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5)
2023(7124)
2022(6114)
2021(5617)
2020(4993)
2019(11295)
2018(10928)
2017(20767)
2016(11747)
2015(12862)
2014(12716)
2013(12507)
2012(11611)
2011(10549)
2010(10600)
2009(9619)
2008(9372)
2007(8258)
2006(7056)
2005(6353)
作者
(39002)
(32336)
(32335)
(30397)
(20645)
(15960)
(14654)
(12706)
(12371)
(11742)
(11153)
(11130)
(10713)
(10511)
(10422)
(10064)
(9991)
(9616)
(9506)
(9350)
(8445)
(8256)
(7987)
(7441)
(7396)
(7379)
(7068)
(7060)
(6899)
(6610)
学科
(47112)
经济(47066)
管理(29193)
(28956)
方法(27347)
数学(25041)
数学方法(24595)
(23564)
企业(23564)
(13616)
(10712)
中国(10383)
(10265)
业经(8282)
理论(7813)
(7514)
(7323)
贸易(7321)
农业(7257)
(7124)
技术(7054)
地方(6870)
(6594)
财务(6573)
财务管理(6554)
(6432)
环境(6416)
(6412)
金融(6411)
银行(6386)
机构
大学(171067)
学院(168339)
(63468)
研究(63256)
经济(62147)
管理(59888)
理学(53102)
理学院(52353)
管理学(50736)
管理学院(50461)
科学(45463)
中国(43931)
(43630)
(36370)
农业(35228)
(35220)
业大(34775)
研究所(32884)
中心(27725)
(27149)
(25077)
农业大学(23173)
(22459)
财经(22282)
北京(22149)
(21725)
(20940)
(20753)
(20503)
师范(20280)
基金
项目(124212)
科学(96294)
基金(91490)
(85214)
国家(84611)
研究(77492)
科学基金(70337)
自然(50817)
(49765)
自然科(49739)
自然科学(49712)
自然科学基金(48868)
社会(48354)
基金项目(47792)
社会科(45937)
社会科学(45921)
(43107)
资助(39488)
教育(37142)
重点(29213)
计划(27980)
编号(27578)
(26677)
(25844)
(25695)
科研(25336)
科技(25065)
创新(24249)
(22428)
大学(22037)
期刊
(61310)
经济(61310)
研究(43065)
学报(42716)
(38283)
科学(34157)
中国(33182)
大学(30303)
学学(29185)
农业(26120)
管理(21964)
(20117)
教育(16297)
(14300)
技术(13578)
业大(13218)
(12280)
金融(12280)
农业大学(11227)
财经(11152)
经济研究(10950)
(10890)
统计(10523)
(9596)
科技(9532)
(9405)
业经(8699)
林业(8654)
决策(8429)
技术经济(8270)
共检索到237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秦丰  张雨竹  马占鸿  刘志龙  王海光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青  唐照磊  李石初  上官玲玲  李华娇  段灿星  
【目的】明确广西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的种群构成及毒素化学型,为玉米穗腐病的综合防治、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从广西玉米主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本,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共获得138个镰孢菌分离物,分别来自21个县(区)。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镰孢菌种的鉴定,构建TEF-1α系统发育树,利用产毒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在138个镰孢菌分离物中,鉴定出10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九州镰孢(F. kyushuense)、南方镰孢(F. meridionale)、甘蔗镰孢(F. sacchari)、藤仓镰孢(F. fujikuroi)、亚洲镰孢(F. asiaticum)、轮纹镰孢(F. concentricum)、变红镰孢(F. incarnatum)和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分离频率依次为50.72%、12.32%、10.87%、8.70%、6.52%、3.62%、3.62%、1.45%、1.45%和0.72%。禾谷镰孢复合种(F.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由南方镰孢、亚洲镰孢和禾谷镰孢3个独立种组成。拟轮枝镰孢为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和九州镰孢为次优势致病菌,而甘蔗镰孢和轮纹镰孢则是国内首次报道为玉米穗腐病致病菌。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甘蔗镰孢和藤仓镰孢检测到伏马毒素关键合成基因FUM1的菌株数分别为67、13、5、3,具有潜在的产伏马毒素能力,轮纹镰孢则未检测到FUM1。供试禾谷镰孢复合种、九州镰孢和变红镰孢菌株的毒素化学型有4种:NIV、15-ADON、NIV+15-ADON和DON+15-ADON。8个九州镰孢菌株、2个亚洲镰孢菌株、2个南方镰孢菌株和1个变红镰孢菌株携带NIV毒素化学型;2个南方镰孢菌株携带15-ADON毒素化学型;8个南方镰孢菌株、2个九州镰孢菌株、1个亚洲镰孢菌株和1个变红镰孢菌株携带NIV+15-ADON毒素化学型;只有1个禾谷镰孢菌株携带DON+15-ADON毒素化学型。未检测到3-ADON毒素化学型菌株。【结论】拟轮枝镰孢为广西玉米穗腐病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和九州镰孢为次优势致病菌。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甘蔗镰孢、藤仓镰孢均检测到FUM1,广西禾谷镰孢复合种的主要毒素化学型为NIV和15-ADON,变红镰孢和部分九州镰孢的主要毒素化学型为NIV。广西玉米穗腐病镰孢菌种群构成与我国温带玉米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为镰孢菌种群适应广西热带和亚热带高温、高湿的玉米生长环境并因此导致毒素化学型的不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阮柳  刘东霞  刘振宇  张雨竹  秦丰  袁军海  马占鸿  王海光  
