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97)
2023(5116)
2022(4648)
2021(4319)
2020(3917)
2019(9376)
2018(9235)
2017(17774)
2016(10238)
2015(11887)
2014(12168)
2013(12479)
2012(11890)
2011(10807)
2010(11070)
2009(10397)
2008(10567)
2007(9898)
2006(8339)
2005(7485)
作者
(34107)
(28779)
(28659)
(27443)
(18409)
(14058)
(13256)
(11415)
(10783)
(10336)
(9802)
(9626)
(9516)
(9253)
(9252)
(9197)
(9021)
(8514)
(8471)
(8327)
(7550)
(7298)
(7242)
(6626)
(6581)
(6577)
(6438)
(6361)
(5998)
(5967)
学科
(43978)
经济(43942)
(26295)
管理(25797)
方法(23527)
数学(20982)
数学方法(20810)
(20607)
企业(20607)
(12371)
(11566)
(10728)
中国(10201)
(9187)
贸易(9183)
(8913)
地方(8791)
业经(8143)
农业(8062)
(7617)
(7191)
(6478)
财务(6465)
财务管理(6444)
(6126)
银行(6090)
理论(6075)
环境(6059)
企业财务(6040)
(5757)
机构
大学(157980)
学院(156729)
(61848)
经济(60443)
管理(56361)
研究(56137)
理学(48574)
理学院(47929)
管理学(46975)
管理学院(46691)
中国(40533)
科学(39044)
(37632)
(33970)
(31463)
农业(30125)
业大(29948)
研究所(28991)
(27229)
中心(25601)
(24677)
财经(21846)
北京(21168)
(19833)
农业大学(19793)
(19720)
(19633)
师范(19550)
经济学(19292)
(19183)
基金
项目(104898)
科学(79175)
基金(73860)
研究(70475)
(66597)
国家(66077)
科学基金(53963)
(42749)
社会(42008)
社会科(39689)
社会科学(39673)
基金项目(39539)
自然(36945)
自然科(36036)
自然科学(36008)
(36001)
自然科学基金(35366)
教育(32702)
资助(31071)
编号(28478)
重点(24386)
成果(23371)
(22791)
(22777)
计划(22082)
(21268)
科研(20988)
科技(20551)
课题(20194)
创新(19973)
期刊
(65666)
经济(65666)
研究(41141)
学报(34509)
(33864)
中国(28891)
科学(27839)
大学(24441)
学学(23429)
农业(22660)
(21973)
管理(18029)
教育(13620)
技术(12911)
(12439)
(11980)
金融(11980)
财经(10880)
业经(10876)
经济研究(10396)
(9822)
问题(9520)
业大(9515)
(9322)
技术经济(8367)
农业大学(8000)
科技(7971)
统计(7893)
林业(7874)
理论(7561)
共检索到225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威  叶乃兴  刘伟  金珊  连玲丽  赖建东  谢运海  
通过PCR扩增并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茶树上分离的炭疽病菌的β-Tub2、ITS、GDPH和ACT 4段基因序列,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其纯培养、分生孢子、附着孢等形态特征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株供试病原菌分离物均为GloeoSPoRIum CInGulATA f.SP.CAmellIAe,为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都相似.致病力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均对茶树叶片致病,但其中一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余菌株,且致病力强的菌株与其余菌株的基因序列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圣凡  华战迎  刘峻杰  董振飞  冯泽坤  闫佳琪  王红清  
为科学防控草莓炭疽根腐病,本研究在调查全国12个草莓主产区的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的基础上,对导致草莓根部腐烂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鉴定、分离纯化与分子鉴定、多基因序列(ITS-ACT-GAPDH-CALTUB2-CHS)联合鉴定以及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中有27.5%的样品是由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引起;胶孢炭疽菌复合种可分为3种生理小种,分别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隐秘炭疽菌(C.aenigma)与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3种炭疽菌致病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隐秘炭疽菌、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炭疽菌。其中隐秘炭疽菌发病较快,引起的病症较重。综上,本研究可为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害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大航  乔文君  刘智  童华荣  陈应娟  
【目的】从重庆地区茶树种植区内的感病茶树叶片上分离纯化到2种能侵染茶树的炭疽菌,经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C.acutatum和C.gloeosporioides,其中C.acutatum为本实验室从茶树上分离保存的新记录种。【方法】比较该2种炭疽菌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果】C.gloeosporioides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C.acutatum,但2种菌均能在多种培养基上进行生长,且同是以PDA和PSA为最适生长培养基,而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均在25~28℃之间,在40℃时仍能进行生长,菌丝致死温度在60~65℃之间。致病毒素研究发现2种茶树炭疽菌均能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类似于自然状态下病原菌侵染形成的叶片坏死、萎焉等症状,但相比之下C.gloeosporioides的毒素活性更强。【结论】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树炭疽菌的致病性差异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炭疽菌的有效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成彬  陈美霞  魏日凤  孙云  张承康  刘伟  
