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
2022(2)
2019(1)
2018(2)
2017(1)
2016(1)
2014(5)
2013(3)
2012(1)
2010(3)
2009(1)
2007(1)
2005(1)
2003(1)
2001(2)
1998(1)
作者
(13)
(10)
(8)
(6)
(6)
(6)
(6)
(5)
(5)
(4)
(4)
(4)
(4)
(4)
(4)
(4)
(4)
(4)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学科
(5)
荞麦(5)
(5)
生物(4)
(3)
微生(3)
微生物(3)
基因(2)
基因工程(2)
工程(2)
其他(1)
化学(1)
基础(1)
基础科学(1)
(1)
(1)
应用(1)
微生物学(1)
(1)
(1)
(1)
(1)
植物(1)
(1)
(1)
洋基(1)
海洋(1)
(1)
烟草(1)
(1)
机构
学院(26)
大学(25)
(23)
农业(20)
生物(20)
科学(19)
研究(18)
(15)
研究所(15)
业大(14)
农业大学(14)
(13)
实验(12)
实验室(12)
(11)
中国(11)
重点(11)
技术(10)
(10)
植物(10)
(10)
(9)
科学院(9)
科技(8)
农业科学(7)
学学(7)
生物学(7)
(7)
科学学(7)
科学学院(7)
基金
项目(20)
国家(19)
(19)
科学(17)
基金(14)
科学基金(13)
自然(12)
自然科(12)
自然科学(12)
自然科学基金(12)
基金项目(11)
研究(10)
(9)
(8)
农业(8)
(7)
(7)
科技(7)
计划(7)
专项(6)
(6)
创新(6)
技术(6)
(5)
产业(5)
发展(5)
基因(5)
(5)
重点(5)
2010(4)
期刊
(27)
学报(24)
农业(21)
(13)
大学(13)
学学(13)
中国(9)
中国农业(9)
科学(9)
业大(8)
农业大学(8)
西南(7)
农业科学(6)
科技(4)
科技大(4)
科技大学(4)
中农(3)
农学(3)
农林(3)
华中(3)
华北(3)
(3)
(3)
自然(3)
自然科(3)
自然科学(3)
西北(3)
上海(1)
中南(1)
中南林(1)
共检索到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丽娟  赵佳利  杨姣  黄娟  陈庆富  邓娇  
【目的】研究苦荞(FagopyrumtartaricumGaertn)COP1(ConstitutivePhotomorphogenic1) 基因(FtCOP1)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其在花色苷生物合成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COP1因子参与调控苦荞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利用FtCOP1改良苦荞品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苦荞 COP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基因结构和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保守结构域以及其它物种的COP1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该基因在正常光照和黑暗处理苦荞芽菜中与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水平及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FtCOP1基因完整的CDS全长2082bp,该基因结构由12个内含子与13个外显子构成,共编码693个氨基酸,其理论pI值为6.23,蛋白大小为75.876kD,推测具有亲水性,定位在细胞核中,含有1个跨膜螺旋结构域,无信号肽;二、三级结构主要元件为无规则卷曲和 α螺旋,苦荞的COP1蛋白与藜麦 COP1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物种COP1 蛋白具有相似的motif和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也相似。FtCOP1在黑暗培养的芽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光照培养的芽菜,与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量及花色苷的积累量呈负相关。【结论】苦荞与其它物种COP1 蛋白在植物进化中的功能比较保守,推测 FtCOP1 可能负调控光依赖型花色苷的生物合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灿  阮仁武  袁晓辉  王诗雪  李蔓  易泽林  
为探讨‘酉苦1号’在重庆地区秋播的高产栽培措施,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x1)、尿素(x2)、过磷酸钙(x3)、硫酸钾(x4)4因素对‘酉苦1号’籽粒产量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寻优。结果表明,荞麦产量与各因子间的回归方程为:y=1386.13+210.44x1+70.94x2+102.56x4-110.08x12-64.52x32+71.91x1x2+84.28x1x3+71.34x1x4-107.53 x2x4;各因素对‘酉苦1号’籽粒产量的影响效应大小为播种量>硫酸钾>尿素>过磷酸钙;不同因素间互作表现为尿素硫酸钾互作>播种量过磷酸钙互作>播种量尿素互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直  吴钢  王闵霞  朱旭东  蒲志刚  张志勇  彭正松  蔡平钟  
以分离的3株苏云金芽孢杆菌质粒为模板,通过设计一对特异引物,PCR扩增得到3条全长3.6 kb的基因序列,其各自都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序列全长分别是3468、3450、2697 bp(Genebank登录号分别为GQ385073,GQ385074,GQ385075);它们与cry1A类基因同源性都高达95%以上;分别编码1159、1150和902个氨基酸。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3个基因编码蛋白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域以及功能域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为转基因抗虫植物和微生物杀虫工程菌的构建提供了基因来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海霞  肖欣  董玘鑫  吴花拉  李成磊  吴琦  