为明确河北省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河北省部分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株镰孢菌菌株D19-2(Fusarium oxysporum)、S45(F.proliferatum)、Q1(F.solani)、QD13-2(F.oxysporum)、QZ3(F.equiseti)、N12-1(F.acuminatum)、N1-2(F.redolens)、B1-6-3(F.oxysporum)、B2-1-2(F.tricinctum)和B1-7-5(F.proliferatum),从培养基、温度和培养基pH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另外,测定了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对于菌株D19-2、S45和Q1的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Czapek,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7~8;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15~28℃,pH为5~11,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甘氨酸为最适氮源,氮源为氯化铵时具有抑制作用。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分别为64、51、48和63℃。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发生规律和开展病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焱琨  王硕  徐菲菲  夏艳辉  王珂  李洪连  李宇  
[目的]明确从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一种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及其对玉米的致病性,为玉米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贝曼漏斗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根腐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室内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玉米的致病性。[结果]形态学分析发现,待鉴定的短体线虫与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cribneri)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区序列分析发现,该短体线虫种群与NCBI数据库中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短体线虫种群与其他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种群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据此将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短体线虫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与对照组玉米植株相比,接种供试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60 d后,玉米表现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地上部鲜质量和根鲜质量显著减轻,根部出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的发病症状,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在玉米根际的繁殖系数(Rf)达到19.44。[结论]山西长治玉米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其对玉米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俞刚  陈利锋  谢卫平  柴一秋  
小麦穗期接种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 . [有性态 :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的 2个野生型菌株和12个产毒潜能不同的转化体菌株 ,发病盛期 (接种后 2 0d)调查病小穗率 ,并测定组织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15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5 ADON)和 3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3 ADON)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以下简称“单族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强致病力的GZ36 39、C11 1和B4 1等菌株在病穗 (显症 )组织和穗颈组织中DON产量高 ,分别达 2 9~ 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妮  段灿星  肖炎农  王晓鸣  朱振东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学彪  程瑚瑞  方中达  
查明了我国的一种新病害即玉米根腐线虫病。该病在所调查的冀、晋、豫、鲁、苏5省普遍发生。在17市(县)的玉米根样和根际土样中,病原线虫出现频率分别高达92%和82%。病株根系稀少,根部发生坏死病斑,地上部瘦弱矮小。病原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scribneri。P.scribneri 纯培养群体接种五米苗后,诱发与田间病株相似的症状,并繁殖同一种线虫。接种量为5000条/钵的处理苗,经12周后,根内 P.scribneri 群体密度高达1619条/gDW;与对照相比,病株株高、顶叶叶颈高度和干重分别下降11%、14%和2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学宏  卢志军  陈倩  韩鲁明  李怀方  古勤生  
