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12)
- 2023(5529)
- 2022(4992)
- 2021(4623)
- 2020(4098)
- 2019(9825)
- 2018(9781)
- 2017(19117)
- 2016(10782)
- 2015(12255)
- 2014(12595)
- 2013(12717)
- 2012(12131)
- 2011(11126)
- 2010(11344)
- 2009(10643)
- 2008(10780)
- 2007(9940)
- 2006(8509)
- 2005(7561)
- 学科
- 济(49912)
- 经济(49873)
- 管理(28897)
- 业(26918)
- 方法(24092)
- 数学(21721)
- 数学方法(21552)
- 企(19807)
- 企业(19807)
- 农(15154)
- 地方(13406)
- 学(11634)
- 环境(11426)
- 财(11139)
- 中国(11021)
- 农业(10186)
- 贸(9093)
- 贸易(9092)
- 业经(9009)
- 易(8777)
- 和(8237)
- 制(7591)
- 地方经济(7348)
- 划(7026)
- 生态(6822)
- 务(6508)
- 财务(6495)
- 财务管理(6474)
- 融(6470)
- 金融(6467)
- 机构
- 学院(162004)
- 大学(161668)
- 济(66530)
- 经济(65118)
- 管理(60386)
- 研究(56710)
- 理学(52050)
- 理学院(51384)
- 管理学(50440)
- 管理学院(50147)
- 中国(41646)
- 科学(37551)
- 京(35623)
- 农(32621)
- 所(30377)
- 财(28792)
- 研究所(27941)
- 业大(27334)
- 中心(26531)
- 江(25964)
- 农业(25887)
- 财经(23229)
- 范(22250)
- 师范(22034)
- 北京(21649)
- 经(20852)
- 经济学(20643)
- 州(19943)
- 院(19834)
- 经济学院(18921)
- 基金
- 项目(108536)
- 科学(83955)
- 研究(77635)
- 基金(77396)
- 家(68127)
- 国家(67584)
- 科学基金(56362)
- 社会(48039)
- 社会科(45429)
- 社会科学(45410)
- 省(43465)
- 基金项目(42118)
- 自然(36646)
- 划(36564)
- 自然科(35605)
- 自然科学(35591)
- 教育(35167)
- 自然科学基金(34925)
- 编号(31907)
- 资助(31570)
- 成果(25693)
- 重点(25137)
- 发(24737)
- 部(24044)
- 创(21955)
- 课题(21883)
- 科研(21165)
- 计划(20793)
- 创新(20605)
- 教育部(19881)
共检索到232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艳莹 王效科 欧阳志云 苗鸿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该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1991年到199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9a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纵向分析的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历年的人均生态占用不断增加,9a时间增加了37 78%,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18 67%,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而且呈连年增长的趋势,到1999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1 2684hm2。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生态占用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均生态占用为1 7469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 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 4605hm2,也小于全球人均水平(2hm2);人...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苏锡常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娜 曲福田 冯淑怡 邵雪兰
定量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对区域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计算了江苏省苏锡常地区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采用岭回归函数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拟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平均增长速度为15.30%,能源消费碳足迹分配率以煤炭为主,石油所占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天然气所占比例上升较快,能源消费碳足迹产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②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关系模型拟合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③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处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的波动状态,从另一侧面验证了目前...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李明辉 曹慧明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区域,面临着包括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粗放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之间、经济发展与传统的行政管理之间的诸多矛盾。与此相对应,该地区对政府审计有着新的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苏锡常地区政府审计机关在审计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改革,从而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审计实践 苏锡常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峰 濮励杰 彭补拙
利用1980、1995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研究区198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迅速扩展,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城镇用地同速增长;耕地大量流失,呈现破碎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建设用地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核心向外扩展;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绩效较优,环境绩效较差;城镇用地变化的绩效较农村用地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张荣荣 王博
文章通过无锡市2000~2007年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对无锡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论文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无锡市2008~2012年的生态赤字进行了预测,通过无锡市生态足迹的变化分析,为无锡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菊华 吕昌河 杨续超
