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26)
- 2023(6509)
- 2022(5577)
- 2021(5038)
- 2020(4443)
- 2019(9649)
- 2018(9464)
- 2017(17612)
- 2016(10074)
- 2015(11243)
- 2014(11205)
- 2013(11123)
- 2012(10519)
- 2011(9569)
- 2010(9730)
- 2009(9454)
- 2008(9391)
- 2007(8606)
- 2006(7723)
- 2005(7446)
- 学科
- 济(34368)
- 经济(34290)
- 管理(33317)
- 业(28598)
- 企(24874)
- 企业(24874)
- 制(13655)
- 财(13417)
- 方法(13194)
- 学(11131)
- 数学(10972)
- 数学方法(10792)
- 中国(9741)
- 农(9666)
- 体(9291)
- 业经(8688)
- 体制(7870)
- 务(7833)
- 财务(7815)
- 财务管理(7786)
- 银(7725)
- 银行(7684)
- 企业财务(7395)
- 行(7305)
- 融(7161)
- 金融(7158)
- 环境(6436)
- 划(6204)
- 贸(6168)
- 贸易(6163)
- 机构
- 大学(151502)
- 学院(148223)
- 研究(58934)
- 济(56611)
- 经济(55258)
- 管理(49565)
- 中国(43468)
- 理学(41847)
- 理学院(41246)
- 管理学(40264)
- 管理学院(39996)
- 科学(39059)
- 农(36574)
- 京(33336)
- 所(32996)
- 财(30268)
- 研究所(29864)
- 农业(29202)
- 业大(28108)
- 中心(25545)
- 江(25234)
- 财经(22612)
- 省(22363)
- 院(21596)
- 北京(20899)
- 经(20402)
- 州(19007)
- 农业大学(18702)
- 经济学(17714)
- 科学院(17328)
- 基金
- 项目(100083)
- 科学(76191)
- 基金(72130)
- 家(66802)
- 国家(66289)
- 研究(65580)
- 科学基金(54092)
- 社会(40540)
- 省(39603)
- 社会科(38253)
- 社会科学(38243)
- 自然(37486)
- 基金项目(37246)
- 自然科(36585)
- 自然科学(36560)
- 自然科学基金(35924)
- 划(34025)
- 资助(30697)
- 教育(30259)
- 编号(24056)
- 重点(23738)
- 部(22069)
- 制(21997)
- 计划(21251)
- 成果(21176)
- 发(20816)
- 创(20642)
- 科研(19994)
- 创新(19624)
- 科技(19499)
共检索到236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管磊 郭贝贝 王晓坤 张大侠 王凯 刘峰
【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力、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以及对这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明确不同剂型制剂的安全性、持效期和施药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CS和FS对花生冠腐病菌、根腐病菌和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种子包衣法评价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刘庆顺 白海秀 韩君 杨士玲 薛明 刘峰
【目的】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kg·hm-2。【结论】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智慧 张静 孟焕文
为了筛选出防治番茄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并培育壮苗的种子,选择以多菌灵、百菌清、普力克、杀毒矾、农用链霉素和CuSO4等6种杀菌剂对番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测定发芽率、籽苗的株高、根长和鲜重,并在基质接种不同病菌处理中测定出苗率、成苗率、成苗的株高、茎粗、干鲜重和壮苗指数。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包衣延迟了番茄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和出苗时间,其中CuSO4和杀毒矾包衣的种子出苗率和成苗率均高于对照,对猝倒病和立枯病防效较好,其余杀菌剂包衣均无明显防病效果。
关键词:
番茄 种子包衣 杀菌剂 苗期病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鹏 王文桥 黄啟良 孟润杰 赵建江 马志强 韩秀英 张小风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邸垫平 苗洪芹 吴和平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含高效杀虫剂吡虫啉的种衣剂Ⅰ号、Ⅱ号对玉米矮花叶病传毒介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种衣剂包衣处理均对传毒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具有较高防效,残效期可达40d 以上;蚜虫高峰期对无翅蚜和蚜虫总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衣剂处理较对照蚜虫总量可减少23.12%~68.18%。
关键词:
种衣剂 玉米矮花叶病 传毒介体 防治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李秀环 王晓坤 白海秀 慕卫 刘峰
目的】评价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等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通过温室盆栽试验,采用灌根处理法,于施药后7、15 d测定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增加量,评价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安全性;在室内,利用盆栽番茄,采用先接菌后施药的方法,测定施药后7、15和30 d药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在田间,同样采用灌根处理,分别于施药后60、90和150 d调查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情况及最终番茄产量,评价不同杀菌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吡唑醚菌酯对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EC_(50)分别为0.055、0.012、0.010μg·m L~(-1),其次为丙环唑,EC_(50)分别为0.058、0.060、0.011μg·m L~(-1)。