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2)
2023(10097)
2022(8247)
2021(7637)
2020(5774)
2019(13353)
2018(13029)
2017(22609)
2016(13389)
2015(15074)
2014(15007)
2013(13972)
2012(13326)
2011(12356)
2010(12754)
2009(11284)
2008(11147)
2007(10019)
2006(9144)
2005(8757)
作者
(34948)
(28968)
(28693)
(27281)
(18631)
(13748)
(13365)
(11457)
(11260)
(10789)
(9843)
(9818)
(9342)
(9341)
(9143)
(9086)
(8822)
(8601)
(8536)
(8351)
(7638)
(7274)
(7044)
(6893)
(6844)
(6546)
(6425)
(6416)
(5873)
(5871)
学科
(49744)
经济(49693)
管理(29023)
(28686)
中国(23530)
教育(21495)
(20203)
企业(20203)
地方(19327)
(17336)
业经(13245)
(12371)
农业(12324)
理论(12241)
方法(11797)
(10913)
地方经济(10681)
发展(9756)
教学(9750)
(9628)
(9609)
数学(9493)
(9362)
金融(9362)
数学方法(9344)
技术(9158)
(9130)
银行(9122)
(9097)
贸易(9083)
机构
学院(174583)
大学(172762)
研究(66979)
(62721)
经济(60947)
管理(56009)
理学(46380)
中国(45954)
理学院(45653)
管理学(44768)
管理学院(44400)
(40911)
科学(38928)
(36403)
师范(36162)
教育(34379)
(33559)
(31436)
研究所(29975)
(29447)
中心(29322)
师范大学(29302)
北京(26650)
(26256)
技术(25680)
(24903)
(24280)
职业(24187)
财经(21931)
业大(21862)
基金
项目(106833)
研究(91265)
科学(84861)
基金(69852)
(58572)
国家(57780)
社会(54192)
社会科(50940)
社会科学(50934)
教育(49975)
科学基金(48878)
(46380)
编号(41554)
(39381)
成果(36498)
基金项目(35545)
课题(33729)
(30346)
(29010)
资助(27302)
自然(26735)
自然科(26021)
自然科学(26017)
重点(25992)
自然科学基金(25507)
发展(25226)
规划(25174)
(24724)
(24215)
项目编号(23849)
期刊
(82190)
经济(82190)
研究(65932)
教育(61244)
中国(55033)
(26184)
管理(22683)
技术(22142)
(21775)
学报(21695)
科学(21265)
农业(18316)
大学(18218)
职业(17747)
(17648)
金融(17648)
业经(15447)
学学(15064)
经济研究(12663)
技术教育(12011)
职业技术(12011)
职业技术教育(12011)
(11678)
论坛(11678)
财经(10581)
(10425)
图书(10189)
问题(10147)
(9937)
(9223)
共检索到298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云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发展需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相适应。苏锡常都市圈是现代化都市圈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地,是江苏职业教育高地,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区域专业集群建设,有利于打造现代职教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是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政府合作不同步、产教融合不畅通、人才培养同质化等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推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需强化政府主导,探索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深化产业对接,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协同校校合作,打造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苏锡常样板”;优化专业布局,实施专业集群与特色发展并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晓妮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转型相背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错位、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的要求、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适时调整办学定位,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动态调整课程和专业结构,优化教育布局,加快产教协同育人,以实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志军  张蕴启  范豫鲁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是面向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是面向未来的理论生成,是面向世界的实践要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规模大与认可度低、就业率高与就业质量低、资源领域广与资源转化率低三大矛盾,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实践进路上,高等职业教育要从制度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入手,优化体制机制、拓展教育内涵、融合多方资源,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符号的文化因子、技术养分和技能要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积极探索城市群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一体化设计苏锡常职业教育的规划目标、建设标准等,推动区域产教融合发展,输出城市群职业教育发展“苏南模式”。亮点作为教育部和江苏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于2020年9月启动。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构成的苏锡常都市圈,位于我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长三角核心位置,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的地区。
关键词: 都市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来永宝  
针对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五点建议:完善法律体系,为高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为高职发展提供财政保障;推进中高职的贯通,构建完备的体系;切实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发挥高职的基本功;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融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喜才  房风文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各有优势、各有所长,但发展很不均衡。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行业作用发挥不明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不深、高职院校发展不协调、科研引领能力薄弱等问题。为此,需要调动"政、行、企、校、研"等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政府统筹职能,增强行业指导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深高职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研究机构的科研引领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爱武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培养出了大批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两者间的互动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两者互动发展的关系及困难点,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莹  王奕俊  陆春华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对上海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进行分析,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的匹配度较高;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外生"优势显著,"内生"能力不足;高等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对接不充分。由此提出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现有格局优化专业结构,夯实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借助"外生"优势,增强"内生"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质量;以"四大品牌"为基础,借助"总部经济"资源,挖掘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熊贵营  
从区域经济社会视角看,相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个体发展,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整体的协调均衡发展,对于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现实价值。苏州在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发挥政府职能,促进院校联结,打造协同发展平台——"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对提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晶晶   刘斌   邹吉权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地职业教育虽不断探索协同的有效路径,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哪些关键因素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如何降低职业教育协同的复杂性?基于协同学序参量的概念,明晰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序参量的内涵,构建影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的状态参量体系,利用必要条件分析法(NCA),从实证视角甄别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序参量,通过控制序参量以达到简化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复杂性的目的。研究发现:人力投入水平是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共同的序参量,且处于极高影响水平。北京市与天津市更需要注重政策制定和职业教育协同网络的构建。不同省市、不同水平高职院校的主导序参量不同,北京市需加强中部职业院校发展能力提升,强化师资建设;天津市需加强顶部职业院校发展能力提升,强化职业教育协同网络构建;河北省需加强底部职业院校发展能力提升,着重提高财政投入。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如何通过控制序参量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协同效率,而且可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及职业院校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顾甲  吴慧媛  刘法虎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都市圈发展带来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成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型内驱力。都市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加强整体规划与协调,使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更精准地服务社会、创新区域技术、整合人才资源,进而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发展。基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剖析新型区域共同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以苏锡常都市圈智能制造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提出在协同育人框架内,要构建具有共同体特色的管理保障制度,行业企业要勇于承担协同育人责任,要持续完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方式,共同打造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左祯  孙翠香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尽管目前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日益呈现多样化样态,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认为,政府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协同发展目标、创新协同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统一协同合作发展体系,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金莹  汪德根  
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为例,从城市与区县两个尺度,研究住房价格、城市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 3个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差异均呈现城市尺度大于区县尺度的特征。(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一致性,"组团式"格局明显,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差异均最大。(3) 3个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级及以下协调水平,且分布呈空间依赖性;住房价格与城市系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4个子系统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且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既表现出共振性又表现出尺度敏感性。(4)根据协调状态及主导低耦合失调的原因,将城市划分为6种类型,区县划分为8种类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施南奇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是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及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苏锡常三地同为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实践者,均积累了丰富的职教园区办学经验。通过功能定位、空间管理和特色建设等多维视角对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办学模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做好职教园区“顶层设计”、增强专业建设适配性、提升职教资源质量、激发院校办学活力、打造职教园区品牌等五个方面是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建设所带来的实践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