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6)
2023(12146)
2022(10655)
2021(10087)
2020(8400)
2019(19248)
2018(19429)
2017(37163)
2016(20569)
2015(22928)
2014(23274)
2013(22685)
2012(20790)
2011(18571)
2010(18390)
2009(16617)
2008(16043)
2007(13928)
2006(11913)
2005(10264)
作者
(60127)
(49749)
(49267)
(47186)
(31584)
(23950)
(22473)
(19636)
(18924)
(17821)
(17102)
(16737)
(15878)
(15739)
(15478)
(15327)
(15033)
(14819)
(14296)
(14038)
(12570)
(12207)
(12023)
(11359)
(11163)
(11135)
(11067)
(10847)
(10109)
(9997)
学科
(74562)
经济(74465)
管理(57603)
(53450)
(44938)
企业(44938)
方法(35463)
数学(30431)
数学方法(30051)
(19923)
中国(19799)
(19766)
(19726)
业经(16554)
(15315)
地方(15302)
理论(14543)
农业(13068)
(12754)
(12721)
财务(12681)
财务管理(12658)
技术(12564)
(12479)
贸易(12475)
(12164)
银行(12115)
(12098)
企业财务(12045)
教育(11685)
机构
大学(285293)
学院(283627)
管理(111887)
(104486)
经济(101960)
理学(97389)
理学院(96242)
研究(96045)
管理学(94427)
管理学院(93910)
中国(68875)
科学(63111)
(61221)
(50357)
(49027)
(48531)
业大(46048)
研究所(45197)
中心(42981)
(40881)
农业(39846)
财经(39208)
北京(38326)
(38183)
师范(37730)
(35717)
(35310)
(33430)
技术(32163)
师范大学(30454)
基金
项目(201756)
科学(157045)
研究(145106)
基金(144932)
(127955)
国家(126895)
科学基金(107749)
社会(88427)
社会科(83603)
社会科学(83581)
(79708)
基金项目(77470)
自然(72203)
自然科(70506)
自然科学(70487)
自然科学基金(69194)
(67596)
教育(66757)
资助(59694)
编号(59300)
成果(48475)
重点(45033)
(43761)
(42245)
(41900)
课题(41246)
创新(39031)
科研(38912)
计划(37789)
大学(37080)
期刊
(111664)
经济(111664)
研究(80831)
中国(53416)
学报(51468)
(45460)
科学(45074)
管理(40095)
大学(37723)
(36139)
学学(35561)
教育(34774)
农业(31590)
技术(23978)
(21832)
金融(21832)
业经(18784)
财经(18417)
经济研究(17657)
(16081)
图书(15994)
(15584)
科技(14817)
问题(14423)
(14304)
理论(13975)
业大(13574)
实践(13022)
(13022)
技术经济(12540)
共检索到404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家瑞  
1985年作者发现一个茎秆无韧性的高粱突变体(大同68×OK12B的后代).1986~1991年进行了遗传及解剖、化验分析等研究工作.以该突变体和常规品种唐恢2号、忻17号、多穗、晋粱5号、千斤红、623B、625B、原1B、于8B、矮白云香/台本那等1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正反交和回交,观察F_1、F_2和BC_1植株茎秆表现及分离情况.凡是茎秆节间用手一折完全折断为无韧性,折不断者为有韧性.并对该突变体、千斤红(对照)、原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红  董爽  李伟涵  张丽霞  陆晓春  
高粱叶夹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高粱叶夹角大小直接影响叶面积指数,从而影响群体的光合效率,最终影响籽粒产量。适宜角度的叶夹角有利于塑造紧凑株型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变高粱测序品种BTX623,获得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高粱叶夹角变小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幼苗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拔节期开始出现叶夹角变小、并伴随叶耳(叶片与叶鞘相接处的耳状或镰刀状的延伸物)周长变小和叶片变窄变短等性状,观察拔节期倒4叶叶耳石蜡切片结果表明:突变体植株倒4叶叶耳细胞体积变大,细胞层数变少。该突变体暂被命名为LA1(leaf angle1)。抽穗开花期,LA1的各节位叶夹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节位的叶耳周长则呈现与叶夹角变化相反的趋势,说明该突变体植株的叶夹角大小与叶耳周长呈负相关且叶夹角的变化主要由叶耳周长变化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LA1的叶夹角变小的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z1s11e1和z1s11e14两个标记之间,其物理距离为70kb,该区间共包含12个注释基因,研究结果为LA1基因的克隆和解析高粱叶夹角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海春  陈立  李开兵  余学杰  袁继超  曲比伍合  柯永培  
积极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利于玉米矮化育种。对比研究了矮秆突变体K125d和同源自交系K211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与7个不同株高自交系配制正反交F_1,回交B_1、B_2和自交F_2群体,分析突变体K125d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其矮秆基因定位用BSA-SSR标记法。结果表明,与K211相比,K125d的生育期极显著增长,株高极显著降低;叶片重叠密集,叶数和叶宽极显著增加,叶片夹角极显著降低。所有群体在2个不同生态点试验结果一致,正反交F_1均为高秆;7个B_1群体和F_2群体株高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除K123d外,6个B_2群体均为高秆,表明突变体K125d的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d125。以(K125d×K236)F_2为定位群体,将基因d125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其距离为6.6,5.1 cM。以br2基因模型GRMZM2G315375克隆d125发现,d125在模型第1 651个碱基处有一个9 bp片段插入,在第6 438碱基处有一个232 bp片段缺失,缺失导致移码突变,造成功能位点缺失可能是导致转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丽  石海春  赵长云  余学杰  柯永培  
