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0)
2023(9936)
2022(8912)
2021(8520)
2020(7255)
2019(17017)
2018(16964)
2017(32889)
2016(18222)
2015(20541)
2014(20468)
2013(20322)
2012(18418)
2011(16370)
2010(16242)
2009(14674)
2008(14058)
2007(11807)
2006(10199)
2005(8554)
作者
(52628)
(43545)
(43383)
(41075)
(27822)
(20853)
(19728)
(17257)
(16510)
(15472)
(14951)
(14379)
(13744)
(13689)
(13455)
(13324)
(13153)
(12945)
(12349)
(12333)
(10990)
(10484)
(10429)
(9830)
(9736)
(9678)
(9614)
(9515)
(8790)
(8688)
学科
(70716)
经济(70641)
管理(51898)
(48018)
(41225)
企业(41225)
方法(37977)
数学(33451)
数学方法(32897)
(16830)
(16723)
(16649)
中国(16508)
业经(14592)
地方(13800)
理论(12680)
(11799)
环境(11356)
(11320)
(11257)
财务(11253)
贸易(11249)
财务管理(11235)
农业(11204)
技术(11099)
(10900)
企业财务(10672)
(10419)
(10275)
教育(9313)
机构
大学(252729)
学院(250836)
管理(103472)
(92746)
理学(91190)
经济(90563)
理学院(90145)
管理学(88183)
管理学院(87752)
研究(80870)
中国(57548)
科学(54088)
(53923)
(41250)
业大(40693)
(40578)
(40556)
研究所(37427)
中心(36266)
(34474)
北京(33820)
财经(33485)
(33065)
师范(32720)
农业(32530)
(30467)
(29931)
(28631)
技术(27495)
师范大学(26454)
基金
项目(181278)
科学(142473)
基金(131809)
研究(129054)
(115381)
国家(114464)
科学基金(98800)
社会(78515)
社会科(74388)
社会科学(74368)
(71729)
基金项目(70628)
自然(67713)
自然科(66152)
自然科学(66141)
自然科学基金(64868)
(60899)
教育(59779)
资助(55238)
编号(52679)
成果(41772)
重点(40203)
(39043)
(37639)
(37492)
课题(36018)
科研(35329)
创新(34991)
计划(34069)
大学(33703)
期刊
(94385)
经济(94385)
研究(69638)
中国(43387)
学报(42762)
科学(38772)
管理(36675)
(36493)
大学(31466)
学学(29677)
(29626)
教育(28109)
农业(25947)
技术(22313)
(16122)
金融(16122)
业经(15481)
财经(14990)
经济研究(14848)
图书(14275)
科技(13408)
(13220)
理论(12691)
(12542)
技术经济(12393)
问题(12372)
实践(11977)
(11977)
统计(11700)
(11693)
共检索到346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诗明  顾万春  
在对苦楝24个群体729个个体18个表型性状指标测定的基础上,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苦楝中国分布区区划为5大表型区10个亚区。对表型区划结果进行典型判别分析发现,苦楝各表型区间家系性状分化比较明显,而各表型区内家系分化不明显。对苦楝5大表型区区划的合理性进行了回判预测,有93.8%回判正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诗明  2顾万春  
将24个苦楝群体729个家系的5个地理气候因子及与其对应的苦楝18个表型性状因子进行典范相关分析,第一典范变量的特征根为0·9979(0·01水平极显著),占全部特征根的78%;跟进主成分分析将二元坐标降为1维数据轴,即表型性状梯度轴。采用内插法在苦楝自然分布区内按0·2表型性状梯度差值绘出等值线图,揭示出苦楝表型性状东北—西南梯度变异的地理模式。通过通径分析描述各表型性状对表型性状梯度值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从侧面证实了繁殖器官性状的稳中求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金峰  郁万文  汪贵斌  曹福亮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产地苦楝果实和种核表型性状,探讨其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苦楝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5个产地苦楝的果实和种核的8个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变异来源、表型分化水平、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以及种源的聚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苦楝各表型性状在产地内和产地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产地间的遗传分化显著。各表型性状在产地内的变异系数变幅为8.24%~20.78%,平均变异系数为14.47%,其中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10.14%),种核体积的变异系数最大(22.67%)。8个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分别为18.00%和53.68%,产地间表型分化系数为6.34%~31.80%,均值为23.8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长、果宽、核长、核宽、种核体积和种核百粒重等指标,两两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与核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各表型性状与经度均呈负相关关系,除果形指数和种核百粒重,其余性状指标与纬度也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0.93%,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果实、种核的大小,第二主成分反映了果实、种核的形状特征。利用欧式平均距离—类间平均连锁法将15个产地分成3大类,湖南长沙产地单独聚为一类,广东汕头、河南信阳、江西南昌和江西井冈山产地聚为一类,其余产地聚为一类。【结论】15个产地苦楝果实和种核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基于表型性状的种质资源筛选潜力较大;产地内变异是苦楝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苦楝果实和种核性状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整体上表现出果实和种核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聚类结果与产地的地理分布相关性不明显,产地间的表型性状未形成连续变异,呈随机变异的特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诗明  顾万春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70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for 8 years (1994—2002), which were located in all the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Melia azedarach in China, the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Melia azedarach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安虎  
本文研究了海拔2600、2300、2000和1600 m不同生态环境对苦荞米荞一号的株高、分枝数、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出米率、籽粒中黄酮(芦丁)含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米荞一号在西昌市1600 m生态环境下其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出米率等显著高于海拔2600、2300、2000 m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在布拖县海拔2300 m生态环境下,米荞一号茎秆和叶片干物质的累积数量显著高于其它生态区域的累积数量;不同生态区域,米荞一号茎、叶、花、果中黄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美姑县2600 m的生态区域,米荞一号茎、叶、花和果在不同生育时期的黄酮(芦丁)含量最高,且黄酮(芦丁)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王有琼  郑益兴  马李一  张燕平  
