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5)
2023(12102)
2022(10736)
2021(10120)
2020(8599)
2019(19793)
2018(19644)
2017(37861)
2016(20953)
2015(23158)
2014(23239)
2013(23104)
2012(21343)
2011(19045)
2010(18859)
2009(17099)
2008(16759)
2007(14602)
2006(12503)
2005(10925)
作者
(63307)
(52268)
(52037)
(49581)
(33601)
(25434)
(23643)
(20645)
(20092)
(18895)
(18044)
(17884)
(16879)
(16676)
(16600)
(16197)
(16086)
(15629)
(15115)
(15042)
(13367)
(12794)
(12737)
(11991)
(11874)
(11726)
(11675)
(11570)
(10763)
(10543)
学科
(76907)
经济(76814)
管理(60417)
(57364)
(49017)
企业(49017)
方法(37455)
数学(32246)
数学方法(31830)
(22615)
(20638)
(19526)
中国(19265)
业经(16912)
(15631)
财务(15568)
财务管理(15535)
(14981)
企业财务(14809)
地方(14758)
理论(13763)
(13204)
贸易(13197)
农业(13088)
(12840)
(12817)
技术(12651)
(12399)
银行(12338)
环境(11824)
机构
大学(294359)
学院(290900)
管理(113340)
(107448)
经济(104895)
研究(101363)
理学(98665)
理学院(97507)
管理学(95532)
管理学院(95046)
中国(73459)
科学(68028)
(63881)
(56570)
(53194)
业大(50270)
(50013)
研究所(48996)
中心(45393)
农业(45028)
(42313)
财经(40240)
北京(40088)
(37341)
(37031)
师范(36808)
(36734)
(34552)
技术(32469)
(31544)
基金
项目(207550)
科学(160623)
基金(149910)
研究(144058)
(134242)
国家(133185)
科学基金(112285)
社会(87552)
社会科(82780)
社会科学(82755)
(81820)
基金项目(80190)
自然(77455)
自然科(75652)
自然科学(75626)
自然科学基金(74260)
(69683)
教育(65660)
资助(62725)
编号(57370)
重点(47036)
成果(46487)
(44779)
(43328)
(42897)
科研(40984)
计划(40794)
创新(40049)
课题(39877)
大学(37805)
期刊
(114297)
经济(114297)
研究(82456)
学报(57660)
中国(54260)
(50405)
科学(49697)
大学(42236)
管理(41231)
学学(40098)
(38750)
农业(35363)
教育(30614)
(23614)
金融(23614)
技术(23341)
财经(19298)
(18366)
经济研究(18228)
业经(18114)
(16316)
业大(16129)
(15727)
图书(15541)
科技(15432)
问题(14644)
理论(14491)
林业(13889)
实践(13460)
(13460)
共检索到417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盛忠雷  王晓庆  彭萍  赵丰华  姚学坤  毛迎新  胡翔  林强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81%、76.83%;在重庆地区,第2、3代茶细蛾每平方米幼虫比空白对照区平均下降了98.67%。性引诱剂的应用,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治效果明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绳亮  罗保君  常国辉  李天宪  张忠  赵林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法,估算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 基因组大小为131.09 kb;通过随机克隆,将EpNPV 基因组8 条BamH Ⅰ酶切片段中的6 条、13 条Pst Ⅰ酶切片段中的7 条、26 条EcoR Ⅰ酶切片段中的7 条、21 条Hind Ⅲ酶切片段中的7 条、14 条Xba Ⅰ酶切片段中的9 条分别克隆至载体PTZ19R,构建了EpNPV基因组的部分质粒文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庆  郭萧  盛忠雷  彭萍  林强  胡翔  黄尚俊  
本文就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细蛾成虫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只是雌成虫尾部具有暗褐色长毛,区别于雄虫;成虫主要在黄昏后至清晨前羽化,并多数在夜晚进行交配。通过2011年在重庆地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显示,茶细蛾在重庆地区年发生7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终见于12月上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茜  李鑫  于建光  王冠华  辛文  
【目的】探讨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行为,为其饲养、田间应用及对金纹细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后,通过24 h连续观察,记录雌雄蜂混合配对的日交配行为;通过雌雄蜂逐一配对试验,观察记录日交配行为及交配日龄、持续时间和次数。【结果】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在观察的24 h内,每个时间段都有交配行为和雄蜂兴奋行为,且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白天。交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交配高峰出现在上午09:00-11:00。雌雄交配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单头雌蜂最高交配次数为4次,雄蜂为6次;平均交配次数分别为0.83和1.77次,平均寿命分别为2.30和3.23 d。交配过程分为3个阶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茜  李鑫  于建光  王冠华  辛文  
【目的】探讨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行为,为其饲养、田间应用及对金纹细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后,通过24h连续观察,记录雌雄蜂混合配对的日交配行为;通过雌雄蜂逐一配对试验,观察记录日交配行为及交配日龄、持续时间和次数。【结果】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在观察的24h内,每个时间段都有交配行为和雄蜂兴奋行为,且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白天。交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交配高峰出现在上午09:00-11:00。雌雄交配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单头雌蜂最高交配次数为4次,雄蜂为6次;平均交配次数分别为0.83和1.77次,平均寿命分别为2.30和3.23d。交配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玉秀  韩艳  孟宪佐  
