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0)
2023(7385)
2022(6270)
2021(5967)
2020(5008)
2019(11222)
2018(11202)
2017(21268)
2016(11541)
2015(12855)
2014(12234)
2013(11549)
2012(10013)
2011(9066)
2010(9355)
2009(8737)
2008(8042)
2007(6938)
2006(5985)
2005(5230)
作者
(33614)
(28342)
(27770)
(26694)
(17937)
(13753)
(12494)
(10781)
(10598)
(9983)
(9562)
(9561)
(9065)
(8839)
(8714)
(8698)
(8479)
(8445)
(8252)
(8038)
(7232)
(7059)
(6875)
(6295)
(6261)
(6251)
(6219)
(6214)
(5757)
(5650)
学科
(40461)
经济(40431)
管理(31493)
(26319)
(22371)
企业(22371)
方法(20913)
数学(18765)
数学方法(18227)
环境(11940)
(11507)
(11154)
中国(9767)
业经(8659)
(8442)
(8271)
理论(8262)
(7534)
贸易(7530)
(7327)
农业(7120)
(6904)
地方(6832)
(6255)
技术(6141)
教学(5827)
资源(5588)
(5486)
财务(5448)
财务管理(5437)
机构
学院(155793)
大学(151392)
管理(56387)
(54056)
经济(52785)
研究(52332)
理学(49213)
理学院(48657)
管理学(47199)
管理学院(46973)
中国(38285)
科学(37948)
(32449)
(30588)
(28145)
业大(27505)
研究所(26247)
农业(24368)
(23526)
中心(23472)
(23267)
技术(20374)
(20207)
(20091)
北京(20034)
师范(19880)
财经(19027)
(18971)
(17263)
(17188)
基金
项目(112348)
科学(85964)
基金(78728)
研究(76447)
(71862)
国家(71360)
科学基金(59618)
(46399)
社会(45472)
社会科(43071)
社会科学(43061)
自然(41752)
基金项目(40847)
自然科(40742)
自然科学(40729)
自然科学基金(39927)
(39161)
教育(35860)
资助(33496)
编号(31290)
重点(26552)
(24236)
成果(23596)
(23547)
计划(23303)
(22608)
科研(22469)
课题(22382)
创新(22068)
科技(21097)
期刊
(57492)
经济(57492)
研究(37855)
学报(30840)
中国(28833)
科学(27378)
(27191)
大学(22116)
学学(21305)
管理(20668)
农业(18988)
(17938)
教育(17918)
技术(14594)
业经(11387)
(10855)
经济研究(9965)
(9765)
金融(9765)
统计(8829)
资源(8802)
(8719)
科技(8700)
业大(8689)
林业(8633)
财经(8441)
(8309)
决策(7300)
(7259)
商业(7046)
共检索到217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邓素芳  应朝阳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叶江华  罗盛财  张奇  贾小丽  王海斌  刘宝顺  洪永聪  王飞权  晁倩林  曹士先  周建文  何海斌  
以武夷山3个不同地域茶园土壤及6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茶青品质,研究不同茶园茶青品质的差异及与种植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3个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明显,但其土壤肥力指数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在茶多酚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旗山茶园最高;在氨基酸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龟岩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九龙窠茶园最高;在咖啡碱含量上,肉桂、水仙以旗山茶园的含量最高,铁罗汉以龟岩茶园最高,半天妖、瓜子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旭  张玥  杨忠星  李浩宇  王玉花  黎星辉  
采用CI-340便携式光合仪对苏州洞庭山地区柑桔-茶、板栗-茶、杨梅-茶、枇杷-茶、银杏-茶5种当地常见果茶间作模式下茶树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间作模式下茶树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而对照茶树呈双峰曲线。相关性分析表明: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大,叶片温度会随之升高,导致净光合速率(Pn)升高,蒸腾速率增大,气孔导度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枇杷-茶间作模式下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1.46μmol.m-2.s-1、0.91 mol.m-2.s-1、60.43 mol.m-2.s-1、305.57μmol.m-2.s-1,是供试的5种间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青  梁潘霞  邢颖  姚卓帆  刘永贤  江泽普  
【目的】探讨夏季不同遮阴模式对茶园生境及夏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茶树遮阴模式,为广西优质夏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夏季,以金萱茶为试验品种,设置黑色遮阳网2种遮光度(60%和75%)、2种覆盖高度(离地1.3 m和1.8 m处)条件下的4个遮阴处理,即60%遮光度+1.3 m覆盖高度(T1处理)、60%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T2处理)、75%遮光度+1.3 m覆盖高度(T3处理)和75%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T4处理),以露天茶园为对照(CK),开展茶园不同遮阴模式栽培试验,分析各处理茶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等生境指标及夏茶叶绿素、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水浸出物和咖啡碱等品质指标。【结果】不同遮阴模式均能有效减少夏季茶园的光照强度,降低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茶园空气相对湿度,改善茶园生境,提高夏茶品质。其中,T3和T4处理改善茶园生境的效果优于T1和T2处理。遮阴25 d后,夏茶的叶绿素总量表现为T3处理>T4处理>T2处理>T1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79.66%、56.13%、28.24%和17.31%(P<0.05,下同);茶多酚含量表现为T4处理T2处理>T1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14.67%、10.67%、5.78%和4.00%;氨基酸组分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比表现为T4处理>T2处理>T1处理>T3处理,分别较CK增加2.85%、2.75%、1.77%和1.59%;酚氨比表现为T4处理T1处理>T3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13.74%、12.73%、10.01%和8.31%;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T4处理>T2 处理>T3处理> T1处理,相较于CK,T4和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5.53%和16.00%,T3处理减少3.92%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而T1处理显著减少5.28%;各遮阴处理夏茶的咖啡碱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夏季采用75%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的遮阳网遮阴更有利于改善茶园生境,显著提高夏茶综合品质,推荐该遮阴模式作为广西优质夏茶生产的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姚来义  
