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
2023(35)
2022(48)
2021(45)
2020(45)
2019(68)
2018(90)
2017(91)
2016(109)
2015(98)
2014(97)
2013(102)
2012(122)
2011(97)
2010(124)
2009(92)
2008(89)
2007(81)
2006(78)
2005(54)
作者
(625)
(550)
(524)
(478)
(335)
(254)
(252)
(204)
(201)
(189)
(181)
(174)
(173)
(172)
(172)
(167)
(164)
(161)
(153)
(151)
(149)
(144)
(143)
(131)
(128)
(125)
(123)
(123)
(122)
(122)
学科
(309)
(271)
(271)
虫害(245)
病虫(230)
病虫害(230)
生物(226)
(224)
防治(221)
(220)
及其(177)
(163)
微生(163)
微生物(163)
生物学(150)
病害(138)
微生物学(135)
各种(102)
(94)
(90)
水产(73)
(71)
(66)
(64)
敌害(64)
(63)
(56)
(55)
(52)
土壤(51)
机构
大学(1617)
学院(1601)
(1415)
农业(1177)
科学(1044)
业大(938)
研究(898)
农业大学(822)
(683)
(678)
研究所(667)
实验(665)
实验室(654)
重点(614)
(583)
(536)
生物(516)
中国(462)
技术(454)
科学院(406)
(367)
(351)
科技(350)
(343)
学生(332)
(331)
中心(328)
大学生(325)
工程(322)
植物(311)
基金
项目(1431)
(1050)
国家(1039)
基金(949)
科学(900)
自然(758)
(745)
科学基金(744)
自然科(730)
自然科学(729)
自然科学基金(717)
科技(651)
(620)
计划(609)
基金项目(518)
(491)
专项(418)
农业(399)
资助(397)
重点(394)
(386)
技术(369)
(350)
研究(350)
科研(326)
(304)
创新(296)
b(205)
(200)
产业(194)
期刊
(1374)
学报(1361)
农业(960)
大学(915)
学学(915)
科学(820)
业大(587)
农业大学(549)
(435)
中国(387)
中国农业(323)
(320)
自然(317)
自然科(312)
自然科学(312)
农林(252)
(252)
林业(238)
科技(212)
科技大(209)
科技大学(209)
农业科学(201)
西南(178)
西北(175)
(168)
农学(161)
华北(161)
水产(157)
华中(150)
中农(149)
共检索到2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玉森  刘晓倩  祁建民  方树民  林培清  黄文忠  
从红麻茎枯病标本中分离出茎枯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镜检其形态特征,红麻接种茎枯菌后对发病因子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适温28℃,饱和湿度有利于发病;孢子悬液最适含量为5.5×103个.mL-1以上,其含量愈高发病情况愈严重;病菌主要侵染麻秆,其次叶片,典型病斑梭形,表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分生孢子多为单生,倒棍棒状,3-26个假隔膜;菌丝和孢子皆能直接或从伤口侵入麻秆发病;幼苗10 d内为感病期;嫩叶易感病;不同品种接种后在麻秆上产生的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有显著差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黄欣阳  刘淼  杨红  孙俊  赵志慧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间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永辉  陈琦光  迟远丽  杨媚  周而勋  
为探明土壤理化因素对香蕉枯萎病菌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尖镰孢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 4)菌株为对象,模拟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含水量和pH值等条件,观察和分析这些因子对Foc 4生长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Foc 4在土壤中生长的最适条件为:土壤温度25℃,含水量达到30%和偏酸性条件(pH 4~5);在盆栽试验中,Foc 4的最佳侵染条件为:温度30℃,偏酸性(pH 3~5)的土壤环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林海  黎冬华  张艳欣  黄俊斌  张占英  张晓燕  张秀荣  
在国内首次对我国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芝麻主产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芝麻茎点枯病病原采集和菌株分离,纯化培养得到35个菌株。通过比较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诱孢处理方式、不同诱孢培养条件等,确定适宜培养条件为普通PDA培养基28℃黑暗培养4~5 d切断菌丝,再培养4~5 d,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芝麻茎点枯菌株分离培养纯化技术。对35个菌株的菌落、菌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测定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并对其rDNA-ITS区进行了测序,表明均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35个菌株在表型和致病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芝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仲崇禄  弓明钦  康丽华  
