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5)
- 2023(13878)
- 2022(11919)
- 2021(11211)
- 2020(9393)
- 2019(21582)
- 2018(21229)
- 2017(40199)
- 2016(22142)
- 2015(24834)
- 2014(24588)
- 2013(24065)
- 2012(22300)
- 2011(20199)
- 2010(20088)
- 2009(18780)
- 2008(18345)
- 2007(16444)
- 2006(14187)
- 2005(12681)
- 学科
- 济(88520)
- 经济(88407)
- 管理(55117)
- 业(53511)
- 企(40627)
- 企业(40627)
- 方法(36913)
- 数学(32643)
- 数学方法(32267)
- 农(29783)
- 地方(25256)
- 中国(23802)
- 财(22534)
- 学(21209)
- 农业(20229)
- 业经(19522)
- 制(17423)
- 贸(16397)
- 贸易(16387)
- 易(15794)
- 环境(13527)
- 融(13083)
- 金融(13078)
- 银(12999)
- 银行(12962)
- 和(12814)
- 务(12517)
- 财务(12484)
- 财务管理(12451)
- 行(12342)
- 机构
- 学院(310021)
- 大学(306791)
- 济(119287)
- 经济(116511)
- 管理(110618)
- 研究(109490)
- 理学(95121)
- 理学院(93816)
- 管理学(91876)
- 管理学院(91299)
- 中国(80386)
- 科学(72444)
- 京(65440)
- 农(62607)
- 所(57459)
- 财(55312)
- 研究所(52616)
- 江(51532)
- 业大(51512)
- 中心(50868)
- 农业(49198)
- 财经(43716)
- 范(43462)
- 师范(43003)
- 北京(40093)
- 院(39587)
- 经(39359)
- 州(39002)
- 经济学(36808)
- 省(36709)
- 基金
- 项目(213404)
- 科学(165226)
- 基金(152070)
- 研究(151579)
- 家(135593)
- 国家(134491)
- 科学基金(112352)
- 社会(94101)
- 社会科(88847)
- 社会科学(88821)
- 省(85874)
- 基金项目(81587)
- 自然(74030)
- 划(72265)
- 自然科(72172)
- 自然科学(72144)
- 自然科学基金(70797)
- 教育(69022)
- 编号(61786)
- 资助(61234)
- 成果(49855)
- 重点(49499)
- 发(47685)
- 部(45654)
- 课题(43754)
- 创(43658)
- 科研(41539)
- 创新(40890)
- 计划(40742)
- 性(38915)
- 期刊
- 济(134999)
- 经济(134999)
- 研究(86139)
- 中国(61012)
- 农(58907)
- 学报(56995)
- 科学(50215)
- 财(43557)
- 大学(41369)
- 农业(39820)
- 学学(39340)
- 管理(36565)
- 教育(31680)
- 融(26507)
- 金融(26507)
- 技术(24234)
- 业经(24197)
- 业(21263)
- 财经(21005)
- 经济研究(20899)
- 问题(18408)
- 经(18041)
- 版(17590)
- 资源(16905)
- 科技(14757)
- 业大(14672)
- 图书(14162)
- 商业(13641)
- 贸(13637)
- 技术经济(13609)
共检索到454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立宽 方斌 施龙博 马鑫雨 郑俊
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对土壤肥力和茶叶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土壤磷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茶园管理和茶叶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以江苏省东山镇和浙江省溪龙乡两个优质名茶种植区为例,在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比研究了两个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按土壤肥力等级标准,东山镇和溪龙乡速效磷含量的平均水平均较高,利于茶叶生长;(2)东山镇和溪龙乡速效磷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6和0.52,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3)空间插值结果显示,东山镇和溪龙乡速效磷在空间上都具有相连成片的特征,但东山镇速效磷呈阶梯状分布特征,而溪龙乡速效磷则呈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东 冯娜娜 李廷轩 张锡洲 廖桂堂
【目的】研究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可以为茶园生态建设以及茶园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两个取样尺度下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1)小尺度下,茶园土壤CEC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8.84%),相关距离高达1818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2)微尺度下,茶园土壤CEC仍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6.52%),空间相关距离达311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小尺度下土壤CEC在坡度方向变异明显,横坡方向变异最弱;普通Kriging插...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土壤CEC 茶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育中 李文龙 鲁大铭 王子侨 杨新军
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减缓和应对干旱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尺度的干旱脆弱性评价为西北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引用干旱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选择甘肃榆中县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研究区域,采用2002—2015年统计数据、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法等分析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干旱脆弱性指数与类型及其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榆中县干旱脆弱性指数呈波动式变化趋势,阶段性升降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辛宜静 刘方 陈祖拥 刘元生 朱健
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了解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设碳汇茶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区域茶园及周边林地和灌草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采用GIS聚类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茶园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区域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5.61~80.92 g·kg~(-1),其空间分布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变异系数为0.47);林地、茶园、灌草地三个区域的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34、29.80、19.65 g·kg~(-1);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评估,发现海拔是影响贵州区域茶园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素,海拔高度的变化明显地影响区域温度及降雨,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降雨的影响。可见,通过调控茶园土壤水热条件,能有效地增加茶园土壤的固碳能力及提升区域茶园的碳汇效率。
关键词:
茶园 土壤有机碳 空间异质性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婵婵 肖斌 余有本 巩雪峰
【目的】研究陕南茶园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与土壤速效养分的相关性,为陕南茶园土壤精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陕南8个县(西乡县、南郑县、勉县、城固县、宁强县、紫阳县、平利县和商南县)99个茶园土壤样品,对其pH值、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陕南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为0.96~43.34 g/kg,未达到优质高产茶园的要求;pH为4.08~6.93,均能满足茶叶生长的基本土壤酸碱度条件。西乡县茶园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7个县(P<0.05),宁强县和勉县土壤pH值有减小的趋势。pH值与有机质含量、速效N含量...
