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9)
2023(8855)
2022(8050)
2021(7692)
2020(6407)
2019(14903)
2018(14921)
2017(28840)
2016(15932)
2015(17950)
2014(17894)
2013(17684)
2012(16041)
2011(14381)
2010(14062)
2009(12592)
2008(12040)
2007(10178)
2006(8648)
2005(7287)
作者
(46965)
(38652)
(38496)
(36478)
(24871)
(18687)
(17523)
(15444)
(14754)
(13730)
(13353)
(12797)
(12219)
(12039)
(11980)
(11956)
(11802)
(11539)
(11055)
(10911)
(9787)
(9421)
(9376)
(8724)
(8695)
(8634)
(8598)
(8532)
(7835)
(7796)
学科
(58837)
经济(58773)
管理(44321)
(41867)
(35517)
企业(35517)
方法(29866)
数学(25847)
数学方法(25552)
(15130)
(15122)
中国(14167)
(14151)
业经(13078)
地方(12133)
理论(10512)
(10289)
农业(10179)
(10153)
贸易(10149)
技术(9848)
(9841)
环境(9805)
(9511)
财务(9454)
财务管理(9438)
(9090)
企业财务(8957)
教育(8629)
(8527)
机构
大学(222646)
学院(220503)
管理(90478)
(80078)
理学(79781)
理学院(78844)
经济(78204)
管理学(77401)
管理学院(77031)
研究(71895)
中国(50084)
科学(49084)
(47135)
(39271)
业大(37578)
(36461)
(34794)
研究所(33886)
中心(32032)
农业(31108)
(30051)
北京(29355)
财经(28943)
(28855)
师范(28541)
(26396)
(26268)
(25043)
技术(24540)
师范大学(23174)
基金
项目(161710)
科学(125650)
基金(116509)
研究(114817)
(102380)
国家(101535)
科学基金(86909)
社会(69355)
社会科(65586)
社会科学(65567)
(64464)
基金项目(63245)
自然(59473)
自然科(58069)
自然科学(58050)
自然科学基金(56976)
(54086)
教育(52358)
资助(48006)
编号(46970)
成果(37371)
重点(35912)
(34653)
(33853)
(33787)
课题(31917)
创新(31529)
科研(31385)
计划(30686)
大学(29819)
期刊
(82610)
经济(82610)
研究(60487)
学报(40760)
中国(36615)
科学(35708)
(35431)
管理(31602)
大学(29889)
学学(28287)
农业(25434)
(24476)
教育(23961)
技术(18318)
(14132)
金融(14132)
业经(14053)
图书(13120)
财经(13003)
经济研究(12635)
(12379)
科技(12300)
理论(11717)
业大(11315)
实践(11104)
(11104)
(11045)
(10842)
问题(10751)
情报(10302)
共检索到300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唐裕芳  张妙玲  冯波  陈权  刘新乐  邓孝平  
采用平板计数法和滤纸片法研究了茶多酚对细菌、酵母和霉菌的抑菌活性及茶多酚质量浓度、pH值、温度和食盐质量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供试的酵母和霉菌抑制作用不明显;茶多酚对供试菌种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不超过1.0 g.L-1,最佳抑菌质量浓度为4.0 g.L-1;在自然pH值和中性偏碱性环境中的抑菌活性比强碱性环境的抑菌活性强;一定温度内处理不影响茶多酚的抑菌活性;食盐可增强茶多酚的抑菌活性。表6参18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立祥  
进行茶多酚酶 (PPO)促氧化、碱性氧化、酸性氧化试验 ,结果发现 :茶多酚在 3种氧化条件下均可氧化并形成茶黄素 (TFs) ;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含量比化学氧化形成量低。在双液相体系中茶多酚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 ,茶黄素形成量较接近。并就儿茶素氧化方法对茶色素制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颖豪  顾采琴  张倩  朱冬雪  郑志茂  邱浩纯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茶多酚对板栗"石灰化"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新鲜板栗为试材,经2%、4%、6%茶多酚溶液处理后进行常温贮藏,测定贮藏过程中"石灰化"指数、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以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经2%茶多酚溶液处理的板栗"石灰化"指数受到显著抑制。进一步研究表明,2%茶多酚溶液处理能使板栗的SOD和CAT活性高于对照,而产生速率和H2O2积累量低于对照,减少MDA积累,从而抑制板栗过氧化作用。【结论】适宜浓度的茶多酚处理可降低板栗贮藏过程中的活性氧产生,抑制"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智  张冬英  黄业伟  张行  邵宛芳  
以普洱熟茶为材料,以水为溶剂,利用正交法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普洱熟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固液比1∶25,浸提时间45 min,提取温度80℃。此提取工艺具有高效省时、操作简便、提取结果稳定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普洱熟茶多酚提取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文平  罗国良  马美湖  
为探讨茶多酚复方制剂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及可能的机制,采用动物移植性肿瘤试验法,建立荷瘤(S180)小鼠模型,用茶多酚复方制剂治疗10d后,处死后剥离肿瘤,测试抑瘤率.观察肿瘤组织HE染色切片的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提取肿瘤细胞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药物组的抑瘤率达26.5%,并能使肿瘤切片出现大量细胞发生凋亡特征性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从电泳带可见到细胞发生凋亡的特征性DNA梯状条带.茶多酚复方制剂可以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其抑瘤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宏彬  张婉君  穆青  谢笔钧  孙智达  
以硒溶出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恩施富硒茶的冲泡工艺,并考察水质和冲泡次数对恩施富硒茶硒和茶多酚的溶出特征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恩施富硒茶的最优冲泡条件为茶水比2∶50(m/V,g/mL)、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6min、茶叶粒径150μm;在最优冲泡条件下,硒的溶出量为385.57ng/g,且一道茶汤中硒的浸出率约为12%,分别是二道茶汤和三道茶汤的3倍和6~7倍。自来水冲泡的茶汤硒溶出量要高于超纯水冲泡的茶汤,每道茶汤中四价硒所占比例为70%~90%,且溶出的硒大部分存在于茶叶溶出的小分子部分。茶多酚的溶出规律与硒相似,一道茶汤中茶多酚的溶出量达到60mg/g,分别是二道茶汤和三道茶汤的2倍和3倍。抗氧化实验表明,富硒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超纯水冲泡的茶汤抗氧化性要优于自来水;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茶汤的抗氧化活性也随之降低,冲泡3次即可达到对活性成分的较大利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红男  孙爱东  苏雅静  高雪娟  胡晓丹  陈健  