【目的】建立和优化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为苦荞基因功能验证及分子育种提供研究工具。【方法】以苦荞品种“西荞二号”为材料,对苦荞愈伤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包括苦荞外植体类型、诱导愈伤的激素比例、继代培养基的激素比例及农杆菌类型。利用苦荞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FtCHS1的过表达验证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PCR筛选和荧光观察鉴定阳性株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HPLC)测定花青素及黄酮醇支路代谢物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苦荞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其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0.8 mg·L-1 6-BA+3.5 mg·L-1 2,4-D,诱导率达72%;最优继代培养基为MS+3 mg·L-1 6-BA+1 mg·L-1 KT,愈伤组织增殖率与增殖系数分别为98%和1.09;转化过程中的最佳农杆菌是GV3101,转化效率达31.3%;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中,花青素、芦丁和杨梅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山奈酚和槲皮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tCHI、FtF3H、FtFLS1、FtFLS2、FtFLS3和FtDFR1等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均上调表达(P<0.05)。此外,特异性正调控黄酮醇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FtMYB5和FtMYB6上调表达,而花青素合成抑制子基因FtMYB8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建立了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过表达FtCHS1的苦荞愈伤组织通过上调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类黄酮物质的积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雪华  宋琎楠  张玉喜  侯丽霞  于延冲  赵方贵  刘春英  董春海  杨洪兵  
为深入研究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在植物耐盐中的作用,以耐盐苦荞麦品种川荞1号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得到NHX基因,命名为FtNHX1,并在Gen 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KY438929;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1 662 bp,共编码55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61.24 kDa,等电点5.1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FtNHX1与拟南芥(AtNHX1)、水稻(OsNHX1)和小麦(TaNHX1)的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60.22%,58.95%和57.30%;荧光定量PCR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欣慰  赵锋  李艾莲  
为探讨金荞麦叶片作为药食兼用保健蔬菜的最佳采收期,以金荞麦优质高产新品种‘金荞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期黄酮类、多酚类和花青素类三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并进行营养成分评价。结果表明:1)金荞麦‘金荞1号’茎叶中黄酮类和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在整个苗期均高于株系;多酚类物质含量在苗期第45d时开始高于绿茎株系,苗期60d时多酚类、黄酮类及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均达到最高;2)与常见叶类蔬菜和对照株系相比,‘金荞1号’出苗后60d,叶片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含量较高,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无差异。因此,以药食兼用品质为指标,‘金荞1号’叶片最佳采收期为出苗后60d左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光德  雷兴华  祝钦泷  钟光驰  郭铁英  李艳冬  眭顺照  李名扬  
【目的】克隆金荞麦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FdDFR1),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利用同源克隆的原理,采用RACE结合cDNA文库筛选的方法,从金荞麦cDNA文库中克隆DFR基因(FdDFR1);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克隆到一个DFR蛋白基因(FdDFR1),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推测在金荞麦基因组中DFR基因是1~2个基因的小家族,FdDFR1是单拷贝基因;FdDFR1基因编码一个长34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在N端存在一个NADP结合位点"VTGASGFVGSWLVMRLLEHGY",还存在一个底物结合特异性决定的氨基酸基序"TVNVEEKQK...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会贤  宋萍  王勤英  苏旭东  
通过醋酸钠-抗生素筛选法从河北省土壤中筛选得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CY1。镜检可观察到伴孢晶体呈小菱形。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Y1表达的晶体蛋白分子量为130 kDa。利用25对通用引物检测cry1,cry1I,cry7,cry2,cry3,cry4/cry10,cry5,cry6,cry7,cry8,cry9,cry11,cry13/14,cry16/17,cry18,cry19,cry21,cry22,cry24/25,cry26/28,cry27/29,cry30,cry32,cry34/35,cry40基因,仅从CY1菌株中检测出cry7基因,该cry7基因N末端的1 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佳松  陆启环  李发良  杨宏楹  徐婵  宋琎楠  王雅琦  杨洪兵  
为研究盐胁迫对甜荞生理特性及FtNHX1基因表达的影响,以12个甜荞新品种(平荞2号、定甜荞3号、赤甜荞1号、TQ11-3、T407-8、通荞2号、云甜荞1号、蒙0825、甜荞1307-179、平选03-122、TQ11-6和赤甜荞2号)为试验材料,盐胁迫下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幼苗鲜质量、根系活力、叶片质膜透性、MDA含量、SOD活性和根部FtNHX1基因表达量等指标,比较盐胁迫下12个甜荞新品种生理特性及FtNHX1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定甜荞3号和赤甜荞1号种子发芽率及幼苗鲜质量降低幅度较大,而平荞2号和T407-8种子发芽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盐胁迫对这2个甜荞品种幼苗生长有明显促进效应;定甜荞3号和赤甜荞1号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大,而平荞2号和T407-8叶片质膜透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叶片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小;定甜荞3号和赤甜荞1号根系活力和叶片SOD活性降低幅度较大,而平荞2号和T407-8根系活力降低幅度较小,且叶片SOD活性显著增加,抗逆性强;定甜荞3号根部FtNHX1表达量显著降低,而平荞2号和T407-8根部FtNHX1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耐盐性强。确定平荞2号和T407-8为甜荞耐盐品种,定甜荞3号和赤甜荞1号为盐敏感品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新  王佳华  李江燕  方家松  
