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2)
- 2023(10314)
- 2022(9193)
- 2021(8722)
- 2020(7400)
- 2019(17162)
- 2018(17031)
- 2017(32643)
- 2016(18034)
- 2015(20279)
- 2014(20206)
- 2013(20125)
- 2012(18436)
- 2011(16633)
- 2010(16378)
- 2009(14874)
- 2008(14245)
- 2007(12344)
- 2006(10700)
- 2005(9255)
- 学科
- 济(68072)
- 经济(67994)
- 管理(48634)
- 业(45673)
- 企(38549)
- 企业(38549)
- 方法(32747)
- 数学(28036)
- 数学方法(27693)
- 学(21376)
- 农(17199)
- 中国(16825)
- 财(15973)
- 业经(14699)
- 地方(13372)
- 理论(12805)
- 和(11739)
- 农业(11592)
- 贸(11446)
- 贸易(11440)
- 易(11077)
- 制(10854)
- 技术(10812)
- 环境(10753)
- 教育(10475)
- 务(10198)
- 财务(10140)
- 财务管理(10121)
- 企业财务(9599)
- 划(9370)
- 机构
- 大学(257477)
- 学院(252866)
- 管理(99392)
- 济(92816)
- 经济(90640)
- 研究(88220)
- 理学(86709)
- 理学院(85664)
- 管理学(83982)
- 管理学院(83559)
- 中国(61913)
- 科学(60232)
- 京(55748)
- 农(48298)
- 所(46023)
- 业大(43851)
- 研究所(42692)
- 财(40487)
- 中心(38786)
- 农业(38573)
- 江(36047)
- 北京(35136)
- 范(33911)
- 师范(33421)
- 财经(33127)
- 院(32286)
- 经(30190)
- 州(29523)
- 技术(28789)
- 师范大学(27212)
- 基金
- 项目(181624)
- 科学(139949)
- 基金(130080)
- 研究(127289)
- 家(116238)
- 国家(115300)
- 科学基金(96777)
- 社会(76299)
- 社会科(71992)
- 社会科学(71967)
- 省(71888)
- 基金项目(69677)
- 自然(66574)
- 自然科(64949)
- 自然科学(64927)
- 自然科学基金(63748)
- 划(61427)
- 教育(58092)
- 资助(54228)
- 编号(51534)
- 成果(41875)
- 重点(41116)
- 部(38882)
- 发(38395)
- 创(37653)
- 课题(35788)
- 计划(35691)
- 科研(35604)
- 创新(35102)
- 大学(33291)
共检索到358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翠疃 李大乱 苏海峰 徐国良
经1989~1991年研究表明:在冀中南地区,茶翅蝽每年发生1~2代,黄斑蝽为1代。两者均在4月上旬~6月中旬出蛰,在8月下旬~10月下旬开始越冬。越冬代成虫平均寿命,茶翅蝽为301d,黄斑蝽328.5d,茶翅蝽第一代为31.65d。两种蝽象的主要寄主为泡桐、梨、桃、苹果和杨等。在同一时期不同寄主或不同时期同一寄主上的种群数量差别很大。成虫扩散距离,茶翅蝽2km、黄斑蝽3km。同时还研究了蝽象的产卵量、生活史、危害习性和寄生天敌等,针对这些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综合措施、联合行动”的新防治策略,并取得了显著防治效果。
关键词:
茶翅蝽 黄斑蝽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仇兰芬 杨忠岐 陶万强
茶翅蝽沟卵蜂是茶翅蝽卵期的主要天敌。该蜂雄性先行羽化,1粒寄生卵内出蜂1头,刚羽化的雌蜂即可交配、产卵寄生,每雌平均怀卵量为40.6粒。雌蜂能寄生不同日龄的寄主卵,越新鲜的寄主卵寄生成功率越高。温度与该蜂的发育历期、寿命密切相关,30℃时发育历期最短,寿命最短。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2.2℃和132.5d.℃。补充20%的蜂蜜水能延长成蜂寿命。成虫在田间的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
关键词:
茶翅蝽沟卵蜂 生物学 有效积温 种群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姚德富 刘后平 严静君
据北京室内饲养观察,环斑猛猎蝽一年发生一代,以4龄若虫越冬。卵期9.9±1.1d。若虫共5龄,历期315.0±4.9(319~310)d。成虫羽化后7~25d交配,交配后22~23d开始产卵。描述了各虫态形态特征。记述了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虫是杨扇舟蛾、黄刺蛾、杨叶蜂、舞毒蛾、油松毛虫、黄褐天幕毛虫、刺槐蚜等多种林木害虫的捕食性天敌。
关键词:
环斑猛猎蝽 生物学 捕食性天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德富 严静君 刘后平
据在北京室内饲养观察,褐菱猎蝽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卵期12.1±1.0天。若虫5龄,历期61-83天。成虫羽化后8-30天交配,次年开始产卵。描述了各虫态形态特征。记述了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虫对舞毒蛾、杨扇舟蛾、杨叶蜂、榆毒蛾、黄刺蛾等多种林木食叶害虫有明显捕食作用。
关键词:
褐菱猎蝽 生物学 捕食性天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长春 王浩杰 任华东 洪长福
叉角厉蝽是黑荆树林中害虫的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在福建省长泰县一年多代,饲养为不完整的3代,以第二代成虫于枯落叶下越冬,第三代若虫未完成发育。卵期平均9.06d;若虫5龄,平均历期21.3d,1龄植食,2~5龄及成虫捕食,仍观察到植食。饲养第一代成虫平均寿命29.5d。该虫捕食范围广泛,取食黑荆林中采集到的所有鳞翅目幼虫及部分虫种的蛹。
关键词:
叉角厉蝽,生物学特性,黑荆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姚德富 严静君 李广武 刘后平
据在四川省大邑县和北京室内饲养观察,暴猎蝽1a发生一代,以5龄若虫越冬。卵期27.08±1.00d。若虫共5龄,历期334.75±4.30d。成虫羽化后16~18d交配,交配后18~19d开始产卵。描述了各虫态形态特征。记述了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虫是舞毒蛾、杨扇舟蛾、春尺蠖、北京杨锉叶蜂、柳毒蛾、刺槐蚜等多种林木害虫的捕食性天故。
关键词:
暴猎蝽,形态学,生物学,捕食性天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福莲 李传仁 刘万学 万方浩
