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02)
2023(2345)
2022(2057)
2021(1887)
2020(1703)
2019(3960)
2018(3780)
2017(7203)
2016(3748)
2015(4112)
2014(4005)
2013(4138)
2012(3944)
2011(3615)
2010(3783)
2009(3724)
2008(3895)
2007(3725)
2006(3347)
2005(3243)
作者
(10951)
(9000)
(8823)
(8504)
(5999)
(4375)
(4180)
(3544)
(3428)
(3333)
(3192)
(3177)
(3008)
(2981)
(2821)
(2768)
(2678)
(2657)
(2553)
(2432)
(2408)
(2285)
(2271)
(2221)
(2147)
(2013)
(2000)
(1876)
(1871)
(1802)
学科
(17001)
经济(16985)
管理(9226)
(8368)
企业(8368)
(8102)
方法(5806)
理论(5804)
中国(5306)
教育(4685)
(4666)
业经(4410)
文化(3735)
关系(3668)
(3653)
地方(3458)
(3442)
(3387)
(3281)
数学(3117)
数学方法(2999)
(2865)
贸易(2862)
(2739)
产业(2690)
经济理论(2643)
市场(2635)
对外(2634)
经济关系(2625)
(2609)
机构
大学(60136)
学院(57408)
(20929)
研究(20476)
经济(20423)
管理(17990)
中国(14946)
理学(14541)
理学院(14294)
管理学(13882)
管理学院(13732)
(13405)
科学(12029)
(11820)
(10946)
师范(10908)
(10622)
(9958)
研究所(9364)
财经(8858)
师范大学(8827)
北京(8797)
中心(8403)
(8253)
(7887)
(7370)
教育(7348)
(6812)
(6693)
经济学(6561)
基金
项目(31408)
研究(25103)
科学(24323)
基金(21857)
(18550)
国家(18341)
社会(15894)
科学基金(15200)
社会科(14965)
社会科学(14959)
(12132)
教育(12041)
成果(10824)
基金项目(10740)
编号(10609)
(10131)
资助(8853)
自然(8432)
自然科(8256)
自然科学(8252)
自然科学基金(8090)
课题(8016)
重点(7407)
(6959)
(6897)
(6813)
(6789)
项目编号(6751)
(6702)
国家社会(6363)
期刊
(29005)
经济(29005)
研究(22712)
中国(14251)
教育(12621)
学报(11173)
(10487)
科学(8957)
大学(8909)
管理(8507)
学学(7824)
(7371)
财经(6168)
图书(5693)
(5421)
技术(4945)
(4933)
金融(4933)
书馆(4756)
图书馆(4756)
农业(4657)
经济研究(4358)
(4062)
问题(4044)
(3990)
业经(3817)
(3405)
论坛(3405)
国际(3226)
世界(2965)
共检索到100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牟元珪  
中国是茶的故乡,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不过,真正形成茶文化则始于唐代.至宋代,茶和柴米油盐酱醋已成为普通百姓“开门七件事”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必需品.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不愧为中华民族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意为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卫新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又有其共同的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两国的饮茶习俗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自不同文化的背景。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了两国人民在个性上、心理趋向上的不同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亚敏  
浙江茶文化在明代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龙井茶是明代五种名茶中的“至品”。龙井茶的生产和经营蕴含着茶文化 ,并促使浙江茶文化的高度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进军  
中国茶文化起于全民尚茶,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英国茶文化起于王室贵族的社交活动,二者有不同的茶饮起源和习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及哲学思想。通过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可以得到对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启发:发展作为精神载体的茶出口贸易与输出中国茶文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平盛  刘本英  成浩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从史籍记载、茶马贸易、佛教、民族文化和文学等角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云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永昊  徐吉军  
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承上启下、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宋代“点茶法”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宋代茶制利于军备并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茶道文化促成了中华茶文化重教崇德传统;宋代全面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文学艺术珍宝,成就了中国茶器具文化的美学高峰,创造了宋茶文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的奇迹。当今,我们应吸收宋茶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其优秀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为当代发展所用,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和”韵,以茶和天下的胸襟,助推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扩大对外开放;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德”韵,弘扬中华茶道文化和传统美德;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雅”韵,共筑文化供给侧精品化和大众化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挖掘和创新宋茶文化“新”韵,鼓励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创新创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欧阳春风  
永春佛手茶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可以助力相关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升永春佛手茶的品牌识别度及竞争力,同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让相关区域的各种资源更加有效整合。通过研究提出永春佛手茶文化传播的策略:明确永春佛手茶品牌形象定位;完善品牌文化形象系统,实施文化营销,以提升永春佛手茶品牌附加价值;利用禅茶文化交流平台,丰富永春佛手茶的文化内涵及完善茶文化传播体系;借助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新型传播媒介加强与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锦娟  Mesut Keskin  
中国茶文化与社会生活、传统礼仪、儒释道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土耳其茶文化起源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国,经过发展与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红茶文化。本文拟从中土茶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茶俗异同,茶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进行中土茶文化的对比,探究中土茶文化内在的联系与各自的特色,建议通过茶文化交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增进中土两国民心相通。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广钦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并分析了邱均平教授主编的《市场经济信息学》一书的内容、特点和创新 ,进而作出客观的评价 ,认为该书第一次从理论、方法、应用等三个方面全面地构建了经济信息学的学科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蒋焕洲  
在体验旅游市场的背景下,贵州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明朗的前景。本文在讨论分析贵州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学敏  沈培平  安晓玥  王玉海  李咏涛  郝春  徐蕾  赵辉  廖竞谦  崔剑  杨博  
本文认为,普洱茶文化集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历史底蕴与现代精神于一体,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的内在价值,将其融入普洱茶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普洱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文章提出,要用文化的思路来加工、包装、营销普洱茶产品,以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茶叶消费转向文化消费,延伸茶叶产业增值链,以普洱茶文化支撑茶产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齐鹏  古梦雪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要积极探索和寻求实现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对茶文化所蕴含的重要思想进行分析,发现其与立德树人的要求有诸多融通之处,可以作为新的载体,充分把握好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此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核心价值观。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娜  吴一叶  
扬州茶文化作为扬州文化重要的一支,独具特色,同时也反映扬州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茶在许多描写扬州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文章试从近百年来描写扬州的文学作品来考察扬州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进而反映出扬州文化的精神内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锐  
贵州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迅速,如何充分利用贵州茶文化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相结合展现贵州地方特色,展示贵州民族风情,让广大游客接触并了解贵州的特有文化、特色农产品等是贵州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点。打造形态各异的美丽乡村避免趋同化,重复性建设,才能够真正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贵州,来欣赏贵州的青山绿水,来品尝贵州的茗茶,体验贵州农村慢生活,帮助贵州农民走出贫困,帮助贵州特产走向全国,推动贵州农业经济朝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正确方向稳步迈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