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8)
2023(5783)
2022(5056)
2021(4557)
2020(4096)
2019(9628)
2018(9341)
2017(18452)
2016(10304)
2015(11770)
2014(11996)
2013(12160)
2012(11495)
2011(10429)
2010(10565)
2009(9899)
2008(10056)
2007(9301)
2006(7801)
2005(6885)
作者
(32357)
(27434)
(27265)
(26152)
(17250)
(13258)
(12514)
(10760)
(10094)
(9704)
(9265)
(9011)
(8868)
(8659)
(8648)
(8622)
(8559)
(8073)
(7925)
(7899)
(7006)
(6736)
(6658)
(6268)
(6120)
(6103)
(6065)
(6057)
(5586)
(5538)
学科
(46953)
经济(46910)
管理(27764)
(27696)
方法(25239)
数学(22941)
数学方法(22766)
(21420)
企业(21420)
(12836)
(12001)
中国(10711)
(9946)
(9629)
贸易(9629)
(9348)
地方(8799)
业经(8487)
农业(8392)
(7683)
(7264)
财务(7251)
财务管理(7230)
企业财务(6817)
(6770)
环境(6723)
(6567)
银行(6539)
(6434)
金融(6432)
机构
大学(157859)
学院(156660)
(66548)
经济(65230)
管理(59190)
研究(53090)
理学(51491)
理学院(50907)
管理学(50013)
管理学院(49724)
中国(38861)
科学(34608)
(32827)
(32022)
(29510)
(28348)
业大(27080)
研究所(26067)
农业(25579)
中心(24755)
财经(24179)
(23527)
(21948)
经济学(21491)
北京(20430)
经济学院(19839)
(19544)
师范(19329)
(18821)
(18302)
基金
项目(105965)
科学(81994)
基金(76760)
研究(73782)
(68132)
国家(67617)
科学基金(56548)
社会(46516)
社会科(44151)
社会科学(44134)
(41834)
基金项目(41116)
自然(37303)
自然科(36427)
自然科学(36410)
自然科学基金(35771)
(35279)
教育(34079)
资助(31778)
编号(29488)
重点(24180)
(23870)
成果(23525)
(22809)
(21727)
科研(21077)
计划(20497)
创新(20413)
课题(20147)
教育部(20042)
期刊
(67644)
经济(67644)
研究(42561)
学报(29062)
(28161)
中国(25969)
科学(25095)
(23387)
大学(21213)
学学(20267)
农业(18794)
管理(18313)
技术(12880)
教育(12573)
(12554)
金融(12554)
财经(12041)
经济研究(11426)
业经(11290)
(10548)
(10356)
问题(9844)
技术经济(8656)
(8399)
统计(8283)
(7951)
商业(7907)
理论(7792)
(7397)
科技(7261)
共检索到219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黎健龙  涂攀峰  陈娜  唐劲驰  王秀荣  年海  廖红  严小龙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柳佳  黄莉  张雅琼  贾阳映  徐文婷  尹元萍  董文汉  谢世清  梁泉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比较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4个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2∶2、3∶2和4∶2 3种行比的间作,在酸性红壤田间条件下分析间作系统的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种,以玉米/大豆2∶2间作时其复合产量最高;间作优势取决于间作模式和大豆基因型;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采用较小的行比会影响到大豆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降低;间作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干重冠根比与净种时趋向一致。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确定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金婷  韦锦坚  韦持章  农玉琴  骆妍飞  陆金梅  廖春文  覃潇敏  
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N1-0.25 g/kg,N2-0.5 g/kg,N3-1.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大豆间作显著提高茶叶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茶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茶叶的营养品质以及产量;亦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状况。此外,在茶-大豆间作系统中,与常规施氮水平(N2)下的单作相比,氮肥减施1/2(N1)并未显著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品质成分与土壤各营养成分的丰缺显著相关,以有效磷的影响最大。本试验条件下,茶-大豆间作系统具有在减施氮肥而维持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改良的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林波  夏丽飞  梁名志  江昌俊  