悬铃木方翅网蝽为新近入侵我国的物种,严重危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已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城市呈现暴发态势。介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分布和危害特点,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扩散速度与方式、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阻止其扩散和危害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和秋菊 易传辉
为了有效防治曲足侎缘蝽Mictiopsis curvipes,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曲足侎缘蝽在云南昆明1 a发生2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内越冬。1 a有2次危害高峰,7月中旬到9月中旬成虫和若虫共同危害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等树种。5月中旬和8月初适时对云南含笑进行整形修剪,是防治曲足侎缘蝽的较好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凌 炎1 黄 芊2 蒋显斌2 龙丽萍2 黄凤宽1 黄所生1 吴碧球1
为了解连续取食抗吡虫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分别用对吡虫啉(Imidacloprid)敏感的褐飞虱种群(SN 种群)和极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RN 种群)连续饲养黑肩绿盲蝽15代,观察黑肩绿盲蝽SNCF15和RNCF15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种群的卵期、若虫期、成虫期以及整个世代的历期、各时段的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但SNCF15种群的产卵期比RNCF15种群长,产卵量比RNCF15种群大,且均差异显著; SNCF15 种群的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也比RNCF1...
关键词:
吡虫啉 褐飞虱 黑肩绿盲蝽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扈丹 闫小英 黄敏
【目的】明确葡萄二黄斑叶蝉(Arboridia koreacola Matsumura(1932))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消长规律,为探索其综合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05-08在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对葡萄二黄斑叶蝉进行田间普查和寄主调查。于2013-04-11-10-01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并结合室内饲养观察,分析种群发生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生物学特性和各世代发生规律。【结果】葡萄二黄斑叶蝉在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园内外落叶、杂草、土缝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于葡萄展叶期开始取食危害。除第1代若虫、成虫发生量大且较集中外,其后各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庆源 蔡国贵 林际朗 戴沿海
黑翅小斑螟是危害黑荆树最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该虫在福建省华安一年发生6代,林间世代重叠,以幼虫在黑荆树或地被物上吐丝结薄茧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幼虫5龄,吐丝缀叶结巢危害,幼虫历期16~24d,越冬幼虫历期117~148d。蛹期8~15d。成虫具趋光性,卵产于黑荆树嫩枝叶或旧虫巢上,每雌平均产卵103粒。大发生时用甲胺磷、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氰戊菊酯2000倍液,溴氰菊酯4000倍液喷洒3~5龄幼虫或结合抚育人工摘除虫巢集中烧毁,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
关键词:
黑翅小斑螟 生物学特性 防治 黑荆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志强 傅建敏 乔杰 闫正升 杜奎宇 董溯权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茶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 和46.5% ,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 的传病率。室内饲养带毒成虫的接种发病率为14.1% ,高于自然带毒成虫4.5% 的传病率。寄主体内病原的最短潜育期(MIP)室内饲毒3龄若虫为34 d,4龄为45 d,成虫处理为219 d;自然带毒若虫为243 d,成虫处理为257 d。6月接种苗多在当年表现病状,7月接种苗均在次年发病。3龄、4龄若虫接种后病原潜育期(IP)与泡桐苗累计发病率的关系分别为y= 0.847 2x+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鑫 尹翔宇 马丽 刘延虹 付洁 刘小枫
为了有效控制茶翅蝽对果实产生的严重为害,分别在室内、外不同条件下,以声、光干扰方法研究该虫行为变化及其防制途径。结果表明,饥饿12 h的茶翅蝽蛰后对食物反应敏感;触角是嗅食、确定食物方位的主要器官;在10 cm范围内视觉对食物形状及取食位点产生作用;桃、梨、苹果的果实为其最喜食物;取食过程分寻找、定位、刺入、取食、结束和离去6个阶段;成虫取食、爬行与飞翔等行为受气温变化影响明显,25℃以上时行为敏捷;触角间夹角与温度上升呈显著正相关,在5~35℃范围内变幅为45°~150°;气温<23℃时初显假死行为,然后随温度渐降而加深;突然的声、光干扰能使其假死坠落,假死深度与气温下降和干扰源功率呈正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苗苗 舒金平 王井田 华正媛 刘达富 王浩杰 徐天森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叫茶子树,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椰子(CoCos nuCifera l.)、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山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关键词:
油茶织蛾 油茶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义平 吴鸿 卜文俊
采用姬姆萨染色空气干燥压片法 ,对花蝽科小花蝽属中国小花蝽的核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单倍染色体组成为n =1 1A +X (Y)。根据性染色体行为和系统发育角度 ,在花蝽科内中国小花蝽可能是进化者。图 1参 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