关键词:
茶园 陕南 土壤有机质 pH值 速效养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琴 陈娟 高秀兵 段学艺 曹雨 赵华富 王家伦
为了解贵州重点茶区茶园土壤p H值和主要养分状况的差异,对湄潭、凤冈、都匀、西秀和正安5个重点茶区201个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利用SPSS和Sigmaplot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和绘图分析,采用茶园土壤肥力分级标准和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标准评价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对比研究了5个重点茶区茶园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p H值都匀和西秀(p H集中在3.00~4.00,土壤严重酸化)极显著低于湄潭和凤冈(p H集中在4.00~4.50,土壤酸化);湄潭和凤冈极显著低于正安(p H集中在4.00~5.00,土壤有酸化趋势)。2都匀和西秀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极显著高...
关键词:
茶园 p H 土壤养分 贵州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温瑞霞 赵春雨 杨娜 胡源
基于个体福利和区域综合发展指标,采用Arc GIS、Geo Da等分析工具,以乡镇为研究尺度绘制皖西地区贫困地图,分析贫困的空间演化并检验空间贫困陷阱的存在。结果显示:皖西地区存在贫困的空间集聚现象和一定的空间贫困陷阱。基于个体福利水平的空间贫困区相对分散,空间集聚程度有增强的趋势,但局部空间依赖性呈减弱趋势;基于区域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贫困区相对集中,整体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且逐渐减弱,局部空间依赖性呈增强趋势。这表明空间贫困和贫困陷阱的发生与发展不单受自然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因素也可能造成空间贫困,整体发展较好地区的区域贫困问题值得关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瑞明 赵荣钦 焦士兴 李小建 肖连刚 谢志祥 杨青林 王帅 张慧芳
【目的】探索不同乡镇和灌溉模式的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揭示农业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组合特征差异,为农业灌溉模式优化、水资源与能源节约以及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气象数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研等多源数据,对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灌溉模式(雨养为主的灌溉模式,PI模式;地表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SWI模式;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的灌溉模式,WDI模式;地下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GI模式)下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1)2018年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均值为15.05 kg·t~(-1),并呈现出由西向东波动下降和从北向南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碳排放强度高(>20.64 kg·t~(-1))的乡镇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碳排放强度低(<13.76 kg·t~(-1))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2)4种灌溉模式中,冬小麦单位产量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的是PI模式(22.22 kg·t~(-1)),最低的是SWI模式(11.05 kg·t~(-1))。(3)平均海拔与有效降水量对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分别达到49%和39%,是影响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同一驱动因素在不同灌溉模式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能源消耗对WDI模式下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力最强,土地投入强度在GI模式下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此外,不同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后具有双因子增强效应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结论】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灌溉模式差异,PI模式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WDI模式的碳排放量最高。平均海拔与降水是主导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则是不同灌溉模式下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丽娜 王洪佳 王学霞 蔡连凤 淮贺举
针对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将北京生态涵养区110个乡镇作为评价单元,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和限制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水平较高,空间上呈现出北部和西部地区乡镇高于其他区域的特征;2)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在空间上有聚集和相互影响特征,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各乡镇协同发展、共同提升;3)各乡镇农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不同,可以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的水平和限制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提高乡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措施和政策。本研究可以丰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手段,对于指导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贻忠 李保国 崔燕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被群落对小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鄂尔多斯沙质荒漠化地区两种典型植被群落下的土壤以0.3m等间距的网格取样(n=81),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微尺度空间变异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氏针茅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的半方差函数呈线性模型,本氏针茅群落下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在调查范围内没有空间相关性。油蒿灌丛周围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来描述,表层有机质含量的独立间距为1.25m,有效磷含量的独立间距为1.14m,均与油蒿灌丛的冠幅相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俞艳 张宸赫 樊建 徐雅馨 韩华
