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2)
2023(4367)
2022(3713)
2021(3454)
2020(2956)
2019(6501)
2018(6476)
2017(11650)
2016(6847)
2015(7645)
2014(7633)
2013(7438)
2012(7044)
2011(6202)
2010(6387)
2009(5921)
2008(6047)
2007(5569)
2006(4920)
2005(4357)
作者
(22813)
(19113)
(19012)
(17916)
(11982)
(9345)
(8617)
(7455)
(7276)
(6901)
(6508)
(6382)
(6216)
(6029)
(6025)
(5979)
(5841)
(5760)
(5486)
(5476)
(4896)
(4781)
(4734)
(4289)
(4281)
(4238)
(4186)
(4171)
(4109)
(3974)
学科
(23929)
经济(23904)
管理(17531)
(16096)
(13056)
企业(13056)
方法(12061)
数学(10580)
数学方法(10290)
(7483)
(7280)
中国(6100)
(5657)
(5210)
业经(5090)
理论(4723)
农业(4623)
(4501)
贸易(4493)
(4361)
地方(4097)
教育(3748)
(3675)
(3646)
银行(3621)
环境(3554)
(3515)
财务(3489)
(3485)
财务管理(3477)
机构
大学(99835)
学院(98565)
研究(35689)
管理(33601)
(33235)
经济(32335)
理学(29090)
理学院(28674)
管理学(27679)
管理学院(27521)
科学(26290)
(25863)
中国(25770)
(21680)
业大(21208)
农业(20751)
(19845)
研究所(18340)
中心(16835)
(16007)
(14921)
农业大学(14163)
(13638)
(13413)
北京(13328)
师范(13204)
技术(13186)
(12512)
(12472)
财经(11795)
基金
项目(68544)
科学(51597)
基金(48381)
(45049)
国家(44665)
研究(43629)
科学基金(36549)
(28170)
社会(26002)
自然(25967)
基金项目(25499)
自然科(25394)
自然科学(25386)
自然科学基金(24946)
社会科(24561)
社会科学(24545)
(23720)
教育(20889)
资助(20506)
编号(16797)
重点(15758)
计划(15152)
成果(14192)
科技(14116)
(14055)
(13989)
(13648)
科研(13630)
创新(12819)
课题(12325)
期刊
(37472)
经济(37472)
学报(26025)
研究(25585)
(24058)
中国(21734)
科学(20230)
大学(19169)
学学(18323)
农业(16271)
管理(12552)
教育(12156)
(11828)
技术(8736)
(8553)
业大(8433)
(7622)
(7313)
金融(7313)
农业大学(6989)
林业(6099)
财经(5937)
科技(5818)
业经(5802)
经济研究(5586)
图书(5506)
统计(5219)
(5163)
问题(4705)
自然(4668)
共检索到148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丽丽  王坤波  黄建安  徐仲溪  
室温条件下,以硅胶板为固定相,用5种展开剂(体积比9:9:2的甲苯-丙酮-甲酸、5.0:10.0:1.0:0.5的甲苯-甲酸乙酯-甲醇-甲酸、8.0:5.0:15.0:0.3的甲苯-三氯钾烷-丙酮-甲酸、12.5:7.5:1.8:0.6的三氯钾烷-丙酮-甲醇-水、12.5:7.5:1.8:0.6的三氯钾烷-丙酮-甲酸-水)对茶叶中的儿茶素进行薄层色谱分离,筛选出其中较优的展开剂后,进一步优化其配比,并用其分离绿茶和白茶提取物中的儿茶素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体积比12.5:7.5:2.2的三氯甲烷-丙酮-甲酸为展开剂,茶叶内主要的4种儿茶素单体(EGCg、EGC、ECg、EC)可得到良好分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莹  施兆鹏  聂洪勇  黄志强  
为了进一步研究儿茶素的作用机理 ,对自制的制备型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绿茶提取物中多种儿茶素单体的技术进行了研究 .采用两组溶剂系统 ,一组是石油醚 -乙酸乙酯 -水 ( 0 .2∶ 1∶ 2 ) ;另一组是正丁醇 -乙酸乙酯 -水 ( 0 .2∶ 1∶ 2 )系统 .每次实验进样量为 4 g绿茶提取物 .用前一组溶剂系统 ,表儿茶素 ( 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CG)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每一种单体的纯度达到了 98% ,其中 ECGC达到 99% ;用后一组溶剂系统 ,表没食子儿茶素 ( EGC)、儿茶素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永亮  冯雷  吕才有  
该方法能够同时测定普洱茶中右旋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没食子酸(GA)九种儿茶素组分,各组分获得了理想的分离,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普洱茶中上述9种儿茶素组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鲁彬  黄建安  刘仲华  陈金华  王坤波  
采用HPTLC以及HPLC分析测定茶多酚在HSCCC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应用16组Oka两相溶剂体系并采用配方试验设计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利用HSCCC分离茶多酚的较优条件为:环境温度20℃,转速750 r/min,固定相正己烷:乙酸乙酯(体积比)=1:5,流动相速率2 mL/min,初始流动相水,120 min时转换为甲醇:水=1:5进行梯度洗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曾韦珊  黄林旺  吕欣欣  毛积鹏  冯志恒  刘天颐  黄少伟  
【目的】松针为松科植物松属植物的针形叶,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化学活性物质,其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抑菌、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在食品、医学等领域研究广泛。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测定湿加松针叶儿茶素(Catechin)和表儿茶素(L-Epicatechin)总量的模型,为湿加松高含量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1份湿加松松针粉为试验材料,用瑞典波通仪器公司的型号为DA7200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收集光谱范围在950~1 650 nm的湿加松松针粉样本的光谱数据,其中随机选取96份样品作校正集,利用The Unscrambler软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回归模型,通过预处理及剔除异常值,得到最优模型。剩下的15份样品作外部验证集,对已建立的近红外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湿加松针叶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预测的最佳模型预处理方法为Smoothing S.Golay+Derivatives S.Golay,当主成分数为16时,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预测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R~2为0.935 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2.145 8,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_(cv)~2=0.754 5,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V)为4.313 4。