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02)
2023(4447)
2022(3745)
2021(3364)
2020(2928)
2019(6590)
2018(6356)
2017(12320)
2016(6863)
2015(7785)
2014(7727)
2013(7663)
2012(7372)
2011(6855)
2010(6903)
2009(6401)
2008(6673)
2007(6277)
2006(5650)
2005(5331)
作者
(22894)
(19268)
(19254)
(18439)
(12315)
(9310)
(8661)
(7490)
(7353)
(7120)
(6923)
(6587)
(6516)
(6409)
(6377)
(5973)
(5740)
(5736)
(5722)
(5638)
(4996)
(4847)
(4842)
(4595)
(4436)
(4409)
(4332)
(4258)
(4127)
(4025)
学科
(24519)
经济(24493)
(15838)
银行(15692)
管理(15370)
(14479)
(14371)
(12635)
方法(11385)
(11011)
企业(11011)
数学(9980)
数学方法(9852)
(9315)
金融(9313)
业务(8887)
(8873)
制度(8866)
银行制(7763)
(7480)
中国(7115)
(6588)
(5939)
业经(5366)
(5003)
贸易(4998)
(4839)
农业(4511)
(4468)
地方(4342)
机构
大学(104401)
学院(101977)
研究(39350)
(39039)
经济(38104)
中国(35347)
管理(33646)
理学(28236)
理学院(27819)
管理学(27167)
管理学院(26997)
科学(26235)
(25760)
(22680)
(22229)
农业(20877)
研究所(20595)
(19874)
中心(18336)
(18153)
业大(17619)
银行(17387)
(16890)
财经(16160)
(16114)
(14781)
北京(14158)
(13748)
(13678)
(13588)
基金
项目(69123)
科学(53023)
基金(50444)
(46432)
国家(46064)
研究(46001)
科学基金(37474)
社会(28672)
社会科(27234)
社会科学(27227)
(26507)
基金项目(26350)
自然(25502)
自然科(24934)
自然科学(24922)
自然科学基金(24493)
(23437)
资助(21341)
教育(20945)
编号(16892)
重点(16144)
(15401)
(14600)
成果(14556)
计划(14380)
(14060)
科研(13670)
创新(13284)
科技(12796)
课题(12603)
期刊
(41061)
经济(41061)
研究(32402)
(25093)
金融(25093)
学报(23581)
(23461)
中国(20426)
科学(19276)
大学(16307)
学学(15651)
农业(14407)
(14145)
管理(11484)
教育(9122)
财经(8615)
(7723)
(7269)
经济研究(6586)
业大(6382)
技术(6112)
(6112)
业经(5969)
国际(5761)
问题(5451)
理论(5403)
农业大学(5338)
(5266)
实践(4906)
(4906)
共检索到161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小凤  黄玉辉  冯诚诚  黄熊娟  梁家作  琚茜茜  刘杏连  黄如葵  
【目的】明确苦瓜全雌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诱雄效应,为高效繁育苦瓜全雌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苦瓜全雌材料MC39-4-5为母本,分别与弱雌材料MC6-1-12、中等雌性材料MC6、强雌材料MC39和超强雌材料MC9进行杂交,调查其F_(1)、F_(2)、BCP_(1)和BCP_(2)等世代的花型分化情况,以卡平方(X~(2))进行遗传规律分析;硝酸银(AgNO_(3))处理后,从花型分化方面比较雌雄同株和全雌株的诱雄效果,并进行两性花花粉和柱头育性检验;进一步从节间长度、茎粗、两性花分化用时和数量上比较全雌系在4叶1心期和成株期的诱雄效应。【结果】MC39-4-5分别与MC6-1-12、MC6、MC9和MC39进行杂交,其F_(2)和BCP_(1)代分离的X~(2)均符合3︰1和1︰1孟德尔遗传规律。与AgNO_(3)诱雄前相比,诱雄后MC6、MC9和MC39的雄花分化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诱雄后MC6无两性花分化,MC9和MC39有少量两性花分化,分别为每枝2.3和0.3朵,而MC39-4-5仅分化两性花。两性花花粉具有育性,柱头无育性。在4叶1心期,诱雄处理和对照(CK)的节间长度分别为9.92和7.85 cm,茎粗分别为0.36和0.26 cm,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艾辛  何长征  彭振春  祝莉莉  时振英  何光存  
研究了硝酸银对雌性黄瓜产生两性花的诱导效应 ,对其在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当硝酸银质量浓度高于 1 0 0 mg/L时 ,两性花和雄花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 ,诱导雌性株产生两性花的适宜质量浓度为2 0 0~ 2 5 0 m g/L ;在 3~ 4叶期处理黄瓜植株能在较低节位有效地诱导两性花 ,利于留种 ;硝酸银诱导的两性花及其果实皆明显小于单雌花及其果实 .两性花隔离后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座果率为 6 7% ,其中有 6 0 %的果实有发育正常的种子 ;选择雄蕊将柱头基本包裹的两性花自由授粉 ,种子的纯度可达 86 .4% .利用两性花控制或自由授粉可以简化黄瓜雌性系选育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秦英  刘军伟  刘莉  焦定量  郭富常  郭敏  
为了解西瓜强雌性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强雌性系BG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的西瓜品系杂交、自交及回交,共获得5个F1群体、1个F2群体、1个回交群体BC1R34,以及1个回交转育品系(BC4S3)。5个F1群体植株全部表现为正常花性型;经χ2测验F2分离群体中强雌性型与普通花性型的分离符合1∶3的分离比率;与普通花性型回交后代的BC1R34表现为普通花性型;回交转育得到的BC4S3品系表现为强雌性型,雌花率高达77.9%。试验结果表明,该强雌性状主要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但根据F2单株雌花率的分布情况,认为还可能存在微效基因的作用。对两对近等基因系BG1和BG2及BC4S3和R34进行RAPD分析,共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厉建梅  秦智伟  周秀艳  辛明  武涛  
【目的】分析黄瓜雌性遗传效应,为黄瓜雌性系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雌性系(D0401、D0420)、强雄性系(D06103、D0819)、普通的雌雄异花同株(HL-3)黄瓜为试材,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方法Ⅳ1/2P(P-1)配制杂交组合,同时选取其中一个组合(D0420×D06103)构建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调查统计单株25节内的雌花节率,采用数量性状A-D遗传模型,分析不同季节(春季、秋季)黄瓜雌性遗传规律。【结果】黄瓜的雌性遗传符合A-D遗传模型。加性方差、显性与环境互作方差占总变异的比率分别为51.05%、19.66%,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政国  王先裕  刘志敏  肖喜祝  