观测苹果多酚对细菌、酵母菌、霉菌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各种供试菌株在测试浓度范围内的最低抑菌浓度,以期为新型安全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采用双层平板打孔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6、10g/L)苹果多酚,对6种细菌、3种酵母菌及3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对筛选出来的供试菌株,采用0.3、0.4、0.5、0.6、0.7、0.8、1.0、2.0g/L8种不同浓度的苹果多酚进行测试浓度范围内最低抑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苹果多酚对黄杆菌SHL45、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SHL5、荧光假单胞菌SHL7、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6种供试菌株,在苹果多酚测试浓度范围内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0.6、0.7...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郭奇  魏玉西  殷邦忠  刘淇  刘蕾  
采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kuntze多酚化合物各分级组分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各分级组分对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沙蚕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和四联微球菌等受试菌株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分级组分I(M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志南  姚红  肖纯  
对茶多酚与Pb2+络合反应的机理及应用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茶多酚与Pb2+发生络合反应形成沉淀。络合反应分两级进行,两级反应Pb2+与茶多酚配比分别为2∶1和1∶1。沉淀稳定性在pH3-12之间比较好,当pH<3和pH>12时沉淀发生转溶,转溶效果受时间和温度交互影响。利用这一性质,将沉淀转溶于pH=1的硫酸中,Pb2+与SO2-4形成沉淀,茶多酚溶解于上层清液中,从而找到一种从茶汤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建议用本方法提取的茶多酚用于净化生活用水和污水中重金属回收等工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付婧  岳田利  袁亚宏  王周利  
【目的】对比分析了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理,优化了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茶叶为提取原料,利用真空技术和超声波辅助浸提相结合提取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研究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真空度等工艺条件对茶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时间为15min,提取温度为70℃时茶多酚提取率最高,超声波功率、料液比、真空度对茶多酚的提取率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确定适宜的超声波功率、料液比、真空度分别为420W,1∶15,0.7MPa;响应面法优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淑娟  王坤波  傅冬和  李园莉  雷玉国  李勤  
采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pH 5.6)匀浆浸提法和硫酸铵沉淀法,从茶鲜叶中提取多酚氧化酶,并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pH,温度,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茶多酚氧化酶PPO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50℃,亚硫酸钠、半胱氨酸和V-C为PPO的抑制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红星  周春娥  李家华  
以普洱茶(生茶)为原料,分别采用无水乙醇、纯水、不同浓度含水乙醇为溶剂提取茶多酚,在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不同浓度含水乙醇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比较分析这4个因子对茶多酚提取的贡献率大小及差异性,并对醇提法和水提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以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为溶媒提取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为31.499%;以纯水为溶剂提取的茶多酚含量次之,为22.556%;而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提取的茶多酚含量最低,为11.520%;4个因子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和差异性因提取溶剂的不同而不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红艳  李雨浩  岑浩彬  
以湖南安化天尖、茯砖及广西六堡3种黑茶为考察对象,研究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及抗氧化性能。针对超声波不同提取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黑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的能力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热水复合浸提法提取黑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波提取功率250 W,提取固液比1∶25,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45min,茯砖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率5.21%;同时测得茯砖黑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但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立祥  萧伟祥  
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结果表明 :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 (TFs)含量更高 ;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 1次最高 ,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 HCl (pH 8 0 )洗涤 ,其洗涤效率也以第 1次最高 ,TFs含量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 ,但被洗液体积呈递减趋势 ,并存在脱没食子酰基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刘仲华  王坤波  刘芳  施玲  高代珍  
根据试验室研究和工厂大生产中原料收购的多年检测结果,对绿茶多酚和儿茶素提取与原料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大叶种绿茶比小叶种绿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且在儿茶素组成上表现为较高的Ecg,EC和DL-C,而小叶种EGCg和EGC含量较高.同一绿毛茶原料筛分不同规格绿副茶、不同茶树品种绿副茶、高山与平地茶园绿副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由大叶种原料和小叶种原料提制的产品在儿茶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大叶种产品表现为较高的Ecg,EC,DL-C和较低的EGCg/ECg,而小叶种产品有高含量的EGCg和较高的EGCg/ECg.原料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