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47)
2023(5689)
2022(4715)
2021(4513)
2020(3676)
2019(8405)
2018(8315)
2017(14739)
2016(8973)
2015(10614)
2014(11181)
2013(10197)
2012(9829)
2011(8872)
2010(9280)
2009(8044)
2008(7984)
2007(7604)
2006(6800)
2005(5901)
作者
(26870)
(22252)
(22074)
(21051)
(14148)
(10486)
(10060)
(8684)
(8593)
(8449)
(7750)
(7729)
(7413)
(7408)
(7144)
(6868)
(6728)
(6670)
(6538)
(6502)
(6032)
(5711)
(5638)
(5391)
(5269)
(5213)
(4984)
(4974)
(4846)
(4744)
学科
(25469)
经济(25425)
管理(20243)
(14900)
(11747)
企业(11747)
中国(10308)
(9321)
(9208)
理论(9193)
教育(7790)
教学(7741)
地方(7608)
(7480)
方法(7473)
(6808)
业经(6535)
(6298)
农业(5860)
(5743)
金融(5735)
(5640)
数学(5614)
银行(5608)
(5442)
数学方法(5412)
(5343)
学法(5093)
教学法(5093)
技术(4933)
机构
学院(123904)
大学(117741)
研究(46784)
(37035)
管理(36017)
经济(35781)
中国(32751)
科学(31347)
理学(29354)
理学院(28857)
管理学(27926)
管理学院(27715)
(27546)
(25541)
(25530)
技术(23525)
研究所(23257)
(22682)
(21190)
师范(20903)
职业(20701)
中心(20498)
农业(20112)
(20096)
业大(19683)
(17913)
北京(17407)
(17204)
师范大学(16597)
教育(16579)
基金
项目(78420)
研究(61628)
科学(58999)
基金(49995)
(44908)
国家(44439)
科学基金(35450)
(34586)
社会(32685)
教育(32573)
社会科(30401)
社会科学(30392)
(29234)
编号(28691)
基金项目(26030)
成果(25375)
课题(23249)
自然(22538)
自然科(21952)
自然科学(21937)
自然科学基金(21506)
资助(20526)
(19784)
重点(19226)
(17563)
(16524)
(16077)
项目编号(16054)
(15983)
规划(15613)
期刊
(48425)
经济(48425)
研究(37106)
中国(35788)
教育(33834)
学报(24293)
(24142)
科学(19542)
大学(17713)
农业(16406)
学学(16058)
技术(15613)
(15584)
职业(13839)
管理(13704)
(10692)
金融(10692)
图书(9249)
技术教育(9038)
职业技术(9038)
职业技术教育(9038)
(8975)
论坛(8975)
(8435)
业经(8049)
(7385)
财经(7124)
书馆(7002)
图书馆(7002)
业大(6804)
共检索到2009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邵元君  
英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独具特色。关注英国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研究在其资格与学分框架体系下,学习单元的开发依据、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及过程。借鉴英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能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促进中高职课程开发主体互动成长,更进一步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的规范化、精细化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佩燕  
中高职衔接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文章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包括制定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制度、建立多元参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雪松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越来越成为职业院校的首选。然而,尚不完备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制约了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做好团队建设、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制等环节的工作,以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备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红  
本文分析了安徽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其问题及成因,介绍了安徽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式与成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高职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探索路径与方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傅大梅  
本文在分析传统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与路径,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的"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框架,设置了以就业为导向,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一体化课程,提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举措。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丽巍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文章首先指出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问题、课程体系的内容选取问题、课程体系的组织问题、课程体系的评价问题,然后论述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原则及总体思路,以及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最后提出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小平  曹毅  杨埙  
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中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照分析,指出目前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课程体系框架及实施方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龙洋  
"3+2"中高职衔接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课程体系设计则是"3+2"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本文结合开展"3+2"中高职衔接改革实验的实际经验,从课程体系衔接的工作基础、基本原则和衔接要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3+2"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衔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亚杰  
在中高职衔接中,职业院校的数学课程设置既要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要为学生从技能型人才向高技能人才发展奠定学习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改革,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提出了"夯实基础、融入专业、建设高职引领、中高职衔接"的数学课程建设理念,以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任务,设计职业院校的数学课程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在铁  
一体化整体开发3+3分段培养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建立政府主导下行、企、校全程参与、深度合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建立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激励措施等规范运行保障机制,以及遵循对接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建  
中外职业教育的主流课程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模式的缺点逐步显现。本文在分析中外主流课程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这对于各地开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具有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勇  郑尧军  蒋璐璐  
针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从顶层设计上需要解决政策导向和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统一、权威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委员会。从汽车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具体实施上,明确了汽车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故障诊断分析能力,并以此构建完整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及中职高考技能考试大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月芳  
中高职衔接的本质是能力的衔接,它是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的。文章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从岗位(群)衔接—能力衔接—课程内容衔接—课程结构衔接-技能等级证书衔接的技术路径,并通过职业能力结构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来构建标准化通用接口,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旭军  张爱国  李丹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基于胜任力的视角,促进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重构课程结构,实现衔接创新;开展中高职教学活动交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志新  林来寿  
中高职衔接对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关键是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抓住了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厘清了中高职课程的本质区别,减少了有关课程内容和难度的争论。中高职衔接"学习领域"课程对教师能力、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关键是中高职共同开发专业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