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50)
- 2023(10909)
- 2022(9852)
- 2021(9467)
- 2020(7994)
- 2019(18799)
- 2018(18933)
- 2017(36636)
- 2016(19952)
- 2015(22718)
- 2014(22801)
- 2013(22429)
- 2012(20104)
- 2011(17997)
- 2010(18136)
- 2009(16535)
- 2008(15745)
- 2007(13533)
- 2006(11637)
- 2005(9996)
- 学科
- 济(77625)
- 经济(77546)
- 管理(56612)
- 业(53162)
- 企(45408)
- 企业(45408)
- 方法(40951)
- 数学(35856)
- 数学方法(35175)
- 农(19371)
- 中国(18444)
- 学(17838)
- 财(17157)
- 业经(16740)
- 理论(15229)
- 地方(14969)
- 和(12961)
- 贸(12954)
- 贸易(12944)
- 农业(12925)
- 技术(12678)
- 易(12555)
- 环境(12122)
- 制(11921)
- 务(11414)
- 财务(11335)
- 财务管理(11314)
- 划(10980)
- 企业财务(10659)
- 教育(10226)
- 机构
- 大学(280659)
- 学院(280450)
- 管理(114603)
- 济(102955)
- 经济(100528)
- 理学(100508)
- 理学院(99408)
- 管理学(97138)
- 管理学院(96668)
- 研究(89205)
- 中国(64447)
- 京(60259)
- 科学(60029)
- 农(47119)
- 业大(45813)
- 所(45054)
- 财(44605)
- 研究所(41633)
- 中心(40674)
- 江(38896)
- 北京(37999)
- 农业(37152)
- 财经(36801)
- 范(36751)
- 师范(36352)
- 经(33439)
- 州(32507)
- 院(32375)
- 技术(31919)
- 经济学(29317)
- 基金
- 项目(200107)
- 科学(156406)
- 基金(144052)
- 研究(142723)
- 家(126741)
- 国家(125722)
- 科学基金(107872)
- 社会(86181)
- 社会科(81615)
- 社会科学(81590)
- 省(79644)
- 基金项目(76748)
- 自然(73724)
- 自然科(72042)
- 自然科学(72027)
- 自然科学基金(70682)
- 划(67313)
- 教育(66786)
- 资助(60795)
- 编号(58959)
- 成果(46528)
- 重点(44749)
- 部(42966)
- 创(41752)
- 发(41686)
- 课题(40544)
- 创新(38811)
- 科研(38557)
- 计划(37628)
- 大学(37169)
- 期刊
- 济(106291)
- 经济(106291)
- 研究(75558)
- 中国(49596)
- 学报(47612)
- 科学(42983)
- 农(42238)
- 管理(41715)
- 大学(35082)
- 学学(32999)
- 教育(32839)
- 财(32229)
- 农业(29800)
- 技术(27242)
- 融(18733)
- 金融(18733)
- 业经(18211)
- 经济研究(16822)
- 财经(16581)
- 图书(16184)
- 业(15926)
- 科技(14847)
- 技术经济(13984)
- 经(13968)
- 理论(13777)
- 问题(13539)
- 统计(13123)
- 版(13107)
- 实践(12928)
- 践(12928)
共检索到387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根据FAO(1991)推荐的参考作物需水量(ET0)计算模式(FAO Penman Monteith),并通过作物系数、农林复合系统作物光胁迫系数及风速减弱系数的综合订正,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小麦潜在蒸散量计算模型,并利用Li 1600稳态气孔仪实测得到小麦蒸腾量,经转换后得出蒸散量对模型进行验证,旨在探索农林复合系统中作物蒸散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水分生态特征的研究提供可行性途径。结果表明:小麦拔节 乳熟期间,模拟值与测算值吻合效果较好,二者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 9630(n=51),相对误差平均值为9 68%,t=0 07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根据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理论原理 ,充分考虑农林复合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地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 ,该模型具有二维空间属性。采用数值计算法求解模型方程 ,利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16 8对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6 89% ,线性相关系数r可达 0 836 7,t=0 19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中艳 谢国清
基于云南省123个站点多气候要素数据,应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云南区域多年平均年、月潜在蒸散量地理空间分布的科学表达式;结合应用GIS和空间插值方法,精细化模拟了云南潜在蒸散量气候值的地理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与实测蒸发量气候值的时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干季月值模拟略偏小,夏季主汛期月值模拟相对偏大,年值和月值的模拟推算结果都有客观性和实用价值。研究认为,平均气温T与日照时数S的乘积ST,比T或S对潜在蒸散量大小和变化有更好的指示作用;云南区域ST、T的气候年值与基本地理参数关系密切,这是本文模拟推算潜在蒸散量气候值空间分布的重要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月 刘兵 刘小军 刘蕾蕾 范雪梅 曹卫星 朱艳
对国际上较知名的小麦生育期模型进行比较,为作物生育期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以CERES-Wheat、APSIMWheat、WheatGrow中的生育期子模型为对象,从阶段划分、参数设置、模型算法和模拟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阶段划分上,CERES-Wheat和APSIM-Wheat均以累积热时间为尺度;WheatGrow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并提出以茎顶端发育为主线预测生育期。参数设置上,WheatGrow模型较CERES-Wheat与APSIM-Wheat模型增加了基本早熟性和温度敏感性参数。模型算法上,CERES-Wheat和APSIM-Wheat均以折线型函数描述温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铁梅 曹卫星 罗卫红 潘洁 严美春 郭文善
采用菲波拉奇数列来模拟小麦个体拔节前理想条件下的茎蘖动态 ,并将小麦分蘖能力作为品种遗传参数来修正不同品种的分蘖潜力 ;采用叶面积指数影响因子和群体同化物供应状况来描述群体自身对茎蘖发生的影响 ;采用水分和氮素丰缺因子来模拟水分和氮素条件对群体茎蘖数的影响。拔节后群体茎蘖数的下降受到同化物供应状况和有效热时间的影响 ,并将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的茎蘖数作为不同品种最小茎蘖数。利用不同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 ,模型对小麦茎蘖动态的预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可靠性 ,预测平均误差小于 10 %。
关键词:
茎蘖动态 模拟模型 小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卫星
作物生长模拟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助于理解、预测和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外小麦生长模型的特征和发展,生长模拟的支持研究,并对生长模型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晓伟 董燕生 沈家晓 孟鲁闽 冯海宽
【目的】根据干旱情况及时采取灌溉措施,对旱区抗旱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大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AquACrop模型在旱区的适用性及干旱年份抗旱灌溉模拟,为实现抗旱保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2014年,在旱区陕西杨凌及杨凌周边区域进行冬小麦大田试验,采用2013—2014年揉谷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参数调试,采用2012—2013年揉谷试验区和2013—2014年武功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从而获得AquA Crop模型在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的模型参数。模型参数包括影响冠层生长的冠层增长系数、冠层衰老系数和最大冠层覆盖度,影响生物量积累的水分生产力...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冬小麦 灌溉 干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晓伟 董燕生 沈家晓 孟鲁闽 冯海宽