利用cDNA-AFLP技术进行茶树低温胁迫处理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获得低温诱导后表达的差异片段TDF6(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TDF)。经BLAST比对发现该片段与杨树、橡胶树、百脉根的多元醇转运子(polyol transporter)分别有77%、76%、75%的同源性,命名为CsPLt。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多元醇转运子基因在不同胁迫以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元醇转运子基因能被低温、脱水、高盐诱导表达,最大表达量分别比处理前提高7.3、12.2、5.3倍。在芽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花蕾,嫩茎表达量与嫩根相近,均比成熟叶种的表达量高,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聂娟  王琴英  
我国大豆主要价格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周期波动态势基本一致。国内大豆需求与供给对外依存度很高,我国大豆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因素传导所决定。统计显示,国际大豆价格与大宗商品价格均为国内大豆价格的格兰杰原因,但美元指数不是国内大豆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建立的V A R模型表明,国内大豆价格受滞后1-2期国际因素的传导作用,产生上涨与下跌的交替影响效应;对国际因素的脉冲响应显示,国内大豆价格对国际市场的短期冲击较为敏感,且来自国际大豆价格的冲击明显强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预计2017年我国大豆主要价格将处于小幅上升态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棋赢  李娅菲  郭文利  张馨月  葛鑫  方志贞  孙洁  王仪佳  陈尚  
【目的】探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STR基因(CsSTR)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调控模式,为其功能研究以及茶叶药用价值的挖掘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ACE克隆技术对茶树CsSTR1基因进行克隆,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亚细胞定位以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通过qPCR技术检测其表达模式。【结果】CsSTR1基因cDNA全长1382 bp,其中5ˊ UTR长92 bp,3ˊ UTR长159 bp,CDS 长1131 bp,编码37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1.5 kD,理论等电点为 6.36,不稳定指数为29.74,脂肪族氨基酸指数为88.94,亲水性平均系数为–0.077。CsSTR1定位于液泡,其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延伸链,α螺旋和β转角占比分别为42.82%,29.79%,16.76%,10.64%,其三维结构呈六叶β-螺旋浆状。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CsSTR1与水稻OsSTRL2蛋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sSTR1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芽和第一,二,三叶中表达量较高,在花和果中表达量较低。低温、PEG模拟干旱胁迫以及MeJA和SA处理均诱导CsSTR1基因上调表达;ABA处理后24 ~ 48 h,CsSTR1基因呈现下调表达。【结论】 CsSTR1在茶树芽叶发育以及逆境防御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激素MeJA,SA和ABA能调控CsSTR1基因表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翔  刘东娜  龚雪蛟  李兰英  尧渝  黄藩  汪闵  罗凡  
【目的】为研究茶树黄化新品种加工绿茶品质组分特性。【方法】以四川茶树黄化新品系为研究对象,福鼎大白为对照,对3个不同品系加工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及香气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茶树黄化新品系金凤系列均适宜制作绿茶(酚氨比均小于8),且绿茶品质组分与对照间存在明显差异。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除金凤2号外,咖啡碱含量均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儿茶素总量则有高有低。金凤1号的优势儿茶素为C(6.58%),金凤2号的为EGC(3.14%)和EC(1.13%),金凤3号中EGCG含量最高(10.12%),茶树黄化品系EGCG含量均高于对照。游离氨基酸则以鲜味氨基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和天冬酰胺)为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金凤2号(2.53%)>金凤3号(2.02%)>福鼎大白(2.11%)>金凤1号(1.97%)。黄化品系中香气化合物大于1%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其中新植二烯、丁酸-反-2-己烯酯、己酸-顺-3-己烯酯、β-紫罗酮、α-松油醇和δ-杜松烯是黄化品系与福鼎大白区别的重要香气物质。【结论】初步探讨了茶树黄化品系的主要品质组分,为茶树黄化新品种选育及品质研究和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喆  孙亚男  齐照明  辛大伟  蒋洪蔚  何琳  栾怀海  刘春燕  钟鹏  刘丽君  胡国华  陈庆山  王凤义  
