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89)
- 2023(13741)
- 2022(12010)
- 2021(11159)
- 2020(9337)
- 2019(21348)
- 2018(21318)
- 2017(40956)
- 2016(22604)
- 2015(25467)
- 2014(25505)
- 2013(25080)
- 2012(23078)
- 2011(20861)
- 2010(20894)
- 2009(19306)
- 2008(19061)
- 2007(16585)
- 2006(14708)
- 2005(13176)
- 学科
- 济(90768)
- 经济(90640)
- 管理(68812)
- 业(62049)
- 企(52750)
- 企业(52750)
- 方法(39591)
- 数学(33908)
- 数学方法(33496)
- 财(23985)
- 农(23255)
- 中国(22779)
- 地方(21235)
- 业经(20630)
- 学(20506)
- 制(20120)
- 农业(15385)
- 环境(15317)
- 理论(15207)
- 贸(15124)
- 贸易(15118)
- 和(14992)
- 务(14766)
- 财务(14696)
- 财务管理(14665)
- 易(14605)
- 体(13950)
- 银(13947)
- 银行(13901)
- 企业财务(13900)
- 机构
- 大学(325949)
- 学院(322511)
- 管理(127733)
- 济(124945)
- 经济(122122)
- 理学(110921)
- 理学院(109607)
- 研究(108851)
- 管理学(107716)
- 管理学院(107121)
- 中国(79543)
- 京(70386)
- 科学(68791)
- 财(59500)
- 所(54952)
- 农(50730)
- 研究所(50182)
- 江(48369)
- 业大(48081)
- 中心(48075)
- 财经(47333)
- 范(44199)
- 师范(43817)
- 北京(43679)
- 经(42870)
- 院(39741)
- 农业(39715)
- 州(38363)
- 经济学(37184)
- 师范大学(35798)
- 基金
- 项目(223928)
- 科学(176764)
- 研究(164415)
- 基金(162709)
- 家(141754)
- 国家(140616)
- 科学基金(120697)
- 社会(103213)
- 社会科(97712)
- 社会科学(97688)
- 省(87610)
- 基金项目(86899)
- 自然(78612)
- 自然科(76723)
- 自然科学(76704)
- 自然科学基金(75304)
- 教育(75235)
- 划(74101)
- 编号(67033)
- 资助(66144)
- 成果(55284)
- 重点(50445)
- 部(49451)
- 发(47776)
- 创(46664)
- 课题(46533)
- 创新(43634)
- 制(43167)
- 科研(42523)
- 教育部(42289)
- 期刊
- 济(138518)
- 经济(138518)
- 研究(95604)
- 中国(61839)
- 学报(51827)
- 科学(48243)
- 管理(46846)
- 农(46159)
- 财(44787)
- 大学(39056)
- 教育(37281)
- 学学(36637)
- 农业(31927)
- 技术(27036)
- 融(26133)
- 金融(26133)
- 财经(22819)
- 业经(22107)
- 经济研究(20985)
- 经(19331)
- 问题(17989)
- 图书(16940)
- 理论(16087)
- 科技(16081)
- 业(15713)
- 版(15437)
- 技术经济(14866)
- 资源(14836)
- 实践(14773)
- 现代(14773)
共检索到469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年华
区域整合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发挥城市与区域最佳效率的重要机制。苏州、无锡、常州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带北翼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最发达地区之一,已经具备了区域整合的基本条件。文章通过对苏锡常区域整合的条件和障碍因素分析,提出了苏锡常区域整合的目标和重点,并对苏锡常区域整合的协调机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区域整合 城市发展 苏锡常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解安宁 黄唯 陈利根
构建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机制及其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从评价值来看,2010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介于0.216~0.331之间,协调发展类型涉及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而且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占总数的76.9%,这说明江苏省各个地级市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发展层次;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整体上表现出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的趋势,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者之间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城市化发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菼
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其产业一体化进行SWOT分析,研究苏锡常产业一体化中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提出苏锡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形成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工业、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区域一体化 SWOT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城市化 空间发展 苏锡常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章奇 殷醒民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在实现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不断扩大,不仅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效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基于多个省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资源、劳动、资本三个生产要素出发,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并提出顺利实现区域经济的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异化 协调机制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志文 高志刚
通过构建扩展引力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物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各国货物转运量、产品结构以及乌鲁木齐与中亚各国首都之间的距离等变量,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区域物流量。建议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物流协调基础上,构建中国-中亚物流协调管理委员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对策实现中国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协调机制 引力模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丽红 杨博文
碳减排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而碳排放权交易是碳减排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已经开展区域性碳交易,不过各地方立法相差悬殊,使区域性碳交易不能正常运行。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立法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府际横向合作,构建区域性碳交易立法协调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监管、共同执法,将区域性碳交易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为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志文 高志刚
通过构建扩展引力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物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各国货物转运量、产品结构以及乌鲁木齐与中亚各国首都之间的距离等变量,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区域物流量。建议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物流协调基础上,构建中国-中亚物流协调管理委员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对策实现中国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协调机制 引力模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覃成林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和治理机制构成。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机制既独立地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同时又通过相互联系而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区域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博文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计划在2030年设定碳排放总量最大限值,为此我国将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版图,进行跨区域碳交易。然而由于全国性碳交易立法缺失和地方性立法差异性较大,导致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在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协调机制,对碳配额"适区"分配,跨区交易,集中监管,联动执法,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永喜 陆文聪
当前我国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地水利工程随之改变其原有功能和服务范围,在优化工程资源配置的同时也改变了区域间的利益关系。文章探讨了建立跨区水利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的理论依据及其实现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经济效率实现条件的分析,得出了在"区域投入与受益具有比例对称性"条件下建立区域协调与补偿机制既可以发挥工程本身的经济效率,又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使得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同时本文也依此而提出了量化的区域间协调与补偿计算公式。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投入和利用 区域协调与补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利华 徐晓新
近年来,区域一体化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不同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成为一体化发展的阻碍力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区域一体化的四种典型协调机制,即大都会区区域理事会、地方政府首脑座谈会、上级政府派出机构和联合党委,指出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协调机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权威的不同来源决定了强度和可持续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保证地方政府合作协议效力的法律体系构建,进而借鉴区域理事会模式经验,促进多主体参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协调机制 比较研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普 李雪松
本文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关联效应模型,并论证了区域关联效应具有乘数关系。在此理论前提下本文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和区域补偿政策这两种区域协调机制的运行机理和实际运用,并提出区域协调机制失灵的规避措施和区域发展权的构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金飞 孙月平 徐笛
产业数智化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有助于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矛盾、减少区域差异和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各区域间产业数智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软硬件基础薄弱、创新不足、人才培养及流动机制缺乏等问题阻碍区域产业协调配置。通过构建产业数智化发展生态系统平台,研究产业数智化系统响应机制,动态调整供需匹配,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与发展系统,提升区域各产业韧性抵御风险,实现区域经济及产业协调分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数智化 动态发展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庆杰 申兵 汪阳红 袁朱 贾若祥 欧阳慧
在对研究的基本范畴进行界定、回顾与评述我国体制机制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完善我国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本原则,并对我国区域管理体制机制调控对象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此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促进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在跨行政区层面促进行政管理向区域治理机制转变,在行政区层面上促进区域合作和互助机制健全发展等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思路和重点;提出了健全区域管理的法律基础,不断强化经济区规划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区域开发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和促进扶持机制健全发展等配套措施。
关键词:
区域协调 管理体制 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