【目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病原菌主要引起茶树叶部炭疽病害。为了降低茶树受到炭疽菌的侵害,从而防控茶树炭疽病,作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遗传体系的建立。【方法】对福建省的政和县、福州市、福安市和宁德市不同茶产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分离得到的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方法(rDNA-ITS序列)进行鉴定。为深入研究其致病性机理,将含有潮霉的抗性标记基因片段和融合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Histone 1片段的质粒pCZ007,采用聚乙二醇PEG-CaCl_2介导法,转化茶树胶胞炭疽病原菌。【结果】从4个地区共分离得到致病炭疽菌12株,并进行观察和测定。发现引起茶树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优势菌株,并成功建立的该茶树胶孢炭疽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随机挑取的4个经分子验证的转化子均能观察到定位于细胞核的绿色荧光和具有抗潮霉素的特性,随后的多次传代均能够稳定观察到绿色荧光定位信号。【结论】本研究分离并经形态学结合分子检测鉴定了福建省4个茶产区的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成功建立能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后续深入研究茶树炭疽菌相关关键致病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运用绿色荧光蛋白观察茶树胶孢炭疽菌对茶树叶片的侵染过程奠定基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菥蓥  陈强  连玲丽  魏日凤  刘伟  
类甜蛋白(TLP)家族基因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TLP家族基因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通过qRT-PCR检测了其在炭疽菌侵染和高温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水平.从茶树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1个TLP基因,命名为CsTLP1~CsTLP3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1个TLP基因分成10个类群,其中,类群5中的成员最多,且集中在13、14号染色体上.结合基因的表达特征可知,类群5和类群6中的较多成员在逆境胁迫下呈现差异表达.qRT-PCR验证表明:在炭疽菌侵染胁迫下,CsTLP20、CsTLP21、CsTLP23、CsTLP27的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显著上调;在高温干旱胁迫下,10个TLP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sTLP20、CsTLP21、CsTLP22、CsTLP23、CsTLP28的表达量显著上调,CsTLP7、CsTLP16、CsTLP27的表达量显著下调,CsTLP15、CsTLP26的表达量在部分时间点显著上调.综合来看,CsTLP20、CsTLP21、CsTLP23的表达量在炭疽菌侵染和高温干旱胁迫下均显著上调,表明它们是TLP家族基因中参与逆境响应的重要成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茶树TLP家族基因的功能验证和抗逆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春  郝心愿  黄玉婷  岳川  王博  曹红利  王璐  王新超  杨亚军  肖斌  
【目的】炭疽菌能够侵染茶树叶片并造成病叶干枯、脱落,论文旨在分离、鉴定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茶树病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自中国15省(市、自治区)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其ITS、TUB2两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对分离的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对龙井43和中茶108茶树品种叶片进行有伤和无伤处理后接种代表性菌株,测试其致病性。【结果】以茶树上分离的炭...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戴清良  徐焰平  林清强  王国红  杨民和  
以茶树的一种优势种内生炭疽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离,研究其在不同茶树组织和不同龄期茶叶中的分布;并通过人工接种,研究炭疽菌的侵入过程、侵染菌丝的分布和真菌的再分离,以明确该真菌在茶树组织中的内生性。结果表明:该菌主要分布于茶树的叶片和枝条组织中,而在茶树根、主茎、花和果实等组织中没有分离获得该种炭疽菌。从茶树新芽到叶片展开、成熟的过程中,内生炭疽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但之后随着叶片的老化,分离率又逐步下降。人工接种试验表明,炭疽菌一般自茶树表皮细胞之间直接侵入寄主细胞,但侵染菌丝受到限制,一般只有几个细胞,分布于寄主细胞之间或细胞内。在炭疽菌的侵染点,有87%的寄主细胞表现原生质颗粒聚集和原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玳琳  赵兴丽  卯婷婷  张敬泽  蔡磊  陶刚  
