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
- 2023(220)
- 2022(201)
- 2021(199)
- 2020(148)
- 2019(402)
- 2018(377)
- 2017(769)
- 2016(452)
- 2015(518)
- 2014(555)
- 2013(565)
- 2012(579)
- 2011(539)
- 2010(555)
- 2009(456)
- 2008(453)
- 2007(328)
- 2006(341)
- 2005(279)
- 学科
- 济(2975)
- 经济(2974)
- 地方(1989)
- 地方经济(1020)
- 农(941)
- 业(881)
- 管理(744)
- 方法(724)
- 农业(712)
- 数学(685)
- 数学方法(683)
- 中国(611)
- 业经(530)
- 城市(510)
- 土地(459)
- 学(449)
- 环境(437)
- 企(435)
- 企业(435)
- 城市经济(409)
- 农业经济(397)
- 方城(340)
- 资源(336)
- 发(296)
- 贸(280)
- 贸易(280)
- 易(239)
- 经济学(232)
- 技术(231)
- 事业(229)
- 机构
- 学院(6530)
- 大学(6032)
- 京(2911)
- 江(2592)
- 研究(2435)
- 南京(2388)
- 管理(2324)
- 济(2220)
- 经济(2171)
- 江苏(2154)
- 理学(2045)
- 理学院(2015)
- 管理学(1989)
- 管理学院(1980)
- 苏(1938)
- 科学(1895)
- 农(1656)
- 业大(1473)
- 中国(1441)
- 省(1410)
- 农业(1347)
- 所(1269)
- 江苏省(1186)
- 研究所(1170)
- 范(1146)
- 师范(1142)
- 农业大学(1041)
- 中心(1008)
- 师范大学(931)
- 科学院(893)
共检索到9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悦
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中最为迅速、城镇空间重塑最为明显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良性发展的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是重要保障。但目前苏锡常都市圈高职双创系统存在高端创新要素不充分、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不深入、创新运行机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遵循借鉴主要创新模式、加强区域政策扶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展孵化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的发展思路,实现创新主体错位发展、创新平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同频共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城市化 空间发展 苏锡常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申世广 刘小钊 范晨璟
从维持区域生态过程的完整性、预防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保障区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出发,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锡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较大的林地和水域为生态绿化用地的扩张"源",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了苏锡常都市圈生态绿化用地的安全格局,以阻力因子的阻力值发生明显突变的点作为不同生态安全水平生态绿化用地的划分依据,最终获得高、中、低3种水平绿化用地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一带、五脉、十廊、多斑块"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布局结构。该研究为大尺度区域的绿化系统空间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整体解决跨多个行政区绿化系统规划的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金莹 汪德根
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为例,从城市与区县两个尺度,研究住房价格、城市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 3个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差异均呈现城市尺度大于区县尺度的特征。(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一致性,"组团式"格局明显,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差异均最大。(3) 3个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级及以下协调水平,且分布呈空间依赖性;住房价格与城市系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4个子系统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且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既表现出共振性又表现出尺度敏感性。(4)根据协调状态及主导低耦合失调的原因,将城市划分为6种类型,区县划分为8种类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小钊 吴弋 张彧 陈京京
在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都市圈为代表的跨行政区绿化空间不断被挤压和侵占,生态安全与城市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冲突与日俱增。在当今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在城乡绿化空间复合功能理念指导下,出于对区域发展矛盾和发展诉求的研判,提出了基于复合功能导向的都市圈绿化系统构建方法,并详细论述了优化山水格局、织补生态空间、耦合组群发展需求的绿化体系和完善典型空间绿化模式等构建策略与途径,旨在探索区域层面绿化系统规划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云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发展需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相适应。苏锡常都市圈是现代化都市圈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地,是江苏职业教育高地,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区域专业集群建设,有利于打造现代职教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是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政府合作不同步、产教融合不畅通、人才培养同质化等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推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需强化政府主导,探索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深化产业对接,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协同校校合作,打造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苏锡常样板”;优化专业布局,实施专业集群与特色发展并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晨璟 田莉 申世广 周麟
景观指数是计量景观格局、定量化回顾区域土地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传统的景观格局评价基础上,提出引入干扰度指数描述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弱,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依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干扰水平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 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规模增加了3313.93km~2,农田面积缩减了3585.21km~2,而以林地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规模变化不大。2)2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Shannon指数不断增加,破碎度NP指数先增加后减少;农田的优势度LPI指数不断降低,形状指数LSI不断上升;城镇景观的形状经历了规则—复杂—规则的过程,并较1990年呈现更加连片紧实的分布状态;林地的规模与形状LSI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镇对其的干扰度AI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绿色生态空间干扰不断增强。3)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此外,研究认为干扰度指数的应用能很好地描述城镇对绿色生态空间的影响,本研究结论能够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城镇与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顾甲 吴慧媛 刘法虎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都市圈发展带来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成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型内驱力。都市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加强整体规划与协调,使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更精准地服务社会、创新区域技术、整合人才资源,进而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发展。基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剖析新型区域共同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以苏锡常都市圈智能制造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提出在协同育人框架内,要构建具有共同体特色的管理保障制度,行业企业要勇于承担协同育人责任,要持续完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方式,共同打造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
协同育人 都市圈 智能制造 高职院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松年
必须顺应我国推进经济转型以及对外国际接轨的时代潮流,突破块块为主、壁垒分明的传统观念和惯性行为,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 区域一体化 市场取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周诚君,汪劲松,向俊波
在经济全球化与上海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苏锡常地区作为制造业大规模投资涌入地区 ,制造业功能得到极大强化 ,但技术创新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弱 ,产业集中度低 ,分布分散 ,导致地区就业岗位减少、区域创新能力降低 ,地方经济网络薄弱 ,对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前景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在本区寻求与上海发展实现一体化分工的进程中 ,其区域产业发展功能应定位为 :①从产业升级和区域竞争要求出发 ,要优化制造业结构 ,集约经营第一产业。②从苏锡常面临与上海既竞争又联合的关系、自身比较优势以及国际二级城市发展经验教训看 ,在保有苏锡常制造业基地的位置同时 ,要加速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现代服务体系以及市场体系的建设。③为保证新产业经济的发展 ,应该改变目前分散型、低协作的产业空间分布形式 ,向枢纽与响应型 (Hub -and -spoke)的空间模式发展 ,使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产业密集带集聚。
关键词:
苏锡常 产业选择 空间组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试析苏、锡、常高等教育需求●许庆豫近几年来,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测定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中,苏、锡、常三市与国内大城市相比,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名列第四、五、六,成为江苏最发达的地区和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高速推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艳莹 王效科 欧阳志云 苗鸿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该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1991年到199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9a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纵向分析的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历年的人均生态占用不断增加,9a时间增加了37 78%,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18 67%,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而且呈连年增长的趋势,到1999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1 2684hm2。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生态占用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均生态占用为1 7469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 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 4605hm2,也小于全球人均水平(2hm2);人...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苏锡常地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翟冬平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能力的核心,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已得到国内各个城市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对外开放、环境建设5个方面共选取31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苏州、无锡、常州城市竞争力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接着,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城市化 苏锡常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崔大树 吴婷莉
本文从空间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运用分形理论对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苏锡常城市群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发现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各要素分别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分布均衡且相互关系密切。结合C-D函数,本文分析苏州、无锡、常州三个核心城市的要素功能,发现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核心城市不明确,主导功能不清晰。
关键词:
城市群空间组织 苏锡常城市群 分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