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研究其遗传特性,可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以自然突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K718d和野生型K718为材料,比较表型差异和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K718d与5个高秆自交系组配正反交F_1、BC_1、BC_2和F_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通过BSA-SSR标记法定位矮秆基因,用等位杂交法鉴定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与K718相比,K718d株高、穗位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48.23%,75.57%,30.83%和65.92%,穗长缩短28.57%,产量降低36.4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突变体K718d对GA_3和IAA均不敏感。2个生态点试验结果,正反交F_1均为高秆;BC_1和F_(2 )群体高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BC_(2 )群体为高秆,表明K718d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将矮秆基因d718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2.5 cM,是一个br1等位基因。该结果为d718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玉银  李磊  李育红  左示敏  殷跃军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目的】寻找新的水稻隐性高秆基因,为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颈现象及增加恢复系的株高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方法】在田间试验时发现一株高秆突变体,经过连续3代的自交和选择后,获得稳定遗传的高秆突变体。突变体的株高比野生型中花11平均增加72.3%。将带有高秆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分析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高秆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分别配制突变体、野生型与培矮64之间的杂交种及其自交F2分离群体,在突变体配制的分离群体中鉴定出72株极端高秆突变体,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群体中的最高植株高度。【结果】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47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分析这些标记位点在极端高秆突变体群体中的分离特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袁亮  张亚勤  张采波  汤玲  荣廷昭  曹墨菊  
为了更好地利用矮秆突变体,对突变体dm676的形态特征、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矮化机理、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进行了试验研究。从正常玉米自交系m676中发现一矮秆突变体dm676,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降低了2/3,节间数减少且节间长度明显缩短;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属于隐性单基因遗传;外施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试验均不能使突变体dm676株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该突变不属于iaa或Ga3缺乏性突变;石蜡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dm676的穗位下1节间表皮细胞明显缩短,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推测突变体节间长度缩短可能由于茎部细胞长度缩短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歆  于恒秀  唐丁  黄健  龚志云  程祝宽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祖秀  汤泽生  
叶色黄化突变属于叶绿素突变。对大麦叶绿素缺乏突变体的研究及遗传控制分析,国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在国内,除李玉湘等对大麦叶绿体突变体中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进行过一些研究外,尚未见对大麦叶绿体突变体遗传控制的研究报道。笔者用30KR_(60)Coγ射线处理早熟三号大麦干种子,在M_2代分离群体中获得叶色浅黄突变体。突变体的早期世代有少量绿苗分离的现象,现已无分离,能稳定遗传。 叶绿体有自己的遗传物质(ct DNA)。但叶绿体中许多重要的蛋白质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故叶绿体是受细胞核基因和质体基因(ct DNA)的双重遗传控制。核基因突变或质基因突变都可能产生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本文对突变体进行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红旗  刘刚  朱旭东  闵绍楷  