通过对华南地区沿海15种有代表性的木麻黄林土壤调查,收集土样49个,对土样测定了全Co、Cu、Zn、Mn和Fe含量,速效N、P和K含量,有效Ca、Mg和B含量及pH值等12个指标,结果表明:树木年均高生长量与土壤有效Ca和全Z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Mn呈显著负相关;树木平均胸径生长量与土壤pH值和全Co呈显著正相关,与全Mn呈显著负相关;苗高与所有土壤因子无显著相关;苗木地径与P、Mg、Mn有显著正相关,与K和Fe呈负相关;苗木侵染率与P和Fe有显著正相关,与B和Cu呈负相关。但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N与林木生长及苗木侵染率间无显著相关。同时还探讨了有利于VA菌根菌侵染的某些土壤因子的变化范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桥  赵秀香  吴元华  
对分离自辽、冀、鲁三省43个市(区)的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Kert)Wei]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观测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测10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为快、中、慢3种类型,菌株数依次为65株(占61.32%)、37株(占34.91%)和4株(占3.77%);气生菌丝类型分为密集型和几无菌丝型,菌株数分别为88株(占83.02%)和18株(占16.98%);菌落颜色表现深墨绿、深褐、灰、浅灰和白色等多样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多;菌株色素分泌情况包括无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诗洋  黎冬华  张艳欣  王林海  高媛  张秀荣  
为鉴定芝麻种质对不同病源区茎点枯病原菌的抗性差异,用来源于河南南阳、河南平舆和湖北武汉3个病区的芝麻茎点枯菌株,采用牙签接种法于芝麻生长苗期对30份芝麻种质材料进行接菌试验。结果显示:平舆菌株接种的供试材料发病最严重,30份供试材料中共有23份材料的病斑长度均值大于南阳和武汉菌株接种引起的病斑长度值,感病种质所占比例较大,鉴定出4份抗平舆菌株且与其他材料差异显著的抗性种质,而未发现对南阳菌株和武汉菌株表现抗性且差异显著的抗性种质。聚类分析表明:由3种菌株接种的供试材料中病斑长度10 cm以下的种质都聚在Ⅰ类,大于10 cm的都聚在Ⅱ类,可视病斑长度10 cm为抗性与敏感之间的分界线;对南阳和武...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章淑玲  张绍升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娜   郝靖璞   曹军   纪兆林  
[目的]桃枝枯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南方桃产业的发展,造成20%~50%的产量损失。据报道,南方桃园中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属于桃枝枯病菌流行优势种,但其侵染过程及致病影响因子目前尚不清楚。[方法]通过探究桃拟茎点霉分生孢子的萌发过程,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分生孢子侵染桃嫩枝的部位,并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长度的处理下探究该菌致病力的强弱,进一步运用商品化壳梭孢毒素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桃拟茎点霉的甲型分生孢子在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 h萌发率为66.4%,9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为97.6%,24 h后分生孢子产生单根较长的芽管,30 h后菌丝产生隔膜,36 h后产生有分支的营养菌丝。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侵染菌丝主要入侵桃嫩枝木质部导管及中央髓部,并且破坏木质部导管的结构,然而,在韧皮部并没有观察到侵染菌丝的存在。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主要因子,且病害流行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相对湿度为98%。此外,本文还发现桃拟茎点霉产生的壳梭孢毒素是其致病因子。[结论]本文首次探究了桃拟茎点霉的侵染过程并初步明确了影响其致病力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桃枝枯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昕  沈爱华  林永敬  王秋芹  林海萍  