河流输送大量的陆源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到海洋,沉积到近海海盆。随着陆源和海源沉积物在盆地的逐渐堆积,这些陆源微生物被埋藏,进而逐渐演变为沉积物中固有微生物群体的一部分,是研究微生物环境适应与进化的理想生态系统。本课题组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 337航次的一个西太平洋煤层岩芯(1,999 mbsf, meter below the seafloor)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细菌泛酸枝芽孢杆菌19R1-5(19R)。研究发现,19R与分离自陆源土壤的泛酸枝芽孢杆菌DSM 26(26~(T))相比,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DNA杂交同源性高达91.7%。我们将19R和26~(T)作为研究对象,从比较基因组的角度对19R的来源和代谢潜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自海底深部的19R来源于陆地;同时,19R较26~(T)拥有3个额外的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系统(PTS),提示19R具有更强的糖利用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原位中特殊的营养环境,研究结果对探索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来源及其在深海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银坤   李昊   李子昕   李知新   张玉彦   李文财   任建军   唐姝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一株牦牛源短小芽孢杆菌(命名:TS1)的分离鉴定、抗逆性、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初步探索其作为益生菌添加剂在畜牧养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健康牦牛新鲜粪便进行100℃水浴处理10 min以筛选具有抗逆性的芽胞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通过测量生长曲线、耐酸、耐胆盐试验、药敏试验及抑菌试验等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其可能产生抗菌物质的类型。[结果]TS1为短小芽胞杆菌且具有耐酸、耐胆盐生长特性;TS1对于12种常见的抗菌药物敏感,且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具有抑菌作用。测序分析显示该菌株可编码与Amylocyclicin同源性达48.90%的一种新型抗菌肽,进而发挥其抗菌活性。[结论]短小芽胞杆菌TS1有一定的抗逆性和潜在的益生能力及广谱抗菌效果,并且在畜禽肠道微生物系统中对抗生素耐药性传递的风险较低,适合作为益生菌添加剂类抗生素替代产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亚君  彭可凡  戴顺英  高梅影  
从土壤中分离出几株广谱杀鳞翅目昆虫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其中杀虫效果最好的1株C-33血清型为H5,产生近方形和菱形的伴孢晶体,含有cry1Aa、cry1Ab、cry1Ac、cry1C基因,产生144 kDa和77 kDa的晶体蛋白质。毒力生物测定证明C-33对棉铃虫及甜菜夜蛾有高毒力。对该天然广谱Bt菌株C-33进行了摇瓶发酵和小试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其发酵性能良好。通过2L全自动罐发酵试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发酵效价达到3400~3700 IU/μ1(棉铃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志远  李金岭  冯志珍  段军娜  李晶  成巨龙  安德荣  
【目的】筛选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并进行鉴定,同时研究其抗菌作用。【方法】从陕西、云南、湖北和河南4省烟区采集烟草根际土壤和烟叶,从中分离筛选烟草赤星病拮抗芽孢杆菌,并对拮抗性最强的1株芽孢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rDNA序列鉴定及粗提物抑菌作用测定。【结果】从烟草表面及根际土壤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中有10株对烟草赤星病有拮抗效果,将其中效果最好的1株芽孢杆菌定名为M-07C2F,其抑菌条带宽度达14.2mm;通过16SrDNA测序并结合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通过显微观察发现,M-07C2F菌株使烟草赤星病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出现畸形,菌丝体内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永峰  刘继恺  范晶  彭奕  黄科  张敦房  刘永胜  
【目的】穗发芽是种子在收获前遇到阴雨潮湿环境时,在田间母体植株上发芽的现象,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水稻穗发芽的表现性状和玉米种子特异的viviparous1(vp1)突变体表型非常相似。VP1是种子成熟和休眠所必须的脱落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研究水稻同源基因OsVP1的生物学功能对有效控制杂交水稻穗发芽的发生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水稻OsVP1片段导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HB,构建OsVP1的RNA干涉植物表达载体pHB-OsVP1RNAi;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入水稻品种日本晴,并获得阳性植株。【结果】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胚中的OsV...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莉  沈迎芳  马超  刘德梅  王海庆  陈志国  
青海、西藏、甘肃、宁夏、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和西南部,属于西部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对于该区春小麦穗发芽状况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Vp-1基因的STS功能标记Vp1B3对233份来自这一地区的春小麦品种进行PCR检测,以期为西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西部春小麦品种(系)中,Vp1B3a(感穗发芽)、Vp1B3b(抗穗发芽)、Vp1B3c(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04%、12.02%和57.94%,以Vp1B3a和Vp1B3c基因型为主。一般红粒品种较白粒品种抗穗发芽,但在西部地区白粒品种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高于红粒品种。农家品种、引进品种、育成品种中V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