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6)
- 2023(12478)
- 2022(11037)
- 2021(10465)
- 2020(8691)
- 2019(20083)
- 2018(19888)
- 2017(37619)
- 2016(20677)
- 2015(23377)
- 2014(23567)
- 2013(22705)
- 2012(20676)
- 2011(18506)
- 2010(18539)
- 2009(16473)
- 2008(15623)
- 2007(13656)
- 2006(11853)
- 2005(10031)
- 学科
- 济(74072)
- 经济(73998)
- 管理(64583)
- 业(58521)
- 企(50735)
- 企业(50735)
- 方法(34572)
- 数学(29103)
- 数学方法(28755)
- 中国(20883)
- 技术(20341)
- 农(19836)
- 业经(17989)
- 财(17897)
- 学(17840)
- 地方(16933)
- 理论(16175)
- 环境(15845)
- 和(13824)
- 农业(13396)
- 技术管理(12986)
- 划(12911)
- 制(12646)
- 教育(12201)
- 贸(11861)
- 贸易(11851)
- 务(11624)
- 财务(11559)
- 财务管理(11538)
- 易(11457)
- 机构
- 学院(284702)
- 大学(277292)
- 管理(114934)
- 济(102624)
- 经济(100110)
- 理学(100102)
- 理学院(99001)
- 管理学(97239)
- 管理学院(96743)
- 研究(88451)
- 中国(64062)
- 京(60392)
- 科学(57899)
- 财(45717)
- 所(43294)
- 业大(43033)
- 农(42127)
- 江(42127)
- 中心(40619)
- 研究所(39839)
- 范(38338)
- 师范(37977)
- 北京(37289)
- 技术(37125)
- 财经(37065)
- 州(34543)
- 经(33634)
- 农业(32855)
- 院(32853)
- 师范大学(30251)
- 基金
- 项目(200826)
- 科学(158322)
- 研究(150784)
- 基金(142081)
- 家(122767)
- 国家(121683)
- 科学基金(105709)
- 社会(91259)
- 社会科(86307)
- 社会科学(86284)
- 省(82804)
- 基金项目(76900)
- 教育(71454)
- 自然(69461)
- 划(68399)
- 自然科(67781)
- 自然科学(67767)
- 自然科学基金(66529)
- 编号(63897)
- 资助(57207)
- 成果(50491)
- 创(45516)
- 重点(44973)
- 课题(44907)
- 部(42797)
- 发(42763)
- 创新(41643)
- 项目编号(38861)
- 科研(37766)
- 大学(37078)
- 期刊
- 济(110163)
- 经济(110163)
- 研究(77547)
- 中国(56175)
- 学报(43049)
- 管理(42804)
- 教育(42663)
- 科学(40036)
- 农(37220)
- 财(33307)
- 大学(32424)
- 学学(30205)
- 技术(30025)
- 农业(26591)
- 融(19610)
- 金融(19610)
- 业经(19240)
- 图书(16717)
- 科技(16542)
- 财经(16523)
- 经济研究(16343)
- 职业(15099)
- 业(14194)
- 经(13988)
- 理论(13731)
- 技术经济(13681)
- 问题(13668)
- 坛(13516)
- 论坛(13516)
- 资源(13036)
共检索到400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悦
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中最为迅速、城镇空间重塑最为明显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良性发展的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是重要保障。但目前苏锡常都市圈高职双创系统存在高端创新要素不充分、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不深入、创新运行机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遵循借鉴主要创新模式、加强区域政策扶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展孵化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的发展思路,实现创新主体错位发展、创新平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同频共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申世广 刘小钊 范晨璟
从维持区域生态过程的完整性、预防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保障区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出发,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锡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较大的林地和水域为生态绿化用地的扩张"源",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了苏锡常都市圈生态绿化用地的安全格局,以阻力因子的阻力值发生明显突变的点作为不同生态安全水平生态绿化用地的划分依据,最终获得高、中、低3种水平绿化用地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一带、五脉、十廊、多斑块"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布局结构。该研究为大尺度区域的绿化系统空间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整体解决跨多个行政区绿化系统规划的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应莉 周彩屏
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思想转型及其他各种要素协调发展。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要素发展并不平衡,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尚未形成体系,高职院校中还存在思政认识不清、联动机制不足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只有采取平衡发展生态要素,保障良性循环、破解生态位重叠,实现精确定位、营造生态环境,构建联动机制等措施,才能完善高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
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小钊 吴弋 张彧 陈京京
在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都市圈为代表的跨行政区绿化空间不断被挤压和侵占,生态安全与城市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冲突与日俱增。在当今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在城乡绿化空间复合功能理念指导下,出于对区域发展矛盾和发展诉求的研判,提出了基于复合功能导向的都市圈绿化系统构建方法,并详细论述了优化山水格局、织补生态空间、耦合组群发展需求的绿化体系和完善典型空间绿化模式等构建策略与途径,旨在探索区域层面绿化系统规划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官冬杰 苏维词 周继霞