戊唑醇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强,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较低,EC_(50)分别为0.075、0.255、0.455μg·m L~(-1);氟硅唑抑制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毒力高,而抑制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毒力相对较低,EC_(50)分别为0.013、0.078、0.457μg·mL~(-1)。戊唑醇25、50 mg a.i./株、丙环唑5、10 mg a.i./株、氟硅唑5、10 mg a.i./株均显著抑制番茄幼苗株高,增加茎粗,吡唑醚菌酯30、60 mg a.i./株处理则均无影响。温室盆栽接种试验中,药后3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87.12%,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防治效果为82.17%,戊唑醇50 mg a.i./株与氟硅唑1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40%与71.67%。田间施药后9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90.36%,戊唑醇50 mg a.i./株与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分别为84.20%与82.55%,氟硅唑5 mg a.i./株防治效果最低,为65.06%。而至施药后150 d,各处理防治效果均显著降低,戊唑醇50 mg a.i./株最高,为40.40%。最终产量统计,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处理增产率最高,为50.63%,丙环唑5 mg a.i./株最低,为-2.61%。【结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相近,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高于3种三唑类药剂。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及戊唑醇均可用于设施内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最高,对植株安全且增产显著,而丙环唑与戊唑醇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健强 李洪连 袁红霞 张善翔
作者于1996~1997年在河南封丘等四地采用小区和大田试验,就种衣剂包衣玉米种子防治苗期病害及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用20%克福种衣剂(含10%克百威、10%福美双及微肥、成膜剂等其他助剂80%)包衣处理郑单8、丹玉13、豫玉15、掖单19和掖单20共5个玉米品种种子。结果表明,①能提高出苗率10.43%~40.65%,②对玉米粗缩病及苗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60.00%~86.47%和56.86%~8419%,③使苗期植株高度及鲜重分别增加8.41%~38.70%和4.90%~74.00%,④玉米增产幅度10.00%~29.40%。
关键词:
种子包衣 玉米 苗期病害 生长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海燕 张忠山
研究表明,种衣剂拌种比不拌种的晚出苗1~2天,但出苗整齐,麦苗矮壮;种衣剂拌种可明显推迟小麦白粉病的始发期,并减低其在田间的流行速率和强度,抽穗开花期防效仍在90%以上;对小麦秆黑粉、条锈病、纹枯病和地下害虫也有一定防效;种衣剂拌种比不拌种的小麦穗粒数增加7.7~13.9粒,千粒重提高3~7g,每公顷增产达15.3%~44.9%;以种衣剂14号(22%)的效果最好,种衣剂14号(8%)次之。
关键词:
种衣剂,小麦,病虫害,防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怡红 杜玉宁 樊仲庆 康萍芝 李永福 荣温琪
良种包衣技术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种子消毒处理的先进技术。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药肥复合型系列种衣剂配方,在国内一些省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我区种子公司等单位曾相继引进国内外多种种衣剂进行过多年多点试验,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成本较高,效果不稳定,至今尚未筛选出适合我区春小麦生产的种衣剂,因而限制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晓佳 袁裕超 孙玉凤 叶建仁 谈家金
为进一步弄清细菌在松材线虫病中的作用,探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抗生素联合应用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携带的细菌中筛选出能显著促进松材线虫存活、繁殖和加重病害发生的菌株,通过药敏试验,在30种抗生素中筛选出对病害相关细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高效抗生素,研究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材线虫携带致病细菌的抑制作用,并将高效抗生素和甲维盐混合,采用浸渍法测定混合液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性以及采用灌根法测定混合液对6月生马尾松苗(Pinus massoniana)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相比菌株AMA3-2和AMA3-3,菌株AMA3-1对松材线虫的存活、繁殖和病害发生方面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环丙沙星和米诺环素对AMA3-1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而甲维盐对AMA3-1没有抑制作用。当混合液或甲维盐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松材线虫的致死率可达80%以上。不同浓度的高效抗生素处理下,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0.74%~2.43%)。当药剂质量浓度是500mg/L时,在混合接种松材线虫和菌株AMA3-1前2 d及当天根施混合液、甲维盐和高效抗生素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是50%、25%;33%、17%和17%、0%。结果表明,甲维盐或其混合液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的毒杀作用,抗生素对其无明显的毒杀作用。一定条件下,甲维盐和抗生素混合,可提高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群辉 何翔 杨佩文 毕云青 张庆 曾波 任思宇 施竹凤 杨明英 谢美华
