至元丰间方刻完。南宋钱佃、唐仲友均以监本为底本翻刻《荀子》,经考定,现存宋刻本《荀子》刻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当是滕强恕翻刻钱佃本而非唐仲友台州刻本。
关键词:
《荀子》 刊刻 钱佃 唐仲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娟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思想家,但并非纯粹的儒家。他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损益"式的继承,并融入了许多法家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符合战国后期建立统一中央集权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要求,对后世影响较大。荀子的理财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谁来理财和如何理财两个问题上。研究荀子的理财伦理思想对当下研究中国古代会计伦理思想演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荀子"任人唯贤"的选才伦理原则在谁来理财问题上,思想家们有着共同的观点,即任人唯贤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可涛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关键词:
法 术 势 荀子 韩非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祥俊
共同性是关于事物关系、属性、状态的概念。荀子从人群共同生活与人性共同欲望的冲突入手探讨共同性问题,建构“维齐非齐”的共同性秩序,以共同性秩序转化现实人性,而最终落实到人的心智对宇宙万物共同性存在谱系的认识,实现“知通统类”,显现出重功利、重理智、重统一性的思想特色。荀子的共同性思想立足于建构和谐的人群共同体,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与人心,把共同性与儒家人伦秩序、礼法规范紧密结合,开启了秦汉以降政治统治、学术思想大一统的先河。
关键词:
荀子 共同性 维齐非齐 知通统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吕庙军 刘聪颖
清华简与《荀子》在傅说之状、生活哲理、召与招字义、"中"的传承、日不足惟宿不详等语言文字比读,发现清华简某些篇什与《荀子》在语言特征、思想观念、文本传承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关联性。两者互读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遗留的历史、学术问题,也有益于加深对其著作时代的早晚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流情况的认识。《荀子》可以作为清华简释读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聂志红
“百家争鸣” 的学术环境为先秦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厚的成长土壤,从宏观角度审视先秦儒家的经济理论主张,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变迁的社会背景出发,指出历史赋予思想家们的主要任务,接着从纵向角度分析了孔子、孟子、苟子的经济思想。笔者认为,孔子、孟子、苟子分别从价值观、制度纲领、哲学基础和制度的具体设计方面,系统建立起儒家完整的封建社会经济运行的理想框架,他们共同构建的“经济世界”代表了儒家经济思想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儒家 价值观 制度纲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超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教育哲学 天道观 人性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华
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制度的产生就有了制度伦理的存在。中国传统的制度伦理在先秦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脉络与特质。荀子由性恶论出发最终落脚于社会的政治控制及制度安排上,荀子性恶论是其制度运行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石。"义"作为荀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礼、法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伦理价值导向。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运行机制化约为礼的社会组织功能、法的人群整治效用、礼法的双重控制目标等三个问题。荀子设计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石、以贵义为价值诉求、以隆礼重法为最高准则的制度运行机制,彰显了对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双重价值诉求。作为儒家的荀子对德性伦理的过分强调使得荀子最终以义统礼法,表征了德性伦理相对于制度伦理...
关键词:
荀子 制度运行机制 礼 法 制度伦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