黄斑卷蛾 (AclerisfimbrianaMeyric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 (反 ) 11,13 十四碳双烯醛 (简式E11,13 14:Ald)。从易得的原料出发 ,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及其类似物。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 ,E11,13 14:Ald对黄斑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最佳剂量为 1.0mg。单一的 (反 ) 11,13 十四碳双烯 1 基醋酸酯对黄斑卷蛾没有引诱作用 ,但对E11,13 14:Ald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 (反 ) 11,13 十四碳双烯 1 醇和(反 ) 11 十四碳烯 1 醇 ,(反 ) 11 十四碳烯醛对E11,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水  汤陈生  何学友  许耀昌  吴寿德  
In the paper, the ultra-low-volume spraying of oil formulation of Beauveria bassiana was used to control Dendrolimus punctatus. The results indoor and outdoor showed that conidial powder of B. bassiana had a good control effect on D.punctatus with mortality of more than 80%, and started appearing w...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石雷  赵耘  张忠和  徐珑峰  万有铭  
对用质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制成的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在云南南涧、禄丰县大面积对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林内调查、定枝套袋观察和室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林内、袋内和室内的防治死亡率云南松毛虫分别达86%、79%和49%,思茅松毛虫分别为62%、73%和100%,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同海  张永安  王玉珠  严东辉  陈昌洁  王贵成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ffect the effect of controlling pine caterpillars, Dendrolimus punctatus, by B.t pesticide apparently.While using B.t pesticide,the mortality of D.punctatus decreased as the temperature dropped.From the result of 4 temperature gradient tests,it was showed that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镇宇  王燕  陈华盛  许志春  路永波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 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重减轻、死亡率比对照高19-2 %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抗性至少在半年以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镇宇  陈华盛  袁小环  许志春  王燕  
对受赤松毛虫为害与未受害油松的二年生针叶及用这两种油松的完整针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植株受害后针叶异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单宁、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酚类、萜烯、矿质元素均有较大幅度变化,用受害后油松针叶饲养的幼虫摄食量减少335%,死亡率升高10%,产卵量减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庆  郭萧  彭萍  盛忠雷  林强  胡翔  
本文就复合板和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诱集作用和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茶园中设置复合板和黄板对小绿叶蝉成虫的诱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西、北朝向的复合板和黄板诱捕叶蝉数量显著高于东、南朝向。随着挂板时间的延长,板上诱虫量逐渐下降,以第10天下降较为明显。复合板和黄板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以第7天最好,尤其是朝西方向,分别达到83.83%和84.1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翠萍  杨硕媛  杨璧愫  杨松  
在玉溪烟区就性诱剂对烟田小地老虎、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对3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诱捕效果,但性诱剂对小地老虎和烟青虫诱蛾效果较差;对斜纹夜蛾诱蛾效果良好,有进一步推广运用的价值,但是不同方位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有一定差异,因此,在烤烟生产过程中应合理放置诱捕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赵怀玉  
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开发和利用作准备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就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几个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 7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 ,1 5 :0 0— 1 8:0 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 90 % .雌蛾的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 2 0 :0 0— 0 :0 0 .未观察到雌蛾多次交尾现象 ,偶尔可见雌蛾未交尾即产卵 .雌蛾寿命一般 2~ 7d ,平均 4d ;雄蛾寿命 3~ 8d ,平均 6d .处女雌蛾在林缘上风方向 30~ 1 0 0 0m都能诱到一定数量的雄蛾 .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 ,通过悬挂 7个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 ,2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鹏飞  赵善欢  
以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为对象,测定了南京、广州两地试虫在不同季节中对溴氰菊酯和灭幼脲Ⅲ号的敏感性。研究发现,不论是广州还是南京,在一年中该虫越冬代幼虫对杀虫剂均表现敏感,这是化学防治适期。研究中以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和酯酶为指标,分析了敏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机制,并对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中的化学防治进行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