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591)
2022(521)
2019(953)
2018(994)
2017(1825)
2016(1094)
2015(1232)
2014(1266)
2013(1302)
2012(1302)
2011(1359)
2010(1485)
2009(1563)
2008(1673)
2007(1736)
2006(1637)
2005(1579)
2004(1595)
2003(1805)
2002(1883)
作者
(3893)
(3279)
(3029)
(3008)
(2094)
(1593)
(1406)
(1277)
(1251)
(1169)
(1167)
(1164)
(1157)
(1145)
(1032)
(978)
(964)
(941)
(923)
(867)
(847)
(803)
(791)
(779)
(758)
(737)
(736)
(709)
(631)
(628)
学科
(5360)
经济(5353)
管理(3885)
(3373)
(3286)
企业(3286)
理论(2557)
(2432)
教育(2145)
中国(1782)
(1651)
(1527)
业经(1476)
方法(1456)
(1429)
(1289)
(1232)
金融(1231)
(1179)
(1173)
银行(1173)
(1128)
(1108)
(1069)
图书(960)
体制(956)
书馆(918)
图书馆(918)
经济理论(873)
教学(872)
机构
大学(24799)
学院(22995)
(7849)
经济(7651)
研究(7430)
管理(6215)
中国(5573)
(5430)
(5346)
(5224)
师范(5220)
理学(4548)
科学(4529)
理学院(4452)
管理学(4373)
管理学院(4312)
(4288)
师范大学(4173)
(4172)
财经(4063)
(3716)
(3665)
研究所(3598)
北京(3557)
(3526)
教育(3410)
财经大学(2808)
中心(2797)
经济学(2664)
(2582)
基金
项目(9167)
研究(8244)
科学(6993)
基金(6156)
社会(5083)
(4945)
国家(4867)
社会科(4762)
社会科学(4758)
成果(4416)
教育(4092)
科学基金(3857)
编号(3722)
(3337)
(2995)
基金项目(2882)
课题(2825)
资助(2447)
项目编号(2421)
(2411)
(2375)
(2292)
(2257)
(2253)
阶段(2250)
(2193)
重点(2133)
研究成果(2118)
规划(2089)
阶段性(2042)
期刊
(12627)
经济(12627)
研究(10533)
教育(5599)
(5340)
学报(4942)
中国(4766)
大学(3704)
财经(3632)
科学(3445)
学学(3216)
(3166)
图书(2910)
管理(2713)
书馆(2339)
图书馆(2339)
(2177)
金融(2177)
(2161)
问题(1999)
(1711)
技术(1709)
(1686)
(1536)
论坛(1536)
经济研究(1474)
业经(1428)
社会(1428)
财经大学(1419)
理论(1337)
共检索到41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雯  
苏轼的音乐词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场面描写生动传神,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信息。词人善于捕捉各种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奏者的情感内涵,描写乐器或演奏者之美,刻画听歌赏乐之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尽现个人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拓了词境。苏轼在音乐词中使用通感等多种手法描写音乐,并将诗的用典方法移植到词中,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宇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深刻而丰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如果想要办好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战略指导。古代诗人的文学创作多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冲破了原有诗词创作的题材和模式,拓宽了诗词创作的表现领域,寄托对农民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玺吾  
谪居黄州的五年为苏轼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苏轼作于此期的词与其诗文一道成为其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苏轼黄州词作中意象虽极为繁富,但贯穿其始终的水意象无疑可为其主体意象。苏轼黄州词作中的水意象分明呈现出一条由凄丽而至平和,再由平和而转旷达的演变路径。而其演变之因,既与苏轼善于排解忧愁,随遇而安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其在遭贬黄州的特定背景下,经由楚天之雨楚地之水的熏染而生发的水性思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水性思维在助推苏轼思想转型的同时,促成了苏轼人生观的形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魏际兰  
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岳芬   常如瑜  
在《文心雕龙》中,“祝”这一文体被定义为祭祀群神的文辞,撰写“祝”的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这些人或是专门的祭祀执掌者,或是社会地位显赫者。北宋时期,苏轼就曾经是重要的祝文撰写者。在内容上,苏轼的祝文以祈福为主,如祈雨、祈雪、祈晴、祭神等。苏轼的祝文表明,在古代社会观念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向神明祈福实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祝文象征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和环境智慧。祝文在精神上给予祈福者以力量,使之产生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魏际兰  李静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词题材广泛,意象丰富,语言生动,风格独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该词的3个英译本呈现不同的诗性特征:许译本最具音象美,林译本最重义象美,华译本最有事象美。文章比较分析了3个英译本的诗性特征,深入探讨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常用的诗词翻译策略,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合理构建。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杜晓军  