对回交转育的簇生穗品系CL 80 2、自然簇生穗突变体麦颖稻、人工诱导簇生穗突变体双科早系列和中花 11系列进行观察和比较 ,发现人工诱导产生的簇生穗突变体具有粒长变短、长宽比变小的特点 ,而自然簇生穗突变体不存在这种现象。以簇生穗突变体麦颖稻为亲本 ,与正常穗型水稻品种杂交所得的F1代、F2 代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F1代表现簇生但簇生程度较亲本麦颖稻轻 ,为中间类型 ;F2 代产生簇生型、中间型和正常型的分离 ,组合分离比有些符合 1∶2∶1,有些不符 ,其正常穗型的比例在 30 %~ 4 0 %之间。麦颖稻的簇生穗性状表现为部分显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莎  张竹青  陈文超  刘周斌  周书栋  邹学校  马艳青  
以野生型辣椒6421经~(60)Co–γ辐射诱变产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R24–12–6为材料,比较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叶绿体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黄化性状受隐性单基因的细胞核遗传;R24–12–6果长比6421增加2.06cm,果宽、坐果数和单果质量均低于野生型的,其中坐果数与6421有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野生型降低,差异显著;R24–12–6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分别为6421的84.80%、87.96%、98.16%和80.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扫描发现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叶绿体数量减少,基粒片层结构减少且排列不整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琨  刘志勇  单晓菲  刘文杰  梅发博  屈高扬  范伟强  冯辉  
在自日本武藏野种苗公司引进的青梗菜杂交种华冠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DH系中,发现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黄化突变体,命名为pylm。与正常的青梗菜相比,pylm外型细弱,植株通体黄化,且下胚轴异常伸长。在幼苗7周大时,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的光合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突变体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62%、75%、58%和66%。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对照。对突变体叶片中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纪玉忠  王郁铨  李召虎  
对国内首例豌豆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度、遗传特点及稳定性进行研究。观察发现:在生育前期,不育株 外部形态特征与正常株没有明显差异;现蕾后,剥开花蕾可看到不育株的花药呈淡黄色半透明状,而可育株的花药呈 橙黄色。用I2-KI染色法镜检花粉的可染性,发现不育株的花药内没有花粉粒,败育彻底,为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 不育。用不育株作母本,与同品系的正常可育株进行姊妹交,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用 不育株作母本,其他品系作父本进行测交,同时用其他品系作母本,姊妹交F1作父本进行反交,正反交后代的育性表 现一致,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呈3:1分离。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艳丽  向珣朝  徐艳芳  
对突变体TS和正常籼稻G2480B的品质进行分析,考察其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等指标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正常籼稻G2480B相比,TS谷粒粒型变长,长宽比变大,谷粒长宽比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国标优质稻米3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帅  沈火林  吴晓霞  
为了研究芹菜黄化突变的遗传规律及黄化突变体与正常个体的生长表现差异,对黄化突变自交系CE188H与正常绿色自交系CE155杂交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性状观察分析,经卡平方(χ2)分析证明黄化突变与正常绿色的分离比例符合1∶3的分离预期,该黄色性状为质量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绿色性状对黄色性状为完全显性,且黄色性状的表现不受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观察测定芹菜黄化突变自交系CE188H(yel yel)和正常绿色自交系CE188L(YEL YEL,与CE188H为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展开度、叶柄长度、叶柄宽度、鲜质量、干质量,以及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和粗纤维含量,结果表明,该黄化突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喜  周春雷  任雅琨  杨春艳  何旎清  柳周  江玲  万建民  
[目的]对水稻叶色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进行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为水稻叶绿素合成与质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白化转淡绿突变体WGL与‘日本晴’、‘越光’杂交构建F2群体,取隐性极端个体定位基因WGL。[结果]白化转淡绿叶突变体WGL由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稻‘南京11’获得,2叶1心期叶片开始转绿,但叶缘和叶尖仍表现白化。4叶期后,WGL叶色表现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WGL的株高显著降低,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分蘖、千粒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叶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3叶期WGL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叶绿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