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27)
- 2023(5127)
- 2022(3564)
- 2021(3107)
- 2020(2544)
- 2019(5376)
- 2018(5447)
- 2017(10003)
- 2016(5883)
- 2015(6581)
- 2014(6671)
- 2013(6282)
- 2012(5554)
- 2011(4934)
- 2010(4857)
- 2009(4540)
- 2008(4552)
- 2007(4104)
- 2006(3796)
- 2005(3640)
- 学科
- 济(22572)
- 经济(22549)
- 业(12010)
- 管理(11486)
- 学(11343)
- 中国(8906)
- 企(8426)
- 企业(8426)
- 农(8413)
- 业经(6564)
- 农业(5757)
- 方法(5601)
- 发(4995)
- 地方(4791)
- 发展(4427)
- 展(4415)
- 数学(4247)
- 理论(4236)
- 数学方法(4176)
- 制(4050)
- 产业(3974)
- 财(3766)
- 总论(3616)
- 信息(3573)
- 体(3467)
- 教育(3437)
- 经济学(3398)
- 信息产业(3211)
- 银(3211)
- 银行(3183)
- 机构
- 大学(85834)
- 学院(83686)
- 研究(35046)
- 济(29888)
- 经济(29235)
- 科学(24791)
- 管理(24771)
- 中国(23960)
- 农(22964)
- 理学(20707)
- 理学院(20401)
- 管理学(19761)
- 所(19745)
- 管理学院(19618)
- 京(19018)
- 农业(18432)
- 研究所(18364)
- 业大(17068)
- 中心(14671)
- 江(14124)
- 财(13102)
- 范(12675)
- 院(12535)
- 师范(12409)
- 省(12215)
- 农业大学(11945)
- 北京(11658)
- 科学院(10913)
- 州(10892)
- 技术(10730)
- 基金
- 项目(57747)
- 科学(43207)
- 基金(40254)
- 研究(38433)
- 家(37974)
- 国家(37665)
- 科学基金(29823)
- 社会(23473)
- 省(23254)
- 社会科(22011)
- 社会科学(22004)
- 基金项目(20368)
- 划(19883)
- 自然(19648)
- 自然科(19162)
- 自然科学(19154)
- 自然科学基金(18809)
- 教育(17377)
- 资助(15993)
- 编号(14880)
- 重点(14179)
- 发(13212)
- 成果(13174)
- 计划(12248)
- 科技(11842)
- 科研(11505)
- 部(11503)
- 创(11487)
- 课题(11303)
- 农(11103)
共检索到130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雪莲 胡南 黄云 董兆克 张国安
调查了茭白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幼虫存活率以及它们在茭白残株上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冬后取食行为和化蛹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二化螟越冬代幼虫龄期极不一致,幼虫存活率为78.62%;越冬幼虫大多身体蜷缩成半圆形或圆形,位于离泥土面0~5 cm的茭白苔管处;4~6龄越冬幼虫均有取食现象,且不同龄期幼虫取食比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未取食的个体化蛹进度快于取食个体,未取食个体以4龄幼虫的化蛹时间较早。
关键词:
二化螟 年龄结构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洪旭 乔晓明 孙立宁 郑佰平 赵春生
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线形回归方程检验方法研究探讨了桃蛀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害虫主要在玉米秸的穗节处越冬,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这种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在回归分析检验中,3种回归模型以Talor(1961)幂法则拟合效果最好。
关键词:
桃蛀螟 空间格局 聚集度指标 玉米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雪亮 姚英娟 陈大洲 肖叶青 胡兰香
通过室内和网室以及田间调查评价了转Bt基因水稻材料对二化螟幼虫的抗性,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优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率在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转Bt基因水稻田间二化螟幼虫发生和危害情况均低于对照稻田,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优势集中度、香农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5类功能团的优势度与对照稻田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转Bt基因水稻对其靶标害虫具有高抗作用,且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的优势度均无明显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鲁艳辉 高广春 郑许松 吕仲贤
【目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本研究旨在明确香根草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水稻螟虫可持续控制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和硅胶柱层析方法提取香根草有毒活性物质,并利用饲料混毒法测定各提取组分对二化螟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同时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水稻和香根草中营养物质含量以及二化螟3龄幼虫取食水稻和香根草后体内相关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有志 文礼章 马骏 肖芬
为合理开发利用甘薯天蛾,研究了甘薯天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龄期幼虫的历期、体长、取食量、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及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幼虫共有5个龄期且龄期数不受温度、饲料的影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幼虫,幼虫体色会出现分化;此外,还测定了虫体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虫体铅含量为1.125g/kg,超过了FAO/WHO规定的食品中铅含量的上限,认为该虫不宜直接作为饲用和食用昆虫.