通过回接结瘤后定期制作半薄、超薄切片,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分离自浙江省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根瘤的2株Frankia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Frankia菌从根毛细胞侵入后向内部的皮层细胞延伸,受Frankia菌侵入的刺激,侵染的根毛细胞产生大量电子云密度不等的沉积物。沉积物包裹Frankia菌继续向内侵染,形成"侵染线"穿越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最终到达根瘤。根瘤产生的时间程序为:接种6 d后Frankia菌已侵染根部细胞;接种12 d后形成了根瘤原基;15 d后根瘤原基的部分薄壁细胞被Frankia菌侵染后,转变为前根瘤;接种24 d后前根瘤进一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嫒婷   葛白瑞雪   李鸿博   伍建榕   马焕成  
【目的】明确高山栎组外生菌根侵染状况及其与各生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四川、西藏地区的高山栎组的根系和土壤为研究材料,观察高山栎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的形态特征,测定ECM侵染率,探究ECM侵染率与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孢子密度、海拔、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SOC)、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和氮磷比(N:P)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内高山栎组ECM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为单轴羽状分支和单轴分支,解剖结构观察到ECM真菌在高山栎组根皮层细胞间形成哈蒂氏网,ECM侵染率较高,在51.37%~58.68%范围内,侵染强度都为4级,但在树种和生活型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高山栎组AMF孢子平均密度为123.92个/g,土壤pH值、SOC、速效钾、TN、TP和N:P分别为5.32、43.22 g/kg、53.9 g/kg、1.03 g/kg、113.33 mg/kg和5.58。因子分析结果表明8个生境因子对ECM侵染率均有影响,其中ECM侵染率与土壤速效钾和TN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与其他因素均未显示显著相关关系(P> 0.05)。【结论】高山栎组ECM真菌喜弱酸性土壤,土壤中AMF孢子的扩繁不会排斥ECM的侵染,N、K元素是影响ECM侵染的主导因素,另外,不同海拔下高山带高山栎林小生态系统中各生境因素的综合变化也会影响ECM的侵染。当ECM侵染趋于“饱和”状态时会通过反馈改变土壤pH值,但对土壤C素的调节并不明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健  任欣正  
对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产生颉颃作用的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 nOE-104产生的细菌素效价为128AU/ml;丝裂霉素 C 可将其效价提高至512AU/ml;UV 照射无诱导效应.CPG 培养液中产生的 nOE-104细菌素粗提液,经硫酸铵沉淀,沉淀物于磷酸钠缓冲液中透析后,通过 DE-52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纯化的 nOE-104细菌素具有生物活性,分子量为19100;电镜下观察不到其粒体;对热不稳定,50℃处理10min 即失活;有机溶剂如甲醇、氯仿等对其生物活性无影响;最适pH 为6~8.蛋白酶 K 可以完全破坏 nOE-104细菌素活性,而核酶、胰蛋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康丽华  
对25株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的弗兰克氏菌进行侵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菌株在同属不同种木麻黄宿主之间可以交叉感染结瘤,显示其专一性在属的水平上。由异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可以感染木麻黄属的根系结瘤,反映出其专一性在科的水平上。从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分离的这些供试菌株均能侵染沙棘,结瘤率达40%~100%,揭示出弗兰克氏菌具有跨越侵染不同科、属的能力。这些菌株全部不侵染滨海木麻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华众  李祥  刘慧  
研究证明:在人工花器接种的条件下,棉花枯萎病菌可以通过花器侵入,导致棉籽带菌;封花试验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重病田中存在棉花枯萎病菌孢子经气传从花器侵入引起棉籽带菌的可能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人工花器接种后的花柱、花丝等部位,可看到病菌萌发侵入的情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华众  李祥  刘慧  
系统分离研究证明,土壤中的棉花枯萎病菌侵入棉籽的途径是:从棉株根部侵入棉株体内,然后经由茎秆→果枝→铃柄→铃托→胎座的途径从维管束系统侵入,导致棉籽带菌。带菌棉籽主要集中在棉株中、下部的果枝和靠近茎秆的第1~3果节的棉铃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