重庆市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山区城市,人类活动强烈,生态系统脆弱;又位于长江三峡水库的库尾,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开展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详细阐述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建立和评价标准确定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赋予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法对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研究,得出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排序:渝北区(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渝中区。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熵权法 灰度关联法 重庆都市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震 刘继广 王全录
从教育生态学视域来看,高职教育微观系统与宏观环境存在互不协调、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存在系统失衡、高职院校发展的限制因子难以有效提升、部分高职院校生态位特色不明等问题。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解决方案是构建产学研创生态圈,形成"三融四境"办学模式,巧做加减法,致力"融"的贯通和"境"的创建,形成产业链、专业链、研发链、双创链四链相互作用的微循环。
关键词:
产学研创 高职院校 生态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漆尉琦 薛婧
本文以成都市创新创业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都市创新创业目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提出相关意见,以期构建成都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进一步营造成都的创新创业氛围。
关键词:
成都 创新创业 政产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越恒 贺克
双师型教师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还存在政策配套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个人积极性不高、内涵界定不清晰、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应发挥教师个体系统的核心作用,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调动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系统的引导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李佳轩
[目的/意义]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底层要素,探究知识向智慧的演变有助于更为全面的认识知识与智慧的本质与关系。[方法/过程]本文以知乎板块热点事件为例,通过构建K-SEIR模型以及数据仿真探讨一级评论区中知识的演化,通过知识演变的不同阶段展现知识流动与交互,创造性的提出知识芽点的存在,并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二级评论区中知识新枝以及知识花果的形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的演变及智慧的创生需经历知识芽点、知识新枝、知识花果3个阶段,完善了知识与智慧的概念与关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洋子 张淑娟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我国金融集团构建商业生态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重点探讨商业生态圈的关键要素、构建模式及其利益协同机制。研究表明:智能化的金融科技以及开放、共享的应用场景,是构建生态圈的关键要素。现有实践中主要存在平台核心型生态圈、产业协同型生态圈、产品组合型生态圈三种可行模式。针对生态圈当中容易产生的潜在利益冲突问题,需要加强利益协同机制建设。因此,建议我国金融集团加强金融科技的广泛、深度运用,特别是有效解决消费者信息和数据共享问题;以场景为依托,共享为手段,不断拓展和丰富生态圈的功能和内容;重视不同产业、产品间的协同联动和场景迁移,建立各生态主体间的良好关系,释放生态圈潜在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于泳波 贾佳慧 吕馨雪
创新创业是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立足县域发展不平衡现实,找到适合的双创组态路径是关键。基于TOE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湖北省53个县市为样本,分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单独的创新创业要素不构成引致县域经济高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2)存在3条实现县域经济高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分别是“智力—资金—市场”双创资源主导、“智力—平台”双创能力主导、“智力—市场”双创政策助力型路径,其中,人力资源是促进县域经济高发展水平的核心条件,市场和平台对政策具有明显的补充作用;(3)抑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态路径有4条,分别是“金融—市场”、“智力—基础设施”、“金融—平台”和市场抑制型路径,均表明市场规模发挥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城市化 空间发展 苏锡常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易高峰
开发学生的市场意识,形成学生内在的创新创业驱动力。为学生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大学成为创新创业的"梦想工场"。整合多方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地方本科院校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办学模式多元等特点,正在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盐城师范学院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建江
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剖析,在国外成功创业教育的经验上,从教师素养、课程建设、体制设置、环境与空间四个维度构建了地方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对地方高校的"双创"生态系统的路径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双创教育 生态系统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