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2)
2023(10321)
2022(9175)
2021(8753)
2020(7389)
2019(17198)
2018(17226)
2017(32891)
2016(18264)
2015(20566)
2014(20543)
2013(20318)
2012(18751)
2011(16957)
2010(16789)
2009(15206)
2008(14810)
2007(12640)
2006(11005)
2005(9416)
作者
(54737)
(45440)
(45390)
(43011)
(29291)
(21834)
(20403)
(17998)
(17511)
(16195)
(15750)
(15528)
(14577)
(14211)
(14188)
(14094)
(13797)
(13437)
(13067)
(13002)
(11596)
(11260)
(11022)
(10514)
(10218)
(10205)
(10078)
(10075)
(9234)
(9092)
学科
(69691)
经济(69613)
管理(48996)
(46360)
(39032)
企业(39032)
方法(34112)
数学(29211)
数学方法(28825)
(21866)
(17694)
中国(16606)
(15920)
业经(14996)
地方(13718)
理论(13275)
(12069)
农业(11909)
(11707)
贸易(11702)
(11311)
环境(11133)
技术(10950)
(10623)
教育(10408)
(10314)
财务(10255)
财务管理(10238)
企业财务(9713)
(9660)
机构
大学(264334)
学院(259581)
管理(102710)
(94906)
经济(92730)
理学(89876)
理学院(88809)
研究(88383)
管理学(87047)
管理学院(86598)
中国(61538)
科学(60318)
(56654)
(47268)
(45907)
业大(44039)
研究所(42738)
(41784)
中心(38620)
农业(37527)
(36662)
(36018)
师范(35605)
北京(35412)
财经(34607)
(31975)
(31485)
(30140)
师范大学(29089)
技术(28267)
基金
项目(186457)
科学(144648)
基金(134308)
研究(131751)
(119135)
国家(118195)
科学基金(99806)
社会(79738)
社会科(75311)
社会科学(75287)
(73372)
基金项目(72370)
自然(68003)
自然科(66370)
自然科学(66350)
自然科学基金(65115)
(62601)
教育(60436)
资助(55517)
编号(53365)
成果(43626)
重点(42042)
(40244)
(39030)
(38523)
课题(36875)
科研(36429)
创新(35942)
计划(35743)
大学(34284)
期刊
(100041)
经济(100041)
研究(72511)
学报(49744)
科学(43796)
中国(43585)
(42478)
大学(36169)
管理(35671)
学学(34063)
农业(30294)
教育(29514)
(29447)
技术(21017)
(16926)
金融(16926)
业经(16016)
财经(15998)
图书(15971)
经济研究(15314)
(15250)
科技(13999)
业大(13727)
(13564)
(13437)
理论(13125)
问题(13044)
林业(12707)
实践(12307)
(12307)
共检索到361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庆  郭萧  盛忠雷  彭萍  林强  胡翔  黄尚俊  
本文就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细蛾成虫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只是雌成虫尾部具有暗褐色长毛,区别于雄虫;成虫主要在黄昏后至清晨前羽化,并多数在夜晚进行交配。通过2011年在重庆地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显示,茶细蛾在重庆地区年发生7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终见于12月上旬。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苗苗  舒金平  王井田  华正媛  刘达富  王浩杰  徐天森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叫茶子树,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椰子(CoCos nuCifera l.)、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山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仇兰芬  杨忠岐  陶万强  
茶翅蝽沟卵蜂是茶翅蝽卵期的主要天敌。该蜂雄性先行羽化,1粒寄生卵内出蜂1头,刚羽化的雌蜂即可交配、产卵寄生,每雌平均怀卵量为40.6粒。雌蜂能寄生不同日龄的寄主卵,越新鲜的寄主卵寄生成功率越高。温度与该蜂的发育历期、寿命密切相关,30℃时发育历期最短,寿命最短。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2.2℃和132.5d.℃。补充20%的蜂蜜水能延长成蜂寿命。成虫在田间的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海霞  阎毅  张金桐  郭淑英  宗世祥  刘红霞  刘金龙  杨美红  