~~
关键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一菁  戴柯伟  陈新海  韩国强  庄重光  陈向镇  董国华  何华勤  
应用本项目组研制的茶园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的"定时灌溉"模式,控制铁观音茶树微喷灌的间隔时间分别为5(T1处理)、10 d(T2处理),以无灌溉为对照.结果表明:T1处理下铁观音茶树的叶片水势保持在-1.70--1.90 MPa,而T2处理和CK下,不同时期茶树叶片水势的变化幅度较大;与CK相比,T1和T2处理的单叶干重分别提高32.0%和29.1%;T2处理的茶多酚含量最高,T1处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CK的咖啡碱含量最高.可见,运用茶园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铁观音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海滨  盛忠雷  谢堃  邬秀宏  邓敏  
关键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凯玥   段玉   杨垚   江杰   马媛春   朱旭君   房婉萍  
间作是构建生态复合茶园的重要途径,在调节茶园小气候环境、改善茶园地下环境、预防茶园病虫草害的发生、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发挥关键作用,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茶园栽培技术。本文从茶园间作种植下茶园小气候与地下部环境的改善、茶树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抵抗力的提升、茶树生长代谢的调节等方面,对茶园间作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发展绿色低碳生态茶园和实现高效优质茶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延艮  王域  刘富浩  赵秀秀  向勤锃  张丽霞  
【背景】‘黄金芽’属于光照敏感型黄化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色泽呈现强光黄化、弱光复绿的特点,但叶色响应光照的黄化机制并不明确。前期通过对黄化叶片、遮阴复绿叶片以及常绿品种叶片的蛋白组研究发现,重金属相关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CsHIPP26.1(TEA000549)的表达响应光照强度,表明CsHIPP26.1可能参与调控‘黄金芽’叶色黄化的光响应过程。【目的】通过筛选与CsHIPP26.1互作的光信号响应相关的蛋白,为叶片色泽响应光照信号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金芽’茶树1芽2叶为材料进行CsHIPP26.1和互作基因的克隆,经酵母双杂交筛库,然后将筛选得到的目的蛋白进行酵母双杂交点对点验证、体内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和体外pull-down等技术进行蛋白互作的进一步验证。【结果】通过酵母双杂交对茶树cDNA文库进行筛选,共筛选到26个候选互作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组分、结合以及催化活性方面发挥作用,其中生物素合成代谢过程富集程度较高,与光信号通路及叶绿素合成相关的蛋白只有编号为TEA026466.1的bHLH30转录因子。克隆bHLH30转录因子后发现,该转录因子与茶树光信号传导途径蛋白PIF4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且含有与茶树PIF4蛋白相同的HLH和ACT结构域,将该bHLH30转录因子命名为CsPIF4.2,GenBank登记号为MW116834。进一步通过体外Pull-down蛋白互作和体内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验证发现,CsHIPP26.1和CsPIF4.2蛋白能够发生互作,并且发生互作的部位在细胞核内。【结论】初步筛选出26个与CsHIPP26.1互作的蛋白,并验证发现CsHIPP26.1能够在细胞核内与其中一个光敏色素互作因子CsPIF4.2发生蛋白相互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黄芳鹤  
湖北省部分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的分析胡承孝黄芳鹤(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武汉430070)ANALYSISOFSOMETEASOILSFERTILITYSTATUSANDTEATREESNUTRITIONINHUBEIPROVIN...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国育  高峻  武卫  段学良  黄伟  邵宛芳  李荣春  李丹桐  彭子芸  陈蕊  
根据茶园的生态环境,结合食用菌覆土栽培的技术要求,开展了"茶树与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和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具有增加茶园产出与收入;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培肥茶园土壤;节省劳力减少支出等优点。为改变茶园种植管理模式单一、总体效益低,改善茶园环境,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柳花  苏敏  罗小梅  诸葛天秋  
采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相结合的方法,从鸠坑种有性系茶园中筛选了6个优良单株。分别对6个优良单株的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生物学特征、抗逆性等方面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J4号属早生单株;制绿茶花香浓郁持久,品质优;氨基酸含量为2.80%,茶多酚含量28.38%;抗逆性强;发芽密度较高。J4号综合表现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优良单株。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军武  唐和平  黄意欢  
为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评价 ,并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 ,对湖南 8个地 (市 )规范化栽培茶园 1~ 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 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 ,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 ,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 ,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 .研究结果还表明 ,两茶树品种在 1~ 6年生期间 ,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 ,7~ 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 ,树冠结构比较稳定 ;14年生后 ,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新梢密度、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