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0)
2023(8784)
2022(7953)
2021(7615)
2020(6341)
2019(14924)
2018(14995)
2017(28969)
2016(15946)
2015(17967)
2014(17950)
2013(17816)
2012(16231)
2011(14455)
2010(14223)
2009(12697)
2008(12204)
2007(10240)
2006(8774)
2005(7330)
作者
(46129)
(37902)
(37851)
(36074)
(24383)
(18350)
(17234)
(15137)
(14479)
(13537)
(13217)
(12597)
(11984)
(11928)
(11759)
(11547)
(11532)
(11375)
(10852)
(10713)
(9622)
(9262)
(9112)
(8577)
(8467)
(8463)
(8450)
(8404)
(7645)
(7578)
学科
(60015)
经济(59951)
管理(44027)
(41711)
(35105)
企业(35105)
方法(30100)
数学(26080)
数学方法(25778)
(15705)
(14835)
中国(14574)
(14024)
业经(13320)
地方(13053)
理论(10647)
农业(10635)
(10578)
(10222)
贸易(10217)
(9884)
技术(9828)
环境(9798)
(9256)
(9204)
财务(9198)
财务管理(9184)
教育(8845)
企业财务(8701)
(8534)
机构
大学(221097)
学院(218955)
管理(90963)
(80880)
理学(79941)
理学院(79059)
经济(79006)
管理学(77569)
管理学院(77194)
研究(72086)
中国(50704)
科学(48303)
(47267)
(36409)
(35941)
业大(35776)
(35099)
研究所(33767)
中心(31895)
北京(29912)
(29785)
(29422)
师范(29162)
财经(29118)
农业(28133)
(26919)
(26579)
(24868)
师范大学(23708)
技术(23505)
基金
项目(160119)
科学(124531)
研究(115353)
基金(115032)
(100941)
国家(100130)
科学基金(85548)
社会(69744)
社会科(65953)
社会科学(65935)
(63154)
基金项目(62467)
自然(58005)
自然科(56592)
自然科学(56577)
自然科学基金(55527)
(53103)
教育(52301)
编号(47488)
资助(47454)
成果(37820)
重点(35558)
(34469)
(33506)
(33121)
课题(32149)
科研(31009)
创新(30806)
大学(29518)
计划(29492)
期刊
(84630)
经济(84630)
研究(61504)
学报(37824)
中国(36339)
科学(34778)
(32119)
管理(31655)
大学(27938)
学学(26276)
教育(24503)
(24486)
农业(22811)
技术(18518)
(14339)
金融(14339)
业经(14226)
图书(13365)
财经(12975)
经济研究(12769)
科技(12206)
理论(11742)
(11594)
林业(11429)
实践(11127)
(11127)
问题(10933)
(10832)
情报(10409)
资源(10287)
共检索到302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阚能才  
目前,对于野生茶树的起源地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起源于中国,二是起源印度,三是起源于依洛瓦底江发源地,四是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分别起源于两个地方的二元说。茶树起源于6000万年之前,本文从四川、重庆地区发现的两片野生茶树的分布状态以及地球板块运动,证明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的4000万年前,野生茶树已经在云贵高原和巴蜀大地存在,云贵高原是野生茶树的起源地。川渝两地的月牙形野生茶树分布,是因为印度板块挤压亚洲板块,形成了青藏高原,并将巴蜀西部向北推移,而形成的川渝野生茶树的月牙形分布。因此,印度现在的野生茶树是从云贵高原向西传播的结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萍  谢全志  李品武  侯渝嘉  胡翔  林强  
从茶树的生态环境、生长季节、新梢叶位、肥培管理以及品种间等方面进行茶树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园生态环境、季节变化、光照、温度是影响茶树化感物质产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化感物质有向新梢顶端富积的特点;茶园土壤中积累的化感物质对茶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茶树品种间不同的遗传基因,导致化感物质含量的差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志华  田娜  肖文军  
根据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品质上具有一定优异性的 19 个茶树品种的春茶 1 芽 2 叶固定样进行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分析,为茶叶加工与茶叶深加工筛选茶树优异品种资源,并为茶树优异资源的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白毫早,37-2,福安大白具有高水浸出物(>45%)特性;碧香早,37-2,福安大白茶具有高茶多酚(>34%)特性;苹云具有高氨基酸(>4.5%)特性;白毫早,福安大白茶,水仙 84-1 具有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特性;水仙 84-1 具有高咖啡碱(>4%)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春梅  唐茜  