以绿苦瓜自交系P1做母本,野生苦瓜P2做父本配制出F1代,然后进行自交和回交获得F2,B1,B2世代.通过田间试验,对叶长、茎粗和节间长的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和节间长两个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叶长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叶长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重要,节间长的加性效应也高于显性效应,茎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样重要,三者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0.1694,0.6418和0.367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慧  张香琴  高旭  王毓洪  
以耐湿涝瓠瓜材料JZS和不耐湿涝材料T2002及其杂交F2群体为材料,选择湿涝条件下不定根数目作为耐湿涝鉴定指标,分析瓠瓜耐湿涝特性遗传规律,并采用集团混合分离分析法筛选相关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瓠瓜亲本JZS的耐湿涝特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F1的不定根数目比耐湿涝亲本JZS增多,表现出超亲优势。在600个RAPD和100对瓠瓜SSR引物中,共有18个引物(14个RAPD和4对SSR)在双亲中显示多态性。最终筛选到瓠瓜SSR引物S87/88,在双亲及基因池间稳定扩增出片段大小为230 bp的差异条带。通过F2153个单株验证,确定表型调查耐湿涝结果与分子标记S87/88鉴定结果相关性极显著(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丽琼   阳世莹   麻继仙   但忠   陈光平   杨龙   起开斌   木万福  
【目的】对苦瓜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异苦瓜资源,为苦瓜良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85份苦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0个农艺性状作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层次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的苦瓜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变异为7.00%~77.00%,苦瓜类型较丰富,亲缘关系较远,适合作为种质创新的亲本材料;相关性分析显示2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彼此促进或抑制的内在关系,可作为苦瓜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关键信息;主成分层次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7.5时可将85份苦瓜分为5个类群,提取每个类群的典型特征和代表品种,得出类群Ⅰ有17份苦瓜,属易畸形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80、K13、K45、K72、K44;类群Ⅱ有35份苦瓜,属早熟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26、K9、K10、K38、K6;类群Ⅲ有15份苦瓜,属晚熟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17、K16、K74、K62、K59;类群Ⅳ有3份苦瓜,属早熟强雌类种质,品种有K24、K83、K43;类群Ⅴ有15份苦瓜,属高产型种质,代表品种有K2、K84、K28、K30、K37。【结论】参试的85份苦瓜种质资源类型较丰富,适合作为种植创新的亲本材料;筛选出的早熟型种质K65、K38、K10、K9、K26,早熟强雌系资源K43、K83、K24,高产类种质K37、K30、K28、K84、K2,以及晚熟型资源K59、K62、K74、K16、K17。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这18份苦瓜种质可作为优异目标亲本选择,易畸形种质K44、K72、K45、K13和K80,可直接淘汰。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柯豫   陈荣   刘琏   蔡晓郡   姜郑楚   谢前丹   俞晨良   喻卫武  
【目的】探究不同种群雌性榧树Torreya grandis种实性状,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引物对榧树的种群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榧树种群间、种群内种实表型、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方法】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建德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榧树叶片及种实表型进行比较;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淳安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对榧树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榧树种实分析发现:叶质量、叶形指数、种实质量、种形指数、种核质量、核形指数、假种皮厚、种壳厚等8个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种群间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为29.36%~42.35%,榧树种实外观和种仁品质变异丰富。SSR引物分析发现:榧树种群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400,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0.65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值为0.400。淳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H=0.410,I=0.658)最高,嵊州种群(H=0.369,I=0.565)最低。92%总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结论】榧树种实的表型、品质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遗传变异,淳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且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图2表11参2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志学  陈清华  彭庆务  张华  王瑞  
