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0)
- 2023(11470)
- 2022(9610)
- 2021(8821)
- 2020(7390)
- 2019(16539)
- 2018(16335)
- 2017(31501)
- 2016(17014)
- 2015(18543)
- 2014(18113)
- 2013(18000)
- 2012(16860)
- 2011(15279)
- 2010(15143)
- 2009(13662)
- 2008(13450)
- 2007(12192)
- 2006(10816)
- 2005(9582)
- 学科
- 济(75449)
- 经济(75387)
- 业(54840)
- 农(47415)
- 管理(41976)
- 企(31783)
- 企业(31783)
- 农业(31690)
- 方法(29454)
- 数学(26630)
- 数学方法(26408)
- 地方(20440)
- 业经(19610)
- 中国(18356)
- 技术(16650)
- 财(15732)
- 学(15722)
- 制(14207)
- 贸(13304)
- 贸易(13297)
- 易(12925)
- 发(11662)
- 环境(11401)
- 银(10992)
- 银行(10955)
- 农业经济(10694)
- 融(10693)
- 金融(10691)
- 行(10554)
- 体(10045)
- 机构
- 学院(241554)
- 大学(236322)
- 济(104077)
- 经济(102142)
- 管理(90716)
- 研究(90549)
- 理学(78815)
- 理学院(77901)
- 管理学(76540)
- 管理学院(76102)
- 中国(68338)
- 农(67048)
- 科学(58276)
- 农业(51542)
- 京(49611)
- 所(47857)
- 业大(46315)
- 研究所(44043)
- 中心(43306)
- 财(42420)
- 江(37310)
- 财经(34238)
- 省(32232)
- 院(31890)
- 农业大学(31879)
- 经济学(31518)
- 范(31509)
- 经(31398)
- 师范(31176)
- 北京(30060)
- 基金
- 项目(173633)
- 科学(137127)
- 基金(127273)
- 研究(123623)
- 家(114501)
- 国家(113584)
- 科学基金(95569)
- 社会(80046)
- 社会科(75732)
- 社会科学(75710)
- 省(69572)
- 基金项目(68343)
- 自然(62162)
- 自然科(60667)
- 自然科学(60652)
- 自然科学基金(59522)
- 划(57519)
- 教育(52821)
- 资助(50023)
- 编号(49112)
- 发(40084)
- 重点(39927)
- 部(38392)
- 成果(37785)
- 农(36668)
- 创(36621)
- 创新(34530)
- 国家社会(34487)
- 科研(33473)
- 计划(33092)
- 期刊
- 济(116485)
- 经济(116485)
- 农(69260)
- 研究(66298)
- 中国(49292)
- 农业(47146)
- 学报(44785)
- 科学(41586)
- 大学(33457)
- 学学(32289)
- 财(29068)
- 管理(27827)
- 业经(24719)
- 融(24155)
- 金融(24155)
- 业(23748)
- 技术(20459)
- 教育(18084)
- 经济研究(16795)
- 问题(16730)
- 财经(16144)
- 资源(15138)
- 农村(14438)
- 村(14438)
- 农业经济(14131)
- 版(14031)
- 经(13998)
- 世界(13727)
- 科技(13574)
- 技术经济(13246)
共检索到359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天军 潘明远 朱玉春 霍学喜
文章利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5个苹果主产省2006~2009年苹果种植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对主产省的苹果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苹果生产技术效率在时间上、地区上的差异及收敛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呈现波动性和地区间不平衡增长的特征,平均水平较低,而且有进一步降低的迹象;不同地区间的技术效率差异很大,各主产省的生产率分别朝着各自的均衡水平收敛,它们之间的生产率水平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耀宗 张勃 刘艳艳 张多勇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干湿区界线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利用1960—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的76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干燥度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干燥度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反距离加权差值(IDW)研究了干燥度界线的动态变化格局。[结果]近54年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微弱增加趋势,四季变化中春季呈上升趋势,冬季为减小趋势,夏、秋季变化不明显,空间上兰州以西,银川—太原一线北干燥度指数呈减小趋势;(2)干旱与半干旱区界线在107. 5°E,37. 5°N以东表现为经向变化,以西为纬向变化,近54年干旱区范围变化不明显;(3)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南北方向波动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向南扩张到华家岭—六盘山—平凉—庆阳—延安—三门峡—长治一线以南,半干旱区面积达到最大,比20世纪60年代的半干旱区范围扩大14%,比2000—2009年大5%左右。[结论]近54年黄土高原总体上地区呈干旱化趋势,半干旱区面积扩大,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年代际南北波动频繁,变化范围大,半干旱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芹 张晓萍 万龙 马瞳宇 孙艳萍 徐金鹏 雷泳南
用88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日值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5 a趋势滑动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1957—2009年多年平均风速为2.36 m/s,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风速分别为2.36、2.17、2.60 m/s,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08 4、-0.009 4和-0.018 8 m.s-1.a-1,并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3个区域均是冬、春季的平均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年均风速也均在1981年发生偏强转为偏弱的跃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
关键词: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黄土高原地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美霖 韩海荣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地区4个常见树种(樟子松、油松、柠条、华北落叶松)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揭示气候变化对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基于19个气候因子结合来自Ho1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Kira指标体系的5个指标:年生物温度(ABT)、潜在蒸散率(PER)、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指数(HI),运用Maxent模型,模拟预测了4个树种在当前、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ssp126、ssp245、ssp585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运用刀切图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1)Maxen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4个主要常见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各物种的10次平均AUC结果均大于0.8;(2)对于樟子松、油松、柠条来说,温度和水分共同限制其分布,而对于华北落叶松来说,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子是降水。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潜在蒸散率、最湿润季节降雨量、最干燥月降水都影响樟子松分布。年均温变化范围、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冷月最低温度,最暖季度降水量、潜在蒸散率是影响油松分布的主导因子。影响柠条适宜区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暖月最高温度、温暖指数、等温性和潜在蒸散率、最冷季度降水量。影响华北落叶松分布的主导因子主要与降水有关,分别是最湿润月降雨量、最湿润季节降雨量、降水量变异系数和潜在蒸散率。(3)油松、柠条和华北落叶松的潜在适生区将向西北方向迁移,樟子松的潜在适生区向西南方向迁移。油松和华北落叶松的潜在适宜区面积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而柠条和樟子松的潜在适生区将持续扩张,尤其是樟子松的高适生区占比将在2070s扩大至50.97%。【结论】气候变化将使油松和华北落叶松丧失一部分的高适生区,但同时会使柠条和樟子松的高适生区扩张明显。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建设中,可优先考虑种植柠条和樟子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翀 任志远