根据较详尽的统计资料,利用SPSS软件,对苏锡常地区1995年~2005年城市用地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11年来,该地区的城市用地总面积年均增长45.55km2,增长率为12.83%,呈现出高度线性递增;受人口增长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县级城市(吴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溧阳市和昆山市)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远高于地级城市市区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②二元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城市用地扩展与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皆成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才是影响该...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用地扩展 驱动力 苏锡常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健 陈凤 濮励杰 韩书成 叶浩 彭补拙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艳娴 朱利群 卞新民
依据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基于作物生产特殊性的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作物生产的生态盈亏。计算2007年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并与传统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为0.232 270亿hm2,生态承载力为0.296 463亿hm2,生态盈余0.028 618亿hm2。另外,江苏省各地市作物生产生态足迹空间差异较大,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南通的作物生产出现生态赤字,其余地市作物生产则呈现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能更为客观的分析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易于减小由于模型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生态赤字估算扩大化现象,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周诚君,汪劲松,向俊波
在经济全球化与上海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苏锡常地区作为制造业大规模投资涌入地区 ,制造业功能得到极大强化 ,但技术创新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弱 ,产业集中度低 ,分布分散 ,导致地区就业岗位减少、区域创新能力降低 ,地方经济网络薄弱 ,对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前景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在本区寻求与上海发展实现一体化分工的进程中 ,其区域产业发展功能应定位为 :①从产业升级和区域竞争要求出发 ,要优化制造业结构 ,集约经营第一产业。②从苏锡常面临与上海既竞争又联合的关系、自身比较优势以及国际二级城市发展经验教训看 ,在保有苏锡常制造业基地的位置同时 ,要加速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现代服务体系以及市场体系的建设。③为保证新产业经济的发展 ,应该改变目前分散型、低协作的产业空间分布形式 ,向枢纽与响应型 (Hub -and -spoke)的空间模式发展 ,使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产业密集带集聚。
关键词:
苏锡常 产业选择 空间组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晨璟 田莉 申世广 周麟
景观指数是计量景观格局、定量化回顾区域土地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传统的景观格局评价基础上,提出引入干扰度指数描述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弱,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依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干扰水平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 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规模增加了3313.93km~2,农田面积缩减了3585.21km~2,而以林地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规模变化不大。2)2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Shannon指数不断增加,破碎度NP指数先增加后减少;农田的优势度LPI指数不断降低,形状指数LSI不断上升;城镇景观的形状经历了规则—复杂—规则的过程,并较1990年呈现更加连片紧实的分布状态;林地的规模与形状LSI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镇对其的干扰度AI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绿色生态空间干扰不断增强。3)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此外,研究认为干扰度指数的应用能很好地描述城镇对绿色生态空间的影响,本研究结论能够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城镇与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荣 李永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常州曾经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但自90年代起,常州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经济地位出现边缘化迹象,且与周边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如何应用定量研究方法从结构性问题入手,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源,为常州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显得十分紧迫。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角度,应用结构变化值、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产业扩张弹性对苏州、无锡、常州苏锡常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促进常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定发展对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城市化 空间发展 苏锡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钊 杨山 王玉娟 Runlin Yang
以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引入体现区域多中心性的最小阻力模型对区域城市扩展进行模拟,并结合空间关联分析指数(Getis-Ord Gi*)定量揭示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格局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城市扩展模拟反映出区域环境约束下区域城市扩展的空间态势,为区域城市发展政策调控提供了方向;未来城市扩展"热点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跃迁特征,在内生推力与空间阻力相互角力下,"热点区"聚簇形态由圈层式结构向组团、散布式结构转变。进一步分析表明,最小阻力情景下沪宁线、长江沿岸、沿沪地区、太湖沿岸轴线城市扩展具有完全不同的时空分异机理,未来为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展,应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隔离带建设、构筑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空间组织的有序安排和纵向聚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耿协萍
对苏锡常地区企业商务英语人才素质要求进行调查显示,除了对学历、工作经验、计算机操作、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外,企业尤其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应抓实英语课程建设,突出语言基本功和口语训练;将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增强实训教学有效弥补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经验上的不足。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人才素质 综合素质 苏锡常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