城镇职能类型结构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城镇职能互动关系的布局总况。针对当前乡镇职能多以定性判断的现实问题,基于手机信令、企查查、POI等大数据与职能特性的关联,建立了针对各类职能的定量测度方法,并据此构建了适用于乡镇尺度的城镇职能类型结构定量测度框架。以宁波市乡镇为单元展开测度,定量识别出宁波市发挥工业、交通、商业、科教、旅游5类职能优势的城镇单元,且识别结果与该市的规划发展模式基本吻合,验证了框架的可行性。该框架不仅弥补了城镇职能类型定量测度在乡镇尺度的空白,亦能够助力城镇职能类型结构的合理配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颜鹏 韩文炎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其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土壤酸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已发表的茶园土壤pH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园土壤pH情况,为茶园土壤调控管理和茶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主要产茶区土壤酸化情况为研究对象,筛选收集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上2000—2016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全国以及各产茶省份茶园土壤平均pH,以及在各个区间的分布情况。利用文献数据,比较茶园和周边森林土壤pH的差异。同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对安溪县和松阳县两个典型产茶县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pH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国茶园土壤平均pH为4.73,各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山东和河南两省茶园土壤pH超过5.5,分别达到5.76和5.54,江西省茶园土壤pH最低,只有3.86。从土壤pH在各区间的分布来看,只有41%的茶园的土壤pH在4.5—5.5这一最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高达52%的茶园的土壤pH在4.5以下,属于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强酸性土壤。与森林相比较,种植茶树显著降低了土壤pH。种茶历史悠久的安溪县茶园土壤pH为4.2,远低于水稻土壤的5.2和果蔬等土壤的6.2。在种茶历史相对较短的松阳县,茶园土壤pH为5.1,也分别低于水稻和果蔬等土壤的5.2和5.4。【结论】我国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全国茶园土壤平均pH为4.73,超过52%的土壤的pH在4.5以下,属于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强酸性土壤。后期应当加强茶园土壤酸化调控,以防止茶园土壤继续酸化,实现茶叶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茶园 土壤酸化 土地利用方式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袁紫怡 戈大专 孙攀 汤爽爽 黎雅悦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镇吸引力的内在逻辑,进而制定相应的乡镇吸引力优化路径,对破解区域人口收缩困境、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剖析了乡镇吸引力的内涵,以此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乡镇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了江苏省1100个乡镇(街道)单元吸引力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镇经济吸引力与社会吸引力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均呈现“南高北低”的梯度现象;乡镇生态吸引力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与其他维度的乡镇吸引力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上,江苏省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集中度高,呈现“苏南—苏中—苏北”分布的梯度差异格局。(2)江苏省乡镇吸引力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乡镇吸引力冷热点极化现象明显,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3)基于乡镇吸引力冷热点分布图以及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特征,可将江苏省乡镇划分为优质发展先行区、均衡协同提升区、转型发展滞后区三种地域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镇吸引力的优化路径,可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税伟 吴朝玮 付银
目的 通过探究福建省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储量,揭示各碳素指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为减少茶园温室气体排放和建设生态茶园提供决策支撑。方法 运用反硝化分解(denitrification decomposition, DNDC)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茶园土壤碳素进行模拟和研究。结果 (1) 经过参数率定的DNDC模型对茶园土壤碳素动态循环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 安溪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土壤肥力较好。凋落物输入碳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入的主要来源,平均输入量为505.52 kg·hm~(-2),而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CO_(2)排放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出的重要途径,平均CO_(2)排放量为883.78 kg·hm~(-2);(3) 茶园SOC_(10~20cm)量、凋落物输入碳量、CH_(4)排放量、CO_(2)排放量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安溪县西部的低山与中低山地区;(4) 初始土壤属性中黏粒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其中土壤黏粒含量对茶园土壤CO_(2)排放量和CH_(4)排放量的影响最强且负向作用效果明显。结论 安溪县西部等低山和中低山区域土壤肥力较好,但亦应谨慎对待该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问题,可采用合理的茶园管理方式权衡茶园土壤碳素输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税伟 吴朝玮 付银
目的 通过探究福建省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储量,揭示各碳素指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为减少茶园温室气体排放和建设生态茶园提供决策支撑。方法 运用反硝化分解(denitrification decomposition, DNDC)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茶园土壤碳素进行模拟和研究。结果 (1) 经过参数率定的DNDC模型对茶园土壤碳素动态循环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 安溪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土壤肥力较好。凋落物输入碳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入的主要来源,平均输入量为505.52 kg·hm~(-2),而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CO_(2)排放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出的重要途径,平均CO_(2)排放量为883.78 kg·hm~(-2);(3) 茶园SOC_(10~20cm)量、凋落物输入碳量、CH_(4)排放量、CO_(2)排放量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安溪县西部的低山与中低山地区;(4) 初始土壤属性中黏粒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其中土壤黏粒含量对茶园土壤CO_(2)排放量和CH_(4)排放量的影响最强且负向作用效果明显。结论 安溪县西部等低山和中低山区域土壤肥力较好,但亦应谨慎对待该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问题,可采用合理的茶园管理方式权衡茶园土壤碳素输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