为开展崇州枇杷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工作,调查了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分布范围,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6种不同类型(依次编号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枇杷茶树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主要分布于N30044'01.55″~N30048'19.35″、E104003'32.16″~E103028'22.42″、海拔507~1106 m的自然群落中,种群内变异类型较多,遗传背景复杂,资源丰富。表现出树体高大直立、叶大具稀钝齿、叶片革质、花大、果壳硬厚等典型野生性状,不同类型间植物学特征差异显著。综合树型、叶尖、子房茸毛的有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娄娜  汪婷  郭雅丹  曾艳  邓立强  唐茜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名山白毫、名山特早芽213和福选9号3个四川川西茶区主栽品种的主要光合生理指标和光合日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各品种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率(WUE)、呼吸速率,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均有较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相比,福选9号、名山白毫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性能和生产潜力,光合特性优异。各品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它们的光补偿点(LCP)均较低[25~50μmol/(...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  张月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张媛  陈剑  Sailesh Ranjitkar  沈立新  
基于单数茶树与样方尺度对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进行回归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扁枝槲寄生的平均寄生株率达40%,株高频度分布为生态分布,分支数为左偏正态分布,常分布在树高的1/3~3/4处;扁枝槲寄生的分布对茶树因子的依赖程度高于环境因子。2)基于单株茶树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大小顺序为:冠幅>地径>树高>枝下高>苔藓/地衣覆盖率。具有较大冠幅、地径≥11 cm、树高≥3.1 m、枝下高在23~55 cm且苔藓覆盖率较高的茶树上寄生较多。3)基于群落样方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海拔>坡向>郁闭度>坡度。扁枝槲寄生在调查地区主要分布海拔1 420 m以上,山顶或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品武  彭萍  王晓庆  雷蕾  林强  黄尚俊  胡翔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在茶树上空间分布均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值均大于2,说明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方差分析表明,黑刺粉虱在树冠的中、下层叶片上分布显著多于上层叶片,在蜀永307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福鼎大白茶、早白尖5号,南江1号上分布数最少,说明不同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差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会兵  汪云刚  唐一春  宋维希  李友勇  季鹏章  黄兴奇  
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理茶种主要存在于滇西和滇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分布点有44个。导致大理茶严重被毁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开垦、过度放牧、砍伐采摘等。据此提出了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对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晓波  王小萍  罗凡  王云  
本试验选取四川茶区33个地方茶树资源作为供试材料,取其春梢1芽2叶蒸青固样,进行儿茶素总量、EGCG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等分析,以期发现EGCG含量高的茶树品种。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蒙山11号、N-2、N-3、N-4、N-5、N-6和花秋1号的EGCG含量≥9.0%,具有生产高EGCG茶的物质基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玉琼  赖钟雄  郭志雄  詹梓金  
总结了近40a来茶树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器官培养、细胞与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遗传转化,及其在茶树快速繁殖、遗传改良、种质保存、次生物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并初步分析了茶树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小萍  李春华  罗凡  唐晓波  王迎春  王云  
根据四川茶区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将四川茶区33个地方茶树资源和19个引进茶树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取其春梢1芽2叶蒸青固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分析,以期为优质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以及四川茶区名优茶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供试的52个茶树资源均具有高水浸出物(>45%)特性;天府28号具有高氨基酸(>4%)特性;N-2、N-4、N-5具有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0%)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