【目的】根据干旱情况及时采取灌溉措施,对旱区抗旱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大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AquaCrop模型在旱区的适用性及干旱年份抗旱灌溉模拟,为实现抗旱保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2014年,在旱区陕西杨凌及杨凌周边区域进行冬小麦大田试验,采用2013—2014年揉谷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参数调试,采用2012—2013年揉谷试验区和2013—2014年武功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从而获得Aqua Crop模型在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的模型参数。模型参数包括影响冠层生长的冠层增长系数、冠层衰老系数和最大冠层覆盖度,影响生物量积累的水分生产力...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冬小麦 灌溉 干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飞宇 占车生 胡实 贾仰文 牛存稳 邹靖
基于考虑了水资源开采利用方案和农作物生长的新型陆面模式CLM_CERES,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集驱动该模式,使用基于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的地表蒸散发估算数据("MTE"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系统分析了中国典型山地(太行山地、横断山地、黔桂喀斯特山地)基准期(1951-2005年)和预估期(2006-2060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区域CLM_CERES模拟蒸散量与MTE数据在月尺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均在0.76~0.88之间。1951-2060年太行山地和横断山地总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0.9806和0.7569mm/a(P<0.001),以植被蒸散为主,黔桂喀斯特山地总蒸散量无显著增加趋势,以土壤蒸发为主;三个区域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峰值位于5-9月。太行山地和横断山地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黔桂喀斯特山地受其特殊的地表、地下水二元结构影响,对蒸散量的响应机制相对复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飞宇 占车生 胡实 贾仰文 牛存稳 邹靖
基于考虑了水资源开采利用方案和农作物生长的新型陆面模式CLM_CERES,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集驱动该模式,使用基于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的地表蒸散发估算数据("MTE"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系统分析了中国典型山地(太行山地、横断山地、黔桂喀斯特山地)基准期(1951-2005年)和预估期(2006-2060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区域CLM_CERES模拟蒸散量与MTE数据在月尺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均在0.760.88之间。1951-2060年太行山地和横断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婉馨 张黎 任小丽 何洪林 吕妍 牛忠恩 常清青
潜在蒸散(PET)是计算实际蒸散、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1998—2017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两种方法计算各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PET_PM和PET_PT),分析近20年潜在蒸散年总量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量化了基于邻近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计算的PET_(_CMA)偏差。两种方法均表明,近20年来7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风速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鹤山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潜在蒸散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净辐射主导了其他9个森林的潜在蒸散变化。PET_(_CMA)年总量较PET_PM偏高,主要是由于国家气象站下垫面的气温、风速和净辐射均高于森林定位研究站,而相对湿度偏低。北部和东部森林邻近气象站的风速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高,导致PET_(_CMA)变化趋势偏高,而其他森林邻近气象站PET_(_CMA)变化趋势偏低主要源自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偏高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低。研究可为认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方敏 居为民 陈镜明 王绍强 于贵瑞 李英年 韩士杰 J.Asanuma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军 王立祥 邵明安 樊廷录
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常规研究方法的不足 ,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 ,在模型验证和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 ,应用DSSAT3中的CERES小麦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统计计算了各点小麦产量潜力多年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值和最低值 ,分析了潜力值年际变异与地区分布差异 ,并计算了小麦的水分满足率。黄土高原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水分满足率分别为7970~8647kg/hm2、2219~7545kg/hm2 和0.278~0.872 ,春小麦分别为7436~9127kg/hm2、0~7598kg/hm2 和0.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建栋 于强 傅抱璞
建立了一个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式,该模式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并充分考虑了冬小麦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年际之间存在4年和9~10年的变化周期。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幅在9000~10950kg/hm2之间,其中河北石家庄地区和山东胶东半岛为两个高值区,超过10500kg/hm2。模拟结果与当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实践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该地区作物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学强 贾志宽 李轶冰
【目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提高河南小麦生产水平。【方法】以河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71~2005年共35年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FAO农业生态区域法(AEZ)对河南小麦生产的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估算。【结果】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理论值为14135.1~15519.4 kg/hm2,气候生产潜力理论值为7655.8~14792.5 kg/hm2,生产潜力平均开发度为46.7%。【结论】河南省不同地市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各地市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值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较大,开发潜力巨大。
关键词:
AEZ模型 小麦生产潜力 河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