【目的】构建节瓜分子遗传图谱,标记始雌花节位性状基因,为建立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克隆雌性相关基因和转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节瓜全雌系K36及弱雌系G4组配得到的115个F2单株为群体,利用AFLP、RAPD和SRAP标记技术构建节瓜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始雌花节位性状基因。【结果】该图谱共包含13个连锁群,涉及93个AFLP标记、16个RAPD标记、35个SRAP标记。该图谱覆盖基因组1651.9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47cM。利用QTL Network2.0分析,检测到3个控制始雌花节位的QTL位点:fn1、fn2和fn3,其中fn1位于连锁群LG1上,fn2和fn3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火强  郑明福  谭亮萍  
用3个差异显著的冬瓜自交系为材料,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获得2个杂交组合(BH995482×CQ997112和BH996275×CQ997112)的亲本及F1,F2,B1,B2各世代;以BH995482和BH996275为亲本,获得正反交F1及其测交后代和自交后代F2.按照遗传学理论对其各世代群体的第1雌花节位、单株座瓜数、单瓜重、瓜长、瓜径、瓜肉厚、果色、种子类型、瓜瓤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6个经济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后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第1雌花节位、单株座瓜数、单瓜重、瓜长、瓜径在遗传中表现为部分显性,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瓜肉厚表现倾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文辉  高海卿  陈华进  
以菊花 1 4个品种配成多种组合及 2个品种的自交组合 ,观察了花、茎、叶的若干性状在F1的表现。在实验中 ,发现花色遗传并不都是偏母性遗传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花期表现父母性遗传 ;花型和株高则表现一定的偏母性遗传。由于F1性状的广泛分离性和超亲特殊个体的存在 ,从而可以选育新的菊花切花品种。表 4参 5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斐  李式军  奥岩松  陈广福  
对大白菜(Brasicacampestrisesubsp.pekinesis)抽薹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抽薹期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该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其中加性基因效应比显性基因效应更为重要,显性效应表现为部分显性;控制该性状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要多,早抽薹对晚抽薹为显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国平  曹寿椿  
选用6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家系的平均数及其方差,估计了不结球白菜15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遗传力和基因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15个性状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式或部分拟合模式。所有性状的各组合均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和1~3种上位效应,1/3的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单株重、叶片重、叶柄重和株高等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菜头粗度、叶柄宽度和叶柄厚度等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低。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单株重、叶片重、叶柄重等产量性状上,显性效应[h]和上位效应[l]对杂种优势的贡献均具有重要作用。这三个性状的遗传均受重复型互作基因的控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法计   程敦公   余晓丛   闻伟锷   刘金栋   翟胜男   刘爱峰   郭军   曹新有   刘成   宋健民   刘建军   李豪圣  
【目的】冠层活性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发掘小麦冠层活性相关基因并分析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为解析产量遗传结构和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166份国内外小麦品种为材料,将其种植于河南安阳和安徽濉溪,结合已构建的包含326 570个来源于小麦90K和660K SNP芯片标记的高密度整合物理图谱,对苗期和花后10 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S和NDVI-10)及花后10 d旗叶叶绿素含量(Chl-10)进行关联分析,并与前期利用相同材料得到的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DVI-S、NDVI-10和Chl-10在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环境互作间变异方差均达极显著(P<0.01)差异,广义遗传力(h_b~2)分别为0.81、0.81和0.91。分别检测到13、12和15个与NDVI-S、NDVI-10和Chl-10显著相关的位点,其中,有12、11和12个为新位点,5个位点与2个以上性状有关。166份小麦品种含有NDVI-S、NDVI-10和Chl-10优异等位基因数变幅分别为4-11、3-11和4-12,且随着优异等位基因数目增加其对应表型值呈递增趋势。NDVI-S与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显著正相关(P<0.01);Chl-10与产量和旗叶宽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和穗下节长显著负相关(P<0.01)。检测到7个同时与产量和冠层活性相关的多效性位点。【结论】NDVI-S可用于品种产量性状的选择,检测到的稳定位点和多效性位点可在开发标记后用于育种材料的检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国平  曹寿椿  
采用双亲本杂交遗传设计,运用P1、P2、F1、RF1、F2、RF2、B1、RB1、B2和RB210个世代的材料,对不结球白菜11个质量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叶片深裂对叶片无缺刻为显性,受1对基因控制。(2)叶面有刺毛对无刺毛为显性,叶面皱缩对叶面平滑为显性,叶缘锯齿对全缘为显性,均分别由1对主效核基因和细胞质修饰基因所控制。(3)圆梗对扁梗为显性,由2对核基因和细胞质修饰基因共同控制。(4)直立束腰对直立不束腰为显性,由3对互补基因控制;叶色深绿对黄绿为显性,受3对重叠基因控制。(5)直立对塌地为不完全显性,F1代表现为半直立;有分蘖对无分蘖为不完全显性,F1代表现为中间类型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