对已建立的近红外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验证相关系数外部验证集测定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为0.833 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3.739 1,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IRS模型校正和交互验证相关系数均较大,校正和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均较低,说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建立的模型有助于湿加松高含量活性成分的筛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湘新  林亲录  施兆鹏  许建平  孙志良  谭超  
为了发掘儿茶素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对经不同途径进入小白鼠体内的儿茶素及经同一途径进入 ,但不同种类的儿茶素对高血脂小白鼠血清中各种脂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是采用灌胃法 ,还是静脉注射法 ,经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处理 ,每只小白鼠 1.5mg/d的各试验组均具有明显降低高血脂小白鼠血清TC ,TG ,LDL C ,升高HDL C的效果 ,且儿茶素效果优于表儿茶素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傅冬和  黄建安  刘仲华  
比较研究了大、小叶种茶儿茶素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作用 .结果表明 ,大叶种茶的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强于小叶种茶 .添加儿茶素对油脂的色泽和酸价产生影响 ,但均未超过国家标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雨顺  刘仲华  黄建安  王坤波  刘硕谦  张盛  
为克服有毒溶济萃取法和金属离子沉淀法分离儿茶素和咖啡因造成环境污染和操作有安全隐患等缺陷,以粗品茶多酚为原料,研究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分离制备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大孔吸附树脂对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吸附和解吸性能良好,通过梯度洗脱,可对儿茶素和咖啡因进行分离,并能制得不同规格的儿茶素产品和粗品咖啡因,其中高 EGCg 含量(66.95%)的高纯儿茶素产品 GTC-90 制率达 46.47%,咖啡因低于 0.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盛  刘仲华  黄建安  刘爱玲  施兆鹏  
为探索高ECG(epicatechingallate)型儿茶素产品的工艺制备途径,以大叶种复合儿茶素为材料,过AB 8树脂上吸附的儿茶素经乙醇解吸后,配套采用溶剂萃取后续工序,可同时制得ECG含量高达67.22%的儿茶素专化产品与含量为88.13%的咖啡因产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远景  小原章裕  松久次雄  
对绿茶和儿茶素进行了焙制 (品烘焙和炒培 )以测定其抗突变效果 ,结果表明复火茶抑制Trp -P - 1诱导突变与 1-NP诱导突变的效果分别比原绿茶提高了 4 5 .35 %~ 70 .2 4 %和 4 5 .0 6 %~ 10 8.88% ;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儿茶素异构体的抗突变效果 ,结果表明其抑制Trp -P - 1和 1-NP的效果都有所增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志华  黄甜  庞月兰  肖文军  
以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为31.52%的儿茶素粗提物为原料,比较D202、XDA-1、D201、D900、LSA-7、HP-20等6种大孔吸附树脂对EGCg的静态吸附与解吸的效果,并应用最佳大孔吸附树脂HP-20对EGCg分别进行动态等梯度洗脱和梯度洗脱试验,优化HP-20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EGCg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应用体积为125mL的柱进行等梯度洗脱时,1.8g上样量、2BV/h流速、40%乙醇体积分数、2BV洗脱体积,EGCg的纯度和得率分别达55.92%和95.22%;以同样的柱进行梯度洗脱时,1.8g上样量、30%乙醇洗脱、2BV/h流速、2BV洗脱体积、收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书琴  汤一  刘莉  
【目的】研究茶渣对酯型儿茶素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为获得脱咖啡碱的高纯度儿茶素类产品及茶渣的再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一次浸提、二次浸提、乙醇处理和酸碱处理共4种方式处理茶渣,比较咖啡碱及酯型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没食子儿茶素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儿茶素酸酯(Catechin gallate,CG))吸附量的大小,选择茶渣最佳处理方式;测定乙醇处理后茶渣对茶汤中相关成分的动态吸附过程;分析比较茶汤质量浓度分别为2,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倩  王玉  丁兆堂  张新富  
本文在前期崂山茶园土壤养分研究的基础上,分不同季节对茶叶进行采样分析,运用HPLC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并计算儿茶素品质指数,分析儿茶素各组分在不同季节及不同养分水平茶园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各单体C、EC、EGC、GCG、ECG、EGCG均呈现出春低、夏高、秋居中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儿茶素品质指数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土壤养分水平下茶叶中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无论在春夏秋季均存在显著差异,养分水平低的茶园各含量明显低于养分水平均衡的茶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刘仲华  王坤波  刘芳  施玲  高代珍  
根据试验室研究和工厂大生产中原料收购的多年检测结果,对绿茶多酚和儿茶素提取与原料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大叶种绿茶比小叶种绿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且在儿茶素组成上表现为较高的Ecg,EC和DL-C,而小叶种EGCg和EGC含量较高.同一绿毛茶原料筛分不同规格绿副茶、不同茶树品种绿副茶、高山与平地茶园绿副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由大叶种原料和小叶种原料提制的产品在儿茶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大叶种产品表现为较高的Ecg,EC,DL-C和较低的EGCg/ECg,而小叶种产品有高含量的EGCg和较高的EGCg/ECg.原料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