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59)
- 2023(3353)
- 2022(2798)
- 2021(2555)
- 2020(2277)
- 2019(4922)
- 2018(4700)
- 2017(8358)
- 2016(4778)
- 2015(5330)
- 2014(5155)
- 2013(5311)
- 2012(5079)
- 2011(4854)
- 2010(4784)
- 2009(4505)
- 2008(4401)
- 2007(3940)
- 2006(3636)
- 2005(3322)
- 学科
- 济(18308)
- 经济(18284)
- 学(12400)
- 管理(10472)
- 业(9218)
- 方法(7807)
- 企(7638)
- 企业(7638)
- 数学(6508)
- 数学方法(6399)
- 中国(4641)
- 农(4013)
- 财(3806)
- 理论(3725)
- 业经(3432)
- 和(3424)
- 经济学(3356)
- 环境(3078)
- 制(2863)
- 贸(2805)
- 贸易(2802)
- 教育(2774)
- 易(2715)
- 农业(2692)
- 融(2681)
- 金融(2679)
- 及其(2616)
- 地方(2608)
- 水产(2564)
- 生态(2371)
- 机构
- 大学(77214)
- 学院(73431)
- 研究(33546)
- 济(25941)
- 科学(25758)
- 经济(25356)
- 农(23688)
- 中国(22761)
- 管理(21613)
- 所(19855)
- 农业(19319)
- 研究所(18641)
- 理学(18164)
- 理学院(17854)
- 京(17824)
- 业大(17295)
- 管理学(17266)
- 管理学院(17158)
- 中心(13863)
- 室(12449)
- 农业大学(12343)
- 省(12330)
- 院(12280)
- 江(12110)
- 实验(11513)
- 北京(11351)
- 财(11115)
- 实验室(11038)
- 科学院(11005)
- 业(10892)
- 基金
- 项目(53192)
- 科学(39200)
- 基金(37811)
- 家(37616)
- 国家(37366)
- 研究(30355)
- 科学基金(28895)
- 自然(22332)
- 自然科(21558)
- 自然科学(21540)
- 自然科学基金(21133)
- 省(20960)
- 基金项目(19176)
- 划(18970)
- 社会(17310)
- 资助(16867)
- 社会科(16206)
- 社会科学(16197)
- 教育(13880)
- 计划(13628)
- 重点(13390)
- 科技(13336)
- 发(11430)
- 科研(11165)
- 部(10928)
- 专项(10752)
- 创(10676)
- 创新(10154)
- 业(10054)
- 编号(10035)
共检索到113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仇兰芬 杨忠岐 陶万强
茶翅蝽沟卵蜂是茶翅蝽卵期的主要天敌。该蜂雄性先行羽化,1粒寄生卵内出蜂1头,刚羽化的雌蜂即可交配、产卵寄生,每雌平均怀卵量为40.6粒。雌蜂能寄生不同日龄的寄主卵,越新鲜的寄主卵寄生成功率越高。温度与该蜂的发育历期、寿命密切相关,30℃时发育历期最短,寿命最短。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2.2℃和132.5d.℃。补充20%的蜂蜜水能延长成蜂寿命。成虫在田间的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
关键词:
茶翅蝽沟卵蜂 生物学 有效积温 种群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翠疃 李大乱 苏海峰 徐国良
经1989~1991年研究表明:在冀中南地区,茶翅蝽每年发生1~2代,黄斑蝽为1代。两者均在4月上旬~6月中旬出蛰,在8月下旬~10月下旬开始越冬。越冬代成虫平均寿命,茶翅蝽为301d,黄斑蝽328.5d,茶翅蝽第一代为31.65d。两种蝽象的主要寄主为泡桐、梨、桃、苹果和杨等。在同一时期不同寄主或不同时期同一寄主上的种群数量差别很大。成虫扩散距离,茶翅蝽2km、黄斑蝽3km。同时还研究了蝽象的产卵量、生活史、危害习性和寄生天敌等,针对这些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综合措施、联合行动”的新防治策略,并取得了显著防治效果。
关键词:
茶翅蝽 黄斑蝽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庆 郭萧 盛忠雷 彭萍 林强 胡翔 黄尚俊
本文就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细蛾成虫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只是雌成虫尾部具有暗褐色长毛,区别于雄虫;成虫主要在黄昏后至清晨前羽化,并多数在夜晚进行交配。通过2011年在重庆地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显示,茶细蛾在重庆地区年发生7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终见于12月上旬。
关键词:
茶细蛾 成虫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祖基 杨伟 曾垂惠 杨德敏 叶伟军
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膜翅目:肿腿蜂科)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曾垂惠,杨德敏,叶伟军(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永川632100)(四川省国营沪县林场沪县646100)关键词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粗鞘双条杉天牛,生物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姚德富 严静君 李广武 刘后平
据在四川省大邑县和北京室内饲养观察,暴猎蝽1a发生一代,以5龄若虫越冬。卵期27.08±1.00d。若虫共5龄,历期334.75±4.30d。成虫羽化后16~18d交配,交配后18~19d开始产卵。描述了各虫态形态特征。记述了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虫是舞毒蛾、杨扇舟蛾、春尺蠖、北京杨锉叶蜂、柳毒蛾、刺槐蚜等多种林木害虫的捕食性天故。
关键词:
暴猎蝽,形态学,生物学,捕食性天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金耀 屈振刚
对管侧沟茧蜂的寄生行为、寄主范围、寄主大小的选择及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主要寄生夜蛾科的甜菜夜蛾、粘虫和斜纹夜蛾等害虫的1~2龄幼虫,对粘虫1~3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42,0.54,0.05,3龄以上幼虫很少寄生。管侧沟茧蜂羽化后当天就能交配寄生,雌成蜂6日龄前的寄生数量占90%,在19~25℃单雌平均产茧30个,单雌最多产茧89个,雌蜂平均寿命,最长13 d,该蜂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和控制目标害虫的能力。
关键词:
管侧沟茧蜂 寄生行为 生殖能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爱平 王奎武 蒋杰贤 季香云 游兰韶
为人工繁殖淡足侧沟茧蜂以控制甜菜夜蛾的发生为害,在室内恒温27℃条件下,以专用人工饲料饲喂甜菜夜蛾接种淡足侧沟茧蜂,研究了淡足侧沟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淡足侧沟茧蜂羽化多在白天,以8:00至16:00时最多,雄蜂早于雌蜂.出蜂时间6~7 d,以1~3 d最多,占90%以上.雌雄一生均可交配多次.未交配雌蜂其子代全为雄蜂.雌蜂产卵高蜂多在羽化交配后1~3 d,卵多产于幼虫腹部第5腹节与臀节之间;绝大多数寄主体内只产1粒卵.2)在一天中,侧沟茧蜂的寄生率以14:00至22:00时间段最高.雌蜂以第2天的寄生率最高.单雌一生平均寄生虫数可达101.6头.淡足侧沟茧蜂对甜菜夜蛾1~4龄幼虫的...