采用浸胚根法和浸根法对京欣一号西瓜种壳分离得到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从接种后发病幼苗上分离得到的分离物与最初接种所用的镰刀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等性状基本相同,采用相同的引物对r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说明这二者为同一种菌,从而证明西瓜种子上所携带的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西瓜种传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西瓜种传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和粗毒素提取物处理西瓜种子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降低,其中发芽势下降了16.7%~29.0%,发芽率下降了14.4%~22.3%,发芽指数下降了19.1%~3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倪铭   陈李林   倪德芳   李文凯   童应华  
【目的】茶毒蛾是一种危害山茶属植物的主要害虫。对茶毒蛾病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茶毒蛾病死虫体上分离得到一株病原细菌菌株Nan-Y,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采用喂食法测定浓度为(1.0±0.5)×10~(10)、(1.0±0.5)×10~(11)、(1.0±0.5)×10~(12)、(1.0±0.5)×10~(13)、(1.0±0.5)×10~(14) cfu·mL~(-1)的菌悬液对茶毒蛾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Nan-Y菌体杆状,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淡黄色点状,边缘较整齐,表面黏稠;Nan-Y菌株为不解糖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ctrum asaccharolyticum),革兰氏阴性。随着菌悬液浓度增大茶毒蛾幼虫的死亡率不断升高,其中,(1.0±0.5)×10~(14) cfu·mL~(-1)菌悬液处理茶毒蛾6 d后,校正死亡率达100.00%。该细菌处理茶毒蛾幼虫3、6 d的LC_(50)分别为5.23×10~(13)、3.04×10~9 cfu·mL~(-1)。【结论】Nan-Y菌株对茶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在该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潘晓静  陈楠  姚远  刘限  高增贵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的种群组成及分布,分别从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密山市、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等地区采集小麦赤霉病病样,经单孢分离纯化共得到118株镰孢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基因组DNA的EF-1α序列分析技术进行了镰孢菌种类的辅助鉴定,确定属于7个种:禾谷镰孢菌为优势种,分离频率为64.41%,藤仓镰孢菌为次优势种,分离频率为18.64%;燕麦镰孢菌、尖孢镰孢菌、木贼镰孢菌、锐顶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5.08%,3.39%,3.39%,3.39%,1.70%。同时,在玉米成株期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镰孢菌可以侵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杰  南志标  朱廷恒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重要的豆科牧草,现有面积135万hm~2,居世界第六位。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在农牧业生产及对外贸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种带病原真菌是牧草病害在时间上进行延续和空间上进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对苜蓿种子的真菌区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作者以来自我国苜蓿主产区新疆、内蒙古、吉林、陕西和宁夏等5个省(自治区)的14个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柳  马占鸿  刘振宇  秦丰  王海光  
为了解河北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以便有目的地加以防治,对从河北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形态学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4和ITS5、延伸因子EF-1H和EF-2T序列作为引物鉴定,分离出的71株致病菌株均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木贼镰孢(F.EquISETI)55株,尖孢镰孢(F.oxySporum)7株,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6株,变红镰孢(F.IncarnaTum)2株,茄镰孢(F.SolanI)1株。尖孢镰孢菌株D19-2、层出镰孢菌株S45和茄镰孢菌株q1的致病性最强。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结果表明,40%腈菌唑...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琳琳  章淑玲  肖顺  张绍升  
在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花生根部发现根腐线虫的侵害,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r DNA-ITS区测序及序列比对,将其鉴定为咖啡根腐线虫.盆栽接种试验证明,该线虫可以侵染花生的根系和荚果,影响植株生长并降低结荚率,对花生具有显著的致病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军  刘应高  黄晓丽  徐明庆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