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6)
- 2023(9775)
- 2022(8157)
- 2021(7670)
- 2020(6391)
- 2019(14376)
- 2018(14553)
- 2017(27345)
- 2016(15383)
- 2015(16733)
- 2014(16775)
- 2013(16352)
- 2012(14919)
- 2011(13633)
- 2010(13923)
- 2009(13116)
- 2008(13166)
- 2007(11812)
- 2006(10693)
- 2005(9782)
- 学科
- 济(59466)
- 经济(59371)
- 业(51734)
- 农(45808)
- 管理(41735)
- 企(31360)
- 企业(31360)
- 农业(30349)
- 制(20209)
- 方法(20139)
- 业经(19322)
- 财(17534)
- 数学(17505)
- 数学方法(17291)
- 中国(16201)
- 体(14934)
- 学(12046)
- 银(11796)
- 银行(11781)
- 体制(11618)
- 行(11342)
- 地方(11009)
- 融(10826)
- 金融(10824)
- 发(10628)
- 农业经济(10220)
- 策(10157)
- 贸(9745)
- 贸易(9742)
- 技术(9680)
- 机构
- 学院(213994)
- 大学(210282)
- 济(90650)
- 经济(88840)
- 管理(79470)
- 研究(76416)
- 理学(68243)
- 理学院(67504)
- 管理学(66429)
- 管理学院(66027)
- 中国(59869)
- 农(57372)
- 科学(45949)
- 财(44474)
- 京(43881)
- 农业(43804)
- 所(39468)
- 业大(38565)
- 中心(35448)
- 研究所(35374)
- 江(34182)
- 财经(33611)
- 经(30560)
- 范(27492)
- 师范(27216)
- 经济学(27078)
- 北京(26991)
- 省(26963)
- 农业大学(26959)
- 院(26735)
- 基金
- 项目(141759)
- 科学(112136)
- 研究(105295)
- 基金(103484)
- 家(91059)
- 国家(90203)
- 科学基金(76641)
- 社会(68132)
- 社会科(64196)
- 社会科学(64180)
- 省(56261)
- 基金项目(55032)
- 自然(48369)
- 教育(47536)
- 自然科(47191)
- 自然科学(47178)
- 划(46473)
- 自然科学基金(46366)
- 编号(42767)
- 资助(40761)
- 成果(34938)
- 制(32576)
- 部(32564)
- 农(32278)
- 重点(32136)
- 发(31119)
- 课题(29765)
- 创(29678)
- 性(29509)
- 国家社会(28649)
- 期刊
- 济(109178)
- 经济(109178)
- 研究(65099)
- 农(61546)
- 中国(51108)
- 农业(41240)
- 学报(35855)
- 财(34873)
- 科学(33437)
- 大学(28346)
- 学学(27079)
- 管理(26927)
- 融(25617)
- 金融(25617)
- 教育(23476)
- 业经(23184)
- 业(19793)
- 财经(17094)
- 技术(17063)
- 问题(15317)
- 经济研究(14786)
- 经(14637)
- 农村(14463)
- 村(14463)
- 农业经济(13882)
- 版(13031)
- 世界(12162)
- 经济问题(10830)
- 业大(10672)
- 资源(10018)
共检索到333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访苏考察团
一、农村制度的基本背景在我们的短短考察中,确实感到苏联有许多积累很深的问题急待解决,从农业方面来看,问题是极为严重的,农产品产量在1990年丰产不丰收后,1991年的粮食产量减产5千万吨(由2.4亿吨减为1.9亿吨),畜牧业产量也出现下降,肉类产量在头5个月比去年减少12%,奶类产量减少11%,蛋类产量减少6%,农业产出的减少,加剧了城市已经出现的食品危机。具有
[期刊] 改革
[作者]
雷原
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个年头。在这20年中,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近期并不可能改变的约束条件下,在各个可能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土地制度形式,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然而,不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宇赟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 ,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由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由农有私营到农有社营 ,由农有社营到集体公有公营 ,由集体公有公营到家庭承包经营四次变革。土地家庭承包制为重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它的“均包”模式却有碍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目前正在兴起的农地股份合作制 ,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土地制度 ,应当成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跃进
本文回顾了俄罗斯农业转型道路。俄罗斯采取了激进道路,推行土地私有化,改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建立起具有私有产权的家庭农场和其他经济组织,其初始的混乱导致农业生产的衰退,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农业出现改观,且发展势头强劲。文章对俄罗斯农业改革的绩效后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鹏鹏
传统的农地抵押制度主要有"入股抵押"、"反担保抵押"两种间接模式,而缺少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的模式。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作为物权权利,成为适格的农地抵押标的物。三权分置下农地抵押制度应该予以重构,在抵押设立上应该弱化发包人同意的要求,仅保留发包人备案即可。发包人备案制度所起到的公法上行政管理的效果,而登记制度则会起到抵押权生效的目的。抵押物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土地经营权,也应该及于地上附着物。在抵押权实现的方式上,除了可以有折价、拍卖或者变卖等方式,还可以探索强制管理、内部处置、转包等方式,以收益实现债权的安全。
关键词:
农地抵押 三权分置 土地经营权 农村金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傅晨
农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农村和整个国家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农地家庭承包制的功能和缺限,勾勒了80年代中期以来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线索,从中总结了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经验以及今后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即: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完善产权安排;坚持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坚持多样化发展,不搞“一刀切”;坚持改革取向,及时纠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厚廷