在林间自然条件下观察褛裳夜蛾的羽化、求偶、交配与产卵等行为,通过林间诱蛾试验验证其性趋向。结果表明:褛裳夜蛾的成虫于6月初开始羽化,至6月中旬达到羽化高峰,整个羽化期持续将近1个月,日羽化高峰在21:00—23:00。雌雄性比1∶1.02,雄蛾先羽化。雌蛾最早在羽化3天以后才开始求偶,一周左右表现最为强烈,3~5日龄的雌蛾求偶高峰期在2:00—4:00,而6~7日龄的求偶高峰期在24:00—2:00,求偶高峰期随虫龄的增加逐渐提前。褛裳夜蛾雌雄成虫一生只交尾1次,交尾高峰期在4:30前后,光期未见交尾。雌蛾的交尾活动受日龄影响显著,6和7日龄蛾交尾能力最强,其交配时间最短,其他日龄雌蛾交尾时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福维  牛延章  侯丽伟  皮忠庆  王景辉  陈域横  
分月扇舟蛾是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在吉林省西部一年发生3代,以2龄幼虫在落叶层或树皮缝内作薄茧越冬,第二年四月下旬上树危害,老熟幼虫吐丝缀叶于树上化蛹。林间世代比较整齐,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具有吐丝下垂,借风传播的习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和短距离迁移习性,卵产于叶背,每雌虫平均产卵552粒。防治方法为:(1)春秋季搂烧落叶,校正死亡率为79.6%;(2)早春树干阻杀幼虫,校正死亡率为94.0%;(3)幼虫期每公顷喷洒375g灭幼脲Ⅲ号,校正死亡率为95.2%;(4)对于虫口密度较低的林分,卵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8.2%~57.3%。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健生  王进泉  张信波  汤天庆  梁文强  王超  
褐纹大尺蛾在山东荣成地区 1a发生 1代 ,以蛹于土中越冬。翌年 4月初成虫开始羽化 ;雌蛾只交尾 1次 ,雄蛾可交尾 1~ 2次。单雌产卵量 10 5 4~ 170 2粒。卵期 2 8~ 46d。雌蛾寿命9~ 11d;雄蛾 7~ 8d。 5月上旬出现幼虫 ,共 8龄 ,历期 112~ 12 6d。一头幼虫可食叶 440 .6~ 483.2cm2 。蛹期 2 32~ 2 49d。捕食性天敌有广腹螳螂、中华广肩步行虫、敌和三突花蛛、粽管巢蛛、斜纹猫蛛 ;寄生性天敌有斑痣悬茧蜂和家蚕追寄蝇。试验结果表明 :幼虫期采用 2 .5 %溴氰菊酯 ,10 %氯氰菊酯乳油 60 0 0倍 ,5 0 %久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有志  文礼章  马骏  肖芬  
为合理开发利用甘薯天蛾,研究了甘薯天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龄期幼虫的历期、体长、取食量、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及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幼虫共有5个龄期且龄期数不受温度、饲料的影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幼虫,幼虫体色会出现分化;此外,还测定了虫体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虫体铅含量为1.125g/kg,超过了FAO/WHO规定的食品中铅含量的上限,认为该虫不宜直接作为饲用和食用昆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加德   王梅   冯丹   冯志伟   文亦芾   陈鹏  
[目的 ]为比较同域混合发生的两种竹蝗属昆虫,即黄脊竹蝗与青脊竹蝗形态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异同点。[方法 ]采自同一地理区域的两种竹蝗的成虫,在大棚内饲养,对其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后足股节、头幅、外生殖器等,及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交尾习性、寄主植物取食习性等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黄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6.55±1.42 mm,触角23.46±1.29 mm,后足股节21.68±0.28mm,头幅5.33±0.2 mm;雄成虫体长31.35±0.75 mm,触角23.22±0.9 mm,后足股节17.86±0.23mm,头幅4.08±0.19 mm。青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4.63±0.44 mm,触角18.34±0.56 mm,后足股节18.67±1.62 mm,头幅4.61±0.18 mm;雄成虫体长26.82±2.77 mm,触角17.75±1.58 mm,后足股节16.09±0.47 mm,头幅3.5±0.29 mm。同种竹蝗间雌雄成虫体长差异显著,两种竹蝗比较时雌雄体长、触角、后足股节以及头幅差异显著,雌性成虫的体长变化趋势相似,雌雄外生殖器结构相似。黄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14:00—17:00时,青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9:00—12:00时。两种竹蝗成虫在面对3种不同的寄主植物时表现出相同的取食偏好,均是最喜食毛竹,其次是芭蕉,最后是无芒雀麦,但青脊竹蝗的取食量大于黄脊竹蝗。[结论 ]两种竹蝗形态和生物学习性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两种竹蝗能够同域发生的基础,研究结果为监测和防控两种竹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铭飞  张龙现  宁长申  梁宏德  菅复春  张敏  
