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9)
2023(1513)
2022(1349)
2021(1385)
2020(1203)
2019(2721)
2018(2835)
2017(4962)
2016(2982)
2015(3584)
2014(3570)
2013(3517)
2012(3667)
2011(3231)
2010(3374)
2009(3335)
2008(3502)
2007(3359)
2006(3080)
2005(2794)
作者
(9526)
(8054)
(7954)
(7549)
(5429)
(4066)
(3710)
(3129)
(3126)
(3069)
(2961)
(2696)
(2623)
(2612)
(2556)
(2501)
(2435)
(2424)
(2405)
(2398)
(2156)
(1994)
(1969)
(1954)
(1830)
(1828)
(1797)
(1770)
(1718)
(1705)
学科
(11308)
经济(11289)
管理(8351)
(7073)
(6081)
企业(6081)
方法(4347)
(3814)
(3276)
数学(3245)
中国(3243)
地方(3130)
数学方法(3105)
(2780)
理论(2702)
(2654)
业经(2350)
(2071)
贸易(2068)
农业(2041)
教育(1980)
(1966)
(1964)
(1943)
教学(1913)
(1853)
(1852)
金融(1852)
银行(1847)
(1751)
机构
大学(45023)
学院(44217)
研究(15998)
管理(14200)
(13359)
经济(12894)
中国(12731)
理学(11501)
理学院(11303)
科学(11278)
管理学(10896)
管理学院(10808)
(10502)
(10312)
(8909)
(8714)
(8454)
研究所(7945)
中心(7894)
(7272)
(7221)
师范(7182)
农业(6863)
业大(6847)
北京(6536)
(6329)
技术(5924)
师范大学(5730)
(5556)
财经(5326)
基金
项目(25650)
科学(19140)
研究(17876)
基金(17495)
(15496)
国家(15331)
科学基金(12492)
(10369)
社会(10063)
社会科(9339)
社会科学(9332)
基金项目(9028)
(8698)
自然(8639)
教育(8554)
自然科(8448)
自然科学(8444)
自然科学基金(8272)
资助(7941)
编号(7605)
成果(7330)
重点(5699)
课题(5640)
(5300)
(5140)
计划(4950)
科研(4858)
大学(4856)
(4737)
科技(4645)
期刊
(19928)
经济(19928)
研究(13797)
中国(11979)
学报(10091)
(8630)
科学(7993)
教育(7404)
大学(7189)
学学(6600)
(6193)
管理(6185)
农业(5721)
(4578)
金融(4578)
技术(4302)
图书(3980)
(3411)
(3060)
财经(2958)
书馆(2955)
图书馆(2955)
业经(2734)
业大(2630)
(2544)
问题(2467)
经济研究(2406)
(2403)
(2237)
(2212)
共检索到76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魏际兰  
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魏际兰  李静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词题材广泛,意象丰富,语言生动,风格独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该词的3个英译本呈现不同的诗性特征:许译本最具音象美,林译本最重义象美,华译本最有事象美。文章比较分析了3个英译本的诗性特征,深入探讨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常用的诗词翻译策略,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合理构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楠  
与南宋著名男性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系列涉酒诗词相比较,中国文坛同期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也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李清照涉酒诗词与朱淑真涉酒诗词相比,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诗词中包含的感情同样的浓郁难解。二人早期作品内容以闺阁春怨为主,作品意象的选择上虽常常类似但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因为个人经历所致,李清照的后期涉酒诗词内容则与社会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多了几分男子的豪气。作为男性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二者作品都洋溢着词人难以抑制的才情,在内容上也大都反映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但苏轼涉酒诗词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玺吾  
谪居黄州的五年为苏轼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苏轼作于此期的词与其诗文一道成为其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苏轼黄州词作中意象虽极为繁富,但贯穿其始终的水意象无疑可为其主体意象。苏轼黄州词作中的水意象分明呈现出一条由凄丽而至平和,再由平和而转旷达的演变路径。而其演变之因,既与苏轼善于排解忧愁,随遇而安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其在遭贬黄州的特定背景下,经由楚天之雨楚地之水的熏染而生发的水性思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水性思维在助推苏轼思想转型的同时,促成了苏轼人生观的形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雯  
苏轼的音乐词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场面描写生动传神,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信息。词人善于捕捉各种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奏者的情感内涵,描写乐器或演奏者之美,刻画听歌赏乐之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尽现个人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拓了词境。苏轼在音乐词中使用通感等多种手法描写音乐,并将诗的用典方法移植到词中,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珈萌  
苏轼诗歌中有不少作品以"我"入诗,表现了宋人对独立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推崇。而通过与其他人物对象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强化诗人的主体精神,则成为苏轼诗歌的重要特点。其比较方式也极为多样:双向比较,丰富了诗人主体精神的表现内涵,增加了诗歌表情达意的深度,扩充了诗歌表现的张力;转换比较,呈现了诗人主体认知的过程性变化,显示出首尾开阖的章法结构;隐性比较,含蓄蕴藉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诉求,在诗歌技法上更为高妙。同时,苏轼还能在比较中冲破现实的桎梏,为自己或友人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出路,体现了宋人通达的人生态度。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李敏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还是用来表达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生经历的感悟的重要方式。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发展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及其相互关系(人地关系)等,因此地理事物和现象常常作为诗词中被赋予浓郁主观情感色彩的客观景象,成为诗人笔下绝美的地理意象,是诗词的底色。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意象客体通常由植物、动物、气候气象、地貌、水体等自然地理要素和民风民俗、农田农事、城市集镇、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岳学鲲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岳学鲲  
~~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廖华  杨良成  
自古以来,会计就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诗词,具有充分的想象,充满了浪漫情怀;会计,则更多的体现出严谨与枯燥。但二者却能很好地结合,让我们体味到一种别样之美。爱情诗中觅会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爱情诗《氓》这样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余立祥  
虚拟位移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表征,使用运动的形式描述静止的客观场景。自Talmy首先注意到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虚拟位移受到认知语言学的广泛关注,但学者偏向以延伸路径虚拟位移作为研究对象。文章分析了临现路径虚拟位移、散射路径虚拟位移和相对框架型虚拟位移三类虚拟位移的概念整合过程,阐释了虚拟位移背后的认知机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毛泽东诗词中的虚拟位移进行认知阐释,揭示了伟人诗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和传播。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济萍  
夕阳的美学境界是神秘幽远的空间构成,表现为心灵与艺术的契合。在唐宋诗词意象里,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夕阳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日暮西山的肃杀气氛吻合了离人的黯然神伤的情愫,温馨如画的夕阳晚照又让我们体验到了人类最深刻的审美感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建伟  刘雅莉  
中国园林以诗情画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在园林中,诗词是文人表达情感意境的主要文学方式,植物是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质;诗人用想象为园林植物提供表达空间,指导其布局及种类选择,借园林植物表达人生哲理、寄托感情。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和平  袁娇萍  
在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突出"以人为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艳军   朱富铭  
诗歌唱和成为元祐间苏轼与秘书省文人交游的重要手段,成为引人注目的诗歌现象。苏轼在元祐间与秘书省职官唱和之作数量较多,他们的唱和之作多出于交游、宴饮、雅集过程之中,基本不涉及时政国事,在新旧法之争、洛蜀党争激烈之元祐间,体现出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们的情感选择。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皆博学高才之士,他们的唱和之作是文人逞才斗艺的一种创作形式,力求诗意深邃、用字精巧、事典广博、用韵严谨、句式规范,体现出“以才学为诗”的特征,使宋诗的题材、笔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愈加鲜明,为推动整个元祐诗坛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