关键词:
甜菜夜蛾 淡足侧沟茧蜂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德富 严静君 刘后平
据在北京室内饲养观察,褐菱猎蝽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卵期12.1±1.0天。若虫5龄,历期61-83天。成虫羽化后8-30天交配,次年开始产卵。描述了各虫态形态特征。记述了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虫对舞毒蛾、杨扇舟蛾、杨叶蜂、榆毒蛾、黄刺蛾等多种林木食叶害虫有明显捕食作用。
关键词:
褐菱猎蝽 生物学 捕食性天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长春 王浩杰 任华东 洪长福
叉角厉蝽是黑荆树林中害虫的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在福建省长泰县一年多代,饲养为不完整的3代,以第二代成虫于枯落叶下越冬,第三代若虫未完成发育。卵期平均9.06d;若虫5龄,平均历期21.3d,1龄植食,2~5龄及成虫捕食,仍观察到植食。饲养第一代成虫平均寿命29.5d。该虫捕食范围广泛,取食黑荆林中采集到的所有鳞翅目幼虫及部分虫种的蛹。
关键词:
叉角厉蝽,生物学特性,黑荆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福莲 李传仁 刘万学 万方浩
悬铃木方翅网蝽为新近入侵我国的物种,严重危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已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城市呈现暴发态势。介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分布和危害特点,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扩散速度与方式、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阻止其扩散和危害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白鹏华 刘宝生 冯友仁 尹鸿刚 张素芬 许静杨 刘家褀
杨黑点叶蜂(PristiPhora conjugata Dahlb.)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是杨树人工林及苗圃猖獗发生的食叶害虫。近年来,延边大学教学试验基地8 9年生"三北一号"人工杨树林遭到该虫严重危害,受害株率达100%,受害叶片仅剩叶柄,被害严重的杨树整株叶片全部被吃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余德才 邹力骏 吴美芳 汪国华 翁素红 沈健旗
竹广肩小蜂和竹瘿长尾小蜂是竹瘿小蜂的优势种。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每年 1代 ,以蛹在虫瘿内越冬 ;成虫在 3月下旬至 4月下旬出瘿 ;幼虫 5龄 ,发生期在 4月上旬至 9月中旬。竹长尾小蜂每年 1代 ,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 ;成虫于 4月中旬至 5月上旬羽化出瘿 ,产卵于已被竹广肩小蜂产卵的芽中 ;幼虫孵化后占据竹广肩小蜂的虫瘿 ,幼龄时可食竹广肩小蜂幼虫尸体 ;幼虫 5龄 ,发生期有 5月上旬至次年 3月下旬 ,9月后渐入老熟越冬。对这 2种小蜂的卵形态和各虫态生活习性也作了观察研究。表 1参 3
关键词:
竹广肩小蜂 竹长尾小蜂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建云 肖铁光 王文艺 肖芬
以大蜡螟低龄幼虫为繁殖寄主,对蜡螟绒茧蜂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9℃和338.5日度.22,25,30和32.5℃恒温下的平均世代历期分别为29.36,21.41,16.88和19.94 d.蜡螟绒茧蜂在35℃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全世代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
关键词:
蜡螟绒茧蜂 大蜡螟 生物学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连喜 陈家骅 黄居昌 陈乾锦
在福州地区对南美斑潜蝇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潜蝇茧蜂进行了初步研究 ,田间调查表明 :潜蝇茧蜂是南美斑潜蝇的主要寄生性天敌 ,寄生率达 7% -66% ;在 (2 5± 1 )℃、相对湿度 70 %的条件下 ,该蜂完成 1个世代需 1 4.3 d,成虫开始羽化后的第 3天为羽化高峰期 ;该蜂可行两性生殖 ,其子代雌雄性比为 1 .2 3∶ 1 .0 0 ,也可营孤雌产雄生殖 ;寄生过程搜索时间较长 ,为 4-1 0 min,而产卵时间较短 ,为 2 0 -40 s
关键词:
南美斑潜蝇 潜蝇茧蜂 生物学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鹏 林兆里 徐金汉
福寿螺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水面垂直高度11-30 cm的寄主或渠壁上(占90%);福寿螺的产卵量随雨日和雨量的增加而减少,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0.006X-0.068来表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分别为14.2℃和152.16日.℃;卵孵化率与湿度呈线性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2.24X-103.417表示.
关键词:
福寿螺 产卵习性 卵期 生物学 有效积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