【目的】明确一种魔芋种球包衣剂的防病促生效果,为魔芋产业的绿色稳定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设置6个不同处理,魔芋播前对其种球进行预处理,定期考察使用种球包衣剂对魔芋出苗率、生长性状、产量、软腐病发病率及植株死亡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y PCR, RT-qPCR)技术,对土壤中的魔芋软腐病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提高魔芋的出苗率、产量并促进植株生长,软腐病的发病率及植株的死亡率均表现:固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固型种球包衣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CK。RT-qPCR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魔芋软腐病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5×10~4 CFU/mL。【结论】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减少魔芋软腐病菌的数量,显著降低魔芋软腐病的发病率和植株死亡率(P<0.05)。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种球包衣剂 RT-qPCR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露 董伊丹 吕茹婧 刘敏 黄俊斌
在PSA平板上测定9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0.39μg/mL;30%爱苗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67%万兴乳油抑菌效果次之,EC50分别为1.02、1.38、1.95、2.74μg/mL;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阿米西达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83.05、273.63、411.49、646.91μg/mL。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前第1天喷药,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福星乳油和20.67%万兴乳油的防效...
关键词:
大蒜白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许真 杨晓沛 苑鑫 陈书霞
[目的]研究施用3种放线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为利用生防菌剂防治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感病的华北生态型黄瓜9930为试验材料,将其播种于未接种放线菌剂的基质,及按1.5 g/L分别混合有密旋链霉菌(Act12)、微白黄链霉菌(T4)、娄彻氏链霉菌(D74)的基质,分别用Mi、Act12+Mi、T4+Mi、D74+Mi表示,待黄瓜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时接种1 500 mL~(-1)南方根结线虫卵悬浮液2 mL。为了观察预先接种放线菌剂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在幼苗接种根结线虫后30 d和58 d统计黄瓜的根结数和根结指数,测定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和全株鲜质量;在幼苗接种后30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制作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根结内的巨细胞。采用综合隶属函数值评价3种放线菌剂对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能力和黄瓜的促生能力。[结果]1)与仅接种线虫的处理Mi相比,Act12+Mi、T4+Mi、D74+Mi处理的黄瓜幼苗根结数分别显著降低了44.56%,39.26%和41.38%,T4+Mi、D74+Mi处理的根结指数也显著降低;T4+Mi处理的成株期黄瓜根结数和根结指数也显著低于Mi处理。石蜡切片结果表明,与Mi相比,3种放线菌剂显著抑制黄瓜幼苗根系巨细胞体积扩大,抑制效果依次为T4、D74、Act12。2)与不接种放线菌也不接种根结线虫的对照(CK)相比,接种T4和D74后,黄瓜幼苗地上和地下鲜质量显著增加,须根数也显著增多;接种Act12的黄瓜幼苗地下鲜质量显著增加。与Mi处理相比,T4+Mi处理的成株期黄瓜地上、地下鲜质量和全株鲜质量均显著升高,Act12+Mi和D74+Mi处理成株期的黄瓜地下鲜质量也明显增大。综上可知,接种T4对黄瓜生长具有较好的促生作用。3)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4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最大,其次是D74,Act12的最小。[结论]3种放线菌剂对黄瓜生长均具有促生作用,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害均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微白黄链霉菌(T4)的促生和防治效果较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晓东 魏松红 刘冰 何智勇 白莹莹 胡莎
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苗期药效试验,测定了大蒜提取液对番茄叶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用乙酸乙酯做萃取剂制备的大蒜提取液抑菌效果最佳,处理浓度为100μL.mL-1大蒜提取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显著,抑菌率达99.99%,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7.3%;处理浓度为10μL·mL-1的大蒜提取液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和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校正抑制率分别为95.53%和94.90%;处理浓度为10μL·mL-1大蒜提取液对番茄灰霉与叶霉病害防治效果分别为94.10%和93.0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路粉 赵建江 刘晓芸 孟润杰 吴杰 韩秀英 王文桥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著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