本研究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得到的147个F2:14-F2:19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1个环境条件下大豆荚数性状相关QTL的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在6年11个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的多环境联合分析中定位了11个QTL具有加性效应,其加性(A)贡献率和AE互作贡献率都是微效的。联合分析同时定位到20对QTL具有上位效应,并发现上位QTL的2种作用模式,一种是同一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另一种是不同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鉴定出9个具有加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17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部分QTL的上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显戈  周应恒  
文章采用多元GARCH(MGARCH)模型,研究中国、美国和日本大豆期货市场的相关性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研究期间,大连、芝加哥和东京大豆期货交易市场之间存在正相关,大连大豆期货市场与芝加哥大豆期货的相关性要小于东京谷物交易所大豆期货与芝加哥大豆期货的相关性;大连、芝加哥和东京大豆期货交易所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在三个市场中,大连大豆期货的新息冲击和自身波动溢出值最小,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可能与目前大连期货市场受管制和相对封闭等因素有关;三个大豆期货市场市场均不存在波动持续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旭  张玥  杨忠星  李浩宇  王玉花  黎星辉  
采用CI-340便携式光合仪对苏州洞庭山地区柑桔-茶、板栗-茶、杨梅-茶、枇杷-茶、银杏-茶5种当地常见果茶间作模式下茶树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间作模式下茶树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而对照茶树呈双峰曲线。相关性分析表明: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大,叶片温度会随之升高,导致净光合速率(Pn)升高,蒸腾速率增大,气孔导度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枇杷-茶间作模式下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1.46μmol.m-2.s-1、0.91 mol.m-2.s-1、60.43 mol.m-2.s-1、305.57μmol.m-2.s-1,是供试的5种间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昌辉  王媛  唐茜  陈盛相  
以单作茶园和梨-茶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间作梨树对茶园微域气候、茶树生长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作梨树可有效调节茶园光照,夏季正午时分可使茶园光照强度明显降低;也可调节茶园水分和温度,间作茶园夏季日间气温较纯茶园低1.1~8.2℃,空气相对湿度较纯茶园高3.0%~7.1%,改善了茶园小气候;间作茶园还可促进茶树生长,使茶树氮代谢加强,提高了茶叶品质;间作茶园还能增加茶园经济效益,使茶农增收25.2%~28.5%。说明间作梨树对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玉飞   庞丹丹   邓少春   陈春林   田易萍   蒋会兵   许燕   陈林波  
【目的】揭示不育花与可育花的代谢特征,为研究不育花形成机制提供靶向代谢物,从而为探究茶树不育花形成机制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LC-QTOF平台对完全不育花(‘云茶异蕊’,ZDH)以及其可育父母本(‘福鼎大白茶’和‘佛香2号’,FDDB和FX)进行广靶代谢物检测,利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对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分析ZDH、FDDB和FX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对9个样本(每份材料包含3个生物学重复)进行代谢组定性和定量分析,共鉴定到963种代谢物,通过差异代谢物分析,在FX-vs-FDDB、FX-vs-ZDH、FDDB-vs-ZDH 3个组合中一共鉴定到544个差异代谢物(不同差异组合之间重复的代谢物仅计算一次),不同组合差异代谢物的数量分别为:373、410和224,说明ZDH与父母本之间的代谢物存在较大差异,并明显高于父母本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数目。在544个差异代谢物中,有222个成分属于ZDH与FX、FDDB的共有的差异物质,但FX与FDDB之间没有差异。筛选获得的222个重要差异代谢物,有近三分之一(69/222)属于类黄酮(山奈酚相关的糖苷、槲皮素及其多种糖苷、芹菜素相关的糖苷等)、糖类(水苏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以及激素相关的物质(甲氧基吲哚乙酸、5'-葡糖基氧基茉莉酸和水杨酸-2-O-葡萄糖苷等),这些代谢物的差异可能参与ZDH不育花的形成。【结论】不育花与可育花代谢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类黄酮、糖类以及激素相关的物质,尤其是山奈酚衍生物、生长素、茉莉酸类物质可能参与茶树花不育表型的形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梁月荣  田中淳一  武田善行  
探讨了采用RAPD分子标记法进行茶树及其近缘种分类和亲缘关系鉴别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RAPD能有效地区分物种间和茶树种内变种间的差异 ,阿萨姆类型茶树和中国类型茶树的特异性RAPD分子标记分别为 1 2 0 0bp的WKA 2 4a和 61 0bp的WKA 2 4b。日本茶树品种与中国茶树品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部分越南茶树品种为中 印杂种。图 1表 1参 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