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对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特征根>1的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3%,第1、第2、第3和第4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33%、22.98%、15.11%和14.10%,种仁质量(0.995 11)、种子质量(0.956 76)、种子长(0.780 12)、印楝素A+B总含量(0.866 67)、印楝素B含量(0.819 34)、印楝素A含量(0.680 84)、地径(0.939 04)、株产果实数(0.722 82)、印楝素B与印楝素A比(-0.833 60)是表型选择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利利  吴疆翀  彭兴民  郑益兴  张燕平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 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 0.95 cm和7.00 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郑益兴  张燕平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营养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21.7 24.8℃)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197.0 1 277.0 m)和纬度(23°06'N 25°48'N)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的单向变异模式;繁殖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34.0 1 060.0 mm)、经度(101°51'103°11'E)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佳敏  徐华潮  
通过设置室内多树种混合引诱实验和林间引诱实验对苦楝Melia azedarach引诱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成虫的效果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苦楝对星天牛成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并且数量较多的苦楝引诱效果更为明显,100株苦楝的诱虫率为79.25%,而50株苦楝诱虫率仅为28.57%。在同一的环境下,苦楝枝条的平均被取食面积为6.19 cm2,远大于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integrifoliol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lifolia。实验结果以期为星天牛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霞  吕子豪  廖柏勇  石鸿辉  李华强  杨嘉麒  王芳  陈晓阳  
为探讨幼林期苦楝不同种源的生长适应性,并初步筛选优良种源,为广东及周边地区苦楝种子调拨提供试验依据,对2个试验点3年生的53个苦楝种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苦楝于雷州生长更快,且种源间差异更为显著;苦楝种源间存在极大的遗传差异,生长性状主要被地点效应影响,形质性状受遗传控制较小,保存率由种源遗传基础与生长环境共同控制;性状相关表明生长速度快的种源,其树冠茂盛,干型良好,可以通过树高和胸径两个性状的综合排序,并结合保存率分析进行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来自海南,广东与福建等3省的种源在广东适应性强,而北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新华  曾平生  武晓玉  姚甲宝  熊光康  李家彧  
为了解不同种群野生多花黄精的表型变异规律,运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其全分布区选取的9个种群和12个表型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多花黄精的12个表型性状除果实横纵比外,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36.24%)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5.37%),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28.84%,种群内变异是野生多花黄精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16%,变异幅度范围为4.76%~23.63%,叶片数、全株叶面积、地径、株高、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8.00%、23.63%、16.88%、16.14%、14.75%,表明种子的稳定性高于叶和茎。经度多数表型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经度的增加,叶片数、地径、株高、果实纵径和种子千粒重均呈现减小趋势;采用欧氏距离对9个野生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种群划分为3类,但表型性状的聚类并不随地理距离上的相聚而聚为一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慧  金航  张金渝  萧凤回  段承俐  崔秀明  
对三七种植区抽取的10个群体的33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不同性状间存在差异,而且同一性状在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地区间,马关种植区平均变异系数较小(c.v.=0.2794),相对较稳定,而砚山种植区变异则较大;性状间,根部性状及生物量性状变异相对较大而且不稳定,最为明显的是地下茎干重,c.v.=0.526。以上分析说明,三七居群间和居群内多型性明显,表型上存在大量丰富变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水  何学友  叶剑雄  黄衍庆  高美玲  
苦楝 (Meliaazedarach)对星天牛 (Anoplophorachinensis)成虫具有较强的引诱能力 ,引诱直线距离可达2 0 0m以上 ,6~ 7月的诱虫量占整个诱虫期的 71 6 % ,星天牛在苦楝树上的取食、停歇及交配时间每次一般在2~ 7h之间 ;诱饵树以设置在通风向阳的林道旁或郁闭度较小林分的林窗中为宜 ,距寄主植物有一定距离的林缘更佳。以 5种溶剂在常温下浸泡苦楝树叶及嫩枝皮 ,用其浸提液制成滤纸和木块诱芯 ,对星天牛成虫进行引诱试验 ,以甲苯、丙酮、乙醇 3种溶剂的效果较好 ,单头次啃咬诱芯最长时间达 37min 46s,且雌虫在诱芯上表现出产卵动作 ;红外光谱仪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君  邓小梅  丁美美  刘明骞  李俊成  惠文凯  廖柏勇  陈晓阳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苦楝的地理变异及其规律,对17个省份的70个苦楝种源的果核和种子的18个性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苦楝不同种源间在果核和种子表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性状的重复力大于85%,其中种子百粒重、果核宽的种源重复力较高,达到98%以上;其次是果核百粒重、种子大小性状;而棱粒比、果核果形系数b的重复力较小,分别为74.56%、49.14%。部分性状的种源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趋势:由东向西,果核的宽度和质量、种子宽度、果核皮厚度、果核单果棱数均有增大的趋势;由南向北,果核长度、种子宽度、种子质量、果核单果棱数和果核皮系数均有增大的趋势,种子趋于粗短的椭圆形;海拔由低到高,果核和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解庆  刘志红  李周岐  原忠林  王忠钰  
采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与表型标记的方法对柴松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7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72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7.73%。同时对24个形态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RAPD试验结果和形态统计的结果分别采用UPGMA法聚类分析,聚类的结果类似,认为柴松尚未达到油松变种或近缘种一级的分类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