关键词:
甘薯天蛾 幼虫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陆少峰 梅正敏 贺申魁 肖远辉 莫健生 王明召 廖奎富 区善汉 韦志扬
以来源于沙田柚的一个优良变异"早熟沙田柚"为材料,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病毒病鉴定,为制定"早熟沙田柚"栽培技术、病害防控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早熟沙田柚"树势强,树形开张,幼树生长量大,易形成树冠,树冠圆头形,在广西桂林一年抽梢4次,植后3~4年开始结果,人工异花授粉坐果率1.52%~7.38%,果实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果实重量828.19~1418.38 g,平均单果重1014.73 g,进入盛果期后,产量可达37.5~60.0 t/hm2,表现早熟、优质、高产;茎尖嫁接成活10株,经鉴定,其中8个单株不带柑橘黄龙病、碎叶病、衰退病及裂皮病。适宜在广西、广东及湖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清 陈长琨 李显春 韩召军 王荫长
研究了棉铃虫和小地老虎幼虫不同蛾龄的卵在初孵和3龄时对药剂敏感性差异,并对不同龄期和同龄内不同日龄的害虫幼虫进行抗性测定。结果表明:(1)由4日龄到7日龄的蛾所产的卵发育而成的初孵幼虫对测定的4种药剂(速灭菊酯、辛硫磷、灭多威和硫丹)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2)不同蛾龄的棉铃虫和小地老虎的卵发育至3龄幼虫时的LD50值差异显著,以4日龄蛾所产卵发育的幼虫对药剂敏感性最低,7日龄蛾所产卵发育的幼虫敏感性最高,而5,6日龄的则差异不大;(3)棉铃虫和小地老虎不同龄期的个体其LD50值随龄期增高而上升,同一龄期的个体,LD50值则随日龄的增大而增加,尤以龄末增加最为迅速。用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时,除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 5×10~(8 )个/mL)分别与浓度为0.02、0.2、2、2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或2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分析纤维素加入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为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5×10~8个/m L)分别与浓度为0.02、0.20、2.00、20.0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00或20.0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通过分析加入纤维素后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华潮 徐金华 张立钦 林海萍 杨萍 程剑明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其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菌体的1端或2端形成蛋白晶体,这种蛋白晶体被称为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proteins,ICPs)或δ-内毒素(delta-endotoxin)。因ICPs具有杀虫高效、广谱、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卫华 韩召军 张国华
用氟虫腈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浙江苍南县抗性二化螟和安徽太湖县敏感性二化螟。结果表明 ,处理后两种群的存活率、产卵量、孵化率都明显降低 ,幼虫期延长 ;氟虫腈对抗性种群存活率的持续影响作用大于对敏感种群的。此外 ,亚致死剂量处理后 ,敏感种群的酯酶 (CarE)活性比对照明显升高 ,敏感、抗性种群的Km 值均增大 ,表明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都有所降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宇彤 杨云朝 陈汝婷 罗雨昕 迟德富
【目的】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结论】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从俭 邵良玉 尹万珍
楸螟在河南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中越冬。第二代成虫羽化盛期及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5月),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1万倍液3次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4次(间隔5—10天),防治效果达100%;根埋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1—2年生幼林,每株用量25g,防治效果为97.87—98.1%。
关键词:
螟蛾科 防治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建云 肖铁光 王文艺 肖芬
以大蜡螟低龄幼虫为繁殖寄主,对蜡螟绒茧蜂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9℃和338.5日度.22,25,30和32.5℃恒温下的平均世代历期分别为29.36,21.41,16.88和19.94 d.蜡螟绒茧蜂在35℃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全世代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
关键词:
蜡螟绒茧蜂 大蜡螟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邹吉福
黑脉厚须螟是樟树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 1a发生 3代 ,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化蛹越冬。翌年 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 ,4月下旬到 5月上旬第 1代幼虫孵出 ,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第 2代成虫羽化并产卵 ,7月中旬第 2代幼虫孵出 ,8月中旬开始入土化蛹 ,8月下旬成虫羽化 ,9月中旬第 3代幼虫孵出 ,1 0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在幼虫盛发期 ,喷洒 2 0 %溴氰菊酯 30 0 0倍液 ,80 %敌敌畏或 50 %甲胺磷 1 0 0 0倍液 ,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图 1表 2参 3
关键词:
黑脉厚须螟 生物学特性 害虫 药剂防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