【目的】掌握鸵鸟隐孢子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流行动态,以及研究鸵鸟源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鸵鸟新鲜粪样404份,详细观察、测量卵囊形态大小;收集纯化阳性样品中的隐孢子虫卵囊,分别人工经口感染幼鸵鸟、雏鸡和小白鼠并利用组织病理学试验技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检测到阳性样品10份,总阳性率为2.48%(10/404),且感染率与鸵鸟日龄有一定的关系。其卵囊平均大小为5.43×4.38μm(4.0~6.0×3.7~5.0μm),形状指数1.24(长/宽),(n=50)。分离到的卵囊能成功感染雏鸡和幼鸵鸟,但不能感染小白鼠。受试雏鸡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幼龄鸵鸟呼吸道...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秀好  于永辉  曹书阁  骆有庆  罗基同  王辑建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广西、广东新发现严重危害桉树的蛀干害虫,本文记述了该害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该虫在广西分布于12个市49个县,10个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232个乡镇,危害桉树面积达2 894.42 hm2,多数个体1年完成1代,以幼虫于12月中下旬开始在受害树干中越冬,次年2—3月化蛹,4月羽化,5月上旬初孵幼虫出现,6—8月幼虫上树转移危害,1年只有1次羽化;该虫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以沟谷和坡底危害较严重,主要危害1 2年生巨尾桉和尾巨桉无性系。1年生和2年生受害桉树单株材积生长量下降率分别为16.70%和24.78%。沟谷和坡底1 2年生速生桉无性系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毓银  吴志远  蒋捷  
苌楚鸠蝠蛾PhassusactinidiaeYangetWang是福建近年来严重为害猕猴桃的一种新的蛀干害虫.我们于1984-1989年在建宁县猕猴桃试验站进行研究。该虫一年一代,以卵在树兜的地面越冬,幼虫为害猕猴桃植株韧皮部和髓部,外部形成虫屑包,内部形成蛀道,阻滞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轻者枝叶发黄,重者风折枯死。除选用抗虫品种外,采用2.5%溴氰菊脂1:5000液灌注;90%敌百虫晶体1:200制成毒泥塞虫孔;凡士林加敌敌畏环涂阻止幼虫上树;细铁丝钩杀幼虫、捕捉刚羽化成虫等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良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石冰  江祖森  李锦权  刘志诚  刘建峰  王春夏  
本文报道肉桂双瓣卷蛾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短期简易测报方法。在肉桂害虫卵上发现螟黄赤眼蜂,经人工大量繁殖后,两年来在西江林业局下属富石等11个林场53.3 ha肉桂林上散放,取得卵粒寄生率提高60.49%~92.54%,肉桂枯梢率降低27.45%~90.55%的良好效果。应用50%巴丹1 000倍液或每公顷用2%巴丹粉剂37.5 kg,于肉桂新梢抽出2 cm左右喷杀,有显著保梢作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志刚  何文秀  毛朝明  
金钱松小卷蛾危害金钱松,在湖南省和浙江省莫干山1年1代,以卵越冬,以幼虫缀叶危害。4月上旬幼虫孵化,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羽化期,有较强趋光性。雌雄性比3.5~4.0:1.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顺立  童文钢  李友恭  
钩翅尺蛾是黑荆树重要食叶害虫,在福建la发生5代,以蛹在松土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卵期平均7.2~9.3d,幼虫期5龄,平均历期18.4~29.5d;越冬蛹平均历期148.6d,其余各代9.3~13.1d。成虫寿命6.3~8.2d,每雌平均产卵604粒。主要天敌有中华茧蜂、螟蛉绒茧蜂、斜纹猫蛛、沟渠豹蛛等。林间20%氰戍菊脂100倍液大面积超低容量喷洒,以及施放白僵菌粉炮,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路常宽  许志春  张连生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