为了从组织学和细胞学水平上了解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病原菌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机制,通过草莓炭疽菌分生孢子液接种侵染健康草莓幼苗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研究草莓根部浸染草莓炭疽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接种12 h,95%的分生孢子萌发;接种24 h,69%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或附着枝并形成侵入钉开始侵染根表皮细胞;接种48 h,产生大量菌丝并纠结成网状;接种4 d,少量的根尖开始变褐;接种9 d,整个根系几乎变为黑褐色,产生少量分生孢子盘;接种13 d,侵染菌丝扩展到主轴根微管柱,新的分生孢子产生,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20 d,侵染菌丝...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贤美  侯长明  王洁  王海荣  安淼  艾呈祥  
【目的】对侵染牛心柿引起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初步构建其侵染谱,为柿树病害的病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感病牛心柿的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病原菌,根据菌落和孢子形态特征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采用以菌饼进行伤口和非伤口接种、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的离体接种试验分析其致病性。【结果】从感病牛心柿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获得9个病原菌分离物,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显示均为炭疽菌。以真菌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6和ITS4为引物,以菌丝总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病原菌rDNA-ITS基因片段,经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宝存  刘飞  边慧慧  刘杰  潘鲁青  黄倢  
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出菌株2010061200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半数致死量为1.44×106CFU/ml。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呈球杆状、球状、棒状或梨状且有两极浓染现象;在2216E培养基上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而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或蓝绿色菌落。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需钠弧菌等的生理生化特性最相似;16SrD-NA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弧菌属中几株病原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8.9%以上。在分子进化树中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曼莉  胡坚  张楠  柯智健  柳志强  李晓宇  
【目的】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RGS)是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负调控因子,参与多个G蛋白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内过程,目前对于胶孢炭疽菌相关RGS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获得CgRGS7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CgRGS7基因编码620个氨基酸,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RGS功能域。CgRGS7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表现为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且孢子呈多端萌发,附着胞形成率下降以及致病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建东  魏日凤  连玲丽  刘伟  叶乃兴  杨江帆  陈丹  杨国一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G侵染48 h内,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MDA先是快速积累,含量上升,随后下降;POD、SOD和CAT活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下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POD、SOD和CAT相关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起到清除过剩自由基的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亚锋  王旭远  庞茂达  陆承平  刘永杰  
为了确定南京市某渔场发病鱼感染的病原,本研究采集患鱼脏器,采用平板培养、生化实验和特异性gyr B基因扩增测序等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确定菌株致病力。结果分离到1株水族箱气单胞菌,命名为LK-25。该菌株携带5种主要毒力基因: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温敏胞外蛋白酶(epr)和丝氨酸蛋白酶(ahp),其溶血性和溶蛋白能力较强,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为1.02×103CFU/尾,确定为强毒株。进化树分析表明,水族箱气单胞菌与嗜水气单胞菌达卡亚种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在国内首次...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百文  刘伟  赵恬欢  叶乃兴  杨江帆  魏日凤  
从黄观音、茗科1号、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5个供试品种中分离到茶树内生细菌共79株,并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茶树内生细菌5株,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茶炭疽病平均抑制率达到60.09%.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目标菌株均可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