利用黄土高原1982年-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投影寻踪分类评价法、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为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的变化趋势,并且预测了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趋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5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波动程度较高,但植被覆盖是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的。2002年以后NDVI波动程度总体上在减小,意味着近年来植被覆盖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改善的状态;②近10年黄土高原的Hurst指数的均值为0.7195,数值较高,但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的Hurst指数高,西部Hurst指数相对较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间序列主要表现为可持续性,即持续改善或者持续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宪锋 任志远 张翀 林志慧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1959-2008年51个地面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并结合EOF、趋势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年内降水不均匀性特征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PCD在0.53~0.75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而PCP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和下旬;②近50a黄土高原地区PCD主要以南北反向型分布为主;③从变化趋势来看,PCD增加趋势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夏的同心和山西的五台山等地,PCD减小比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西的阳泉以及青海的门源等地区;而PCP整体上呈现提前趋势,只有青海的门源站附近有小幅推迟趋势;④年降水量与PCD有较好的相关性,大部分地区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的检验;而年降水量与PCP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通过显著水平0.05检验的区域仅分布在山西的兴县、陕西的洛川以及宁夏的固原等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军 邵明安 张兴昌
在简要介绍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EPIC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组建黄土高原EPIC模型逐日气象要素、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参数数据库的方法,并简要介绍了EPIC模型中田间耕作措施参数、肥料特性参数和径流曲线代码的有关情况,为EPIC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EPIC模型 数据库 组建 黄土高原地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景军 赵政阳 张林森 洪东风 刘婉丽 石青峰
针对黄土高原老龄苹果园弃园后新栽幼树再植病严重问题,以14年生原树体下部和2年生矮化中间砧苹果苗为试材,进行地面蹲靠长枝和短枝嫁接更新改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面蹲靠长枝嫁接,干径增粗快,树冠恢复能力强,新梢生长量大,总枝量增长迅速,接后第2年可少量开花结果,第3年正常结果,第4年进入丰产期,比闲地定植提早1年结果,比重茬地定植提早2年结果,5年累计平均产量14 663.1 kg/hm2,是闲地定植的2.175倍,是重茬地定植的4.638倍;地面蹲靠嫁接以3月中旬至下旬、气温3~6℃嫁接最适宜,成活率平均为96.3%;地蹲靠嫁接枝数以3枝为宜,树体生长旺,嫁接口愈合快,树体支撑能力强;嫁接后接...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老龄苹果树 蹲靠嫁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军 王立祥 邵明安 樊廷录
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常规研究方法的不足 ,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 ,在模型验证和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 ,应用DSSAT3中的CERES小麦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统计计算了各点小麦产量潜力多年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值和最低值 ,分析了潜力值年际变异与地区分布差异 ,并计算了小麦的水分满足率。黄土高原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水分满足率分别为7970~8647kg/hm2、2219~7545kg/hm2 和0.278~0.872 ,春小麦分别为7436~9127kg/hm2、0~7598kg/hm2 和0.1...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卫东 闵庆文 李湘阁
选取了黄土高原 4 1个站点 1 96 1年~ 1 990年的月降水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 ,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森林地带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 ;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 ;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 ,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 ,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降水资源 植被分布 黄土高原 生态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艳华 徐勇 刘毅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深入了解和把握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ESDA方法,利用黄土高原地区284个县市级行政单元1990、2000和2007年3期的人均GDP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特征,验证了ESDA方法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和演变规律方面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均GDP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且其空间分异状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增长仍以不平衡增长为主,短期内高水平地区高速增长趋势仍将继续,而低水平地区很难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常态化的城市产业集聚推动型和机遇性的资源开发拉动型两种增长类型,后者对人均GDP水平的拉动效应更强,然而却容易造成产业畸形单一,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东海 任志远 刘焱序 冯雪铭 刘宪锋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对称分布,并以城市为据点形成高人居环境指数包围格局。②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的趋势,局部由城区向周围地区依次减小。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指数显著相关,随着人居环境适宜度的降低,人口密度降低。③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面积分配相对均衡,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2000年,201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不均衡化,其中人口空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趋于不均衡化,与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趋向于均衡,但程度不明显。
关键词:
人居适宜性 人口空间格局 黄土高原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孝荣 郝明德 张春霞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华 落合博贵
该文对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地黄土滑坡的主要类型:滑坡与滑塌,分析了当地这两种不同类型滑坡产生的具体条件,并提出了减缓坡度、增加拦挡、改善水分条件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黄土滑坡 防治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人琼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区内既有巨大的开发任务,又有严重的环境整治问题,它们都需要大量的供水。该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较贫乏,供需矛盾尖锐。针对地区水资源特征及需水特点,本文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以节水与开发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措施,确保水资源能得到永续利用。
关键词:
水资源,合理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