提起苏轼的词,首先想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气与豪迈,后人往往把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但作为北宋文学之集大成者,苏轼的词作绝不仅是"豪放杰出",也有许多极其清空优秀的作品。由于苏轼在创作中自觉地、经常地转换词作风格,也由于他广泛的艺术兴趣,因而苏轼的词作不能以豪放囊括,也不能以婉约标称,而是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瑜  张静  
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其人口思想、经学思想、经济思想、美学思想都有独到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苏轼的人口思想 :对“人众国富论”的批判 ,反对“不举子” ,主张“度地以居民”。苏轼人口思想中的一些内容 ,在人口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艳军   朱富铭  
诗歌唱和成为元祐间苏轼与秘书省文人交游的重要手段,成为引人注目的诗歌现象。苏轼在元祐间与秘书省职官唱和之作数量较多,他们的唱和之作多出于交游、宴饮、雅集过程之中,基本不涉及时政国事,在新旧法之争、洛蜀党争激烈之元祐间,体现出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们的情感选择。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皆博学高才之士,他们的唱和之作是文人逞才斗艺的一种创作形式,力求诗意深邃、用字精巧、事典广博、用韵严谨、句式规范,体现出“以才学为诗”的特征,使宋诗的题材、笔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愈加鲜明,为推动整个元祐诗坛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艳军   朱富铭  
诗歌唱和成为元祐间苏轼与秘书省文人交游的重要手段,成为引人注目的诗歌现象。苏轼在元祐间与秘书省职官唱和之作数量较多,他们的唱和之作多出于交游、宴饮、雅集过程之中,基本不涉及时政国事,在新旧法之争、洛蜀党争激烈之元祐间,体现出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们的情感选择。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皆博学高才之士,他们的唱和之作是文人逞才斗艺的一种创作形式,力求诗意深邃、用字精巧、事典广博、用韵严谨、句式规范,体现出“以才学为诗”的特征,使宋诗的题材、笔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愈加鲜明,为推动整个元祐诗坛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徐雁  
本文以当今"碎片阅读"现象为引子,通过评介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曾奉行的"钞读法"及其知识效能,指出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一以贯之的读书观是"选精读熟",一致反对的浅陋学风是"苟简读书"。因此,理解并掌握宋代先贤的读书观和读书法,或有助于解困当代读者在信息巨浪和知识大潮裹挟下发生的求知迷茫,缓解其阅读焦虑情绪,以寻求更切合个人知识追求的阅读路径和学习方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乔  
苏轼的传神论既有对前人传神理论的继承,也有个人关于传神的实践经验探索和学术理论总结,由于其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从事传神写照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自其提出以来一直是后世传神理论应用、继承和阐发的模板。随着东西方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及照相技术的普及,传神术逐渐消失,但其所倡导的观察生活、观察表现对象以及捕捉传神对象之"天"的理论方法,对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与发展依然具有明确有效的指导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定武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的重要体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楠  
与南宋著名男性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系列涉酒诗词相比较,中国文坛同期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也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李清照涉酒诗词与朱淑真涉酒诗词相比,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诗词中包含的感情同样的浓郁难解。二人早期作品内容以闺阁春怨为主,作品意象的选择上虽常常类似但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因为个人经历所致,李清照的后期涉酒诗词内容则与社会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多了几分男子的豪气。作为男性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二者作品都洋溢着词人难以抑制的才情,在内容上也大都反映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但苏轼涉酒诗词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郎杰斌  阮海红  吴蜀红  华小琴  
生活化阅读观是把阅读当作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是作为社会生活行为而存在的一种认识和看法。文章对“读书——苏轼终身不变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概述,从“勤学入仕,诗案落寞,文字成其荣辱”“诗文交际,阅读交友”“文词娱情遣兴,风雅意趣”等方面,论述了苏轼阅读或为应举、或为交际、或为怡情、或为生存方式,体现出其阅读的生活化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