农地制度变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围绕这一问题提出的变革方案虽然其直接指向不同,但都是对产权结构的调整,由此产生的产权效率来自于制度变革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效应、未来预期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强制性,应该以"极化土地经营权"作为土地制度变革的类型选择。这种类型中的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实现机制极具魅力,其中的所有权指向和经营权指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农地制度 产权结构 产权效率 路径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良悦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具有社区共同所有制的特征,能够体现共同占有和平均分配的产权优势,对于农村反贫困、维持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地制度安排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土地产权的进一步丰富来加以解决。设置土地发展权,更好地保护农村集体土地和土地财产权收益;设置土地保障权并进行交易,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改善农村土地使用状况。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张晓东
研究目的:从历史视角分析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寻求当代中国农地制度演变的趋势和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日两国农地制度经过两次交汇与分野。以均田制和班田制为特征形成了第一次历史交汇;其后中国向着封建小农经营制度发展,而日本则走向庄园制度;应仁之乱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再一次与中国交汇于封建小农经营;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分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两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表明,作为内因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作为外因的国际环境共同影响着农地制度的选择。研究结论:当代日本在模仿西方私有制的农地利用实践中,结合国内历史传统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创造性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农地城市流转现象是土地在农地和城市用地两种用途之间竞争配置的结果。从某种角度看,农地资源向城市用地流转的实质,就是如何分配与使用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但为数有限的农地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程度各不相同的无限的用地需要。为此,文中采用经济学家通常提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工具分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和城市用地使用者四个主要的参与主体在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中各自承担的作用,分析了农地城市流转合理配置的社会理性。
关键词:
农地城市流转 可能性边界 配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德荣 陆云航
从长远来看,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性保障,但由于制度本身是内生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制度难题。从理论逻辑和经验事实来看,以工业化和人力资本积累为内涵的经济发展是促进制度变革的能动因素,制度变革的"时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全国平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可能使我国错失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从促进制度变革这一意义上来说,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政策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制度难题 民主 人力资本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飞龙
审视中国农地制度70年的变革,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都可用两者的对抗、互溶以及转化,来加以讨论。在农地制度的变革中,既有体制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方式等正式制度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家庭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延续与变革。
关键词: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农地制度70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与产权实施的概念梳理认为40年来中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从最初农民对农地产权的争权与国家的还权,到后来稳定承包关系与农地确权,其核心主线主要是围绕产权界定来展开的,其基本的制度目标是试图通过赋予农民以承包土地的排他权并强化其稳定预期,来促进农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但是,产权强化并未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文章强调,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能仅仅局限于农地产权界定层面的制度安排,更要探索产权实施层面的经营方式转型。降低农地产权的实施成本,依赖于交易制度的创新及其组织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楠楠 赵敏娟
通过对地方政府作为双重代理人能力的评估,详细阐述了地方政府在1978-1982年农地制度变迁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得出了地方政府"次级行动集团"地位的确立是由于地方政府代表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谈判的能力增强、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执行能力减弱的结论;解释了1956-1971年五次包产到户尝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谈判能力 执行能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自铎
文章认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难,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确定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改革的目标是形成高效利用土地的自发机制和土地强制流转的宏观环境,以最终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是:(1)农地的集中与流转中不能加大农业成本;(2)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和集中;(3)做到耕者有其田;(4)有利于促进对农业的投入;(5)要从土地经济关系的现实出发进行安排。文章还就农地的有偿转让和农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等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进行了辩析,提出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即采取国有村管民营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